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南昌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上农》中,没有提到“耕”字,也没有提到与牛耕有关的铁犁。这主要反映当时的牛耕( )

A并未普及

B还没出现

C影响力不大

D未被民众重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在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上农》中,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既没有提到“耕”字,也没有与牛耕相关的铁犁,可见当时的牛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大,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出现并逐渐普及,故A、B项错误;《吕氏春秋》文化典籍及其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反映民众的态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解题思路

分析理解题干中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结合古代中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相关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易错点

由于没有注意题干中“战国晚期”的时间信息并未能从《吕氏春秋》的角度分析把握问题,故错选A、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北宋虽仍行三省,但中书、门下或尚书省长官,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方为正宰相,而且只管行政事务,“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说明当时( )

A三省分权制已名存实亡

B开始出现多相辅政的局面

C专制主义得到空前加强

D二府三司制明显遭到破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相权,三省的长官加入后才具有丞相的行政实权,可见北宋随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以往的三省分权制已名存实亡,故选A。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可见出现了多相辅政的局面,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及相关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解题思路

分析获取、解读概括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所学知识,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认识到宋朝二府三司制正在实行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错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图一和图二是清代不同时期皇帝接见外国使者图,从图一到图二外交礼仪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 )

A对外国的主动迎合

B传统习俗受到影响

C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D中西文明差异明显

正确答案

C

解析

图一中乾隆帝接见外国使臣,体现了宗藩外交观念;图二中外国公使觐见光绪帝,外国公使代表本国政府觐见中国的国家元首是在平等的外交关系的基础上的,体现了近代外交理念;可见两者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C。A项所述在图片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B、D项均不符合“实质”的题意要求,故排除。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比较两幅图片中的有效信息,结合中国外交近代化的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易错点

由于没有准确获取、解读图二中的有效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外交的相关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故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经济中心己转移到西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1937年8月”即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大量的民营工厂迁往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中西部地区,包括中共控制的陕甘宁地区,避免遭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破坏和掠夺,为反侵略战争提供经济基础,表明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的意图,故选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种抗日爱国力量的联合,形成于1937年9月,故A项错误;C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查方向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抗战初期全民族抗战的相关知识,形成对国民政府抗战政策的正确认识。

易错点

由于没有准确把握题干的时间信息及材料信息反映的问题,故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苏格拉底一生中,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主要表明苏格拉底( )

A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哲人

B具有与智者相似的诉求

C关注民众思想道德教育

D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传承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一生中在各种公众场合与民众讨论各种问题,包括民主、美德、勇气、真理、知识与技能、政治、教育、理性等问题,由此传播其人文主义思想,表明苏格拉底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传承,故选D。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苏格拉底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及利益,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注重道德的作用,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及法律的特点不同,故B项错误;C项所述不能全面反映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内容,故排除。

考查方向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易错点

没有正确把握苏格拉底代表的阶级立场及材料信息反映的问题,故错选A、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黄宗羲主张学校是“权衡利弊的场所”,以及对社会问题学校应起到“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的作用,可见其主张突出了学校评议政治、舆论引导的社会功能,故选B。A、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故排除;近代民权突出法律之上、主权在民,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考查方向

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学思想。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黄宗羲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由于没有正确把握近代民主政治及民权思想与古代中国儒学民本思想的不同内涵,故错选A、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1916年底,吴虞在成都看到了《孔子平议》等批孔文章后,写信恰陈独秀说:“尚有”多篇非儒非老庄的文章,但“成都报纸,不甚敢登载”。这反映出( )

A新文化远动的阻力较大

B传统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

C民主思想开始渗入中国

D批判孔教的运动发展较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吴虞在成都看到一些批孔文章后,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有其他“非儒非老庄”的文章,“成都报纸,不甚敢登载”,可见传统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故选B。A项所述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想不断渗入中国,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

考查方向

新文化运动。

解题思路

分析理解、概括材料信息反映的问题,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所学知识,形成对运动中反对封建传统道德的正确认识。

易错点

错误理解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将此时期文化状况理解为社会力量的阻力,故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1931年,在革命形势和中共的任务问题上,党内的有些人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和党在全国范围的“进攻路线”,并达到“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种想法( )

A是根据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

B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革命路线

C会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

D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有益补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1931年”即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工农武装割据”迅速进展的情况下;党内一些人否定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主张,坚持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及全国范围内“进攻路线”、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等错误路线,将会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故选C。A、B、D项所述均不符合材料信息及史实,故排除。

考查方向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井冈山等根据地建立意义的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易错点

未能依据相关的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反映的问题,故错选A、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的数量约为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表明这一状况受优先发展工业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教育体系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反映中美教育差距的缩小,故C项错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分析理解、概括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易错点

由于没有准确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故错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七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等术)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从精神来源。这表明( )

A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得力于中国的四大发明

B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得力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C中国文化是近代欧洲文明产生的基础与来源

D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一方面反映了欧洲近代文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了中国的重大物质发明的基础和中国儒学等思想的推动作用;可见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故选D。A、B项所述均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关系。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成就及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

易错点

由于没有全面把握材料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故错选A、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尽管公社成员与资产者对于共和国性质的理解已出现本质区别,但是“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共和国最坚定、最具战斗力和最英雄主义的战士”。这说明( )

A巴黎公社对共和政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B巴黎公社推翻资产阶级违背历史潮流

C资产阶级并不支持法国实行民主共和

D巴黎公杜推动了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尽管巴黎公社成员与资产阶级在共和国代表的阶级立场有本质区别,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共和国最坚定……的战士”,表明巴黎公社对共和政体有强烈的责任感,故选A。B、C、D项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查方向

巴黎公社。

解题思路

分析理解、概括题干中材料反映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的巴黎公社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只是没有从材料信息的解读概括出发,故错选B、C、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上述现象导致( )

A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B美苏激烈争夺亚洲

C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D中美关系逐步改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不断减少在越南的数量,表明美国不断调整在越南的战争政策;同时苏联增强在亚洲的常规部队及其核心力的部署,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力量。美苏在亚洲政策的变动,导致中美关系的改善,故选D。A、B项所述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查方向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解题思路

分析解读、概括题干材料的信息,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的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未能准确解读、概括材料反映的问题,故错选A、B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第九十七条规定:“秘书处置秘书长一人及本组织所需之办事人员若干人。秘书长应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委派之。秘书长为本组帜之行政首长。”

联合国大会1946年通过的第11(I)号决议就秘书长的任命和待遇有了较详细论述,主要内容有:首先,秘书长一职应该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其次,秘书长应得到足够的待遇,联合国提供官邸、家具等维持和修葺费用。再次,秘书长的任期为五年,期满后可以连任。

材料二 2016年之前,联合国成立以来经历了8任秘书长,其中欧洲3人,非洲2人,亚洲2人,拉丁美洲1人。秘书长候选人必须有能力、有威望,处理问题能力强,必须懂六种官方语言中的一种。秘书长选举时,五大国不能提名候选人。如国五国有任何一国反对,候选人就不能当选,就要重新投票。

——摘编自《联合国基础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出版

19.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秘书长的主要职责。(6分)

20.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产生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是联合国秘书处行政长官;(3分)代表联合国,对国际争端各方进行调停。(3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一“秘书处置秘书长一人及本组织所需之办事人员若干人……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委派之。秘书长为本组帜之行政首长”,结合所学概括得出“是秘书处是行政长官,代表联合国、对国际争端各方面进行调节”。

考查方向

联合国秘书长的职责。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未能结合联合国宗旨的相关知识,概括出联合国秘书长的相关职责。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符合《联合国宪章》要求,由联大、安理会推荐;(3分)唯才是举,地区轮任;(3分)大国一致,小国优先;(3分)(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同等评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一中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秘书长应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委派之”,概括出“符合《联合国宪章》要求,由联大、安理会推荐”;由材料二“联合国成立以来经历了8任秘书长,其中欧洲3人,非洲2人,亚洲2人,拉丁美洲1人。秘书长候选人必须有能力、有威望,处理问题能力强,必须懂六种官方语言中的一种”得出“唯才是举,地区轮任”;由材料“秘书长选举时,五大国不能提名候选人。如国五国有任何一国反对,候选人就不能当选,就要重新投票”,结合所学概括总结出“大国一致,小国优先”等。

考查方向

联合国秘书长产生的重要原则。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依据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全面概括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不能全面提取、解读概括材料的相关信息,导致答案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于谦不同于一般高高在上的官僚,他看到民生疾苦,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民解除痛苦。他创行平糶条例、义仓、平准仓、惠民药局,无偿贷给贫民大量粮食,加筑黄河堤岸,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枉,并以其精干才能迅速解决问题。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按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闲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二省流行着一首长达一百五十四字的歌谣,歌颂“天遣恩官拯二方”贪官污吏听到于谦的名字则胆破心寒,就连盗贼响马也为之避匿。

——摘偏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1.根据材料,概括于谦的重要事迹。(6分)

22.根据材料,试简要评价于谦的事迹(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事迹:关心民众疾苦,解决百姓生活困难;迅速解决百姓诉讼;为国家管理献计献策。(6分)

解析

由材料“于谦……看到民生疾苦,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民解除痛苦”得出“关心民众疾苦,解决百姓生活困难”;由“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枉,并……迅速解决问题”得出“迅速解决百姓诉讼”;依据“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按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闲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为国家管理献计献策”。

考查方向

明朝重臣于谦的重要事迹。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解决关于于谦重要事迹的具体问题。

易错点

未能依据材料“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按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闲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于谦为国献计献策的结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价:于谦有一颗同情、爱民之心,为民众大干实事,管理能力强,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爱戴,也促进了社会风气好转。(6分)但在封建社会,于谦个人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3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并结合时代背景及对上述于谦的重要事迹的认识,辩证地评价于谦的事迹,包括积极方面为于谦有一颗同情、爱民之心,为民众大干实事,管理能力强,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爱戴,也促进了社会风气好转;其局限性即在封建社会,于谦个人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等。

考查方向

评价于谦的事迹。

解题思路

综合材料中对于谦事迹评价的信息及其重要事迹的理解,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评价于谦的重要事迹。

易错点

不能将于谦的事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其个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官僚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其次,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但是到19世纪7O年代初,政府财政竭蹶,兴办这种近代工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而当时社会上拥有资本的买办商人,大都殷富诡寄洋行”。于是洋务派官僚瞩目于这些“诡寄洋行”的资本,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办法吸引私人资本。在洋行企业积累了资本的买办商人,也渴望独立经营,追求更大的利润。但是,“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侍官威则吏役又多孺索”。因而希冀在“官为维持”的庇护下摆脱重重的封建阻力,给投资带来优惠利润,所以乐意投资“官资商办”工业。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工业化开始以前,美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英国以及欧洲所需要的粮食和其他农业原料。绝大部分工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大多数制造品依赖从英国进口。……1791 年,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著名的《制造业报告》。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适当的工业基础,在经济上或政治上就不可能强大。青塔基州议员亨利·克莱也认为,只有发展工业,才能为美国农产品名和农业原料找到一个可靠的市场,从而使美国经济从依赖欧洲市场的不利境地申解放出来。……从1810年到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约1O倍;1860年,美国有企业14万个,拥有资本10.03亿美元,工人130.6万4人,创造产值9.77亿美元。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3.据材料一,概括清廷“官督商办”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9分)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工业化的背景及工业化完成的原因(12分)

15.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美经济结构变动的启示。(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清廷一定程度上监管了商办企业;洋务派军事工业的发展,急需私人资本;私人资本为追逐利润乐意投资“官督商办”工业。(9分)

解析

由材料一“洋务派官僚……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得出“清廷一定程度上监管了商办企业”;由材料“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但是到19世纪7O年代初,政府财政竭蹶,兴办这种近代工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得出“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急需私人资本”;由材料“在洋行企业积累了资本的买办商人,也渴望独立经营,追求更大的利润……希冀在‘官为维持’的庇护下摆脱重重的封建阻力,给投资带来优惠利润,所以乐意投资‘官资商办’工业”得出“私人资本为追逐利润乐意投资‘官督商办’工业”。

考查方向

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

解题思路

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全面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只是不能全面分析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或概括归纳不到位。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经济结构具有殖民化特征;美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6分)

原因:政府的指导和重视;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6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工业化开始以前,美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英国以及欧洲所需要的粮食和其他农业原料。绝大部分工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大多数制造品依赖从英国进口”,结合美国独立前后经济状况的所学知识归纳得出美国工业化的背景,包括经济结构的殖民化特征和美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依据材料中美国政府发布的经济报告及主张、美国工业发展的状况,联系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美国工业革命发展等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出美国政府的指导和重视,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在美国的进展。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美国独立前后经济状况及美国工业革命的进展等相关知识,解决美国工业化的具体问题。

易错点

未能结合美国独立前后经济状况,从材料二信息概括归纳到经济结构的殖民地化特征的高度。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启示:在经济困境中政府应调整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4分)

解析

综合两则材料中中美两国工业化因素及发展状况等信息,认识两国政府的作用及工业化的潮流与影响,据此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包括政府应调整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等。

考查方向

19世纪中期中美两国工业化的历史启示。

解题思路

综合、对比两则材料的相关信息,结合工业化开展的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出两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历史启示。

易错点

不能从两则材料信息的分析对比中,得出经济结构变动对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作用的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阳节”的昨天与今天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16.根据上表,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说明史论结合,运用史实准确。)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表格的信息以“重阳节”的变迁为主题,分别介绍了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两宋和当今各时期庆祝“重阳节”的状况及其具体内容。在理解、概括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的要求,提取两个阶段“重阳节”发展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说明;进而概括提取出任意两个阶段“重阳节”发展特点的信息,如先秦在秋收时举办、祭祀天帝祖先,再如两汉由宫廷走向民间、带有敬老尊老的风尚,再如当今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其为老人节等;结合古代中国及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对上述信息加以分析阐释,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层次严谨,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考查方向

古代及现代中国的节日习俗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表格信息所反映的内容,结合试题要求概括归纳关于“重阳节”发展特点的信息,结合古代及现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所学知识,对上述信息加以阐释分析,表述成文。

易错点

本题作为历史小论文试题,容易出现不能依据通史体系的知识结构多角度地分析阐释上述信息(观点),角度单一,内容不充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为了稳定收悦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清朝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地丁合”“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从此以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

17.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6分)

18.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税额固定;按田亩征税;用银两纳税(6分)

解析

由材料一“以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概括得出“税额固定”;由“雍正时……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得出“按田亩征税”;由“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得出“用银两纳税”。

考查方向

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总结归纳出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特点的结论。

易错点

不能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特点到应有的高度。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用银两纳税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9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依据材料中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改革的内容及特点的理解,结合清初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清初赋役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和统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及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等。

考查方向

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解题思路

综合材料中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特点的理解,结合清初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状况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易错点

不能结合清初赋役制度的银两征税和人头税的废除的特点,分析概括出相关的影响,包括商品经济发展和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的自由劳动力等。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