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5.自1894年以后到1913年的二十年间,进口机纱加强了攻势,除印纱外,还有日纱,且国内近代纱厂兴起,产量已占进口纱的62.5%,这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 )
7.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 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 “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这反映了孙中山( )
10.在18世纪结束以前,英国已经建立了内阁制,君主只能通过大臣来统治。而大巨是议会成员并对议会负责的,突出强调了议会和行政的联系,这与孟德斯鸠的原理是相反的。与之相反的“孟德斯鸠的原理”在美国政治制度中体现为( )
11.大卫•李嘉图认为,毎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把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并对它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在国际贸易中就会处在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这表明他认为( )
2.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
8.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坚持尚和但独立,一直提倡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和原则看成是普世的、要求“环球同此凉热”。由此得出新中国外交( )
9.理性的职能是认识,理性的行为基于人的知识。但知识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始终正确地指导人的行为,因此,依靠理性来建立道徳是不可能的。支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以下表格内容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5.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赫鲁晓夫时期越南并没有引起苏联的格外关注,这引起了期望尽可能获取外援的越南劳动党领导人的不满。他们在同中国领导人谈话时指责苏联人“出卖他们,那他们同美国做交易”。……1965年2月,柯西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访问越南,在双方联合声明中,苏方表示“不会对保障越南的安全漠然视之,将给越南必要的援助和支持”。4月10日-17日,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访苏,双方在公报中除强调继续给越南必要的援助外,还指出“苏联在必要时,在越南请求下,将同意苏联公民去越南参加战斗”。从1965年到1973年,苏联共向越南外交支持、经济和军事援助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美越谈判的“潜在调解人”和“邮递员”的作用。(8分)
【居右】——摘编自《苏联对越南政策研究》
18.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7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其高超的经商能力使其三次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世被民间称为文财神。司马迁说他“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研究气候、供求与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把握到经济运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能未雨绸缪,提前采取行动,貌似反常,实则智哉!(此所谓大智若愚耶?)范蠡经商,运用“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规律,主张“时贱而买,时贵而卖”,提出“夏则资皮,,冬则资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贱进如珠玉,贵售如粪土”,这些一反常态的经商理念再加上范蠡对出手时机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使他能屡屡短期致富。范蠡还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山,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同时,范蠡并非“为富不仁”,而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载范蠡“三致千金”后,“分散与贫交疏昆兄弟”。
20.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8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7分)
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礼记》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外,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挟持。
【居右】——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材料二 欧洲的广大农村地区从中世纪开始,流行一种老年人与年轻人签订退休协议的习俗。年迈的农夫或其妻子将农场及相关财产转让给家中的年轻人,年轻人按照与老年人签订的协议,定期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物品。中世纪贵族们在晚年将大笔财产赠与修道院而被接纳到宗教团体中来,从而保证了老年赡养。这种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扬,不仅是贵族,就连手工业者等劳动者也开始用这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了,与人们签订养老契约的机构扩展到地方政府、兄弟会、友爱社等众多机构,革命性的出现了与老年人签订养老契约的专业机构,这成为近代养老保险的前身。
德国在1889年率先推出了社会养老保险,此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撑下不断膨胀,成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中最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
【居右】——摘编自张海川《西方家庭养老的时代演进及其启示》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养老的异同。(12分)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洲养老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封建制司法发展到清朝后期,其专断、不公、野蛮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1902年至1911年间,沈家本、伍延芳等修律大臣以“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为宗旨,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成果主要体现在《大清现行刑律》中,该法典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残酷的刑罚,禁止刑讯和买卖人口,.新增加了妨碍国家罪、伪造外国货币罪。除此之外还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日政府颁布《载定奕助等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进行管制改革,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并且具有法律解释权,监督地方各级审判机关的审判工作。
【居右】——摘编自《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6分)
17.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