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拉萨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B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

此密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C《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

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D 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 和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

《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B“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已

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D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

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B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

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C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

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D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 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强加因果关系。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无直接因果关系。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产生的结果是只有两种交通工具。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答题时注意审题,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原文“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易错点

C中《说郛》中记载的说明内容,容易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或然表述为必然。文中是“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属于表述太过绝对,将原文中的或然表述为必然。

易错点

D项易误认为是强加因果。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曲解文意。《别赋》中的“别”与两个意象无多大关系。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干扰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干扰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

易错点

C项易误为错项,对因果关系没有理解。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①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8.这两首《塞下曲》在选材上独辟蹊径,表现了不同寻常的思想内容,许浑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常建在诗中赞颂了什么?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9.两首诗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何特色?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许浑选取一个战士牺牲后,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的这样一个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的思想感情。常建则描绘了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阴云消散,日月光华照彻寰宇的辉煌画面,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解析

答题模式:①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②揭示思想内容。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先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本题中两首诗,许浑选取一个一个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常建则描绘了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①从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某类题材,往往表达着类似的情感,如山水诗往往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有时隐含对污浊官场的厌弃。②从意象入手,领会情感内涵。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意象来抒情言志,因此必须理解意象的情感内涵。③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词)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词)前的小序、诗(词)后的注释中交代的创作背景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④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注释往往提供必要的隐秘的信息,一般而言,介绍写作背景的注释,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易错点

考生因为对诗句内容没有理解到位。因而对情感把握不准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许浑的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客观叙事,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平淡质朴。常建的诗在开头两句叙述史实做铺垫,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用语字新意炼。)

解析

题目要求考生赏析两首诗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分别作答。许浑的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平淡质朴。常建的诗叙述史,用语字新意炼。通过诗歌内容可以看出两首在语句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诗歌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必须结合具体诗句来进行分析。两首诗,许浑的诗客观叙事,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常建的诗叙述史实做铺垫,用语字新意炼。

易错点

考生回答应该全面,注意是两个方面。

诗歌赏析:

许浑的《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既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惋、哀伤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令人不忍卒读,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唐玄宗晚年实施黩武政策,这组诗里却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

” 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3)韩愈在《师说》中,“ 。”两句从心理层面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

共6分,每句1分 。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答题思路】必须理解语境中给出的提示语,才能准确作答。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

注意字形书写正确“乍、谀”。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               。等到他表演时,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完美演绎了“梅长苏”这个角色。

②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               ,苦苦地思索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③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            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B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C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D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设立于1927年。该

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

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谴

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

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C从刀耕火种到声色犬马,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需求

就越复杂、越多元、越精细。因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便可

一叶窥秋。

D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

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                    ,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

⑦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⑤⑦⑥④②③①

B①③④②⑤⑦⑥

C①③⑤④②⑦

D⑤③④②①⑦⑥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19.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做广播稿时,有五处非改动不可,写出其序号。

自从①我省西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②对震灾③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④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之巨⑤。我公司本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3万元⑥,近日,公会工作人员牺牲休息时间采用展板、板报等多种形式充分深入地宣传了灾区群众的生活现状和我市捐助情况⑦,公司员工再次⑧捐款近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⑨到了灾区。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目不转睛是形容注意力集中,第①句中用来表现人物看剧本时凝神专注。目不斜视是形容态度严肃,遵守规矩,不左右乱看。第②句中用来表现人物神情严肃庄重,与前文“正襟危坐”语境一致。目不窥园是用来形容埋头读书,专心致志地苦学,与第③句中“所学的那个专业”语意契合。。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词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细加区别。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D项“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句缺主语和宾语中心语,可改为“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等方面”;“进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B项中途易辙。可在“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前加上“针对”一词。A项“旨在”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中的“的”字去掉,主语为“奥斯卡金像奖”。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D项“进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宾语中心词。成份残缺了。

易错点

C项容易忽略“不可”的否定不当。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首句末尾说“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据此可找出句⑤语意与之衔接最紧,句⑤的“这”很明显承上文指代“特征”;句②中有“这种主客观的统一”明显承句④而来,②在④后;句⑥有“而是”,可知它前面应该有“不是”,恰好是句⑦。文段末句有“透过载体”,可知承句⑥而来,⑥应排在最后。所以选D。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括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来抓住语段的中心。一个语段的中心句往往放在句首或句尾。从文体的思路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为序。议论文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括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说明文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而材料内部又往往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此外,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了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能够照应统一。因此,必须对语段进行通盘权衡,而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易错点

易误选C项,没有注意到话题的统一。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②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

解析

第一处横线后面的“如”可推知要填的内容是关于“啸”的作用,第二处后面的内容全是阮籍,可知前面是一总括句,第三处探究原因。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1、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中的中心句 。 2、然后分析需要补写的上下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常识,适当的想象确定大致方向。 3、注意“其实、因此、但是等关联词语。通过分析复句确定填入的句子内容。4、注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与上下句语意连贯照应。有些题目前后的内容是以对举的形式出现的,根据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填入的词语。5、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补写句子时尽量使用原材料中的关键词, 6、注意字数限制。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③④⑤⑥⑦。

解析

此题考查广播稿的语言口语化、通俗话。应结合着具体语境,将书面语等语言改为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③④为同音词,听起来意思易混淆;⑤书面语,不符合口语化要求;⑥括号不属于正文,广播时不用读出,就会漏掉信息;⑦长句听不明白,应用短句。

考查方向

短文改错。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解答时必须针对文段内容,根据题目提示作答。

易错点

对短文中的语病不能全面诊断。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false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

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 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5.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

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

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

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

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

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

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

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正确标点为: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译文: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易错点

“辞命/ 邓氏”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理解文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中“人性本善”应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科举文化平时要掌握,它的等级考试及相关名称。

易错点

考生对“《左传》”制度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原文中,马融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关注整体,全面理解,找到选项对应的全部区域。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其次,要查找选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有些选项对应的区域不止一处,是多处归纳概括得来的,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概括归纳的词语,一定要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根据。

易错点

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

解析

(1)得分点: “据”:拿着;“刎”:割断;“所以”:……的原因;状语后置“生贵于天下”句要翻译出来;句意1分;

(2)得分点: “以为”:都认为;“宜”:应该;“寝”:停止;“从”:通假字,同“纵”,放纵;句意1分。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所以”“宜”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先生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广博而不精深。又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范晔)评价说: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有改动)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E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1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3.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4.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她俩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E

解析

答C得3分,E得2分,A得1分,B.D不得分。A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给1分;B项急切粗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不给分;D项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必须回到文本中进行对比,找出内容、思想或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选项。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答题的模式(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2)标题的作用:观点+实例分析+作用。本篇小说标题结构一是线索,二人物形象刻画上生动形象;三在主题上形成对比,四内容上。本题的标题结构上:作为线索,统摄全篇。内容上:交代主要情节。主题上:揭示小说主旨。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2)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安土重迁,怀旧。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疑。②敏感不安。分辨不出风声,感到惊惧;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出敏感矜持的性格。③纯真好奇。虽怀念旧居,进到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都说明她纯真活泼。④乐观积极。虽然眼盲,贫苦漂 泊,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根据描写方法(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根据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人物的成长变化、性格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5)根据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形象性格特征:××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回到情节中根据人物的言行进行概括。

易错点

人物形象的概括,必须依照一定的模式。往往对性格特征概括不全面。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能找到。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解析

题目要求就小说的结尾进行探究。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好探究角度。她俩能找到自己的“家”吗,对这个问题,可从从主题上,从人物来,从情节上来进行探究。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1)选好答题角度。一般来说,探究题都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所以选好答题角度颇为重要。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主题、表达技巧、作者、读者等角度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尤其要注意文本,尽量选择那些与文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这样就既符合探究题的根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大量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论点。(2)逐层深入探究。文本的字面解读,属于浅层面;联系读者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解读,就深入了一层,且具有个性化;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解读考察,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或者联系现实生活考察文本的现实意义,这就又深入了一层。(3)有序呈现结果。一般来说,呈现探究结果时先要有个纲领性的语句,再选择文本内容去证明或者阐述这个纲领性的判断。如果有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这样的要求,就还需要选择生活中贴切的事例来作支撑,形成“观点—事例—论述”这样一个层次清楚的结果。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于是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1.B 2.D 3.C

解析

六尺巷闻名遐迩,一首“礼让诗”彰显的博大内涵是我们桐城人从古至今学习的榜样。窄窄的巷道、短短的诗篇,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它是我们桐城文化礼让包容、谦逊真诚的缩影。而父子宰相的崇德尚礼、宽容豁达,更是当今我们思考的内容。所以作文立意可从:宽容、理解、礼让角度来写。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新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试卷中的保留题型。有单则材料,也有多则材料。如果是多则材料就要看每则材料的内涵,是单一,还是聚集一个中心,本题的材料就是这种情形,所以审题立意时先,解读每则材料,从而确定立意。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例文】

“请”“谢谢”“对不起”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礼貌用语。别看他们只是三个普通的词语。却在沟通人与人的关系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便社会中多几分宽容,多几分谅解。这全都是由一个“让”字。学会宽容别人,谦让别人,有了“让”可以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去粮油店买米,一路上平来人往,他顺着人流来商店。买完米后,一溜小跑,返回大街上,冷不防,一辆车飞快向他驶来,他急忙向一旁躲,可是晚了一步,自行车已到了他身边,一下子把他撞倒在地,大米撒了一地,他的膝盖擦破拉一层皮。那骑车的人也倒在地上。那人见这种情景,不但没有说对不起,反而怒气冲冲对他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往车子上撞?”他的气一时涌上眉毛一横。心想:这人怎么这么不讲理,便忍住痛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明明是你的不对,怎么还怪我?”那人一听火气更大了,恶狠狠的对她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谁让你走这么快?”这是,周围人议论纷纷:“这人这么不懂事,跟小孩一般见识”“这样少白有什么好处,干脆道个歉算了。”听了人们的议论他的脸“刷”一下子红了。是呀从上学就学礼貌用语,关键时刻怎么不用拉?他惭愧的低下头,轻轻的对那人说:“对不起,请原谅。”那人一听,愣了一下,又急忙摇手:“不,不,是我不对,我应该向你道歉。”说着,那人从口袋里掏出20元,微笑的送到他手上对他说:“这是陪你的大米钱和医药费你膝盖都受伤啦,真是对不起。”“不,你的车子也要去修,这钱,你还是拿去修车子吧!”他连连摆手,可是,那人还是把钱塞到他的衣袋里。趁那人转身之际,他又把钱硬塞到那人手提包中。他俩看着彼此澄澈的眼睛,都欣慰的笑啦。

其实有时候低头并不是坏事,而是让你学会包容别人,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将心比心,别人也会对你宽容,社会就会更和谐。

他抬头望——

太阳在天上走,牵着一缕白云。

——真好!

语文月考答案7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