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哈尔滨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6.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明代的“科道”监察制度。 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正七品)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位卑权重。明代官制是一到九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七品的监察御史官职较低,但是又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所以地方官“迎跪道旁”。因此选A。而B、C、D的现象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考查方向

明代的监察制度

解题思路

这种现象是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立足材料,逐句分析,归纳句意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7.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

正确答案

B

解析

首先关注材料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清政府因为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刺激而出现反应,是受到了世界近代化的冲击;而且运用相同的立法手段来回应,也体现了近代法制观念的增强,因此选择B。传统宗法观念已经在近代收到严重的冲击,天朝上国的尊严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被打破,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实是在列强侵略,民族危亡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排除A、C、D.

考查方向

中国近代化历程,清末新政。

解题思路

要完整的看待材料,将他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注意材料中给出的信息,第一句荷兰的外来刺激,第二句中国的内部反应,将两句话信息宏观综合就可以得出材料主旨是强调清王朝对近代化的反应。

易错点

C民族国家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是因为内忧外患,民族危亡。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8.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注重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史实的考察。在革命爆发前当局政府进行改革的只有中国的清末新政,而新政的最大行动就是预备立宪,但是最后出现的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的封建本质,使它众叛亲离,陷于空前孤立。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英国加紧对北美的控制;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沙皇政府因一战更加腐败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斯图亚特王朝企图解散议会;因此选择D。

考查方向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

基础知识要基本清楚,知道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9.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道并理解《大宪章》的意义。1215年的《大宪章》把国王和贵族约定俗成的契约关系,第一次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大宪章》奠定了英国宪政制度的最重要的基石,并成为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是《权利法案》;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没有体现,《大宪章》主要是保护贵族的权益;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没有“取消”只是“限制”。所以选择D。

考查方向

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宪章的意义。

解题思路

知道《大宪章》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因素

易错点

A容易和《权利法案》的意义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3.《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A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B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

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

D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大危机原因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理解。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而这项措施的主要目是减轻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缓解危机的目的。阅读材料,理解第一句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后二句话含义是企业迫于压力加入运动。在根据选项A“消灭”太绝对,无法达到。B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全国的危机无法仅用这一项措施来缓解,更无法终止。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题干指的是生产企业,而且表面上体现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但长远上依然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即 “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所以D准确全面。

考查方向

罗斯福新政,大危机的主要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解题思路

立足材料,掌握基本知识点,从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看清问题的本质。

易错点

C,挽救商业一说,不仅 片面而且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4.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正确答案

C

解析

需要一定的古文理解能力。“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子的“节用”思想,墨子思想“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而后一句出自孔子《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在祭祀时,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以达到“尽仁尽礼”。孔子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无为是道家的思想;“王道”是 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的是以武力、刑法、等统治天下的政策;主张战功是法家的思想,商鞅变法:以军功授田宅。所以选C。

考查方向

诸子百家思想

解题思路

确定“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代表的是墨家思想,可以排除A、B。再比较法家主张战功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思想没有关系,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D,不清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含义,不能肯定的排除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5.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正确答案

C

解析

城市的繁荣是因为商业的发展。唐以前的封闭式指的是“坊市制”,宋代的开放式指的是坊市的界限被打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引起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故选择C。中央集权的确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是不断加强的,排除A;而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只会限制城市的发展,使城市不断衰落,故错误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商业、城市的格局和功能。

解题思路

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一般来讲经济原因是根本原因。阅读材料,理解由封闭式到开放式指的是坊市制的存废。

易错点

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0.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A特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阅读C、D的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可以直接排除。而材料没有体现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的这种深度,而且利玛窦的目的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传教,而不是将他们融合改造。因此最佳选项是B。

考查方向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外来宗教的传播。

解题思路

运用排除法;明确问题的主语是利玛窦,进而分析他的真实意图;选择最符合题意的最佳选项。

易错点

A,分析材料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也不是它的主要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下列所述属于挑战范畴的是

A原始社会先民以刀耕火种进行集体劳动

B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C岛屿港湾众多有利于希腊创造城邦文明

D两极格局背景下中国建设采取苏联模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选项的逻辑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挑战——应战”,这种挑战应该理解为特殊的、危机生存的刺激。A和C属于自然的正常情况,不是特殊产生的,例如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存压力,所以排除;而D是中国建国后的国际形势,只有A属于对中国的直接刺激,符合外界的刺激带来的民族危亡的“挑战”,因此B正确。

考查方向

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西方近代殖民与东方的近代化。

解题思路

理解“挑战”的真正含义,比较B和D 哪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挑战”

易错点

D,两极格局的国际环境的确对中国城市了影响,但不如A是对中国存亡的直接挑战。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2.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1929到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为了加速实现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民失去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的物质利益被忽视,并且用政府强迫的手段造成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农业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滞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后,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了。

考查方向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解题思路

立足材料,理解题意,总结出这种做法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去推动工业发展,符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为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5.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这表明

A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B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C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

D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材料阅读分析能力。根据中美建交的基础知识,双方最大的分歧是台湾问题。建国初期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中美之间建交的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但对台军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排除B;美国国内在同中国建交上没有分歧,只是在对台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排除C;中美建交后可以共同对抗苏联,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排除D。

考查方向

新中国70年代的外交,中美建交。

解题思路

及时认清问题本质,运用排除法,准确理解材料。

易错点

B,将台湾问题错误替换为对台军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4.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不结盟运动的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A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的动摇,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由于日本、西欧的崛起,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另外还有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以及之后的苏联解体,不结盟运动的实力不足以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它的意义主要是政治上的第三世界的政治独立与合作,只起到冲击的作用。所以排除A。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至今仍未形成,排除B;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是事实但是不是题干想要强调的主要作用,排除C;最佳答案D.

考查方向

不结盟运动

解题思路

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运用排除法,选择最适合题干的、最重要的选项。

易错点

A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儿童的地位与命运,是一个民族地位与命运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有识之士引入了西方的儿童福利理念,并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实行对男女灾童的福利救助。同时把儿童的培养方向和城市发展相结合,积极培养商业、技术等城市建设急需的人才,确立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儿童培养方向。1927年 ~ 1937年是上海发展最快的十年,社会转型加快,大量人口聚集,劳动方式也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工业转化。城市中激烈竞争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人口的生育率下降,儿童的教养成为了当时社会关心的问题。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截止到1936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医院已经超过40家。其中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有涉足妇幼保健领域的,在超过40家医院中,设有儿科和产科的医院超过30家。        

——摘编自翟旭丹《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1927 ~ 1937年)》            

材料二  

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建立的早而且比较完备。在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场所,父母是儿童的最佳照顾者,儿童问题是个人私事,儿童照顾主要是家庭责任和父母的义务”……然而伴随工业革命的到耒,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失业率增加,城乡差距加大,贫困人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传统的儿童救助工作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此时,儿童福利工作的重任转交到政府手中。……第一部涉及英国儿童权利保护立法为《大宪章》。而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权益的法律则为1889年颁布的《儿童法案》,此后截止到2011年,英国共通过40余部与儿童相关的法律,构建了全面立体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

36.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及英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

3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两国制定儿童福利政策背景的相似之处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注意问题“特点”指的是独特的地方,在语言描述是要突出这一现象。依据材料对各句进行分析,找出具有特点的关键词,运用历史术语。比如“引入了西方的儿童福利理念”可以转换为“受到西方的影响”。 “和城市发展相结合”, “上海市政府,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最后“直接救助与长远培养相结合”就需要统观全局的高度概括能力。对英国也是同样办法,逐句阅读并找到关键词归纳出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注意问题“特点”指的是独特的地方,在语言描述是要突出这一现象。依据材料对各句进行分析,找出具有特点的关键词,运用历史术语。比如“引入了西方的儿童福利理念”可以转换为“受到西方的影响”。 “和城市发展相结合”, “上海市政府,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最后“直接救助与长远培养相结合”就需要统观全局的高度概括能力。对英国也是同样办法,逐句阅读并找到关键词归纳出特点。

考查方向

中国的近代化,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福利制度的发展。

解题思路

立足材料,逐句分析,确定关键词,实事求是,贴近历史术语;运用结构答题法,紧紧抓住近代化这一核心方向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对于背景就要运用结构性答题方法:运用在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出现的近代化因素。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的民主化;对于启示就要善于总结中西方福利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

解析

对于背景就要运用结构性答题方法:运用在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出现的近代化因素。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的民主化;对于启示就要善于总结中西方福利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

考查方向

中国的近代化,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福利制度的发展。

解题思路

立足材料,逐句分析,确定关键词,实事求是,贴近历史术语;运用结构答题法,紧紧抓住近代化这一核心方向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9            

上图反映了我国1949年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指出其中一个时期的一种流向,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正确答案

示例1:1949 ~ 1986年:人口流向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

原因:1953年中国开始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建设项目中民用工业侧重于东北和中部地区,军事工业侧重于西部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国防军事工程建设的展开,人口流向这些地区。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和“支援边疆”,影响了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

示例2: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流向京津冀一带和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

原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之后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城市经济得到飞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建国以来主要史实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史实的分析和阐释能力,识图分析能力。首先分析图示,根据图片注释提炼出:1949 ~ 1986年,人口流向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流向沿海城市以及北京。再按照题目的要求“指出其中一个时期的一种流向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最佳得分选择就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    举出有关改革开放、城市化发展、民工潮的主要史实来加以说明。如果选择 1949 ~ 1986年,就要先理清史实:一五计划——工业布局有东北向西南转移,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等史实,这一时期内容说明较难。

考查方向

中国1949年以后的政治、经济建设。

解题思路

统观全局,注意有效利用图片的注释,结合时间段内的重大史实一一验证,在细读问题的要求,选择相对容易把握的一个时期来作答,注意史实的完善提高得分率。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国初期有些开国元勋对外来移民疑虑重重,也制定过针对外来移民的严峻法律,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国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这一时期,有1000多万人移居美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欧洲,……这些外来移民对美国早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增加了美国的人口,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带来了一些美国工业化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并以各自族裔群体的传统和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主流,使它逐渐丰富多彩。美国最初由各州和地方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处理移民事务。但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和社会对移民事务的日益关注,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国会才有权处理移民问题。

1875年,国会对外来移民实行第一次控制,宣布禁止妓女和罪犯入境,以后又通过一个联邦管理外来移民的法案,……同时西海岸各地的排华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加州议员和排华势力的鼓动下,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了美国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这首先表现在1943年美国废除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排华法,重新允许中国人可以合法移民美国并成为美国公民。在社会舆论的迫切要求和广泛推动下,国会于1965年以压倒多数通过一个新移民法——“移民和国籍法”。根据这个移民法,美国取消了移民限额法中的民族来源制,改为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定了份额。            

——摘自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45.根据材料,概括建国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

4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建国以来美国移民政策。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从鼓励接纳到进行限制再到二战后有限松动。管理机构由各州自主管理到联邦政府和国会管理。移民来源上由民族来源到国籍来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归纳能力以及分析评价能力。逐句归纳句意,划出有效的关键词,例如:“鼓励接纳”、“控制”、“禁止妓女和罪犯入境”、“有限松动”、“移民限额法中的民族来源限制”等等,在答题时注意突出“变化”,答题的语言模式应该为:由┅变为┅  。

解题思路

逐句分析归案,一分为二的按结构评价。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积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美国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丰富了美国的文化。            消极: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大量移民涌入给美国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隐患。

解析

评价类型的问题要按结构、一分为二的按照积极、消极去整理史实,并且在积极一点钟注意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组织史实。

解题思路

逐句分析归案,一分为二的按结构评价。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