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8.古希腊有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只有极少数获得自由走出洞穴的人,才可以看到真实世界。下列各项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像。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洞穴中的世界对应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对应理智世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此材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故选D。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
考查方向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的理性思想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只有极少数获得自由走出洞穴的人,才可以看到真实世界。”此材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故选D项。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基本信息而误选其他选择项,学会将材料中核心主旨把握准确并细致耐心对增加正确率有很大帮助。
教师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考试中屡有涉及,应该注意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知识点
3.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故旧段辽叔“才操卤钝”的儿子为官,进而让段家成为当地屡世公卿的大族。像五世公这样不管道德舆论,也无视经学、文法、政事能力,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这种官场乱相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被公器私用,沦为世家大族仕进的工具,说明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较为粗糙原始,缺乏公平、公正,故选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B错;C项是结果,排除;察举本身即对世袭的突破,材料论述的是官员察举选拔的随意,D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的演变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体现出东汉时察举制的畸形发展导致的政治乱象。B项时间不符,C项与材料设问不符,D项不合史实,A项体现出依靠血缘宗族关系或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吏的原始性特点,符合材料信息,故为正确答案。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中的时间定位不准而误选A项。
教师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的考察重点,复习时应该格外重视。
知识点
2.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正确答案
解析
“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说明霍光的行为程序合法,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外界与人
行为的感应,犹指自然现象之于人事的感应,霍光废刘贺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因为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所以D项与史实不符;皇帝行为不俭,可
以被合法废黜,说明这一时期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答案选B。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察汉代帝制的相关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只需要紧扣材料信息即可找到正确答案,此题难度较小,利用排除法准确率很高。A项中“破坏”不合史实,C项中“天人感应”,D项中“中央集权”不合材料主旨,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误选为A项,主要是因为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师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难度为容易,在高考题型中出现频率较高,常常会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一起进行考察。
知识点
7.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某一时期开始推行新的对外政策,新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打造国家安全体系,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体现的是“一边倒”外交思想,不符合材料中“安全缓冲地带”信息,故A项 错误;材料中“周边国家”“集体和平秩序”“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等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初期在外交上实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 的积极参与正与此相关,故B项正确;中英关系不符合“周边国家”信息,故C项错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新时期外交举措,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必须抓住材料中“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安全缓冲地带”等信息,把握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特点及其成就来进行解题。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中的信息整合不准确,缺乏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准确把握而出现选择A,D项。
教师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高考中该题型出现一般,常常与具体的时事政治联系在一起。
知识点
1.“周公制礼”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唐宋以前,儒家推崇的圣人向来是“周孔”,唐宋开始,“周孔”逐渐被“孔孟”所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是传说中周礼的制定者,孔子继其后,推崇克己复礼,代表的是贵族思想;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他把儒学的对人以仁发展为“仁政”“民本”思想,反映了普通平民的诉求。唐以前,贵族政治犹存,宋以后,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所以孟子地位提高;东汉末至隋唐一统和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 的历史启示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理学家例如朱熹把孟子的著作校注,列入科举考试,也提升了孟子的地位;因此ABC项说法都是变化原因。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进入战国以后就是小农经济,唐宋时期周公地位的让步与小农经济在近代崩溃的史实无关,故D项正确,本题答案我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识记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唐宋开始”““周孔”逐渐被“孔孟”所取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易错点
C项说法迷惑性大。
知识点
9. 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诏令,规定婴儿出生时必须向官方登记,法院各类文书必须以法文书写,舍弃之前罗马教廷在欧洲推广的正统文字拉丁文。法国国王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应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诏令”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考查方向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
解题思路
此题在解题时要紧抓欧洲宗教改革与世俗王权的崛起这个基本知识来进行解题,法王的做法是去拉丁化,加强政府权力特别是王权,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不出.且英国说英语,非拉丁语系;法国依旧是天主教国家,C、D错误。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分析有误而误选A项。
教师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知识迁移能力,在考试中是考查的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注意学会将教材中宗教改革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具体史料中的基本信息形成对应关系来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