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不少人将戏曲作为文学作品,品味其文学旨趣。但从戏曲的本体意义来说,“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不比其他文体,仅供案头欣赏而已足。”既为场上搬演的作品,表达情感的过程就需要通过演员来实现,正如谭霈生所言:“一部剧本出版后,被置放在图书馆里或私人书架上,可以随时供人阅读,这时,它只具有文学价值,尚不具有戏剧价值。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作品,指的是一场戏剧演出。”因此,对于戏曲,“上演”才是其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既然戏曲是通过演员来表达情感的,那么演员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达的呢?毫无疑问,戏曲演员是通过程式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的。戏曲在历经了近千年的发展流变之后,审美形式已极为成熟,演员可以借助舞台程式表演生活中的任何一处场景、任何一个人物,虽然“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话的话”,但是你完全可以置身于其中而浑然不觉其假,因为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表情,它都已经通过极其细腻、精微的程式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了。在京剧中,仅仅是笑和哭,就有百余种的分别;只咳嗽一项,便有二百余种之多。就梅兰芳那兰花指和眼神据说就多达七八十种,如此等等,也就意味着高度发达的戏曲程式已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表情、动作等都囊括其中了。而这些精细程式的创造,不就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吗?为了更准确地领悟并运用这些程式,尤其是精细的表情程式,演员需要从具体生活中观察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现实情感。但是,戏曲演员观察生活,体悟人生,不是为了自然、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样,而是从中获取表演的灵感,使舞台上的各种程式如身段、表情、脸谱、唱腔、妆容等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舞台人物更具灵气和神韵,更加精致而富有关感。可以说,戏曲演员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是获得舞台上更加精准而细腻的程式表演的手段。戏曲演员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和对剧中人物所涉程式的思考,是放置于舞台之下进行的,这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训练过程,演员必须要将对生活的感悟与程式一道,诉诸于自己的身体,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训练之中,强化身体的感觉,形成永久性的身体记忆,使他们的每一次举手投足,就是一次完美的亮相和呈现。这种亮相和呈现不需要参杂临时起意的自然情感,因为自然情感太过感性和不稳定,假如演员依靠自然情感登台表演,那么,舞台的效果就没有保障,一定是时好时坏,甚至砸台。舞台演出一定是平时训练的结果,是理性的整体技艺的呈现,尤其是在以音乐为主导的戏曲舞台上,几乎不可能有时间容得下演员再去细细体味剧中人物的情感。
完美、理性、始终如一的表演,正是优秀的戏曲演员应该自觉追求的艺术高点。不可否认,演员在舞台上的华彩表演一定是伴随着即兴而至的激情的,这是优秀演员所具有的舞台爆发力,但是这样的激情是一种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由发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这种激情的获得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建立在极其严苛的长期幼功训练之上的艰奥之美,也正是郑板桥意义上的“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摘编自黄李娜《戏曲如何表达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杨播,字延庆,自云恒农华阴人也。祖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延兴未为广平太守,有称绩。高祖南巡,吏人颂之,加宁远将军,赐帛三百匹。杨播本字元休,太和中,高祖赐改焉。母王氏,文明太后之外姑。播少修整,奉养尽礼。以外亲,优赐亟加,前后万计。进北部给事中。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未几,除龙骧将军。与阳平王颐等出漠北击蠕蠕,大获而还。高祖嘉其勋,赐奴婢十口。迁武卫将军,复击蠕蠕,至居然山而还。随车驾南讨,至钟离。师回,诏播领步卒三千、骑五百为众军殿。时春水初长,贼众大至,舟舰塞川。播以诸军渡淮未讫,严陈南岸,身自居后。诸军渡尽,贼众遂集,于是围播。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水势稍减,播领精骑三百,历其舟船,大呼日:“今我欲渡,能战者来!”贼莫敢动,遂拥众而济。高祖甚壮之,赐爵华阴子,寻除右卫将军。后从驾讨崔慧景、萧衍于邓城,破之,进号平东将军。时车驾耀威沔水,上巳设宴,高祖与中军、彭城王勰赌射,左卫元遥在勰朋内,而播居帝曹。遥射侯正中,筹限已满。高祖日:“左卫筹足,右卫不得不解。”播对日:“仰恃圣恩,庶几必争。”于是弯弓而发,其箭正中。高祖笑曰:“养由基之妙,何复过是。”遂举卮酒以赐播日:“古人酒以养病,朕今赏卿之能,可谓今古之殊也。”从到悬瓠,进爵为伯。景明初,兼侍中,使恒州,赡恤寒乏。出除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固辞,乃授安西将军、华州刺史。至州借民田,为御史王基所劾,削除官爵。延昌二年,卒于家。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熙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
(节选自《魏书·杨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
(2)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熙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8.本诗所写的出猎场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9.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守桥人 赵本夫
老弥说:“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
老弥说这话的时候,一般声音不大,和正常说话的音量差不多。只是语气有点不大一样,含着一种不动声色的骄傲。老弥有权骄傲。一脚踢死一只蚊子,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老弥说一脚踢死一头羊,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力气大就是了。但一脚踢死一只蚊子,就很不简单,那是需要神力的。老弥说,当年周仓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才给关公扛了一辈子大刀。这故事是老弥小时候,听他爷爷说的。老弥的爷爷说,关公收周仓,根本不是书上说的那回事。当时,关公名气很大,周仓一直不服气,归顺关公,其实是想找他比武的。但关公懒得理他,只让他给自己扛大刀。周仓就很恼火。后来,关公看他纠缠不休,就答应先和他比比力气。关公在河边捡起一片野鸭毛,交给周仓,说你把它扔过河去。周仓接过鸭毛,奋力一掷,鸭毛打个旋,又落在原地。周仓就很惭愧的样子。关公接着捡起一块卵石,有鸡蛋大小,说你掂掂看,是鸭毛重,还是这颗石子重?周仓接过掂了掂,说石子重多了。关公要过石子,手一扬,石子“嗖”一声飞过河去,不见影儿了。周仓目瞪口呆,说乖乖,你力气这么大!这才服气了,从此专心为关公扛大刀。老弥说,踢死一只蚊子,和扔一片鸭毛是一回事,越轻越要力气。周仓不明白,老弥明白。但老弥只能自言自语:“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老弥说这话的时候,对面并没有人,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这是一片荒原。这里本来是有村庄的。但后来这里成了黄泛区,幸存的人都渐渐迁走了。再后来,就只剩老弥一家人。再后来,就剩老弥一个人了。老弥本来也想走的。可他犹豫了一阵子,最后还是决定留下。
他惦记着三孔桥。
三孔桥是清朝嘉庆年间修的。当时有一条小河,三丈多宽,也不太深,但行人总归不便。老弥的祖上算半个财主,就出资请来几个外地石匠,修了这座三孔桥。三孔桥全由青石砌成,看上去很结实。桥修好后,老弥的祖上很舒心,每天都到桥上走一走,摸一摸。多是在黎明和傍晚的时候,有时夜间也去。这种时候,桥上行人很少。他怕乡邻们对他说些感激的话。他不要听那些话。一天半夜里,老弥的祖上睡不着觉,又去了三孔桥。他背着手来回走了几趟,然后坐在桥头抽烟繁星满天,四野阒无人声。这时,从黑暗中走来一个人。那人渐渐走近,他看出来了,是一位道士。道士不会看不到坐在桥头的老弥祖上,但他视若无物,一言未发,从他身旁经过,慢慢走上桥去。道士好像并不急着赶路,在桥上走几步就站住了,好一阵没有动静。老弥的祖上忍不住好奇,转过半个身子。道士正扶栏伫立,面向小河,似在听流水声。道士静静地站了很长时间。忽然拍拍石栏,歌吟一样说了一句:“可惜呀,这桥要倒了!”老弥的祖上听到了,突然头皮一紧,又有些恼怒。这桥刚造好,怎么要倒呢?他想上前问个明白,可道士已经下桥,幽灵一样消失在黑暗中。老弥的祖上走到道士站立的地方,听听流水声,也拍拍石栏,并无什么异样。他呆呆站了好久才回家,心里十分惶然,几乎一夜没睡。
第二天黎明,老弥的祖上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河边,桥上桥下察看了很长时间,连每块石头的接缝处都看了,还是没发现什么问题。三孔桥很结实,怎么会倒呢?除非那道士施魔法。可他为什么要施魔法,让这座桥倒掉?没道理嘛!老弥的祖上这么想着,还是心神不宁。此后,更是每天都去三孔桥,上上下下仔细察看,他倒希望真能发现什么异样之处,好赶快修理,但还是没有。那么,桥基会不会有问题?这是他最担心的。可桥基没法察看,泡在水里,沉在地下,就只能在心里悬着。一段时间下来,老人家已是身心疲惫。晚上躺在床上,有时安慰自己,那个老道,肯定是胡说的,不必当真。那么结实的石桥,怎么能倒呢?但第二天,他还是要去三孔桥。三孔桥成了老弥祖上的一块心病。直到死。老弥的祖上临死前,就给儿子留下一条遗嘱:每天去三孔桥看看,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封桥。这个遗嘱也成了老弥家族的遗嘱。一代代老人临死前,都会嘱咐下一辈:每天去三孔桥看看,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封桥。可三孔桥一直没倒。在很长时间里,三孔桥一直是这一带的交通要道。每天都有很多车辆行人经过。后来,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黄河决口后,这一带成了荒原。很多村庄消失了。小河已被泥沙淤塞,成了一道漫洼,只在下大雨时,才会有一点积水,但不久就会干涸。三孔桥并没有被洪水冲垮,反被厚厚的泥沙掩埋。三孔桥不见了,只有两排石栏露出地面。就是说,整座三孔桥被泥沙牢牢沉结在大地上,不可能再倒了。老弥家族的人说不清是应当庆幸,还是绝望。到老弥这一辈,老婆孩子都去了外地,只剩老弥一个人仍然守在这里。老弥并不缺少事做,也不缺少钱花,只是太闷了。三孔桥的故事已经二百多年了,老弥成了最后一个守桥人。傍晚,鸡羊归圈后,他会照例来到三孔桥,摸一摸露出地面的石栏杆,坐一会。他的几务狗都陪着他坐在附近。老弥会自言自语:"我一脚……。”或者突然大声喊一声:“老道,你在胡说!”
声音在黑夜里传出很远,有点瘆人。
(有删改)
9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98.老弥的祖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7.道士的举止和所说的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小说中三次写老弥说“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这件事,每次老弥的表现都不同,传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世说新语》等著作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魏晋时那些丈人洒脱豁达的 。
②北京城的历史遗迹虽然非常丰富,然而几度沧桑,实物留存也不过是 而已。
③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好似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某些内脏疾病早期的 。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一般的电子设备都是通过扫描手指上的纹理,与预先采集到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从而确定使用者身份和权限的。不同设备扫描得出的样本精度,以及配套软件算法的差异,都是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而且, ,大多是以安装于电子产品自身的软件比对指纹的点特征、线特征和几何特征,以此确定某人的身份。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市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和朋友开了一家微店,专做韩国日用化妆品。由于经营有方,每月能赚到的纯利润一般在五六千元,有时甚至超过万元。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其行为引起师生的争议:有的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阶段,应该劝其关闭微店,专心学习;有的认为,既然不学习也能赚到钱,可以让其退学,专心开微店;有的认为,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表,由该学生来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以完成高中的学业。
对以上的说法,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的环境,让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在北固亭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曾在此建都的英雄早已无处寻得后,用“ ,____”两句感慨岁月的无情。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动物学上,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分类,诸如黑叶猴、眼镜猴等。 ① ,一个“猴”字足以涵盖一切。事实上,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 ② ,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乏猴的影像:生肖中有猴,戏曲中有猴,游戏中有猴,工艺中有猴……考察中国文化中的猴,它更多的不是出现在帝王世家、达官显贵的庙堂之上、府第之中, ③ 。依托其动物的本色,借助民间社会这一广阔的舞台,猴完成了一只文化灵物的精彩表演。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