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翻开书一看,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最后他又唱了《阳春》和《白雪》,随着他唱的观众就剩下数十人了。宋玉告诉楚王,所唱格调越高,能够击节欣赏的人越少。人们后来以“下里巴人”对应“阳春白雪”来形容雅俗不两立,大概源于此故事。看来雅俗是要分赏的。
然而这也未必。从宋玉讲故事的时代再往上看。《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应该是中国文艺的雅乐的源头了。但是就在这本诗集中,除了《雅》、《颂》这两个部分外,还有十五国风。国风里的诗篇,虽然据说经过孔子删定,但还是保留了从民间采集来的民歌的风貌,都是老百姓平常哼哼的,而不是乐官们谱写的。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把雅俗融为一炉,实为雅俗可以共赏作了权威的注解。
精英的日子也不是都好过,精英的作品也不是都能留存。精英也分三六九等。以他们生前的爵位俸禄来衡量,精英有等差;以他们作品在后世的影响而论,精英也有高低。屈原、杜甫、苏轼等是一流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我们引之为骄傲的不仅是他们格律的精致,更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代风云、人世风情和民间风貌。至于那些围着宫廷选材的精英们,如“台阁体”、“西昆派”、“酬唱集”,于今不仅草根们不认识,就是精英也得翻箱倒柜才知道。
俗文化就像原上草,虽不会都得到历史的放大,但延绵不绝。一如精英们推崇的高雅作品一样,数量更多的俗文艺作品也消泯在历史的长途上。为什么?因为俗文化也有等差,孔子保留了“国风”,但坚决抵制靡靡之音,所以主张“放郑声”。如果说“望子成龙”更接近于草根阶层的心态,那么有多少草根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那些可以偷着乐但不能明着教的戏法、说法?大俗可以入雅,就像《诗经》中的“国风”那样,但低俗即便到了极致也与雅无缘。大雅也可以做到深入浅出,但故作高雅到每一个细节反而不如朴素感人。
流传能够可持续多久是价值研究的根本课题。不分高下为雅文化辩护的精英们,应该知道那些在历史的半途上难以为继的精英是如何倒下去的。并非所有的《阳春》、《白雪》都会随年年的阳春、年年的白雪而被代代传承。不辨良莠地为俗文化撑腰的草根们,应该明白并非所有的《下里》、《巴人》都会被千千万万下里、巴人奉为心声。
从西周到东周,下至战国,原本可和平共处的雅俗,也变得对立了起来。换句话说,雅俗之辩乃是政治经济格局之变的延伸。今天我们提及的“有意义”和“有意思”的纷争,无疑也是雅俗之辩的分支,是侧重凸现价值负载和利润负载矛盾的表述语。
应该承认雅俗有分别,也应该看到雅俗有共融。精英们也喜欢听笑话、传段子,草根们也仰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吴天明导演的《老井》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但他并不回避片中老井村村民喜欢“荤曲”的实情。去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可谓雅俗共赏,这是医治“雅俗偏执”症的一部教科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雅之于俗的意义在于,以庙堂之正纠江湖之偏。俗之与雅的意义在于,以江湖之活纠庙堂之僵。《诗》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摘编自赵彤《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1.下列属于“宋玉曾跟楚王讲故事”内容所要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河间王颙遣督护衙博、广汉太守张征讨特,南夷校尉李毅又遣兵五千助尚,尚遣督护张龟军繁城,三道攻特。特命荡、雄袭博,特躬击张龟。龟众大败。荡又与博接战连日,博亦败绩,死者太半。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改年建初,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遣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荡水陆追之,遂害征,生擒征子存。
特之攻张征也,使李骧屯军毗桥,以备罗尚。尚遣军挑战,骧等破之。尚又遣数千人出战,骧又陷破之,大获器甲,攻烧其门。流进次成都之北。尚遣将张兴伪降于骧,以观虚实。时骧军不过二千人,兴夜归白尚,尚遣精勇万人衔枚随兴夜袭骧营。李攀战死,骧及将士奔于流栅,与流并力回攻尚军。尚军乱,败还者十一二。晋梁州刺史许雄遣军攻特特陷破之进击破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罗尚据大城自守。流进屯江西,尚惧,遣使求和。
(选自《晋书·李特载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
译文:
(2)时骧军不过二千人,兴夜归白尚,尚遣精勇万人衔枚随兴夜袭骧营。
译文:
横塘①夜泊
〔清〕 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
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②融残雪,春潭浴乱星。
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注〕①横塘,江南苏浙一带河流岸边地名。②寒屿,寒冷的江中小岛。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15.从写景状物角度看,此诗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从1998年蔡智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爆红算起,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18个春秋。
“网络文学正以巨大的体量和广泛的影响力走进公众视野,改变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表示。目前,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接地气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由网络文学产业链带动的泛娱乐市场已经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在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夏烈看来,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演艺并驾齐驱的“世界级文化产业现象”,“当下,网络文学产业与资本潮融合度越来越高,在其‘市场化’的过程中,不少外国读者正是由此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代生活”。
大量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在彰显时代性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生活,滋养和启迪人们心灵,但也有一部分题材趋近、内容趋同的作品“扎堆”充斥网络空间,引发的版权等纷争不断。近日,电视剧《锦绣未央》被指抄袭多部网络小说一事风波不断。有媒体甚至曝出,现在部分作者借助“写作软件”,根据题材、章节、语段选择模板,输入主配角姓名、地名、性格等信息,软件就会自动生成数十种内容,用于拼凑和组合整篇文章。11月14日,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再度对网络文学的侵权行为挥出一记重拳。
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认为:“商业资本对于网络文学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下,侵权成本低、举证维权难,再加上模仿、借鉴、拼凑等隐性抄袭难以界定,成为网络文学‘抄袭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夏烈说。在晋江文学城资深编辑胡慧娟看来,作为网络文学网站,应该组织协调各方力量,针对盗版侵权现象积极打击,鼓励并帮助作者维权,以此来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引导作者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保证合法合规,后续的市场化更无从谈起”。更多专家表示,靠作者或者网络平台的力量“单打独斗”,已经难以应对当下盗版猖獗的局面。
那么,网络文学创作应该如何加强原创性,提高作品的整体思想和艺术水平?
胡慧娟喜欢将网络文学称之为“草根文学”。她认为:“网络文学作者要努力研究读者的口味,并加入自己的‘新脑洞’、新创意,形成自我风格的作品,并在内容多元化方面多做尝试;而作为网站编辑,不能轻易抹杀小题材、冷题材,更不能因为短期的商业利益影响作者的创作自由。”
夏烈则认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首先应该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性强;其次,应该具备一定的现实话题性,比如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涉及白领职场,《小别离》聚焦升学问题等;最后,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应该成为优质网络文学的共同特质。此外,他还指出,在网络文学IP资本化浪潮中,“改编的技术与艺术不容忽视”,“尊重网络文学原著及粉丝感受,准确地将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制作视为富有专业性的‘二度创作’和影视语言再创造,才能避开‘票房毒药’‘审美疲劳’,收获市场和美誉度”。他举例,比如《甄嬛传》、《琅琊榜》等网络小说,通过影视艺术再创造,增加了原来作品中不具备的新元素和美学特质,受到观众认可。
(节选自李政葳《网络文学困局如何破》,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商业资本对于网络文学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应该如何理解?(4分)
答:
6.你认为应该如何提升中国网络文学的品位?请结合文本谈谈看法。(5分)
答:
小少爷高原一边吃饺子一边把饺子皮咬下来吐到桌子上。老管家赶忙拿过一个碟子,“这白花花的粮食哪能这样糟蹋啊?”高原看着管家着急的模样,不禁觉得好玩,笑嘻嘻地把饺子皮吐到碟子里。从那时起,家里每吃饺子,管家都会为他准备一个干净的碟子,等他吃完了就把饺子皮晒干,收起来。
这件事被高老太爷看在眼里,不禁忧愁满面,他想:我活着孙子还能过过好日子,我要是两眼一闭进了棺材,这高家偌大的产业肯定用不了多久就得败光。高老太爷儿子死得早,高原可是根独苗,如果不能妥善安排好高原的将来,他是死也不瞑目。眼看大限将近,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偷偷地行动起来。
他变卖田产,换成一块块金条。那时村庄院子大门口都有一堵墙,叫影门墙,以防外人从大门一眼望到底。高老太爷就把金条码成堆埋在这墙底下,他想,等他死了,棺材要从大门里抬出去,这堵墙肯定要拆,到时候金条露出来,够孙子用一阵了。接着,他又把另外的金条码堆埋在四面墙边上,因为再过几十年,这墙也够了年限,逐一倒塌时必定要拆掉重垒,到那时孙子又能够收获一大笔金子,应该可以安享晚年了。
在高原二十岁那年,高老太爷安心离去了。丧事自然办得十分热闹。下葬那天,抬棺的几个汉子正准备拆掉影门墙,高原的鼻子一歪,大摇大摆地吼道:“拆什么墙,搭天桥过去!”高家院里就真的搭起了天桥,送葬的人浩浩荡荡地吹打着从天桥上走出去。创举,果然是创举。那阵势叫乡亲们看得眼热。
果然,没过几年,田地全部卖光,家中器物也所剩无几,高原只好把整个宅子卖了,自己搬到爷爷生前开的豆腐坊里去。他准备自力更生,开起了小豆腐坊,每天骑着毛驴到附近几个村子里卖豆腐。有一次,八里庄的二愣子截住他,说要买豆腐。高原问:“买几斤?”二愣子说:“二斤,二斤。”“二斤?自己拿吧。我就不下驴了。”从此,十里八乡传出了“高原卖豆腐,二斤不下驴”的笑话。
又过了几年,高原的豆腐坊就关闭了。他每天提了一个口袋,拄着拐棍,走街串巷,开始挨家挨户去讨饭吃。拄拐棍倒不是说他已经垂垂老矣,那是用来打狗的。那个时候谁家没有只看门狗,专门对付讨饭的。
有一天,高原走遍了半个村子也没讨到一块窝头或是半碗稀饭,不知不觉越走越远。天已经黑下来了,他忽然看见村口石头上坐着一个老人,花白的胡子,还以为自己遇到了什么神仙,待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家从前的老管家。老管家见他这副模样就带他回了家,一会儿端出一大碗热气腾腾的东西,他边吃边叫好:“老管家,这到底是什么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老管家说:“原少爷,这就是你小时候扔掉的饺子皮。”
他们正说着,就听外面吵得厉害,走到门口去看。几个孩子叫着从门口跑过,老管家叫住其中一个男孩,问发生了什么事。男孩子说:快去看看吧,快去看吧——李家院里挖出了好多黄金呢。他们不信,八里庄的二愣子从这里经过,一点儿不像平时那样悠闲了,他东围西围地往家赶那几只鸭子,看到老管家,急不可耐地说:是真的啊,李家,就是高老太爷那个老宅子里,地底下全是黄金啊!
(摘编自月下潇湘《命运》,原载《羊城晚报》)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8.请简要赏析小说中的老管家形象。(4分)
答:
9.小说情节前后逆转,末尾又异峰突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6分)
答: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能够超过一般人不是秉赋特异,而是因为他 。
(2)《蜀道难》中李白通过 , 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蜀道惊险场面。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通过 , 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处于风雨飘摇境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具有传奇性的历史故事,总免不了被一再改编和重新演绎。历史上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为原型的艺术创作层出不穷: ① ,后有清朝洪昇的昆曲《长生殿》。然而 ② 。《梧桐雨》写家国之悲,并把杨贵妃写成了红颜祸水,虽然论调古板,但也符合当时的价值观;《长生殿》写生死之爱,把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写得婉转动人。后者 ③ ,但也不算离谱。
答:① ② ③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 ① 希望看到留守儿童明显减少, ② 希望看到不再有留守儿童。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真正建立起一个关爱保护体系, ③ 让这个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这种关爱和保护 ④ 应来自家庭, ⑤ 那些责任意识淡漠的父母切实承担起有效监护的责任, ⑥ 应来自整个社会,让社会舆论起到监督作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然身处“多人重复实验失败”的质疑旋涡,但韩春雨依然侃侃而谈,并不时反问记者:“你觉得我要是造假了,我还能这么淡定?”
②德国人一向以刻板保守闻名,在德国有过购物经验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店员很少会亦步亦趋地跟着顾客,也不会陪着笑脸去主动地推销。
③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习惯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不愿轻易背井离乡,对故乡的留恋,对既有生活方式的依赖,是许多农民不想进城的原因。
④在这么多的门类体系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
⑤观察人士认为,安倍政权面临的难题堆积如山,如经济形势与修宪问题不确定因素就很多,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将看清安倍政权的本质。
⑥扬州市博物馆展出的“定窑人首摩羯形壶”,造型优美,做工精良,这千年前的工艺品竟有如此脱俗的审美情趣和精湛技艺,叹为观止。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