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西安市2016年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4.《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絶世。”以下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作为诸侯私有财产的采地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B子孙贤者是封国采地的第一继承人与维护者

C血缘关系是周初封邦建国的唯一依据

D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基本纽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的知识。井田制是分封制经济基础,与材料中不符,A错误;嫡长子继承制,与“子孙贤者”不符,B错误;周初也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与材料中“唯一依据”不符,C错误;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与材料中“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相符,故D正确。

考查方向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根据所学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题意,故选D。

易错点

不能准确、全面地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5.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认识。材料中尽管提出了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及园艺种植,但并未说明其在商业领域的流通,无论是重商还是抑商政策均无从体现,故A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否定,B错误;传统意义而言,古代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题中关于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及园艺种植等描述,使得对古代经济的认识视野进一步拓宽,理解也随之深化,故C项正确;本题私营纺织业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及总量无从体现,其是否发达亦不可知,故D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具体产业和分工情况,故选C。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和深入地解读材料而误选AB.

片面理解材料的字面意思,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8.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可看出,1894年,中国机械进口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需要大量的进口机械,故B符合题意;AC与本题无关,排除;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

考查方向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故选B。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0.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B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的道路模式

C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相并举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提及的“突进”期应为建国初“一五”计划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时期,照搬苏联的模式、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改造与建设并存,BCD三项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958年,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时间上与“一五”计划时期不符、符合题意。故选A。

考查方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题思路

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比较建国后各时期特点进行准确判别,故选A。

易错点

不能准确解读材料、混淆建国后各阶段特点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推行不结盟政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相关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外交关系,与革命时期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无关,A错误;材料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反对‘城市’国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代表团参加1955年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间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B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不结盟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考查方向

新中国初期外交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并联系所学建国初期的中国外交,故选B。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只由材料字面意思而误选A。

对新中国各时期外交的成就及内涵掌握不清而误选C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2.伯尔曼认为:“以色列、古希腊、古罗马变成西方文明的精神原形,主要的不是通过一个保存或继承的过程,而是通过采纳的过程,即西方把它们作为原形加以采纳。除此,它有选择地采用了它们,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部分”。在这里他主要强调了( )

A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渊源

B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C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对近现代西方文明的重要性

D近现代西方文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以色列、古希腊、古罗马变成西方文明的精神原形”说明作者强调的不只是古希腊文明,A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错误;C不符合本题的主旨,排除;从材料“通过一个保存或继承的过程,而是通过采纳的过程,即西方把它们作为原形加以采纳。除此,它有选择地采用了它们,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部分”说明近现代西方文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与创新,D符合题意。故选D。

考查方向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

解题思路

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准确揭示西方古代文明成果与近现代文明之间的联系性,故选D。

易错点

没有完整地解读材料而误选A。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和抓住题目的主旨而误选B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3.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的政治制度( )

A由联邦制趋向于中央集权制

B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提升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进一步适应了民主化的要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政治制度特点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之前,巴伐利亚规定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强调邦与邦之间的区别,是联邦制的体现;1872年之后,帝国颁布统一的法律,统一调整法律程序,这是中央集权制的体现;帝国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这就抑制了各邦成员的司法权,综上A正确;排除BCD。故选A。

考查方向

德国的统一和近代德国的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完整而准确地解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而揭示题干表述的本质,故选A。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并结合近代德国统一的相关史实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6.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 )

A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C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这与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故A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观点,马丁·路德没有该观点,B错误;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是李贽故C错误;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是朱熹观点,D错误。故选A。

考查方向

中西文化的比较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并迁移、调用所学知识,明确王阳明心学“发明本心”与路德教“信仰得救”在认识方法方面的相似点,故选A。

易错点

混淆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7.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角度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中国古代受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D中国古代对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认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影响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古代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故A错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不属于政治文明角度,排除B;爵位符合贵族政治的特征,C符合题意;D的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选C。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政治经济现实对人们观念意识的影响

解题思路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结合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的历史,故选C。

易错点

没有看清“从政治角度反映了”的题意而误选B。

史实不清或理解问题片面而误选A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9.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下表为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对此认识表述正确的是( )

A王韬课士的格致类考题是西方的思想文化

B王韬课士的教育类考题与洋务运动相违背

C王韬课士的治术类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D王韬课士的过程体现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及早期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由材料表格的“王韬课士”的“内容”、“命题者”、“试题”各项目,既包括洋务派及其“中体西用”主张、也包括早期维新派及其探讨的“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命题,结合所学知识,D符合题意;在当时,格物治学主要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A错误;B不符合史实;C目的是救亡图存的目的。故选D。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解题思路

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故选D。

易错点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认为由日后的维新派王韬“课士”就想当然误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5.“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而且,这种经济关系达到了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状态。”关于这一认识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大

B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和适应它

C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

D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主权的内涵和外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由题干材料“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达到了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状态”,可知A正确;B项表述过于片面,面对全球化存在着抵制和不同的声音,错误;C符合史实,但与本题要表达的主旨无关,排除;D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考查方向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排除BCD,故选A。

易错点

没有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意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4.撒切尔夫人上台(1979年)后不久,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以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她的政策主张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撒切尔主义应包括如下内容( )

①简化税制,提高税率,提高企业效率,加强市场竞争力 ②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和减税 ④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压制工会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撒切尔夫人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积极抑制通货膨胀,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医治以“滞涨”为症状的“英国病”,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体现的仍是政府干预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考查方向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并结合二战后西方经济出现“滞涨”现象及应对政策的史实

,故选B。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相关概念及史实不清而误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0.根据材料,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至少2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解析

阅读材料,归纳材料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后代路线比前代更为发达;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体现的上述信息(最少2个)分别作出阐述说明。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和对外朝贡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解题思路

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根据所学及题目的要求加以以分析说明。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概括、归纳不准确,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到位而遗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36.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7.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

39.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内容: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结合材料中的“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得出。用厂卫等特务组织进行监察,说明正常手段已无法巩固统治,说明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考查方向

中外监察制度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获取和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明清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而概括分析。

易错点

提炼材料不够、不能结合所学明清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的史实而遗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制定:克利斯提尼。

【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

解析

依据“雅典人投票放逐”可知这是陶片放逐法,这是克利斯提尼制定的。依据材料中的“每年一度”“投票放逐”“预防犯罪”归纳出其特点。结合“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得出目的。

考查方向

中外监察制度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获取和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按问作答即可。

易错点

提炼材料不够、所学史实不清而遗漏。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以及材料中的“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以监察官员为主体;西方社会以公民大众为主体。

考查方向

中外监察制度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获取和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本质入手进行中外比较。

易错点

提炼材料不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抓住问题的本质而遗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材料 为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于公元前129年提出了“入物有补官,出货者除罪”。然而富商大贾不愿听从政府号召……故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征收财产税;告缗: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规定:“诸贾人末作、貰贷(高利贷者)、买居邑稽诸物(囤积居奇者)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货币单位),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分)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民,敢犯令,没入田僮。”在告缗令贯彻实施之后,“中家大抵皆遇告”,由当时以严酷著称的杜周负责审理全国告缗案件。其结果正如《汉书•食货志》所云:“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民媮(同愉)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而县官以盐铁缗钱之故,用少饶矣。”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4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税收政策的主要特点。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收政策的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从协商互利到打击剥削(或打击范围不断扩大);体现重农抑商原则(或以工商业者为主要对象);以严刑峻法为手段;注重民间监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税收政策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提出了‘入物有补官,出货者除罪’。然而富商大贾不愿听从政府号召……故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可看出其特点为征收方式由自愿转变为强制;根据材料中汉武帝征税主要是针对商人的这一现象可知其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根据材料中对商人惩罚措施的描述可知其手段十分严厉;根据材料“告缗”政策的内容可知其鼓励民间百姓的监督。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解题思路

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材料,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最后按问概括、归纳出材料体现的特点即可。

易错点

准确地解读材料,提炼、归纳材料不够而遗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统治;打击了富商大贾,缩小了贫富差距;抑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农业发展;导致中等家庭大量破产;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影响了民众生产的积极性;助长不良风气,易引发社会混乱;容易导致官吏腐败。

解析

从对政府财政收入、国家统治、商人和农民等的影响分析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适当展开,围绕题意从多方面分析作答。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适当展开而遗漏。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