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多音字读音。A.煞shā,B.旰gàn,D.肖xiào。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快速默读词语,凭借语感排除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再结合词语的意思或者成语的固定读音来做出选择。
易错点
“劲”是一个多音字,在“遒劲”中,就是读做后鼻音。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娱乐化、泡沫化。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
①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
②我们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尽管有着几何级数的增长
③大师级的艺术家寥寥无几
④但与真正的繁荣仍有距离
⑤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
⑥史诗性的作品屈指可数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标点符号判断,一二句是总分的关系,注意文段中的“重要表现是娱乐化、泡沫化” “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信息;文段由具体到抽象,而“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信息是具体表现,⑥①⑤则是抽象表述;做此类的题要注意选项中的各句之间的内在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句衔接题就要注意前后的连贯。既要和前文一致,承接上文,又能引起下文。注意四个一致——情景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氛围一致、主语一致。
易错点
忽略过渡性的句子,没有结合各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连接。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亦——抑,B议—益 D关—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快速浏览句子,找出句中的成语、常用的易错词语“嬉闹”“亦或”“集思广议”“沐浴祓除”“万象更新”“收关”“范本”等一一筛选,进而确定答案。
易错点
这样的题目容易给学生造成不知所措的感觉,看着哪个都对,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语筛选,常考的易混的词语是重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B搭配不当,不能“回答”“答案”,应为回答问题。C成分残缺,“启动”缺少宾语,D句式杂糅,“靠的是……”或“通过……取得的”,二者选其一。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掌握高考中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再结合具体的选项进行语法排除。
易错点
“靠的是……”或“通过……取得的”这两种句式杂糅,在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易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 中“因而”是因此从而的意思,"因而"连接因果语意的语句,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但A并不是这样的,是递进关系,应改为“从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是易混词语、俗语、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先要知道各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加以辨别排除。
易错点
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上关公刮骨疗伤,后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很多人只知道词语的表层意思,却不知道这个词的内涵易错。
6.“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这是一首在“中国·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诗名是“故乡”。每个人心中都对诗中的“两个字”有着自己的理解。请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来表达你对故乡的情感,并说明缘由。
正确答案
怀念、感恩或歉疚等,作为游子必然对故乡是一种怀念。站立于故乡更多的则是感恩。
解析
这是一首小短诗,旨在表达对故乡情感的抒发。诗歌仁者见仁,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给出的答案会不同,取决于自身对故乡的情怀。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这一句——每个人心中都对诗中的“两个字”有着自己的理解,什么理解?就是对故乡的情感。
易错点
这里有限制——双音节词语,必须把握,否则就会答错。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7.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8.根据漫画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正确答案
①生不起;②纠结;③生还是不生?
解析
观察漫画,抓住漫画的主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题目可以从漫画内容归纳,也可以从隐含的深意归纳。
易错点
观察不细致,主题没有把握准确造成理解偏差。
正确答案
①人们生育二胎,将面临很大压力;②生育二胎的压力,来源于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③生育二胎,需要政府完善多方面的保障措施,降低生育成本。
解析
这是对漫画隐含的深意进行的一种考查,需要考生深入思考。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要把漫画的内容把握全面,一一罗列,再根据内容来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根据漫画内容,漫无边际的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的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臵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那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论及慎独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是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个人的慎独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重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臵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
《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心、正意,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的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儒家一个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
《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即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02版)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2.请根据文意所述,为“慎独”下定义。
正确答案
解析
此题重在筛选信息,选项B“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与原文“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不符。耻感有内在表现和外在表现之分,内在表现是内省自律的心理,外在表现是知错就改、择善从之的言行,耻感并非来源于外力的强制。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快速浏览选项,带着问题回归原文,在原文中找到每一项的依据,原文依据和四个选项对比,进而排除选出答案。
易错点
不依据原文,仅凭自己的主观作答。
正确答案
解析
B选项表述在原文中无依据。“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表述为“剥除其时代因素”。C选项应该说“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以追求。”D选项应该是不依靠别人的监督,自觉控制私欲。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易错点
忽略原文中限定的词语,造成理解的错误。
正确答案
慎独是指人在独处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严格控制自己的内心,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欲望的一种修身术。
解析
回归到原文中,倒数4、5段,提取关键词语“独处时”“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等,然后组合成一个长单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按照“……是……”或“……叫做……”模式来套入解答,把修饰限制的特点成分填充进这个模式中即可。
易错点
下定义的句子必须是一个长单句,下定义的词语必须和给出的归属词语一致并且要恰如其分。
麦 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吧?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语文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13.简析小说中画波浪线的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5.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6.小说中“他”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7.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内容上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他的内心越来越焦急,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
文段的作用考查,要从结构、内容、情感三个角度入手考虑作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找出划线的句子,再寻找这段话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确定结构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题回答内容情感即可。
易错点
考虑从不够周全,顾此失彼。
正确答案
通过动作描写,细腻的写出了当时老人由于庄稼被损后的急切和内心的疼痛;同时通过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对庄稼的爱。
解析
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划线的句子,先判断这句中是否有修辞,有就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及其作用;没有就答这句话和人物、主题的关系。
易错点
没有分析句中关键的词语,囫囵吞枣,乱答一气。
正确答案
①有故园之情。清明记得回家扫坟,还记得从前的路。②习惯按交易规则处理事情。给一千元钱要求老人让“他”的车通过麦地,把庄稼简单地视同商品。③漠视庄稼,不理解老人对庄稼的感情。把越野车开进麦地感到兴奋,碾过麦地不顾老人的感受。
解析
由人物形象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外在抓内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人物做了哪些事件,通过事件来凸显性格;把每一件事逐个分析,然后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易错点
简单的抄写文中句子,没有自己的概括归纳。
正确答案
答:①不愿意。担心“他”的车陷在麦地祸害麦苗,表现了老人对麦地的爱惜。②犹豫不决。在收取赔偿与护住庄稼两者之间难以抉择,表现了老人对庄稼被损害的不舍情感。③同意。为了让“他”早点回家和凑足孙女的生活费答应了“他”的要求,表现了老人经不起别人的反复请求而成全别人的心理。④后悔自责。看到“他”的车子轧掉麦苗太多,老人难过,骂自己真混,表现了他对答应“他”要求的悔恨。
解析
找出文中的心理前后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做出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阅读全文,为文章标注出段落,快速从“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到“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可以看出老人的心理变化。
易错点
忽略心里的描述,只注重于分析;或者只是写了心里变化没有分析。
正确答案
①出乎读者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还钱改变了事情的结局,能引发读者对老人迟迟不伸手接钱等细节的回忆,品味情节艺术的巧妙。②强化老人的宽厚淳朴的性格。老人在清明节下午就急切地冒雨把钱当面送还给“他”,并做解释。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还钱说明了老人让“他”的车开过麦地不是为了钱,深化了小说“在商品化的进程中,生活在农村的农人身上的传统优秀品质更显珍贵”的主题。
解析
这是在考查构思的好处,这样的结尾用意何在,无非是和主题、老人的形象、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的,就从这三个方面作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结构上分析结尾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分析老人的性格,结合全文主题来回答。
易错点
答题不全面,只从结构分析,忽略其他。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浣溪沙
敦煌曲子词
五两①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注】:①五两,古代用鸡毛制成,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的用具。
23.上片中船夫“柔橹不施”是暗示_____________,所以才有后面的短句“是船行”。
24.简析这首曲子下片的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
正确答案
处于顺风或风力增强
解析
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两”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诗句理解这“柔橹不施”的意思即可作答。
易错点
只解释诗句的意思,没有抓住“暗示”这两个字。
正确答案
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把这种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写得极有趣味,也抒发了轻松愉悦的心情。写出与“愉悦”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
解析
“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下片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简析就要从手法、解析、情感入手,结合诗歌内容回答。
易错点
只答出了手法,没有答作用。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选自《韩非子〃解老》)
25.两段文字中“烹小鲜”与“治大国”之间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
26.韩非子是如何来理解“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
正确答案
无为、不扰民.
解析
找“烹小鲜”与“治大国”的相同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理解“烹小鲜”的特点——“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就找出了治国的特点。
易错点
理解不对,导致概括归纳错位。
正确答案
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是清静无为主张的形象化的表述,强调的是遵循自然的规律,韩非子是强调在法治的前提下各自相安无事,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则,不违背法律,统治者不朝令夕改,执法公正,如此达到清静无为。
解析
抓住文中的冒号和“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这句话,我们就能理解韩非子的观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准确理解并能够翻译韩非子的话,而后才能根据文意做出自己的分析。
易错点
“鲜”是鱼的意思,“贼”的意思是“伤害、毁坏”,这里已造成误导。
2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________ ,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②____________ ,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其气栗冽,___________ ;其意萧条,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秋声赋》)
正确答案
①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 ②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砭人肌骨 山川寂寥
解析
这都是古诗文言之类的默写,这类的文章中有通假字和虚词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看出处,选取自己最为熟练有把握的额作答,再根据上下句填写句子。
易错点
①中易丢“之”,②中“庠”“颁”字易错,“矣”易丢,③注意“砭”, ④牢记这些虚词“则”“曾”“以”“也”,⑤注意“滟滟”的书写。
潮州韩文公庙碑(节选)
(北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1.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或 曰 公 去 国 万 里 而 谪 于 潮 不 能 一 岁 而 归 没 而 有 知 其 不 眷 恋 于 潮 也 审 矣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2)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正确答案
解析
放在句中发现这是一个动词词性的词语,所以“新”是“翻新,重新修建”的意思。.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易错点
主观臆断,不结合语句判断。
正确答案
解析
A,第一个句中停顿,第二个表肯定语气;B第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结构助词“的”;C都是被的意思;D第一个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表承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去推断新的语句中的用法,并把这些做一比较。
易错点
“之”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和“而”表承接的关系不好判断。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中短短几年错,原文“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说明韩愈在潮州不到一年。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对应的人物和时间、事件,回归原文对比判断做出选择。
易错点
只凭借自己的一遍之功去选择,不去对比判断。
正确答案
或 曰/ 公 去 国 万 里 /而 谪 于 潮 /不 能 一 岁 而 归/ 没 而 有 知 /其 不 眷 恋 于 潮 也 /审 矣
解析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根据句意断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明显的标志先断开,像“曰”“也”等,然后找出主语动词一一判断断句。
易错点
“而”表达的意义不同,是否断开句子就不同。
正确答案
(1)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2)不是这样。韩公的精神存在于天下,宛如水存在于地中,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
解析
(1)此题经过筛选,留下 “所以”,“一”重点实词翻译,并让句意通畅。
(2)经过一一筛选,留下“然”,“神”“无所往而不在”重点语句,翻译准确保持句意通畅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翻译需要直译,字字对应。尤其要注意重点实词和虚词。
易错点
(1)“所以”有两个翻译——一是用来……,一是……的原因。在这里是表示凭借的。
(2)“然”和“所往”易错。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可〃奥勒利乌斯:存在物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白岩松:人生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用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去应对身边的那些变。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标题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正确答案
历史文化之变
历史如沙,蓦然回首,沙中已经没有痕迹,当你细细去品味和聆听时,沙却被风吹起,又我展开了一幅朦胧的画卷。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从老子的“小国寡民”走来,从孔子的“仁义礼志”中走来。从嵇康的阵阵打铁声中走来,原来不变便是中国历史的一脉相承。
曾经为东坡的坎坷之路惋惜。漂泊的人历尽漂泊的浪迹天涯之苦。曾经暗自为东坡的固执所懊恼。然而从“大江东去”的豪迈中又体会到了文坛领袖的风采,其实不变的还有他始终报国之心。
曾经唾味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走狗,安庆之围的刽子手。然而翻开《曾国藩家书》,却领略的是曾国藩作为儒将的风采,一个清官的英姿。“内圣外王”或许就是追求的。也许只有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才是最中肯的“他是地主阶级里面最厉害的一个。他倚天照海的心境我无法明白,只是隐约看到了不变的是他的人生态度。”
二
“物是人非事事休,多少事欲说还休。”
似乎伴随着易安的只是易逝的黄花,不尽思愁。她曾经芙蓉如面,轻移莲步上兰舟,他曾经一腔心儿托明诚,她曾经历尽心心叶叶的缠绵,点点滴滴的呢喃,他更曾有花影压重门的感伤,这只是情感的感伤。
南渡,带来半生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痛,改嫁之苦的易安只能形单影只。面对武陵已远,易安感受到独自饮酒的孤独。那载起她青春年少的小舟却载不动她的忧愁。
中华民族的子女总是坚强的,易安便从思念与痛苦织成的网中挣扎出来,于是有了《金石录》《漱玉集》。那吹箫的人已去,故国已成空。易安以其子女的坚韧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易安居士。
一个女子用瘦弱的身躯支撑敢于变化,适应变化的精神脊梁。
“无字碑上镌字满”,发黄的线装书再现了一幕历史,其中的是非曲折又谁能明了,不变的是一种心境,变得也是一种心境,独上高楼,还是壮志雄心?然而史书上的文字就由历史学家去评论。
解析
马可〃奥勒利乌斯运用一个比喻句“存在物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董仲舒《贤良对策》,下半句还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董仲舒的观点是说天是“无为无不为”、“无声无臭”、“至仁至善”的,是“道”的体现,万事万物就在这天道之中“生生不息”、“生长敛藏”;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天”,实际上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宇宙,宇宙的局部时刻在变,但是,无论如何变,仍然是“天”,因此,天是不变的,规律是不变;白岩松则是看透了这其中的内蕴,总结了人生的变与不变,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综合三者的观点,我们会发现这是在讲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审题,利用追根溯源法,找到每个人的话的本意,综合确立主题;再准备素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构思进而作文。
易错点
这个材料看似简单,但董仲舒的这句话不好理解,考生容易在这里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