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广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2)李煜《虞美人》中,“                                 ”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 , ” “                                 ”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正确答案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鸠”、“鸠”、“犹”、“壑”、“嫠”比较生僻,容易写错。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熟记考纲规定的64篇必背篇目,并且对生僻字要常写常记。

易错点

“鸠”、“鸠”、“犹”、“壑”、“嫠。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海岸侵蚀是指由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后退和海滩下蚀的地质现象。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例如:沿岸采沙直接减少了海岸陆域面积,沿岸开采地下水使地基产生沉降,而开采珊瑚礁、采伐红树林等活动则使海岸失去庇护。,我国则是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防治海岸侵蚀时,一些欧美国家在重要的岸段划有预警线,。而在我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这就极易酿成灾祸。

正确答案

(1)但是人类活动是重要原因

答出体现转折意义的词语“但是”“而”“然而”等得1分;

答出“人类活动”同义相关的词语,如“人类的开发”“人类的开采”等得1分。

(2)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海岸侵蚀

答出体现世界范围内的词语“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得1分;

“存在海岸侵蚀”得1分。

(3)在预警线内不得修建人工建筑

①答出“不得”的同义词“禁止”“不允许”“不能”得1分;

②答出“修建人工建筑”的1分,必须要答出“人工建筑”或者相关的同义词“人工设施”等)

解析

根据“例如:沿岸采沙直接减少了海岸陆域面积,沿岸开采地下水使地基产生沉降,而开采珊瑚礁、采伐红树林等活动则使海岸失去庇护。”可以推断出“人类活动是重要原因”;根据“一些欧美国家在重要的岸段划有预警线”可以推测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海岸侵蚀”; 根据“而在我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这就极易酿成灾祸。”可以推测出“在预警线内不得修建人工建筑”。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联系前后文暗示信息推测。

易错点

忽略语境的暗示信息。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9.请描述下面的中国民间剪纸画,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正确答案

(1)剪纸画由“福”“寿”两字和一头梅花鹿构成,画面是回头的鹿载着“福”,装着“寿”。

如答出“福、寿、鹿”得1分,答出“福、寿、梅花鹿”得2分,

(2)其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俸禄丰厚。

①如只答出总括“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得1分。

②答出具体的三点“福禄寿”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观察构图组成要素为“剪纸画由“福”“寿”两字和一头梅花鹿构成”,联系题干“中国民间剪纸画”的特点不难推测出该图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俸禄丰厚。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观察构图,联系题干提示信息。

易错点

容易忽略题干的暗示信息。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鱼的故事

张 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言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我”一家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E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1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3.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14.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 “最终都坠海而死”以偏概全;C 对用意的分析不符合小说的情节;E“情节出人意料”评析不当。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合理推断。

易错点

不回归原文,脱离情节制约,主观臆断。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勤劳纯朴。靠捕鱼维生,每天很早起来拉“黎明网”,一天都要拉好多次的网,每一次都得“费劲地拖”。

①答出“勤劳”即得1分,从文中正确引述表明父亲等渔民勤劳的事例得2分,共3分。

②答“纯朴”得1分,从文中正确引述表明父亲等渔民“纯朴”的事例得2分,如渔民们的捕捞生活只是考虑到养妻活儿,思想单纯,意思对即可,共3分。

②坚忍乐观。拉网捕鱼的工作非常艰辛,但他们没有怨言,反而非常享受劳动的快乐。

注释:①答出“坚忍”或者“乐观”得1分,从文中正确引述表明父亲等渔民“坚忍”或者“乐观”的事例得2分,共3分。

③见识短浅。对捕捞不知节制,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释:①答出“见识短浅”或者“环保意识不足”得1分,从文中正确引述表明父亲等渔民“坚忍”或者“乐观”的事例得2分,共3分。

[6 分。每点 3 分,答出两点即可。若只答“胆大心细”或“爱家庭,有责任感”等,分析合理,可给 2 分。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渔民,靠捕鱼维生,每天很早起来拉“黎明网”,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纯朴”;拉网捕鱼的工作非常艰辛,但父亲很快乐,可见其“坚忍乐观”的性格;从.“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对捕捞不知节制,可见父亲“见识短浅”。

考查方向

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

解题思路

从父亲的职业、行为及情节综合分析概括。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从线索角度:线索清晰,小说以鱼为线索,把事情串连起来,清晰明了。

②从情节角度:层层推进(或者环环相扣),由捕鱼到吃鱼到梦鱼,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引人深思。

③从主题角度:内容丰富,深化主题。通过捕鱼的故事,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通过吃鲜美的毒鱼差点丧命和梦见小鱼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解析

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都围绕“鱼”展开,明显是小说的线索,有串联情节的作用;由捕鱼到吃鱼到梦鱼,三个故事从结构上层层推进;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通过捕鱼的故事,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的主题。

考查方向

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

解题思路

从小说情节的内容、结构和主题角度赏析。

易错点

缺乏整体意识,导致概括要点不全。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借梦突出主题。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跟我玩并答应嫁给我,这寓意捕鱼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自然可以给予人类幸福的生活;但也告诫人们如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就会带来灾难;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梦中鱼姑娘的请求暗示人类捕鱼已经过度了,给拉网人扎上红头绳的交代为后文所述的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

③为文章增添浪漫主义色彩。梦中的鱼儿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会说话,有感情,用红头绳扎住拉网人的预言竟然在现实中实现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解析

“梦鱼”部分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借梦突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的主题,同时,为后文所述的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

考查方向

对作品情节进行个性化解读。

解题思路

情节的深度理解主要从小说主题、前后情节的关系及情节特点答题,。

易错点

容易理解脱离文章,要点不全。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君子”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臵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

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

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

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原文“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 “厚往薄来”是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施行的外交方针,而非儒家的外交,偷换概念,错用对象。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

易错点

原文”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容易误导考生做出错误判断。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原文“《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亲仁善邻”是并列关系,而选项将其理解为“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曲解文意。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仔细理解其含义并与选项进行仔细比对。

易错点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理解不准确,导致误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原文“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选项理解为“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曲解文意。

考查方向

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

根据选项的关键词,在原文找到答题区间,仔细比对,找出异同。

易错点

曲解“ 宝贵的理论价值”,造成误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 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或问其故”的主语是“有的人”,“曰”的主语是崔郾,“曰”应属下句;“吾抚之不暇”表意完整,“不暇”应属上句;“犹恐其扰”表意完整,另外“鄂土沃民剽”与前文的 “陕土瘠而民劳”句式对称,因此“鄂”应属下句;“非用威莫能治”表意完整,“政”是“所以贵知变者也”的主语,因此“政”应属下句。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吾抚之不暇”、““非用威莫能治”错断。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论语》不属于《六经》,应改为“《乐经》”。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准确记忆古代基本文化常识,尤其课文中出现过的文化常识。

易错点

考生可能对课文《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不甚了解,导致误判。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不赡私”指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赡养父母;“不赡私”和“安暇恤民”都是崔郾的假设,不是事实。

考查方向

归纳概括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细读文章,再把题干内容与原文比较,找出有差异的一项。

易错点

误将假设理解为事实。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过了半年并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

(2)(崔郾)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

解析

(1)“使”1 分,可以翻译为“让”,或者“派遣”,或者“任命”等; “侍讲”1 分,可以翻译为“担任侍讲学士”,或者“为皇帝讲学”;“历”1 分,可以翻译为“经过”,或者“经历”,或者“过了”;“不一问”1 分,可以翻译为“没问过一次” “副”1 分,可以翻译为“符合”,或者“与……相称(相符)”或者“对得起”;

(2)“治虢以宽”状语后置,可以翻译为“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经月”可以翻译为“一个月”,或者“整一个月”,或者“整月”;“莅”可以翻译为“到任”,或者“到职”;“诛”可以翻译为“惩罚”,或者“处罚”,翻译成“诛杀”不得分;“贷”可以翻译为“宽容”“宽恕”“宽免”“宽宥”皆可;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解题思路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解句意,重点落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翻译,按照字字对译的原则,逐字逐句翻译。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解句意,重点落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翻译,按照字字对译的原则,逐字逐句翻译。

易错点

(1)“使”“侍讲”“历”“不一问”“副”

(2)“治虢以宽”状语后置、“经月”“莅”“诛”“贷”。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

苏 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从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③聊尔:姑且如此。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①答出“用词巧妙”或“用词生动”或“讲究炼字”得1分

②准确找出“洗”“供”字得1分(仅仅找出一个字不得分)

③写出“洗”“供”在诗中正确的含义得1分。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有转折意味。

①答出“构思巧妙”或者“着笔巧妙”得1分

②答出上句大意“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得1分

③答出下句大意“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或者“山给自己提供写诗歌的素材,但自己内心中总有一种愁绪挥之不去”得1分。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①“手法巧妙”得1分

②答出上句的“以实写虚”得1分,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体现“以实写虚”得1分”此处共2分;   或者  答出下句的“拟人”得1分,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体现“拟人”得1分,此处共2分。

解析

本题从“用词”、“构思”、“手法”三个方面分析其特点,将诗句涵义融入解析之中。

考查方向

诗歌炼句题。

解题思路

炼句题一般先解释诗句涵义,然后解释其特点或手法,最后谈作用或感情。

易错点

考生炼句题答题步骤不熟悉,导致答题思路不开阔,要点不全。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以“水洗禅心”“山供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

①答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得2分,结合诗句“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期盼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答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加以正确的阐释得1分,共3分。

②答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得1分,结合诗句“以‘水洗禅心’‘山供诗笔’,写出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得1分,共2分。

③若答“抒发自己与张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且能合理分析得2分。

④若答“羡慕朋友自由自在的生活” 且能合理分析得2分。

⑤答“惜别之情”“依恋之情”“对朋友的思念”等情感不得分。

解析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理解诗歌的感情。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思想感情的概括通过诗句典故,题后注释基本可以确定“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易错点

忽视诗歌后面的注释,导致理解失误。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拉贝日记》以具体而真实的文字,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有力地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的累累罪行。

②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       ,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③位于新加坡的同盟会南洋支部旧址晚晴园,得以翻新与重新开放,新加坡当时的新闻及艺术部部长的倡议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A一字千钧 一言九鼎 一字千金

B一字千金 一言九鼎 一字千钧

C一言九鼎 一字千金 一字千钧

D一字千钧 一字千金 一言九鼎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一字千钧:钧:古代重量单位,1钧=30斤。形容文字有份量。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一字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可以适当地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引而不发、席不暇暖。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由于某些地方对利益的渴求,依旧放纵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不依。

B新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未来小电商发展的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

C2015年岭南古琴音乐会在“十香园”举行,演奏区设置在池塘中的亭子里,观众席绕池而设,整个园林变成了一个实景的剧场,创意十足。

D“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优秀事迹分享团由21名当代好青年组成,他们走进基层与青年们面对面交流,提高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风气。

正确答案

C

解析

A “放纵走私“洋垃圾”等行为”前加“有”, 谓语残缺;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后面的分句应还位置,属于语序不当;“提高……风气”搭配不当。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抓动词,分析句子成分。

易错点

残缺、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大数据的发展要遵循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相结合的科学路径。事实上,在大数据的概念被提出之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大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基于这点,我们要建立并完善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发现利用大数据中的潜在价值,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A理论的升华一定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即使不少大数据实践应用是在理论研究之前

B虽然实践应用是先于理论研究,但是凝炼的理论升华是实现大数据社会价值的必须

C因为理论指导实践是普遍的科学研究路径,所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理论是很重要的

D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厚此薄彼的做法是错误的发展路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前后文的暗示,“基于这点,我们要建立并完善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体系”,强调的是“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理论是很重要的”只有C项最合语境。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瞻前顾后,注意语境的暗示即可。

易错点

忽略语境的暗示和制约。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角度与立意:

1、选择第一则新闻:“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

坚守良心,温暖他人。

‚诚信经营,传递正能量。

ƒ面对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2、选择第二则新闻: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

理解和尊重亲人,凸显关爱。

‚遵从秩序规则,方便他人。

    3、选择第三则新闻:主办方不惜珍贵名画受损,宽容12岁男孩。

面对他人无意的过错,主动宽容。

‚理解孩子的过失,呵护成长。

ƒ面对利益受损,理性处理。

偏离题意的立意:

三个主角都有温暖,没有突出更合适的新闻。

‚脱离材料内容,只谈“学会选择”。

ƒ脱离材料内容,只写“温暖和人情味、正能量”等。



解析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三则新闻,它们分别为“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主办方宽容12岁男孩无意损坏珍贵名画。这三则新闻均为有温度和人情味的事件,体现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的温暖。

第二部分提出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任务。第一,必须从这三则新闻中选择其中一则新闻;第二,围绕“温度和人情味”这两个关键词,阐述选择该新闻的理由;第三,把选择的新闻与其他两则新闻进行对比性分析,凸显所选择新闻的温暖所在。

因此,符合题意的立意,综合而言应该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

对三则新闻能进行权衡,则属于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权衡这三则新闻,亦属于符合题意。

如果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写“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的内容,则属于偏离题意;如果没有做出选择判断,只是分析了三则新闻的温暖,则亦属于偏离题意。

考查方向

作文审题立意和构思行文。

解题思路

分别概括三条新闻信息的主要内容,寻找其共同点。

易错点

容易忽略三个材料之间的关系,片面立意。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