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15年6月,英国大贵族在市民和骑士支持下通过《自由大宪章》,规定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国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各领主征派捐税。《自由大宪章》的签订表明英国已出现下列哪一种政治体制的端倪( )
10.他于1610年逝世,政府以陪臣礼将他安葬于北京三塔寺。日本学者称他为“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2010年是他逝世400周年,他的故乡意大利隆重纪念这位“世界公民”。此人的主要贡献是( )
11.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这件“头等大事”指 ( )
12.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17.史学家钱乘旦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
15.1810年,美国总统麦迪逊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再也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新东西了……我们共和国幅员辽阔这一点是新的。”“它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只能在一小片领土上生存的理论是错误的。”麦迪逊所谓“新东西”是指( )
18.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带来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24.蒋介石曾说过:“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五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其说话的背景是( )
25.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1938年9月的演说中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他演说中所谓的两次“光荣的和平”是指哪两个条约的签订( )
21.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历史重大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
3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数据中的现代化
材料二:“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或署己名,或以官阶署名,与无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其应得余利暨议决之权以及各项利益,与股东一体均沾,无稍立异。”
——《公司律》(1904年1月)
问题:
38.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国经济怎样的发展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9.材料二中《公司律》颁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立法思想?
40.综合上述材料,《公司律》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最喜爱的时代”
有人评选“最喜爱的时代”,有说宋代的,有说大汉的,有说春秋战国的。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并不都认为自己躬逢盛世。
问题:
36.选择上述一个时代,结合史实说明你喜欢它的理由。
37.春秋战国时代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士”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各持什么态度?提出了哪些主张?
尊崇伦常
前据南京留守黄兴电陈:民国肇造以来,年少轻躁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为幸福。纲纪隳丧,流弊无穷。……本大总统深惟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无改。盖共和国体,惟不以国家为一姓之私产,而公诸全体之国民。至于人伦道德之原,初无歧异。……自顷以来,人心浮动,于东西各国科学之精微,未能通晓,而醉心于物质文明,以破个人道德。
……抑知立国各有本末,岂能举吾国数千年之嘉言懿行,一扫而空。……若任其自然,则五季之荡无法纪,复见于今,必为人类所不容,环球所共弃。言念及此,忧心如焚。为此申明告诫,须知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凡属文明之国,靡不殊途同归。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专制之规也。
当此存亡绝续之际,惟愿全国人民,恪循礼法,共济时艰。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阽危,怵纲纪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袁世凯《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节选(民国元年九月二十日)
问题:
43.联系所学知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哪些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44.概括《通令》中所指民国以来“纲纪隳丧,流弊无穷”的原因。
45.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通令》的颁布?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