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河北区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A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

B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

C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D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C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浦东

D苏联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表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认同民主政治促进工业化发展

C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下面是我国1950-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其中城镇人口缓慢增长的时期是()

A—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企业,“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 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④社会生活呈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发表演说时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与张伯伦所谓两次“光荣的和平”相关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非战公约》

B《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议》

C《五国条约》《慕尼黑协议》

D《洛迦诺公约》《反共产国际协定》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宗法制的破坏

D百家争鸣的出现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贡献是()

A创立了非暴力学说

B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经济

C复兴了印度民族工业

D增强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6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区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特征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中华法系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中国古代历来“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礼与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

——李显冬《试论中国古代固有民法的开放性体系》

材料三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2.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传统中华法律体系的重要特征。

13.观察上图,写出图中A、B两个区域的法系名称。

1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15.试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16.综上,谈谈你对“法制”与“法治”的认识。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铁路交通在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意义上的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这可以在经济社会中找到最深刻的根源。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在经济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突破的推动下,铁路这种更加完善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摘编自《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材料四 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17.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

18.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9.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

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

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人生而自由,然而他自此处处背负着锁链。……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对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拥有唯一的决断,他因此成为自己的主人。”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让(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字灭绝;让我们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诚实的公民的话;他们是坦率的、坚定的朋友,是人类权利和美洲自由的、独立的国家的勇敢的拥护者。”

——潘恩《常识》1776年1月

材料四 “每个人,只要他不违反正义法则,就可以完全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就可以完全自由地以自己的勤奋和资本与其他任何人即任何社会阶层的人的勤奋和资本相竞争。君主就完全给免除了一种职责。”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材料五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0.材料一表明,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哲人们”发现了哪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21.依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阐明启蒙运动对欧美社会发展的影响。

22.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启蒙运动影响近代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重大历史事件。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4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