历史 哈尔滨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4.唐代赵蕤说,“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这反映出

A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

B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定的误解

C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

D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其大意为:古代设立帝王的原因,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贪欲,而是因为社会上的人总是强大的欺压弱小的,狡诈的欺侮老实的,因此才设立天子来管理他们,好让天下公平合理,万众一心。然而由于天子一人无论多么英明,也不能管到天下所有的地方,所以才设立三公九卿和各级官吏来辅佐他。因为风俗不同的偏远之地感受不到天子的恩泽,所以设立诸候来治理、教化他们。依据材料大意我们可以看出唐代赵蕤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是:统治者拥有天下,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天下服务的。此观点没有看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制实质,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A项、D项表述不合主旨,C项不合史实,应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实质

解题思路

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其大意为:古代设立帝王的原因,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贪欲,而是因为社会上的人总是强大的欺压弱小的,狡诈的欺侮老实的,因此才设立天子来管理他们,好让天下公平合理,万众一心。然而由于天子一人无论多么英明,也不能管到天下所有的地方,所以才设立三公九卿和各级官吏来辅佐他。因为风俗不同的偏远之地感受不到天子的恩泽,所以设立诸候来治理、教化他们。依据材料大意我们可以看出唐代赵蕤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是:统治者拥有天下,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天下服务的。此观点没有看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制实质,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A项、D项表述不合主旨,C项不合史实,应排除。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受习惯性思维影响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5. 宋代《青箱杂记》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 ”该记载表明

A农村集市的形成始于唐朝

B宋人曾详细研究村市的名称

C唐代岭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D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存在草市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草市是在交通要道或者水陆津渡、商旅往来频繁之地出现的非正式设立的市场。唐代中后期的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许多草市。根据材料中主要对岭南村市的基本情状进行描述。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项材料未涉及,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C项表述不合材料信息中“虚”的含义,理应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农村的草市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草市是在交通要道或者水陆津渡、商旅往来频繁之地出现的非正式设立的市场。唐代中后期的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许多草市。根据材料中主要对岭南村市的基本情状进行描述。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项材料未涉及,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C项表述不合材料信息中“虚”的含义,理应排除。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有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9.《茶叶大盗》一书揭示:1840年代,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均深入休宁、武夷山,盗取珍贵的茶叶资源,转往印度种植,从而将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结构中大大降低,使东印度公司大发横财。据此可知当时

A英国利用茶叶走私扭转贸易逆差

B中国对英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中国闭关锁国体制逐渐趋于瓦解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物种流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茶叶被罗伯特转种至印度,印度茶成为了世界市场中与中国茶激烈竞争的商品,由此可以体现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物种交换、交流的现象。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B、C项都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茶叶被罗伯特转种至印度,印度茶成为了世界市场中与中国茶激烈竞争的商品,由此可以体现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物种交换、交流的现象。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B、C项都与材料无关。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缺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思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这种变化表明

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B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

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D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再与相应选项搭配,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措施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前后关于财产继承的标准发生变化:即由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单一的血缘继承)到可以有自主意愿的赠与(财产继承的自主化),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A项、C项不合材料主旨,D项未体现变化。

考查方向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

解题思路

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再与相应选项搭配,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措施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前后关于财产继承的标准发生变化:即由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单一的血缘继承)到可以有自主意愿的赠与(财产继承的自主化),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A项、C项不合材料主旨,D项未体现变化。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不能紧扣材料信息所体现的变化来解题,误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2.清人出使记录:“议员分为政府党与非政府党两派。政府党与政府同意,非政府党则每事指驳,务使折衷至当,而彼此不得争执。诚所谓争公理、不争意气者也。……政府党,亦曰众党,列于右,以内阁大臣为首;非政府党,亦曰少党,列于左,以其党中之领袖为首。……议员之额,凡六百七十名,皆择有公民资格者,以秘密投票法选之。” 这一记载描述的应该是

A英国议会上议院

B英国议会下议院

C美国国会参议院

D美国国会众议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政府党,亦曰众党,列于右,以内阁大臣为首”可以推断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其它选项不合题意,应该排除。

考查方向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

解题思路

1905年12月,清政府委派镇国公载泽、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锋、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等五大臣组成代表团,分两路前往日本和欧美考察西方政体。翌年夏天,五大臣先后回国,呈交“考察宪政报告”。此材料显示的就是考察宪政报告的部分内容。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准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3.从1821年到1848年,普鲁士发布一系列法律文告,使得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人身自由,且能自由择居或择业;而容克贵族则获得巨额赎金,用以购置机器、改良土壤、投资重工业等。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B私人工厂需要更多劳动力

C工业化需要调整生产关系

D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普鲁士发布一系列法律文告,使得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人身自由,且能自由择居或择业”“ 容克贵族则获得巨额赎金,用以购置机器、改良土壤、投资重工业”可知体现和代表容克贵族的普鲁士政府为推进工业化采取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系列措施,故正确答案选择C项。A项、D项不合史实,B项材料未涉及。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普鲁士发布一系列法律文告,使得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人身自由,且能自由择居或择业”“ 容克贵族则获得巨额赎金,用以购置机器、改良土壤、投资重工业”可知体现和代表容克贵族的普鲁士政府为推进工业化采取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系列措施,故正确答案选择C项。A项、D项不合史实,B项材料未涉及。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片面理解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6.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枝柳。程颐遽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这表明

A两人哲学立场不同

B宋哲宗善于纳谏

C程颐具有人文精神

D当时政治环境宽松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大意是哲宗皇帝曾经因为春天集会上听完讲座,移座位到小亭里赐老师喝茶,自己起来折断一根柳枝。程颐为他讲学,马上起来提建议说:“现在正当春天万物萌发,不能没有缘故地加以摧折。”哲宗脸色很不好看,于是将柳枝抛弃了。从程颐讽谏事件的结果可以折射出当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A项不合史实,B项材料未反映,C项表述不准确,故正确答案是D项。

考查方向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程颐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大意是哲宗皇帝曾经因为春天集会上听完讲座,移座位到小亭里赐老师喝茶,自己起来折断一根柳枝。程颐为他讲学,马上起来提建议说:“现在正当春天万物萌发,不能没有缘故地加以摧折。”哲宗脸色很不好看,于是将柳枝抛弃了。从程颐讽谏事件的结果可以折射出当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A项不合史实,B项材料未反映,C项表述不准确,故正确答案是D项。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理解片面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7.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明代,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据此可知盐引

A是政府控制粮食征收的保障

B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极大影响了当时的货币体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盐铁官营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 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也就是说如果商户合法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购得盐引。A项表述绝对化,材料中盐商属于私商,故C项未体现重农抑商的强化,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选B项。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明代纲盐制

解题思路

明清时期实行“纲商引岸”盐法制度。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又称“盐钞”,是取盐凭证),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然而盐引并不能随便领取,商人必须证明自己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盐商基本垄断了全国食盐销售,可以任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获取巨额利润。盐商虽然手握垄断经营权,可以牟取暴利,但盐商负担也很沉重。盐业专卖就是国家实行垄断经营。唐肃宗宝应六年, 盐业进行了“改革”,政府把生产和零售权都交给商 人,政府只控制批发这一环节。宋代之后又逐渐形成 了“盐引制”,即商人花钱购买盐引。到了明代,由 于边关缺粮,执行“开中法--盐引代币”∶盐商们需 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 们手中的盐引。事实上,不同朝代盐引的“引法”并 不完全相同,由此形成了财富的集中或者分散。明代 运粮入边耗费浩繁,所以,创商屯来济军事之不足, 此制明人谓之“开中”。最初是为政府召商输粮而与 之盐,后各行省边境亦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 边计相辅而行。永乐年间(1403~1424)每盐一引输边 粟二斗五升,于是盐商大贾悉于三边自出财力招游民 垦边地,收获颇丰。孝宗弘治五年(1492)淮商以输粟 为不便,改为盐商经向盐运使司纳银领引,不再纳粮, 商屯渐废。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把握材料主旨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8.据 《清代野记》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会试,各省士子到京者,不及往年之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B清朝政治信誉扫地

C内忧外患政局动荡

D科举制失去吸引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咸丰十年(1860年)”这个关键时间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A项表述片面,B、D项不合史实,故应排除。 1860年的清政府正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外患打击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忧冲击,国家政治局势严重受到影响故C项正确。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咸丰十年(1860年)”这个关键时间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A项表述片面,B、D项不合史实,故应排除。 1860年的清政府正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外患打击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忧冲击,国家政治局势严重受到影响故C项正确。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时间点把握不准,导致对阶段特征认知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0.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爱国救亡精神

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

D实业救国愿望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根据“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可以推断出该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而根据所学我们知道五四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精神。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其它选项都偏离了材料主旨。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新文化运动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根据“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可以推断出该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而根据所学我们知道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精神。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其它选项都偏离了材料主旨。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五四运动精神掌握不牢固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5.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B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新史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材料要求从现代史观角度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A项符合现代史观的角度,B项是唯心史观的观点,C项表述不合史实,D项不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

考查方向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解题思路

塔勒布用“黑天鹅”来比喻具有意外性(也就是“突发”)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事件视为黑天鹅事件。“黑天鹅”具有三大特征:第一,这个事件出现在一般的期望范围之外,过去的经验让人不相信其出现的可能。第二,它会带来极大的冲击。第三,尽管事件被视为不可能,但一旦发生,人会因为天性使然而努力做出某种解释,让这事件成为可理解或可预测。对于“事件”本身而言,第三个特征并不是必要的,它只是使黑天鹅事件变得更加充分。一个事件仅满足前两者即可称为黑天鹅事件,但一个黑天鹅事件总是会让人“忍不住”要对它作出解释。这三点概括起来就是:稀有性、冲击性和事后(而不是事前)可预测性。事后的可预测性其实不是预测,而是解释,至多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的预测。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限制性设问把握不准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4.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提到“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公平”等,可以推断出要求减少贫富分化、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福利政策的作用,故选择正确答案为A项。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是社会主义,故B项、C项应该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也应该排除。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

考查方向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建立-新公益模式

解题思路

提起“公益”,人们想到最多的是公益捐赠和政府福利政策。但是,社会的发展证明单纯的公益捐赠和政府福利政策,无法阻止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而且,如果两极分化的趋势继续下去,政府的税源和传统公益的财力也会日益枯竭。福利国家部分地缓解了矛盾,但只是在分配这一端进行调整,发展到今天也已弊端丛生。因此,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新的公益模式。这种新公益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包容性资本主义”或“包容性商业”“创造性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演变”等。具体做法是设法改变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全球“金字塔底层人群”为服务对象,用市场手段提供改善底层经济地位的机会。“用市场手段”是新公益模式与传统公益模式最重要、最本质的区别。传统公益模式主要是“授人以鱼”,兼或“授人以渔”,而新的模式旨在从一开始就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寓公益于商机,“不满足于授人以渔,而要掀起一场‘渔业革命’”。“把穷人包括进来不仅是提高其购买力,创造需求,更是培养更多的投资者,降低‘企业家’的门槛,从而加强供应。”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解题的关键点“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公平”把握不准而误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

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36.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37.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8.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 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 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即可得出天下观的变化为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考查方向

鸦片战争的影响-西学东渐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 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 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即可得出天下观的变化为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材料关键信息不能抓住,答案组织概括能力不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具体出处“薛福成《变法》”“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可以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回答即可。鸦片战争后,我国遭受列强经济政治侵略的冲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发生巨变,西学东渐趋势加强,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

考查方向

鸦片战争的影响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具体出处“薛福成《变法》”“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可以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回答即可。鸦片战争后,我国遭受列强经济政治侵略的冲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发生巨变,西学东渐趋势加强,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背景的表述角度过于狭窄,缺乏多维度思考而失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切入点在于抓住材料的出处,也即材料来源:《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根据时间点来进行解答。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盛行于上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国家主义派”,因其 “民主宪政”、“民主自由”、抗击日本侵略的政治诉求和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曾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材料内容恰恰反映出这一点。材料中“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体现出国家主义的核心主张。组织答案时可以从国家主义出现的时代性背景、积极作用、局限所在等方面来进行作答。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主义意识增强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切入点在于抓住材料的出处,也即材料来源:《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根据时间点来进行解答。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盛行于上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国家主义派”,因其 “民主宪政”、“民主自由”、抗击日本侵略的政治诉求和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曾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材料内容恰恰反映出这一点。材料中“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体现出国家主义的核心主张。组织答案时可以从国家主义出现的时代性背景、积极作用、局限所在等方面来进行作答。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答案组织不全面,缺乏对国家主义局限性的认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古代肉刑之一,在脸上刺字),其小女儿缇萦上述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以替父罪,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废除肉刑,并着手改革刑制:“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将犯人暴尸街头),但实施中受笞刑者大多死亡。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一百。同时规定笞杖的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经历文景时期的改革,国家刑罚体系的中间部分被废除了,只保留了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

——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4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4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过程:文帝时期,废除了大量的肉刑,改以笞刑为主;景帝时期,进一步减轻笞刑程度。原因:吸收秦朝严刑峻法而暴政灭亡的教训;中国古代肉刑自身的弊端(过于残酷,并不能使得犯人改过自新);文帝时期刑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第一小问回答时要紧扣过程来寻找材料中相关有效信息,“汉文帝十三年”“ 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就是解题的关键切入点。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汉初面临的国家形势来分析刑制改革的背景。

考查方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景之治-汉初刑制改革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第一小问回答时要紧扣过程来寻找材料中相关有效信息,“汉文帝十三年”“ 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就是解题的关键切入点。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汉初面临的国家形势来分析刑制改革的背景。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背景的表述不全面而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矛盾;有利于西汉政权的巩固;但另一方面,死刑和笞刑轻重相差过于悬殊,对于中等程度的犯罪,归于死刑则太重,归于笞刑又太轻,由此造成对犯罪事实的量刑困难。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根据材料我们知道汉初的刑制改革属于文景之治的基本环节,因此其改革作为对于汉初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稳定、恢复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但我们还要根据材料中“经历文景时期的改革,国家刑罚体系的中间部分被废除了,只保留了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来分析其不足之处,即仍然存在不规范、缺乏合理的差等阶梯。

考查方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景之治-汉初刑制改革

解题思路

这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重大刑制改革.

①它将肉刑从律典的法定刑中予以废除,使刑罚制度向着宽缓、文明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②废止残人肢体的肉刑有利于保存劳动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以较文明的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肉刑,也为封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文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是刑制由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过渡的重要标志。 肉刑本是奴隶制的刑罚,它在汉初之所以仍被采用,是奴隶制残余在刑罚制度上的反映。文景二帝废除肉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力。尽管在刑制改革的过程中,局部范围内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反复,甚至有倒退;比如斩右趾刑改为死刑弃市,由轻变重;宫刑本已废除,但后来又予恢复;等等,但这些毕竟都属支流。废除肉刑使我国古代的刑罚手段由野蛮残酷变得相对文明。西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不仅废除了劓刑等肉刑,还确立了以徒刑和笞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制度。自此以后,作为早期刑罚体系主要特征的肉刑不再是刑罚的主体,残酷的肉刑方法在观念上已不为人所接受。封建制刑罚体系中的徒刑、笞杖刑开始成为刑罚的主体,并不断走向完善与系统化。文帝、景帝及以后各朝代刑罚制度经历多次变革,至隋唐时期最终形成了中国封建五刑制度。可以说,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回答时容易遗漏对改革局限的认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一词并非一开始就被人接受,即使一流的历史学家也完全否认这个术语。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虽然,斯密在工业革命期间完成《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这样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他并没有注意到当时出现的工业革命,就连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这些生活在工业革命进行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竟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

不仅经济学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亦然。在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人中,根本还无人使用“工业革命”这个词。历史学家马蒂诺、麦考莱在著作中没有使用,狄更斯、迪斯累里的社会小说中也没有出现,在宪章运动的演讲中似乎也没有作出肯定的回应。即使到19世纪的中期和随后的几十年,也几乎没有人在讲或者写这个国家的历史时谈到叫作“工业革命”的事情。

当时的人并没有注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方便而随便想像来形容一个时代的名词,他们怀疑这个用法是否正确。

——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正确答案

学生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作答为正确、不正确、有合理之处等几种,能根据事实自圆其说,均可给分。

示例1“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正确的。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定义是对工业领域发生的巨变、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虽然工业革命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但不能忽视或者抹杀出现的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巨变、革命,不能忽视工业革命的贡献。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各种学者,对于这场变革并不能独立客观进行记录、观察、判断,未能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本质性变化。所以,“工业革命”定义是正确、准确的。

示例2“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定义是对于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工业革命”并不能真正概括“工业革命”的本质含义;同时代各类人对工业革命都没有注意到或者认识到;工业革命在当时的影响不大;“工业革命”一词是为了方便随便起的名词。所以,“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示例3“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有合理之处。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定义是对工业领域发生的巨变、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虽然工业革命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但不能忽视或者抹杀出现的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巨变、革命,不能忽视工业革命的贡献。但“工业革命”是一场全方位、各领域的革命,对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工业革命”一词并不能全面概括这一时期的变化。所以,“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有合理之处。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新史料、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此题抓住“工业革命”的定义入手,来通过材料来与教材观点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验证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评析、解读能力,体现出新高考开放性试题对学生基本史学素养的考查。根据设问,我们可以有三个角度的答题方向。即工业革命的定义正确、工业革命的定义不正确、工业革命的定义有合理之处。回答时,要联系工业革命这个历史概念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基本表现、基本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结合材料中时人的认识对于历史定义的影响来进行作答。注意作答时要注意答题格式的条理性、层次性和全面性。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新史料、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此题抓住“工业革命”的定义入手,来通过材料来与教材观点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验证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评析、解读能力,体现出新高考开放性试题对学生基本史学素养的考查。根据设问,我们可以有三个角度的答题方向。即工业革命的定义正确、工业革命的定义不正确、工业革命的定义有合理之处。回答时,要联系工业革命这个历史概念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基本表现、基本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结合材料中时人的认识对于历史定义的影响来进行作答。注意作答时要注意答题格式的条理性、层次性和全面性。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

1.回答文不对题,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而答题混乱。

2.答案组织缺乏基本思路和基本格式,而导致大面积失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