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和平区2017年高三上学期统一练习
单选题 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嘉庆帝亲政之处,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向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

A个人观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厉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该诗歌能够反映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4.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一带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5.《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6.“(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

B商品物美价廉

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D城市商贸繁华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1.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7.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8.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0.清政府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

A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对外贸易

C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D以天朝上国自居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7.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

A元朝灭亡的原因

B理学的影响

C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9.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9.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3.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4.“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5.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主专制,天下一统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大兴文治,反对暴政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6.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 )

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

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8.《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 )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0.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 ( )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

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工商皆本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2.据《左传》记载: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

B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

C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

D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4.下图 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说明( )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1.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3.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6.“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 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宁.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康熙帝主张( )

A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B修筑长城,但不劳民伤财

C不修长城,只能施恩与周边少数民族

D不修长城,以德治民,凝聚民心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46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这个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三 这个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7.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

38.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39.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用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40.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社会背景。

41.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2.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分值: 2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38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