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2.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
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
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改泉陵国为泉陵县”,与A项矛盾,故A项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材料表明封国已不是严重威胁,故B项错误;“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结合所学可知是推恩令,故C项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而非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中关于推恩令的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能从材料中找到所学的相关知识,无法分析导致错选。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 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 公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在庄园内部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看懂材料很容易作答。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4.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
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士农工商传统价值体系的变化,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故A排除。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没有突出多元化,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故C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中心思想是读书人和工匠等各个行业的人通过一技之长获得了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准确的归纳材料信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
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
正确答案
解析
70年代中美刚刚建交,主要涉及的就是联合美国来提防苏联对中国入侵,因此涉及到的都是政治上面的问题。而到了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本题选D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与经济问题无关;C选项不能反映出实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80年代重视经济,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易错点
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美关系的主要变化等内容缺乏理解,不知道变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导致错选。
11.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
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苏联政府压低小麦的价格而提高面粉的销售价格,这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差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欧洲国家对苏联实行封锁政策,排除A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农产品价格较低而工业品价格较高。
易错点
学生不明白苏联的经济体制,不知道当时的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是发展重工业和工业而忽视了农业导致错选。
12.冷战结束后,欧洲并没有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与稳定,中东欧地区冲突不断,成为流
血的伤口。欧盟的软弱无能在波黑问题上暴露无遗,最终仍然需要美国的介入。这说
明冷战结束后(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提到,冷战结束后,欧洲并没有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与稳定,中东欧地区冲突不断,成为流血的伤口。欧盟的软弱无能在波黑问题上暴露无遗,最终仍然需要美国的介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冷战结束后欧洲社会动荡,矛盾复杂,欧洲一体化程度亟待提高,故C项正确。欧洲各国呈现衰落的迹象,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与材料无关,故B项排除。美欧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不符合欧洲的范围,故D项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材料说的是欧盟的软弱导致在国际上无法单独处理一些事务,需要美国的介入,因此欧洲一体化需要加强。
易错点
学生对冷战后的国际局势不了解,对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特点不知道导致错选。
1.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
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题意可知春秋时代的车战有着一系列的规则和约束,说明车战依然受到“礼”的约束,故选A。BCD题意无法体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中关于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对基本的历史不熟悉,导致不能对材料进行分析,读不懂材料信息导致错选。
5.《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
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
也”。这体现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1915年袁世凯称帝意味着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民国二年”为1913年,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材料中“只可谓官国二年”正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官国二年”“民国二年”只涉及民国建立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并未涉及官民冲突,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民国一新年和国民一新年意思并不一样,材料“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是关键信息,仔细分析得出答案。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看懂材料讲的是什么,导致错选。
6.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
转化为“国父”,其主要意图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是孙中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其的称呼,没有谈及巨大贡献,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1940年3月”可知国共已经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故B项排除;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1940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国父”之称有利于增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凝聚力,为团结抗战做出贡献,故C项;材料中没有阐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巨大贡献,故D项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战,把孙中山的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发扬三民主义思想。
易错点
学生对材料的中心思想把握不准确导致错选。
7.“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对农业的改造有利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平均地权是民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知道这是对农业的改造,由私有转变为公有,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易错点
学生不能从材料中看出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导致无法分析这个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9.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发展史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使罗马量刑、审判有法可依,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司法特权受到限制;《民法大全》使罗马法法典化、 系统化;综合可知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故选A。法律适用的主体范围的变化体现在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故B项错误;C、D 两项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成文法代替习惯法,成文法的进一步的发展都是法制精神的发展,是审判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降低的体现。
易错点
学生对成文法出现的意义不明白,不知道成文法代替习惯法到底进步在哪个地方导致错选。
10.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欧美科学家信仰基督教的案例为数不少。这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理性精神指的是探索真理的求知精神。以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信仰基督教的科学家,他们是追求真理并且具有理性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并不反对追求真理,相反,它鼓励人们探索真理来证明上帝的伟大,说明基督教教义包涵了一定的理性精神,故B项正确。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启蒙运动尚未发生;题干中并未涉及宗教宽容的相关历史信息;科学伦理离不开上帝的指引这种说法本身错误,故AC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说明基督教的理性精神。
易错点
学生对基督教的相关内容不了解,以为宗教总是非科学的,同时不能理解材料中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15.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政治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观察下列影响政治发展的
组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相关史实,论述这些组件是如何影响政治发展进程的。(要求:史实准确,结论合理;论述的组件要求至少在三个以上。)
注:社会动员主要指新兴社会群体力量的聚合。
——据(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整理
正确答案
示例一:经济增长——社会动员——新思想——民主法治——政治发展
以辛亥革命的爆发及成果为史实展开论证
示例二:国家建设——经济增长——思想/合法性——政治发展
以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及成果为史实展开论证
示例三:国家建设(滞后)——(阻碍)经济增长——思想/合法性(受冲击)——社会动员(革
命)——政治发展
以大革命的兴起及成果为史实展开论证
评分说明:第一等(12~9分) 能有机结合史实,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
晰;能充分论述三个组件为满分,其余则根据论证程度,依次确定为11~ 9分。
第二等(8~5分):能较好地结合史实,观点较明确;论述较充分,表达较清晰;只选取了
两个组件进行论述,根据论证程度,依次确定为8~5分。
第三等(4~0分):未能有效地结合史实,观点不明确;论述不充分,表达不清晰;只对一
个组件进行了论述,根据论证程度,依次确定为4~0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型论文撰写,要求学生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由题干中的图片可以从经济增长——社会动员——新思想——民主法治——政治发展、国家建设——经济增长——思想/合法性——政治发展、国家建设(滞后)——(阻碍)经济增长——思想/合法性(受冲击)——社会动员(革命)——政治发展任意一个角度进行观点总结概括。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证,论证中要逻辑合理,史论结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和问题,提炼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就本题而言,可以从经济增长带来相关阶级力量的增强从而推动政治文明的进程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对材料信息读不懂不能正确的分析,提炼不出材料的观点,不能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回答偏离材料的要求是做错的主要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材料二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在英国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800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2500多个工人的工厂。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他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禁止使用童工,取消针对工人的罚款制度,尽力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他创办了工人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设立工人学校,设立医疗费和养老金制度。欧文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积攒了一大笔钱。
1821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从英国来到美国。他在印第安纳州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根据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整理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和欧文各自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12分)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载和欧文都探索了理想社会,分析两者的异同。(13)
正确答案
张载:儒学危机和三教合一的趋势;商品经济繁荣对民俗民风的冲击;土地兼并严重。(每点2分,共6分)
欧文:工业革命开展,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生活悲惨。(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关于第一小问张载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根据材料一“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结合时代背景得出思想上“儒学出现危机和三教合一的趋势”,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习俗的冲击“”;根据材料一“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得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关于第二小问欧文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根据材料二“1800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2500多个工人的工厂”,结合时代背景得出“工业革命开展,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根据材料二“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得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生活悲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学生应该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熟练的掌握,同时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比较的能力。
易错点
学生对北宋时期的思想发展的特点不清楚,不知道欧文开展新实验的背景,又理解不了材料的意思,缺乏比较能力导致作答偏离材料要求。
正确答案
异:①方式上: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在儒家经典中寻找理想社会;欧文: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
②内容上: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欧文的理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前提: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每个方面4分,任意答两个方面得满分8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同:两者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空想);两者都充满了理想色彩;都强调天下大同(为公);都重视实验验证。(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4分,答出3点以上得满分5分)
解析
关于第一小问“异”,根据材料一“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得出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寻找理想社会,根据材料二“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得出欧文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据材料一“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据材料二“1821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得出欧文的理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联系时代背景得出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关于第二小问“同”,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他们实验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得出:两者都具有空想性、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都充满理想色彩、都想实现天下大同、都重视实践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对材料进行概括和提炼,从不同的角度对张载和欧文的改革进行比较。
易错点
学生对张载和欧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清楚,对材料缺乏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不能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对张载和欧文改革的比较角度分析不清,导致漏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宣统元年为公元1909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
——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
16.比较材料一、二,清末民初在奖励实业措施上有哪些异同点?(9分)
17.分析清末民初奖励实业措施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相同:都很重视实业;都重视开展实业教育;都重视通过奖励办法发展实业。
不同:清末的奖励以爵位为主要形式,民初以奖章(奖状)为主要形式;与清末相比,民初奖励的对象更加广泛,奖励的条件降低;民初鼓励出口贸易。
(写出五点即可,相同、不同至少各有2点)
解析
从材料“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奖励办法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末和民国时期都是重视实业,重视实业教育和奖励实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的信息进行归纳,注意信息应该完整,答案全面。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缺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材料之间的比较能力导致作答错误。
正确答案
影响:民族危机严重,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重工商、兴实业的社会风气。(写出3点即可)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材料的措施分析产生的影响。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末民初都是注重发展实业,奖励实业,必然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手段;政府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能够扭转中国传统的轻商思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特别是民国建立后,通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经济的发展的史实;此外思路应该开放,可以从实业救国和思想转变等角度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不熟悉,通过材料中的重商的内容分析不出会产生的影响,缺乏对材料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霍布斯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是处于“自然状态”中的,每个人都享有自然权利,“自然赋予全体人类一切物品,”所以一切物品是共有的。人类为了占有物品彼此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厮杀。后来人们意识到缔订契约成立国家采确保和平的必要,于是在理性指导下彼此订立协约,并且成立国家。人们在成立国家的同时,使放弃了过去自己对一切物品所享有的自然权利,而由国家把这些物品当作私有财产分配给每个人。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享有自由、平等及私有财产权利,并且承认劳动是财产的起源。但是人们享有的这些自然权利没有确实的保障,时时刻刻都有遭受他人侵害的危险,这种危险就推动了人们互相订立契约成立国家,希望国家政权能保障他们的自然权利,人们联合为国家,并且把自己放在国家的统治下,其主要目标便是保存私有财产,“最高权力不能夺取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假如得不到他同意的话。”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18.根据材料,比较指出霍布斯和洛克思想的异同。(10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布斯和洛克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
正确答案
同:在国家出现前,都假设了一种“自然状态”;都认可人类享有自然权利;都以社会契约说作为国家成立的基础。(5分,答出二点即可)
异:霍布斯认为私有财产是国家政权所建立的,因此政权可以干涉臣民的财产;洛克主张财产先于政权而出现,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保护这个私有财产,国家政权不应该干涉臣民的财产。(5分)
解析
第一问异同,相同点由“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是处于‘自然状态’中的,每个人都享有自然权利……人们意识到缔订契约成立国家来确保和平的必要”“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享有自由、平等及私有财产权利……人们互相订立契约成立国家,希望国家政权能保障他们的自然权利”可以得出两者的共同点,“自然状态”、认可人类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学说;不同点由“人们在成立国家的同时,便放弃了过去自己对一切物品所享有的自然权利,而由国家把这些物品当作私有财产分配给每个人”得出霍布斯主张国家对私有财产有干涉的权力,“最高权力不能夺取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可得出洛克主张国家不得干涉私有财产。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并依据提取的信息进行比较霍布斯和洛克思想的异同。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取不出材料的关键信息导致答案不完整或者是答非所问。
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上升发展;17、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王权与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的斗争。(5分,答出二点即可)
解析
背景可以联系教材内容,结合17、18世纪的英国社会发展状况,分别从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回答即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政治上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此外近代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一般情况下,谈论背景往往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要考虑当时这些方面的情况。
易错点
学生不知道分析背景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导致遗漏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对德国的统一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支持德国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英国对德国的统一开始持消极的态度……法国对德国统一的心情是矛盾和疑虑的,在开始时也是持不积极支持的态度。
材料二两德合并大大增加了新德国综合实力。在德国统一之前,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是西欧、东欧集团(前苏联除外)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德统一之初,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吴友法《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法对德国统一问题持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
2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9分)
正确答案
原因:美国支持态度是因为德国统一会壮大北约的力量,进一步制约苏联;英法反对态度是因为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担心强大的德国会威胁英法的国家安全以及他们在欧洲的主导地位。(6分)
解析
材料一中美国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德国统一会壮大北约的力量;而英国对德国的统一开始持消极的态度……法国对德国统一的心情是矛盾和疑虑的,原因是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它们担心统一后的强大德国会威胁英法的国家安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从材料中找出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态度和英法对德国统一的态度,然后进行比较,多读几遍材料,真正的理解材料,进而归纳提炼材料的信息。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形不成答案或者遗漏答案导致失分。
正确答案
影响:促进了德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改变了雅尔塔体制下欧洲的版图和政治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9分)
解析
该问考查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材料二指出: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统一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德国统一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其他方面如德国崛起冲击了雅尔塔体系,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应该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熟练的掌握,知道两德统一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能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德国统一的影响,二者相互印证和补充,形成答案。
易错点
学生对两德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不清楚,又缺乏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提炼不出主要的观点,导致失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在西域“敛税重刻”,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战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域诸国。班超率36名随从,首先抵达鄯善。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原来是匈奴使者也到达鄯善活动,使鄯善王莫知所从。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班超壮年出使,70岁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德国学者斯坦因认为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使“帝国的声威在全塔里木盆地又树立起来了”。
——根据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等整理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成功出使西域的原因。(9分)
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6分)
正确答案
原因:班超智勇双全和对西域风俗的了解;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西域人民渴望安定生活和中原王朝的保护;东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9分)
解析
从材料“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概括原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类的解答题关键是读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关键的信息,本题材料中能够看出班超的个人能力和品质以及强大的汉朝政府在背后的支持因素。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提取材料的信息导致错答。
正确答案
意义:为西域营造出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
化交流;扩大了东汉的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分)
解析
结合材料“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进行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其意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一方面应该对相应的历史知识熟练的掌握,另一个方面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易错点
学生对班超出使西域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产生的的作用知之甚少,不能准确的回答相关内容导致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