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德州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

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

C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

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

B中央集权的有效

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

D君主专制的弱化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国民党参谋本部1937年3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

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

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

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古希腊喜剧多取材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悲剧虽然大多取材于神话和英雄传说,但是剧情、对白、唱词往往借古喻今,激发公民对城邦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说明当时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戏剧题材丰富多样

C民主政治推动文化发展

D戏剧创作注重教化功能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

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

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

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

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

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

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以下为1893-1930年出口原料按经济类别分类比重(百分比),从表中可以看出

A传统工矿业不断萎缩

B近代工矿业基础薄弱

C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D世界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原料出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  18 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

C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正确答案

B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年),颁布《收田租令》,其中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材料二  (西晋太康元年)又制户调之式: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之户,岁输(交纳)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征收田赋)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一《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晋赋税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18.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户调数额有所提高;对贫弱农户和少数民族有所照顾;政策执行上具有一定的灵活

性。(6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征收绢、绵,给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广大小农家庭带来了好处,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减少统治者的额外剥削;对贫弱农户和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并增强国家实力。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核心到边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体系

——根据(英)J.M.罗伯茨<全球史》绘制

材料二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在酝酿战后经济秩序的方案。1943-1944年,英、美经过多次谈判,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1944年7月,英、美等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英美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二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另一举措,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和谈判。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从1947年起,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多次多边谈判,重要的有“狄龙回合”、“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中①、②与③、

④类国家(地区)之间的地位关系,并分析这一关系的成因。(10分)

1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两个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建立方式的不同之处,并概括

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特点。(8分)

15.有研究者认为,尽管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有诸多弊端,但仍有明显的合理性。你是

否同意?说明理由。(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关系:①、②类国家(地区)处于主导、支配地位,③、④类国家(地区)处于从属、附庸地位。(4分)

成因:近代以来,欧美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确立了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领先地位;并通过殖民扩张将亚、非、拉美地区卷入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亚、非、拉美地区则普遍科技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6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通过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二战后:主要通过协商谈判。(4分)

特点:美国主导;制度化、体系化。(4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同意。理由: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是建立在当时主要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是当时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这一秩序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其制度化、体系化的特点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一体系之下,战后世界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世界贸易增长。(7分)

不同意。这一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美国等西方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这一体系忽视了广大新兴国家的利益,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这一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这一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7分)(学生同意或反对均可,但只答“同意”(或反对)不得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

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一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6.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和君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尊崇儒家思想,没有宗教狂热。这些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有美化的成分。赫胥黎的著作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认为其并不适于人类社会,严复的翻译删改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违背了原著思想。

伏尔泰、严复认识的形成,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出于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对中国制度和文化做了理想化的描述。1 9世纪末的中国,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严复“曲解”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其目的是宣传变法革新,挽救民族危亡。

伏尔泰、严复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的介绍有个人的发挥乃至想象,虽然不够客观,有失严谨,有悖真实,但是在当时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二者都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醒,为革命或改革做了深刻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