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西城区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0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8.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文章并没有出现有关于“本地人”及“外地人”的叙述。其他选项在材料二第一自然段均有叙述。

考查方向

无中生有

解题思路

把每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易错点

D选项中的外地人和本地人考生容易理解为生活城市人和农村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影响区域发展 ②降低城市活力 ③浪费土地资源

解析

划定第四自然段区间,筛选概括信息:①围墙过多会使城市中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容易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②会对街区之间的活力增强形成阻碍;③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考查方向

筛选信息归纳概括。

解题思路

划定区域,归纳概括。

易错点

考生容易照抄原文,而不进行概括。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坚决取缔”过于绝对。文章第二段本身提到的是认可《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雅典宪章》。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在原文中找到每一个选项的内容,仔细比较分析,注意一些词语的增加或减少。

易错点

D选项需要考生综合分析,考生容易判断失误。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 

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 

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解析

两则材料都围绕围墙是否应该存在来写,材料一分析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条件,从中可以概括出有无需要,是否利于环境;材料二围绕建设围墙的弊端分析,那么需要围墙与否的条件就是和材料一一致的观点。

考查方向

概括归纳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围绕是否应该建设围墙的条件,所以概括出两则材料的条件即可。

易错点

考生容易照抄原文的句子,而不归纳。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 // 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 // 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泥:拘泥、固执。

考查方向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解题思路

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D选项的解释代入原句,意为“不必沉溺于古文的字句”与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语境不符。

易错点

B项的“肖”考生容易与“不肖子孙”的“肖”联系。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韩愈喜好写奇特的文章,偶尔写一回,像《毛颖》等传记,(那是)一时游戏之作,他写的别的文章不是这样。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先阅读语段,了解文意;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载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后检查语意是否通顺,内容是否合理。

易错点

如《毛颖》等传,等字后容易被学生断开。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 选项:代词,指代文章;助词,的。B 选项:副词,竟然;副词,于是。C 选项:均为连词,意为“即使”;D 选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考查方向

文言虚词的判断。

解题思路

理解翻译,回忆课文,比较排除。也可根据词的位置进行判断。

易错点

B选项的而近说乃云的乃解释为竟然,这个义项考生不易想起。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选项中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与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观点截然相反,故答案为 CD 之一。本文作者观点是写文章要写得清楚,言辞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必效法古人的言辞。故知 D 选项为对,C 选项为错。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理解本文观点再根据答案选项来排除。

易错点

B选项的“则文不可胜用矣”容易误导考生理解为古人的文章不可学,以致判断错误。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1分)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1分)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1分)

解析

“所”字结构要翻译成名词性短语。“诧谓”惊讶地认为。“安”,怎么。

考查方向

文言翻译

解题思路

对字翻译,注意一些固定句式特殊的一词多义现象。

易错点

“所”字结构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涉及原文的第三自然段,翻译归纳。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将文章中涉及批判的部分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即可。

易错点

答题区间的判断错误,容易把第二段划入答题范围。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杂诗 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6.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在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中,不同的时令往往关联着不同的社会活动。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所记,在温暖明媚的春日,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和对新一年的祈福;春日游园同样是文人必不可少的活动,陆游曾在《钗头凤》中写下了② “ ,黄縢酒, ”的美好回忆。

当然,同样的时令也可能会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在王赞的《杂诗》中,征夫眼中的秋景是“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的冷意;在飘零异乡的女词人李清照眼中,秋天是③“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的凄凉;而在当年意气风发的毛泽东眼中,秋日则是④“鹰击长空, ” (《沁园春·长沙》)的生机勃勃:正所谓,景同而情不同。

18.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句表达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解题思路

对比分析, 找出区别。

易错点

考生易把“商参”理解为“阴阳相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C 选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

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A 选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

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 选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

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D 选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

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

的哀婉。

考查方向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题思路

通过意象分析明晰情感。

易错点

D选项未提到战事,容易误导考生。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浴乎沂   风乎舞雩       

②红酥手   满城春色宫墙柳   

③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④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

有上下句的提示,考生不易出错。

考查方向

古诗文默写

解题思路

回忆背诵过的诗篇。

易错点

“沂”“雩”“竞”这几个字比较容易写错。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

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内容上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考查方向

诗歌的内容和手法。

解题思路

找关键词“昔往”和“今来”就可判断表现手法;通过意象的分析来明晰情感。

易错点

情感分析不全。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25.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春天已经来临,请写一段文字,描写在某一时刻你所面对的春景。

正确答案

解析

符合“春天”的季节特点,符合“某一时刻”的同一性要求;描写事物景色。写景详略得当,语言优美,有明确的情感表达,情景交融。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能力

解题思路

抓时间和景物来描写。

易错点

详略不得当。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 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

B增加

C品相

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用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夯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生机盎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衍生(“衍”的读音是yǎn)

4.“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相:邮品、书籍、艺术品等外观的完美程度,泛指物品的外观。

考查方向

词语辨析。

解题思路

分析每个词语的解释就能依次排除选项。

易错点

“增加”和“增添”的区别。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第二自然段提到“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A 选项正确;材料一第一段末尾“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所在环境的建设”,B 选项正确;第二段“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置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C 选项正确。

考查方向

无中生有。

解题思路

把每个选项的内容在原文找到依据。

易错点

D选项涉及的内容考生容易混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用是“用途”的意思

考查方向

语言文字的运用。

解题思路

联系文意来判断。

易错点

B选项的字的分类的考查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实用性 ②艺术性 ③省投资

解析

①第三段在造型方面,强调艺术性:围墙高低和色彩要和谐,与主体相生相宜;

②在结构方面,要有实用性:围墙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需求;③在构造方面,节约成本

省投资:围墙建设要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考查方向

筛选概括信息。

解题思路

划定第三自然段区间,筛选概括信息。

易错点

没有划定答题区间,而从整则材料归纳。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

19.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老态龙钟

B断壁残垣

C叹为观止

D车水马龙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

B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

C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

D作品中说,“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

21.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

22.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

23.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

24.作品结尾,对于“人声嘈杂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这样一种假想,作者断言说:“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见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 选项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文中用来形容衰老的西川

是恰当的。B 选项断壁残垣: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文中用来形容经

风霜的黄泥屋也是恰当的。C 选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文中用

来形容荒芜的梯田,不恰当,故错误。D 选项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

的热闹情景。文中用来形容繁华后的西川也是恰当的。

考查方向

成语的使用。

解题思路

注意辨明成语的使用对象。

易错点

A选项的老态龙钟考生容易误解为只能用来形容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 选项文章第 3 段,张姓认为是风水宝地,来此迁居,村落依山而建。文章第 5 段描述了村落的环境差,并不适合人居住,故 A 正确;

B 选项文章通篇描述了村落的环境和地理因素,封闭少有人行,也是造成沉静的原因,所以正确。

C 选项希望更多游客光顾,是一个老婆婆说的,并没有说是西川人的想法,所以错误。

D 选项文章第11 段中,有人耕种的梯田有一份生机,无人耕种的梯田,也就没有生机,所以正确。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意蕴。

解题思路

找到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

易错点

A选项的内容涉及到两个段落,考生容易遗漏。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画线语句运用整散句渲染色彩和线条,显示出作者在初次面对西川时内心的变化与起伏。既有对西川外在状貌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描摹,也有对西川厚重历史的强大内心震撼力的凸显,突出地表现了西川的沉静带给作者内心强大的影响。

解析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艺术手法,和本文的总体思想感情“西川的沉静”相关,从这两个角度鉴

赏即可。艺术手法要点出艺术手法名称和作用,结合文章分析。思想感情亦要结合文章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鉴赏文中的关键句,从艺术手法,内容,结构,思想感情角度入手。

易错点

分析不全面,手法和内容容易被遗漏。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①作品中的老汉,对外界事物并无兴趣,淡然宁静。作为眷念故土因而不愿走出西川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淡然是西川继续“沉静”下去的真实依据。

②作品中的老婆婆,希望多来游客,渴望有人气的充实生活。作为渴望西川与外界同步变化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焦虑是打破西川“沉静”的最大动力。

③两位老人的存在,其实就是西川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状态的呈现。

解析

老汉坐在家门口,老婆婆站在高处,象征了西川人的两种想法,固守和向外。通过两类人的表现和文章的主题“沉静”联系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意蕴。

解题思路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将其当作人物形象分析题,而忽略了对于主旨的意图。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西川的沉静”,指西川自然环境的特点:静寂、幽静和幽深,也指西川在现实状态中的人文特色;既有西川现实的寡淡、静默和衰老,也包括西川人内心的质朴、淡然和坚忍。

解析

将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文章主要写了初到西川、西川村落的由来,西川村落的房屋,西川村落中的人,西川外的梯田,西川的古道和西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后可能变成的样子。通过这几点结合文中内容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

概括文章内容可得出主要写了西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实和理想,从这几方面思考。

易错点

容易忽略西川的现实状态和西川人这两方面的内容。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示例:同意,西川环境闭塞,自古少人行,那里的人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作息习惯。西川的沉静已经深入了西川的血脉。而游客来西川,就是为了来看西川的本色以及西川的沉静。多了人声和喧哗的西川,西川的沉静就会被破坏,西川也就不是西川了,所以这并不是西川的本意。

解析

同意或不同意皆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作答。

考查方向

思辨能力

解题思路

联系西川的发展来分析。

易错点

不联系西川的发展分析,而只拓展为旅游方向分析。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5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0分

26.《西川的沉静》一文中,作者以“沉静”一词表现出西川独有的性格与气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在你眼中又有着怎样的性格与气质呢?

请将你的感受或认识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填写在“北京的 ”中的横线上,并将这一填充完整后的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正确答案

解析

这道作文题也许更像一道问答题,需要学生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并且给出自己的解释。这个答案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高低——这并不意味着越是“高端大气”的答案越好,也许恰恰相反,“爱国”“创新”未必就比“局气”“年轻”更优秀;“包容”“厚德”也未必就比“骄傲”“贫(贫嘴而非贫穷)”更真实。写真实的想法,并用合适的方式(记叙文——以事件与典型人物来印证;议论文——以说理和举例来论证)给出恰当的注解,就一定会是一篇好文章。

考查方向

议论文、记叙文的写作。

解题思路

《北京的____》强调感受和认识,不过其中所考查的,都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所以考生选取一个小的角度切入来谈即可,不可过大过空。

易错点

考生容易陷入空谈,不生活,不实际。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