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完成8~9题。
岁暮归南山①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8.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
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膊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5分)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因此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法律的、职业的、道德的)应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任何忽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的方案、行动计划,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
任何损害天地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损害,必须加以制止。为了加快社会发展、满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资源,本身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人类后代的不负责任。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更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缓和并最终加以解决。
《礼记》在以天地为本源的价值观基础上所提出的天地与人一家的观念,特别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和保护物种的道德责任。儒家以家庭道德为基础,因而儒家对天地的道德责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儒家表述传递这样一个深度生态观,即人与天地是一体的,对待自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保护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多样性。这样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世界观、生态观的价值基础。这是儒家的优秀思想资源。我们今天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应该认真汲取。
(摘编自姚新中《气候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李大钊在解释“中华”之为“中”的时候,不仅 ① :“中者,宅中位正之谓也”;而且提出要在时间上深切体会“时中之旨”:“旷观世界之历史,古往今来,变迁何极!吾于当今岁之青春,画为中点”。也就是说,在 ② 向度中,要以今天为起点, ③ ,另一方面创造未来。这样一种充满理想又脚踏实地的“中国观”,应该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选做题,多答,按多答的首题进行评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浪 子
【美】华·欧文
现在,美丽温柔的陶洛丽斯的脸上布满忧愁,就像空中的一片乌云,那真是一场灾难,而这一切正发生在阿尔罕伯拉宫里面。这位小姑娘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阿尔罕伯拉宫有一座废弃的宫殿,那里是她和小动物的天堂。那只雍容华贵的孔雀和它的配偶似乎已经成为了那里的王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治着爱炫耀的火鸡、性子暴躁的珠鸟和一大群乱七八糟的普通的鸡种。但是有一个时期,陶洛丽斯的宠爱完全集中在一对最近婚配的小鸽子身上,这使她无法挤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其它可爱的小动物。
她做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小房子来作为这对新人的爱巢。这对新人幸福地住在里面,对房子外面晴空万里的天空一无所知,也许也从未想过要飞到城市上空去和高大的山峰一争高低。
下面的故事就要谈谈我们美丽的女主人为何这般不快乐了。这天清早,陶洛丽斯正在喂公鸽子,她忽然想到要使它瞧瞧这个伟大的世界。于是,她打开了俯瞰达罗山谷的那扇窗户,一下子把它扔到阿尔罕伯拉宫的墙外面。
当时,这只受惊的小鸟有生以来头一次被逼得非把全部力量使出来不可。它在空中来来去去,自由翻腾,它从来没飞得这么高过,当然也就没体验过这样飞行的乐趣。这时,它就像一个极度贫穷的人一下予拥有了百万产业不知如何挥霍一般,被面前突然呈现的那片无边无际的可以施展身手的天空,搞得眼花缭乱了。这一整天,它一直在尽情地飞翔,到处盘旋,由这座高楼飞到那座高楼,由这个树梢飞到那个树梢。女主人用尽办法招呼它飞回城堡,但是这些办法的效果显然无效,即使是它美丽的妻子也不能令它变心。使陶洛丽斯更加焦急的是,另外有两只强盗鸽子和它结成了一道,这种家伙专门会引诱飘零的鸽子到它们自己窝里去。这只欣喜若狂的鸽子,正像一般初次踏进社会、毫无头脑的青年人一样,对于那些新结交的堕落的同伴是非常信任,并急于跟随他们去见识广阔的世界。它已经和它们飞遍了格拉那达的每一家房顶、每一座塔尖。暴风雨来了,它也不想回家,夜幕将临的时候,它还是没有回来。
晚上很迟了,女主人得到了最新消息,有人看见这只游荡的鸽子在琴纳拉莱夫宫的高楼上,碰巧那座古宫的管理人也有一间鸽子棚,其中正好有两三只这种四处勾引的鸽子,好多鸽子都因此而受害。“自己的鸽子被勾引走了。”陶洛丽斯马上得出了结论,认为大伙瞧见和她那只游荡的家伙在一块的两只披着羽毛的骗子是琴纳拉莱夫宫里飞出来的。于是陶洛丽斯先决定由派比——花园里的那个口吃的小伙子,作为去见琴纳拉莱夫宫主管人的大使,要求他,如果发现在他的辖区之内有这样一只逃亡的家伙,希望他能把这只鸽子作为阿尔罕伯拉宫的臣民,押送回国。接受了任命的派比出发了,穿过月光笼罩着的树丛,经过一座巨大的山丘,踏上了外交的旅行。不到一个钟头,他就回来了,带回了令人烦恼的情报,说琴纳拉莱夫宫的鸽子柜里,根本没有这样一只鸽子。但主管倒是满口应允全力以赴帮助寻找。由于那个不负责任的逃犯,它的女主人失眠了一夜,更可怕的是,整个宫殿都忐忑不安。
当然,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早晨我离开房间,头一个遇上的就是陶洛丽斯,她手里抓着那只游荡的鸽子,眼睛里欢喜得闪闪发光,快乐得足以抵消前一天的痛苦。陶洛丽斯放开了手里的鸽子。它在窗外乱飞,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不敢飞进窗户吧!可是它这次回来并没有取得大家的信任。从它狼吐虎咽吃着面前的食物的样子看来,情形就像一个浪子,完全是被饥饿逼回家来的。陶洛丽斯虽然怀着女人的天性,一面给它最知心的呵护,可是一面也在责备它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用各式各样的话骂它是个浪子。我注意到她已经为了使它再不能够远走高飞,特地剪短了它的翅膀。我对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方法是绝对赞成的。这种经验适合的又岂止鸽子,对于人来讲不也是至诚、至真的道理吗?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1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刻画了“浪子”的形象,请对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陶洛丽斯,也有人认为是“浪子”——鸽子,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8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选做题,多答,按多答的首题进行评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逸飞传·视觉人生》序
余秋雨
那天在纽约亨特学院演讲,结束时现场交流,采用写纸条提问方式。至少有三张纸条问到:现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不慢,文化人的队伍也不小,为什么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成果寥寥?
我知道,他们所说的“成果”,与我们每年大规模颁奖、汇演所制造的热闹是另一回事。我回答说:“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文学艺术的最高创造者永远是极少数。他们总是分外孤独、辛劳、烦闷、脆弱,他们总是备受嫉妒、非议、刁难、剥夺,因此,要让他们消失太容易了……”
说到这里,我又鬼使神差地重复了一句:“是的,他们太脆弱了,太容易消失了……也许在他们消失很久之后,人们才知道他们消失的分量,但来不及了。也许人们永远也不知道……”
我不能不相信,那天下午,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击中了我。后来仔细算来,正是我一再喃喃地重复“他们太脆弱了,太容易消失了”的时候,陈逸飞先生在上海处于弥留之际。我演讲的亨特学院,正是他当年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的地方。
第二天,美国网站上立即出现了他不幸去世的消息。那天我去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演讲,穿上了陈逸飞先生多年前送给我的一套制服。我的行李箱里居然带了这套制服,想起来也有点奇怪。我演讲时开头就说: “我要介绍的,是今天我穿的这套制服。”然后,我告诉听众,这几天,中国失去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听众其实都知道他,礼堂气氛肃穆了。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在远方悼念着我的朋友。此后,我轮着到马里兰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休斯敦的华文作家协会演讲,每次都以这套制服、这位朋友开头。我要把悼念延长,我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这套制服,他是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送给我的。他知道我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的邀请,要投身于北非、中东、海湾、中亚、南亚等地的人文风景传播事业。此途之险,其他友人知之不多,但他是个好人,比较了解传播事业的形势,态度立即郑重起来。他让凤凰卫视的摄影队来到他的画室,拍摄他的一段谈话。我知道,他是怕早已分不清大小轻重的文化界在热闹喧腾间把真正的大事看轻了。然后,他送给我这套制服。那几个月,他天天在电视机前紧盯着我。谁知,我一回国门,就遇上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诽谤事件。但很快就接到了他的约见电话。
那是上午,餐厅生意清淡,没有叶子的树丛在寒风中颤抖。那天很冷,我远远看见他一个人站在餐厅门口,衣服穿得很厚,在迎我。我一路遇到塞车,他在那里站了很久。他刚刚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因此显得颇为疲惫。
然后,坐下,点菜。我随意地吃了几口菜,讲起在那些恐怖地区历险的事情。“那些人真恶劣!”他突然冒了一句。“实在是恶劣透顶!”他又加了一句。我突然明白,他不是指我刚刚在说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而是指诽谤者。但是,除了这两句,他再也不想用其他语言评述他们。
分别后,我又去远行了。在视觉艺术名下,他办学校、办杂志、设计服装、拍电影……每件事都要有团队,而每件事的危难之处又必须由他自己出面。他的郁闷由此而生。不仅仅是受累,而且还受气。
我记得去年至少有三次,他都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一再对我说:“我真要气得吐血!”谁知,他现在真的吐血而亡。
我在美国找报纸,想知道与他有关的消息。找不到中国的报纸,却能看到不少当地的华文报纸。那些华文报纸用惊恐的语调转述着上海文化界的所谓“舆论”,几乎句句都对他不利。说他是“文化商人”、“受争议”、“不是美术
界的典范”……。
他早已可以生活在世界任何一座大城市。很多有成就的华人确实也那样做了,而他却选择了回来,选择了这座城市。难道,他选错了吗?但我知道,事情不会永远这样。
我想,应该保留他的一间工作室;应该有一个他的作品的展示厅;应该有他的一个小小的墓园,当然不必在上海。可以预计会有很多后人在他的那些杰作前伫立良久。
美,通过一个现代中国殉道者的生命遗迹,得以延伸。正这么想,收到了这本从广西寄来的《陈逸飞传》稿本。因此,我有责任写这篇序言。
(选自《名人传记丛书》2015年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逸飞传》是杨长勋为陈逸飞所立的传,他通过传主生平记事的详细描述、生前好友和各界人士的回忆,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陈逸飞的形象。
②陈逸飞,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2005年因胃出血去世。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陈逸飞以“大美术”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代表作有《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周庄》等油画作品。
③“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艺术家吧。”这是陈逸飞的自我界定。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开篇写在亨特学院演讲时,采用写纸条提问方式,并认真解答了至少有三张纸条提到的问题,看似闲笔,其实起到了定下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暗示主题等作用。
B.“我要介绍的,是今天我穿的这套制服”,这样的表述意图在于作者通过交代陈逸飞赠送服装的经历,体现“我”与陈逸飞的友谊,以及陈逸飞的审美观念和人格魅力。
C.文中写道:“餐厅生意清淡,没有叶子的树丛在寒风中颤抖。”这是借景抒情、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当时的客观环境,又传达出“我”遭受诽谤后的苦闷和陈逸飞的沉重心情。
D.陈逸飞“他现在真的吐血而亡”,原因就是他在视觉艺术名下,办学校、办杂志、拍电影……每件事都要有自己的团队,而在危难之处又由他自己出面,受累受气太多。
E.文章最后“美,通过一个现代中国殉道者的生命遗迹,得以延伸”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起到了深化主题、呼应开头作用,高度地歌颂了陈逸飞视觉人生的崇高境界。
CE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16.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陈逸飞对视觉艺术的重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7.作为一篇人物传记的序言,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请简要回答。
18.本文作者如何评价传主陈逸飞?你能否从陈逸飞的经历中领悟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成果寥寥”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3.汉字的构成奇妙无穷。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示例,从下面提供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拆开,分别写出所悟。(6分)
示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
提供选字:怒、功、悟
10.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 , 。”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驰骋疆场、气势磅礴的两句是:“ , 。”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怡然自乐的原因的是“ , ”
19.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他对曹魏的图谋 。因此,当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时候,他所采取的完全是内部调和的策略。
②这档节目的参与者大多由相关网站推选,本期的男嘉宾可谓是 ,其中要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电子竞技职业玩家最惹眼。
③军地联手依法查处一起以网络谣言诋毁海军的恶劣事件,青岛网民祝某因在网上 ,发布虚假信息,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又是一年过去了,此刻的你无论怅然若失,还是踌躇满志,我们确定无疑的是,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悄然改变。____, 。____。 。 ;______;公众号关注得越来越多,可能够静下心来打开的却越来越少……
①对许多人而言,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
②慢慢地,你习惯了视线水平向下45度或更多
③面对储存卡突然爆满的照片,也会偶尔疑惑究竟它们拍在何时
④习惯了拇指上下左右5厘米距离的游走
⑤这样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姿势能够产生的联想,可能是一餐饭、一场电影、一张车票、一件电器,也可能是一间房、一部TAXI、一次远足
⑥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看着一年前下载的客户端,你是不是时常会记不得它是什么
24.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去年,北京某中学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遭到私家车上的四人下车“围攻”。这四个人一直在质问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其中一女子不停地说:“你有什么权利啊,读书读傻了吧!”而这名学生则表示私家车占用自行车道,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该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极力为该生点赞,有网友认为学生应专心学习,也有网友虽赞同这种勇气,却不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