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 历史 (浙江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单选题 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

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

A马铃薯

B辣椒

C小麦

D玉米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

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狱中的尼赫鲁写道,抗议、祈求、武装起义这些方式在印度都行不通,“就在此时,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非暴力抵抗尽管是非暴力的,但它……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它似乎能展现印度人的特别才能。……这种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非暴力不合作是当时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唯一形式

B甘地的人格是印度群众接受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式的首要原因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时就明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主张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他的第一个外交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历史证明,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有利于(    )

①越南战争的结束            ②中国与法国的建交

③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④古巴导弹危机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

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段话旨在(    )

A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B反映生产方式、交往和分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C阐明各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揭示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根本动力

正确答案

B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

正确答案

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

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垄断高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

——康有为《清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

请简要评析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

正确答案

“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誊录、糊名);③科举规模扩大(人数增加、数量增加);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社会广泛传播。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观点判断: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

必要性:世界步入铁轨时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利于求富(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便于图强(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开民智(思想启蒙、解放)

不切实际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列强干预(争夺、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正确答案

示例:长城是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

理由:修建秦汉长城主要是为抵御匈奴的进犯,明长城是为防御边疆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长城的军事防御,是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和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同时,长城也见证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长城沿线的烽燧瞭望、交通驿站、互市贸易等空间场所客观上保障了亚洲内陆东西、南北向的贸易畅通,促进了沿线的多民族交流。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战争,到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经济的往来频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中国版图。

综上所述,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载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战略防御的军事作用,也发挥了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