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朝阳区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3.“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与上述言论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经世致用

D存天理,灭人欲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是( )

①社会上隐匿人口现象严重

②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

③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

④建立起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共“七大”在①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

B洋务派在②创建近代民用工业

C袁世凯在④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中国最早的民资企业在③诞生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关于四部法律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①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B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③规定“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

D④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则,掌控了法律就等于掌握了人类的命运。以下小明整理的有关法律研究性学习的部分笔记,请你为其甄别( )

A①②③都正确

B①③正确,②错误

C①②错误,③正确

D①错误,②③正确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 )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从汉代以来,中国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既不是皇帝的私人势力,也不是一个固定集团,因此这个政权是公开、开放的。而到了口口,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口口口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这种权力集中,也就成为了满族作为“少数人”却可以统治“大多数”的制度基础。”文中的口口口应是( )

A分封制

B中书省

C行省制

D军机处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    )

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

③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④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或政策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读下列表格,改革与内容、结论、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报纸和杂志

B铁路与飞机

C广播和影视

D网络与漫画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一项政策法令。法令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下面是对这一法令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

②法令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③法令的目的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④20年代末,这一法令停止实施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在英国占居世界工业垄断地位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

——《世界近代史》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措施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引自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诞生。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辛丑条约》中规定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美国感到通过“退款办学”,控制并借中国官方“自办”的壳,登入中国主流社会这个“市”,更为有利。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定课程:……(学生中)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School),如果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也是所谓“赔款学校”这一名称的由来。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1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指出不同政治制度对各自历史发展的相似作用?

1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材料所述的国际贸易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5.依据材料三,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材料以清华大学建立过程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分值: 3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交通运输推动了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平均年增长率

德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发明众多,产业兴旺,成绩斐然。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产业化道路。高素质的国民在全民教育的大旗下集结,大学科研机构为德国带来了灿若星辰的创造和发明,智库成为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德国政府对教育和科研的青睐有加和不吝投入,使其产业革命有了比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更为坚实的根基……。

姚晓宏著《大国博弈与产业战争》第一章第二节(德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欧洲领袖)。

16.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条件

17.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后三十年德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并分析其原因。

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4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