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③他在救人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传:“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26.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这段文字出自( )
28.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处: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称”。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规划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37.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吉田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2)魏、蜀、吴三国歇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着什么?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
(4)你能从传国玺流传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的关注得主题?
39.文明的代价
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所付的代价。
40.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此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1) 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
(2)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3) 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