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武清区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胆怯(qiè) 憎恶(zèng) 嫉妒(jí) 锲而不舍(qiè)

B背(bēi)带 拓本(pà) 丧(sāng)钟 靡靡之音(mí)

C劲旅(jìng) 应届(ýīnɡ) 露(lù)骨 不落言筌(quán)

D洗漱(sù) 尽管(jǐn) 豇豆(jiāng) 徇私枉法(xùn)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憎恶”的“憎”应该读作“zēng”;B项“靡靡之音”的“靡”应该读作“mǐ”;C项全部正确;D项“洗漱”的“漱”应该读作“shù”;故选C。

考查方向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平时的学习与复习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认识和拿不准的字应立即标记并查阅字典,准确记忆.建议积累一些常见的易错易混字,并整理成册,利用闲暇时间多读多记。

易错点

“靡靡之音”的“靡”,有很多形近字。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帧 沉湎 钉书机 战略部署

B打蜡 妨碍 大拇指 谈笑风声

C精萃 凑合 水龙头 食不果腹

D风采 坐镇 明信片 山清水秀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钉书机”中“钉”应该写作“订”;B项“谈笑风声”中“声”应该写作“生”;C项“精萃”中“萃”应该写作“粹”;D项正确;故选D。

考查方向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要正确规范书写汉字惟有:一、打好基础。一定要弄清字的字音、字义、字形,而且要勤于练习,牢牢掌握。 二、勤查字典。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我们身边的“老师”,遇有不会写的字,要勤于查字典,不能懒惰,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错的机会。三、不耻下问.学习中,遇有不会写的字,要敢于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不能不会装会。四、善于联想.遇有不会写的字,我们可以根据要写的字的字音、字形去联想。五、善于归纳.我们可以自己准备一个“纠错本”,将容易写错的字放到一起,对写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彻底搞清错别字与正确字在字音、字义、字形上的区别。

易错点

本题单独考查字形,主要是形近字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仔细严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B在世界各大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个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美学。

C在泰山脚下,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山东小吃和极具地域风情的舞蹈,登泰山,游孔祠,更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齐鲁文化的雄浑厚重。

D国家自从明确了全国统一的“五一”“十一”放假日之后,中国的假日经济就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成分赘余,“诸多”与“数不清”重复,去掉“数不清”;B项正确;C项搭配不当,“品尝”与“舞蹈”搭配不当,应在“极具”前加上“欣赏”;D项中途易辙,第一句主语是“国家”,后句主语却成了“假日经济”.“国家”缺少具体内容.应改为“自从国家明确了”;故选B。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易错点

A项句子较长,应该用句子成分划分法分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5.下面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时的对话。请根据回答内容,选出最恰当的提问。( )

记者:?

韩美林:别指望父母,要有独立的自尊心。就像我小学时的校歌唱的:“但得有一技在身,就不怕贫穷。且忍耐暂时的痛苦,去发展远大的前程。”现在我们的祖国富强了,我希望年轻人、年轻艺术家,把思想、修养、艺术乃至举手投足都更升华,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富裕且有文化的大国。

A您对年轻人有什么话要说吗?

B您对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吗?

C您对有些年轻人不学无术的现象怎么看?

D您觉得年轻人应该怎么面对今天的国家形势?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文意,韩美林先生的回答内容中涉及到不依赖父母、一技之长、自我修养等问题,反推记者所问的问题应当包含这些方面。从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这点来说,B项“看法”不够准确,文中重点不是谈“对年轻人的看法”,C.D三项提问均不够全面。A项的提问内容是要引导韩美林先生对年轻人提一些希望和建议,虽然宽泛了一些,还是能够涵盖另外三项内容。故选A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可采用“结构解剖法”,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明确类型(看它是记叙类语段,还是议论类、说明类语段),确定中心。语段中心有时放在段首(中心句),有时放在段尾(结论句),有时放在过渡句中,有时分散于语段的各个层次中。第二步:理清层次,弄清结构。看看语段由几个句子构成,通过抓层次标志词(如“先”“后”“但是”等)来理清内部层次关系,弄清语段内部结构关系。

易错点

B项“看法”不够准确,文中重点不是谈“对年轻人的看法”,易误导学生。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两会委员呼吁市政府建立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从今天开始,新京报将连续6天推出100版大型系列特刊,从清华大学百年风物、历史、学子、老师和成就诸方面 这座中国名校的历史风云,探究它的精神和未来。

③在纯粹的领域中,每颗灵魂都是孤独的, 纵然是爱也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④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认为,“微型小说”是柳暗花明,是空山鸟语,是当头棒喝;是滴水可听海的消息,是 ,是一粒米压死骆驼。

A应付 再现 也/就 一叶知秋

B应付 展现 但/才 见微知著

C应对 展现 也/就 见微知著

D应对 再现 但/才 一叶知秋

正确答案

D

解析

“应对”指应答或对事采取措施;“应付”指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或敷衍了事;“再现”指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展现”展示,明显地表现出;“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句①概“括语境指两会委员呼吁市政府建立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来应付突发事件”,应选“应对”;句②中清华的历史风云属于过去发生的,现在通过刊物将其“历史风云”展示出来,用“再现”较好;句③根据前后语意,前空用转折“但”,强调转折后的语意,后空用“才”,因为两句之间隐含着必要条件关系,而非充分条件关系,应用“但…才”更好;④依据语境可知,“微型小说”是以小见大的,应该是“一叶知秋”的作用,用“一叶知秋”更好;故选D。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形似义近词语辨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熟悉语言环境,其次要辨析所给的词语,了解所给词语的细微区别,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选择,本题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应付”“应对”这组近义词的辨析上。近义词辨析点在细微的差别上,“应付”“应对”从实际含义上看意义区别不大,都有“对事采取措施、办法”的含义,只是使用语境有所不同,“应对突发事件”“应付作业、考试”是常用的用法。

易错点

“见微知著”和“一叶知秋”容易误导学生。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几乎成了一些中国人论中国人的一个论断。沦丧也罢,缺失也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所谓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中国历史上异族入侵之后,总是主动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西方文化渐渐渗入,许多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新兴文化之间感到了莫大的迷茫。他们破天荒地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感,隐去了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但即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保留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可继承性。在半封建的中国,一些必要的传统伦理道德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今中国在世界文化上的版图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广泛。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数不清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从这样的解读方式来看,中国文化蓬勃发展。可另一面,国内民众中的文化氛围却不景气。喜欢读书的人不多,中国书法丧失气息升腾的民间基础,许多民间传统技艺也濒危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

回溯历史,国人传统性格多带内向、严肃、拘谨的特征,传袭至今。而西风东进的百年以来,国外一些思想文化影响和改变着国民的性格。城市里,崇尚自由、轻松和时尚的年轻人成了很大的群体。韩国的餐饮店、服饰店开到了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化妆品让很多人无法拒绝。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国内一些学者及专家开始为春节这一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感到担忧,呼吁要自觉地维护民族文化尊严,保卫民族传统文化。

情形就是如此。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宝库还没有重视到采取最好的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态度的程度。而国外对中国文化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敦煌在甘肃,而敦煌学却不在中国。美国人在研究中国的《山海经》,韩国人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地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自己。(选自《中国人,你的文化认同感哪去了?

(有删改)

6.下列有关“文化认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认同关乎道德、信仰,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归结起来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

B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后形成的。

C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最深层的基础,因而成为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D文化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失去影响力,成为影响国家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因素。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异族入侵后,中国文化仍能一脉相承地传下来,是因为异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接受。

B19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子忘却了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认同。

C在半封建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地威胁,但它强大的生命力得以保留并延续。

D国人对中华文化宝库是重视的,只是未对其采取最好的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的态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数不清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并越来越广泛的表现。

B中国书法丧失气息升腾的民间基础,许多民间技艺也濒危到需要抢救的地步,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了。

C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国人性格发生了变化,他们喜爱韩国餐饮、服饰,更对德国汽车、法国化妆品青睐有加。

D敦煌在甘肃,敦煌学却不在中国;韩国人在努力地学习中国文化。可见,国外对中国文化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C项因果倒置。“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最深层的基础”“成为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化认同“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并关注题干中表示原因、条件、结果的关联词或动词。

易错点

A项“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容易误导学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中国知识分子”的表述范围扩大,原文为“许多知识分子” “许多”这样的定语是不能缺少的。本题失分在对B项“中国知识分子”的表述没有发现问题。这样的练习往往会在细微之处设置陷阱,选项把原文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改换成了所有“中国知识分子”,是需要细心才能发现的。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并列词语、短语,可能会造成增、减。

易错点

选项C的概括性比较强,与原文比对时,阅读量较大,容易产生错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中国书法丧失、许多民间技艺也濒危”不是构成“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的原因。中国文化“不属于”我们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宝库还没有重视到采取最好的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态度的程度。而国外对中国文化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对于原文中的文句关系产生错误联系。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2分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汉兵起,异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光武使异别收河间兵。还,拜偏将军。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建武三年春,大司徒邓禹要异共攻赤眉。异曰:“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相诱,难卒用兵破也。”禹不从。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军还击,禹军溃乱。异兵救之,赤眉小却。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异复坚壁,收其散卒,与贼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于崤底。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至,隗嚣乘胜使其将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九年春,诸将共攻冀,不肯拔,欲且还休兵,异固持不动,常为众军锋,病发,薨于军。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眉引军还击 还击:回来攻击

B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多:称赞

C乃诏异军栒邑 军:驻军

D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自伐:亲自讨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禹不听,复战 ,大为所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诸将共攻冀,不肯拔,欲且还休兵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冯异善于用兵的一项是

①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②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

③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相诱

④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⑤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

⑥潜往闭城,偃旗鼓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曾为王莽旧吏,在潜出城巡视属县时,被汉兵捉住。经人推荐被刘秀召见。后来成为光武帝独当一面的一员大将。“上豆粥”一事可见其与光武帝为患难之交。

B每当诸将领谈论功劳时,冯异常躲避在大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虽然大家愿意跟随他,但此事也不能不表现出他还缺乏大将风度。

C在最初攻打赤眉时,冯异认为士卒饥倦,应该休息,不宜出战。邓禹没听他的意见,继续出战,而赤眉军失败,弃辎重而逃。

D冯异认为长久在外带兵,心里很不踏实,就呈奏章说思慕朝廷,希望在朝廷任职,光武帝没准许。后来有人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光武帝亲自拿奏章给他看,他十分害怕,又呈奏章表示感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稍以恩信相诱,难卒用兵破也

②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

③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立足文本内容,联系上下句内容,冯异上书说明情况,不敢自矜其功。自伐:自夸。

解题思路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

B项的“多”,译为动词,学生比较陌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C项两个“为”都是被的意思。A项项前句是连词,于是、就;后句是介词,经由;B项前句是动词,认为;后句是连词,因为。D项前句是“暂且”;后句是“尚且”。

解题思路

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

“且”字比较少见,容易误导学生。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①表现冯异的谦让。②表现冯异对光武帝的忠心。⑤表现冯异想回朝廷做官。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题题干中的要求。表现冯异善于用兵的,建议使用排除法。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

第二句概括性强,容易误导学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表现出他还缺乏大将风度”不当,文中无此信息,应该说表现出他的“谦恭”。C项“在最初攻打赤眉时,冯异认为士卒饥倦,应该休息,不宜出战”不当,在最初攻打赤眉时,冯异认为敌人“余众尚多…难卒用兵破也”,不宜出战.“而赤眉军失败”不当,是“赤眉军阳败”,“阳”,假装意。D项“光武帝亲自拿奏章给他看”不当,是派人把奏章送给他看的。“呈奏章表示感谢”不当,是表示“请罪”。所以选A。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易错点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选项考生容易凭主观臆断。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我们可以慢慢用恩惠信用去诱使他们顺服,难以一下子就用兵攻破他们。

②贼兵看到(冯异)兵力薄弱,于是出动全部兵马围攻冯异军,冯异这才出动大军决战。

③后来(冯异)多次被光武帝召见、宴请,商议平定蜀地,过了十多天,(皇上)让冯异的妻子儿女跟随冯异一起回到关中。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汉兵初起时,冯异为王莽抵御汉军.光武抢占颍川时,冯异乘间隙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着光武,于是举荐冯异,得到了召见.等到光武担任司隶校尉,途经父城时,冯异等人随即打开城门奉上牛酒相迎.光武从蓟城城东快速南下,昼夜兼行,草草休息,来到了饶阳的无蒌亭.当时天寒地冻,众人饥渴疲惫,冯异送来了豆粥.光武帝派冯异另去聚集河间的军马.冯异回来后,就被封为偏将军.冯异为人谦让,从不自夸,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进退都做好标记.每次军队停下来作短暂休息时,将领们都围坐在一起讲论战功,冯异却经常独自避坐大树之下,因此在军中有“大树将军”的称号.士官们都说愿意跟从大树将军,光武因此更对他另眼相看.

建武三年春,大司徒邓禹邀请冯异一同攻打赤眉军.冯异说:“我和敌军已经相持几十天了,虽然屡次俘获猛将,但赤眉军还有很多的兵马,我们可以慢慢用恩惠信用去诱使他们顺服,难以一下子就用兵攻破他们.”邓禹不听.和赤眉大战一整天,赤眉假装失败,丢下军需车辆逃走.车上装满了土,上面用豆子覆盖着,士兵饥饿,争相抢夺.赤眉军回头痛击邓弘,邓禹溃不成军.冯异率军相救,赤眉军才稍稍后撤.冯异认为士兵饥饿疲倦,可以暂且休战,邓禹不听从,又投入战斗,结果惨败,死伤了三千多人.冯异又加固了壁垒,聚集逃散的士兵,召集各营堡数万兵马,和敌军约定日期会战.冯异派壮士穿上和赤眉军一样的服装,埋伏在路旁.第二天一早,赤眉军派出万人部队攻打冯异前锋部队,冯异稍微派出一些兵力前去援救.赤眉军见他们势力单薄,就全军出动攻打冯异,冯异于是全力出击,大战赤眉。太阳快要落山时,赤眉军士气衰退,这时埋伏的士兵突然冲出,他们的衣服和赤眉军混在一起,赤眉军无法识别敌我,很快就惊恐崩溃了.冯异乘胜追击,在崤底大败赤眉,冯异自己觉得长久在外征战,心里不踏实,就上书表白渴望回归朝廷之心,愿意亲自侍奉皇帝,光武帝不允许.后来有人上书说冯异在关中十分专制,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上书谢罪.之后光武帝多次宴请冯异,商议收复蜀地之事,过了十几天,才命令冯异带着妻子儿女返回关中。

夏天,派遣诸将前往陇,被隗嚣打败,光武就诏命冯异进军栒邑.还没有到,隗嚣乘胜派他的将领王元、行巡率领二万多人下陇,因而分遣行巡攻取栒邑.冯异即刻驱兵,准备抢先占据栒邑.就暗中进城关闭城门,偃旗息鼓,行巡不知道,奔往栒邑.冯异乘其不意,骤然击鼓建旗杀出,行巡军惊慌错乱奔走,冯异追击数十里,大破行巡.冯异上书说明情况,不敢自矜其功.九年春,众将领一同攻打冀州,不能攻克,想暂且撤退休整军队,冯异坚持不动摇,时常充任各支兵马的先锋.第二年夏天,他疾病发作,死在军中。

解析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以”用;“相诱”诱使他们;“卒”通“猝”,立刻;“势弱”兵力薄弱;“纵”出动;“数引宴见”被动句,多次被光武帝召见、宴请;“议”商议;“图”图谋,平定;“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省略句。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易错点

一些文言词语翻译容易错误,此题有很多生僻的文言字词,注意古今异义词“妻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4.简析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15.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6.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本题的难点是对“山衔落日浸寒漪”的理解。学生要了解,理解诗词要加以想象,“漪”是水波;“寒漪”是冰凉是池水;“浸”是浸没。可以想象到这是在写山和落日的倒影。

解题思路

找出相关意象,分析对应特征,保留相关形容词,分析图景特点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

学生容易忽略个别意象,概括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诗人的情感是通过诗人在诗歌中选取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本诗中诗人选取的水草、池水、远山、落日、牧童和笛曲这些意象,共同构成的是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自然抒发的是诗人对这样无拘无束的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古诗词。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考点定位】鉴赏诗句的内容,诗歌画面内容和诗歌意境营造。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

本题容易在对“浸寒漪”一句“寒”的理解上失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渲染烘托。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解析

回答本题要对写景技巧有充分的了解。如描写方面,是正面和侧面,是实写还是虚写.修辞方面,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表现手法方面,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等。动静方面,如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等。观察角度上,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调动感觉上,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等。如此结合这首诗,可以发现本诗使用了烘托、比拟、动静结合等技巧。

解题思路

明确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

回答本题容易失分中答题要点不全,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写景技巧掌握不足。学生往往会发现动静结合技巧和比拟的修辞,却忽略了写景中常用的渲染烘托的手法。

【赏析】

从风格看,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为宋度宗年间。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告别

[德]彼得•魏斯

我常试图想象我的母亲和父亲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总是以一种好恶参半的心理去进行思考。当他俩几乎同时去世时,我并不为他们而悲哀,因为我几乎不认识他们。使我悲哀的倒是无可挽回地失去的那一切。因为我认识到,一种共同生活的尝试已彻底失败:一个家庭的成员数十年之久只是勉强地生活在一起而已。我悲哀,还因为我认识到我们兄弟姐妹们聚集在坟墓旁已为时过晚。母亲去世后,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并因此而为人称道的父亲,试图再次唤起从头开始的假象。他独自前往比利时,是为了建立业务上的关系。但实际上,他是准备像一只受伤的野兽那样在隐匿中孤独地死去。他出门时已经老态龙钟。接到他在根特去世的通知后,我乘飞机到了布鲁塞尔,怀着抑郁的心情沿着铁路旁的一条街道向医院走去。父亲的灵柩就安放在医院的小教堂里。他穿着那身过于肥大的黑色西装,套着黑袜子,两只手叠放在胸前。怀里,是一张镶有黑框的母亲的遗照。他那瘦削的脸庞十分安详,几乎还没有变白的稀疏的头发卷曲地贴在额上,表情里有一种我以前未曾看到过的高傲和果敢。那两只匀称的手上,指甲闪着淡青色的光芒。我回想着我最后一次看见父亲时的情景:在埋葬了母亲之后,他躺在卧室的沙发上,身上盖着毯子,泪水模糊的脸显得发灰,嘴里不停地小声念叨着母亲的名字……我久久地站立着,任凭凛冽的寒风吹拂着我冻僵的身体。我面前这个人的生命之火完全熄灭了,他那旺盛的精力已化成了彻底的虚无。他将长眠地下,再也不可企及。这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曾拥有过许多营业所和工厂,有过规模宏大的房屋和豪华的住宅;在这个人的一生中,他的妻子总是陪伴着他,在共同的家里等待着他;这个人的一生中也有过许多孩子,他总是避开他们,从来不会和他们谈点什么。但是,当他外出旅行时,他也会感到对孩子们温存的爱,希望见到他们。他总是把他们的相片带在身边,在旅途中,在夜晚住宿的旅馆里,他常常端详这些已经揉皱、磨损的照片,并且相信,在他回家后他们会对他报以信赖。可是,每当他回到家,发现的却总是失望和相互间的隔膜。这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曾做过不懈的努力来维护他的家庭,使它不至于崩溃,即使在忧虑和疾病中,他也同妻子一道勉为其难地维护这个家庭的产业,自己却从未从这份产业中获得过一丝幸福。这个人现在就躺在我面前,永远地安息了。他从未动摇过对于现有这个家的信念,然而却孤独地死在远离这个家的一间病房里。在他离开人世的那一瞬间,当他伸手按电铃时,他也许突然感到了一阵寒冷和空虚,想唤来某种东西,得到哪种帮助或是宽慰。我端详着父亲的脸,还活在人世的我,心中保留着对他的纪念。这张被阴影笼罩的脸变得陌生了,他正带着满足的神情躺在这里,永远脱离了尘世,而与此同时,他的最后一幢大厦还矗立在某个地方,里面铺满了地毯,摆满了家具、盆栽花卉和绘画。这是一个失去了生命力的家,是他经历了多年的流亡和频繁的迁徙,克服了种种不适应的困难,饱尝了战争忧患拯救下来的家。父亲被殓进了我从殡仪馆买来的一口普通褐色棺材。他妻子的相片仍留在他的怀里。父亲的灵柩抬到灵车上,我则乘坐一辆出租汽车跟在后面,过路的农民和工人在夕阳的映照下向那辆黑色的灵车脱帽致意,这是父亲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所做的最后一次旅行。在市郊的一块高地上,父亲的棺材被抬进了礼拜堂的一间圆形大厅里,安放在一个台基上。壁龛里的管风琴旁,坐着一个面带醉意的老人,他开始演奏一支安魂曲。载有棺木的台基开始微微移动,沿着嵌在地板上几乎察觉不到的轨道缓缓地向门后一间空荡荡的四方形房间滑去。两个小时后,我拿到了父亲的骨灰盒。我捧着这只嵌有十字架、上宽下窄的盒子,在工作人员和客人陌生的目光下走过,父亲的骨灰随着我的脚步在盒中发出轻微的响声。我回到旅馆,把骨灰盒放到了衣帽间,我陪伴着衣帽间里父亲的骨灰在那家旅馆里过了夜。第二天,我来到父母住过的房子,同我的同父异母兄弟及其妻子、我的亲哥嫂以及我的姐姐、姐夫一道商量了送葬、执行遗嘱和分配遗产等事宜。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这个家终于解体了。

(有删改)

21.文章开头作者竟“以一种好恶参半的心理”去思考自己的双亲,甚至说“几乎不认识他们”,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2.简析文中画线句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

23.结合文题“告别”,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散文的情感取向或价值思考做深入探究。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通常抒写亲情的文字都是柔软而温情的,但是《告别》的作者却用别样的方式抒写亲情,文字背后潜藏着苍凉的痛感。

B父亲拼命维护他的家庭和产业,使之不至于崩溃,自己却从未从中获得过一丝幸福,这主要是为了告慰深深爱恋的、先他而去的他的妻子,我的母亲。

C父亲火化后,兄弟姐妹商量了送葬、执行遗嘱和分配遗产等事宜,这个家终于迎来了“告别”尾声。这一收束虽让人倍感凄凉,却也合乎这个家庭的发展轨迹。

D这篇散文风格幽默诙谐,语言凝练隽永,值得反复品味。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伦理思考相互映衬,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25.请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的内容,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措辞要得体,用词要准确。字数要求100字左右。

《武汉晚报》报道:眼下正是高三学生备战体育高考冲刺期,不少学校在加强训练之余,也做足了“安全功课”。就连跑个步,跳个绳,也要学生和家长签个“安全责任书”。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这样领起全篇,一开始即给读者以悬念,为下文用别样的笔墨描述阐释作者所感受的亲情做铺垫,并形成鲜明的反衬,给人强烈的震撼。

解析

文章开头作者写到“我常试图想象我的母亲和父亲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总是以一种好恶参半的心理去进行思考”,这让读者立刻就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作者要想象父亲和母亲的样子,为什么作者会对自己的父母怀有“好恶参半的心理”?这样作者就引领读者去了解自己的亲情观。并在自己娓娓道来的感受中,表达了对深沉父爱的解读,与文章开头的这个感觉形成反差。

解题思路

本题需要明确文体特征,结合语句理解,然后分析用意。结合小说的要素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易错点

本题回答较困难。作为外国文学,其表达方式本来就有一定理解的难度,更何况本文作者对亲情的解读更是别具一格的。所以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分析不够准确,只能按照一般开头的作用分析,触及不到作者的意图。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描写手法:细节描写(或肖像描写)。表达效果:作者细腻地描绘父亲的遗容,为突然发现父亲的痴情、高傲、果敢而心灵震撼,这是作者情感酝酿过程中心声的流露,表达了对父亲无法摆脱的感情和深深的怀恋,让读者感受作者外在的冷漠包容着内在的期待和巨大的情感张力。

解析

“他那瘦削的脸庞十分安详,几乎还没有变白的稀疏的头发卷曲地贴在额上,表情里有一种我以前未曾看到过的高傲和果敢。那两只匀称的手上,指甲闪着淡青色的光芒。”划线的句子明显属于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作者描写了父亲的遗容,写他的脸庞、头发、表情和手,表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这样的观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恋,甚至作者是在父亲死后才发现了父亲的痴情、高傲、果敢。这样的情感流露和作者开头说的“几乎不认识他们”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反衬。

解题思路

明确描写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

学生会忽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一:从文字表面看,作者告别父亲似乎是冷酷无情的,但是细细品味,你会感受到文字背后潜藏着苍凉的痛感。父亲过世,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感悟着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突然发现以往所忽略的父亲伟大的一面,表达了对父亲深沉缅怀之情及长时间误解父亲的痛悔之念。

示例二:作者为父亲治丧告别的过程,也是对父亲一生为人处世的思考过程。其间虽有对亲情炽热渴望和深沉缅怀的流露,但由此引发的父子关系如何定位、家庭成员如何相处等问题的确发人深思。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旧的传统的大家庭观念受到冲击而面临解体“告别”。父亲拼命维持这个大家庭却得不到亲人的同情和理解,既让我们看到父亲伟大的一面,也道出了父亲悲剧原因之所在。

解析

本文题目为“告别”,要求是从情感取向或价值思考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产生自己的看法,论述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层分析。“告别”,是作者与父亲的告别,对父亲的一生进行总结,为父亲举行收殓火化等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由刚开始的冷漠到后来的逐渐领悟了父亲的痴情、高傲、果敢,感受到父亲努力维系一个大家庭的伟大,但是自己却一直没有理解父亲,面对他的去世,“我并不为他们而悲哀,因为我几乎不认识他们。” “告别”表达了对父亲的缅怀。就价值取向而言,本文“告别”的应该是父亲拼命维持的旧的传统的大家庭生活模式,随着父亲的去世,这样的家庭解体了,父亲的努力没有得到亲人的理解,这是父亲的悲剧,也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

解题思路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产生自己的看法,论述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层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易错点

本题属于较难题,探究散文的情感取向,需要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这正是学生失分之处。作者的表达看似无情却有情,但这样的表达让人感觉没有头绪,加之外国文学的表达特点,学生要准确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很困难的。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D

解析

B项,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文意可知“父亲拼命维护他的家庭和产业”时,母亲并未过世;Ð项,“风格幽默诙谐”不对,应是冷峻深沉。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易错点

本文作为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失分相对较少。“当他俩几乎同时去世时”的表述直接可以判断出B项的表达错误。而“风格幽默诙谐”也是可以直接判断出来的,这样深沉的文字,是不属于“幽默诙谐”的风格的。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一:学校的决定是出于无奈,目前法律对校园安全事故缺少明晰的责任观点,一旦出事,舆论常把并不属于校方的责任推到学校身上,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使得校方对开展有风险的体育活动都很害怕,以致出现连跳绳、跑步都要签安全责任书的极端现象。

示例二:安全固然重于泰山,但学校不要忘了自己的职责,对学生实施体育教学,提升其身体素质,是学校应尽之责,不容逃避,也不能因噎废食。学校可以多想一些积极应对的办法,加强安全管理。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针对学校“就连跑个步,跳个绳,也要学生和家长签个‘安全责任书’”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从学校的观点出发,表达学校的无奈状况,是被现在频频发生的学校安全事件逼的没有办法。学校只能出此下策来维护学校的权益.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对学校的行为表示质疑,对学校提出责任要求。

解题思路

第一步: 通读材料,全面理解。 弄清楚材料在说什么,围绕什么核心问题,涉及那些信息,辨析信息主次,提取关键信息。

第二步:提炼概括,提出论题。 根据核心问题、主要信息,提出论题。

第三步:围绕论题,清晰表达,自圆其说。 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思路清晰,合情合理,书写工整,字数要符合规定的要求。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点

容易漏掉要点,或者要点重复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分析下边表格内容,按要求做题。

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如下:

26.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不超过25字)

27.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将要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不超过40字)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考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

解析

题干要求写出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这考查对图表基本内容的概述,题中已经给了提示,“所占比例”,概述内容,要忠于图表。结合主体“作文失分”原因,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解题思路

含有数字的表格,一定要注重数字间的比对,从比对中寻找规律。本题失分在答题面面俱到上。学生不理解题干要求,把图表内容进行了复述,尤其是把百分数都出现在答案里,这是没有经过提炼思考的简单复述,不是结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点

注意字数要求。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要想提高作文成绩,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表文转换的基本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图表的主题,这个图表是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的随机抽查结果。其次是对数据进行比较,从数据对比之下可知,考生作文失分主要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如此,对将要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的建议就应该针对这两方面进行。

解题思路

审题干,弄清楚要求,读懂原材料,把握要旨,按要求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点

答题方向偏,不能抓住关键点。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共5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道题5句话填写。

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曾经强盛的局面,英雄形象、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能让人在回忆中感叹的句子是:      

正确答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鹜”“常”“樯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易错点

“鹜”“常”要理解字义去默写。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戴尔菲神殿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的墙壁上刻了两行字,其中一行是“认识你自己”。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理解这则材料,可以抓住关键句,那就是“同自己谈话的能力”“认识你自己”。这样就可以按照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什么是“同自己谈话”,为什么要 “同自己谈话”,怎样实行“同自己谈话”的思路,展开论述。可以使用这些观点作为中心论点:同自己谈话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听从自己的心,不需要随波逐流;在自我的认知和反省中,他们看见了本我的真实,对于真理和信念的追求;一次次自我的思虑与锤炼之间,参悟了人生的真谛。在同自己的谈话中,我们能窥视本我的欲想、生活的准则、人生的至理,具有更高尚更纯粹的精神追求。

解题思路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之寻互补法。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易错点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不是孤立的,部分考生容易脱离材料,则树立偏离题意中心的立意。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