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3.《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要是智者学派从自我出发,强调个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感受。为了个人的需要,甚至可以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所以选择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判断和评价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到智者学派思想的消极性,那就是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易错点
如果强调这是古代希腊的哲学家的思想,就容易选择A。实际上和A没有任何关系。
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批企业大王:铁路大王范·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大王摩根及汽车大王福特等,与这种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那就是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随之产生了大型垄断企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清垄断产生的原因、表现、影响。题干实际上是在问最直接的相关选项,也就是说材料说明了什么。
易错点
学生容易认为大型垄断企业出现会造成美国贫富差距悬殊,实际上材料问的是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在问垄断产生的影响。
7.“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所表述的“民主主义”成立正统,实际上在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之一“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洋务运动和民主没有关系,维新变法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唯一能证明“民主主义成了正统”的是辛亥革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判断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D。因为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而这个题是在问什么事件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1.下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
②相权被分化,君权加强
③门下省官员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
④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
正确答案
解析
复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是先看看题中哪一个小项目是错误的。④中的陈述“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是不符合史实的。只能是说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度类似于西方的分权制衡。所以把有 ④的都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三省六部实际上是为加强君权服务,为分割相权。西方的分权制衡是为了防止专制和独裁。这样就可以排除 ④。
易错点
简单地把三省六部理论等同于西方的分权制衡。
2.据史书记载:“……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中对“渠”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的最可靠信息点是穿二江成都之中。就可以判断材料说的是都江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中的可靠信息点“成都”,就能判断是都江堰。
易错点
如果不熟悉古代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容易选错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5.以下为《五口通商时期中国丝茶出口情况表》,影响丝、茶出口总值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②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正确答案
解析
复合选择解题的方式之一是看哪个小的选项是错误的。在这里,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不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史实的。因为小农经济的解体是漫长的过程。所以有②的就排除。就可以选出是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学生想当然认为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解体了。没有意识到小农经济的解体是漫长的过程。这样就容易选择D。
6.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
正确答案
解析
陈独秀既然认为资产阶级的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那就是认识到了资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因此要想革命成功,就要团结资产阶级,这样就有后来的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A排除。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和题干没有关系。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个阶级特点的是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如果对基础知识不熟悉,会想当然选择A,因为陈独秀在这里是要联合资产阶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推断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8.“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明确说明的是农业改革最终是“失望”,也就是失败的。而选项中的中国农业合作化是成功的,因为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更是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美国罗斯福新政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之一。只有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苏联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了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分析哪些农业改革是“激进”的,哪些改革的结果是“失望”。这样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学生如果读不懂材料作者的语气,就容易任意选择非答案选项。
9.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先分析周期②发生在19世纪,这样就可以排除A、B.因为A中的《权利法案》是17世纪末期,B中的殖民帝国建立是18世纪中后期。D中的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而⑤发生在20世纪中期。所以就剩下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判断选项中每一个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再结合周期表中的时间段就可以得出结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元帝国”形成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易错点
时间记忆错误,容易随意误选其它任意选项。
10.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毛泽东同志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阐述有三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根据这一所学知识点就可以选择出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城市中心革命论不是毛泽东同志主张的,排除。《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为新中国成立做理论准备。
易错点
学生不熟悉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同志主要著作,就会随意。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可以断定,同质化的确正在发生,虽然它带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的区域性变化”。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史学理论分析。题干中的文化背景多样化实际上是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的限制,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联系。B的表述是错误的。欧洲的联合发生在二战后初期。C的表述也是错误的,全球文化不可能统一。斯塔夫里阿诺斯主要的观点就是全球史观。所以选择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各个选项中的错误选项。然后再联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就可以。
易错点
D容易误选。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更多。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 刑 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2.根据材料一概括从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13.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4.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15.综上,谈谈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何共同作用?你能从中得出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
解析
材料中前两个句号说明是“礼”治国,最后一个句号说明“以法治国”兴起。这样就可以回答变化是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老子和孔子的治国观念比较可以提取所学过的知识,老子是无为,孔子是以德治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非常简单,唯一可能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高考阅卷被称为“恶意抄袭”。
正确答案
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
解析
材料中的第一个句号可以得出“法律用于调整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省略号后面说”广译之“,概括出”全面借鉴外国法律制度。材料中“国律、民律、商律、刑律”,可以概括出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背景的分析主要就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来进行。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是西学东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每一个句号一层意思来概括。背景的分析就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进行。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抄袭无用材料。背景分析的角度出现偏差。
正确答案
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
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解析
小平同志讲话的主要思想就是第一句话“保障人民民主”,用什么保证人民民主?后面接着谈的是法律制度。史实就是教材中所讲的1982年宪法,以及法制化进程加快。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回顾相关的史实,判断正确时间就可以。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判断时间,回答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关史实。
正确答案
作用: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
认识:民主政治制度由“人治”到“法治”逐步完善;“民权”更多地得到法律保障。
解析
从教材中的罗马法学习就积累了相关的术语。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保证社会的安定。
认识也一样,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规律:“从人治到法治”,这属于简单的知识再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提取相关知识,运动术语回答就可以的。
易错点
不能使用术语回答问题,不能高度概括法律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16.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7.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6分)
18.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19.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
西欧:鼓励扶植工商业。影响: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国:重农抑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
解析
材料中明确说西欧“鼓励本国制造业发展”,那就是鼓励发展工业。“为增加出口”又采取了许多措施,那就是鼓励商业发展。这样就概括出西欧鼓励发展工商业。而鼓励发展工商业自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第二段材料中,中国“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则说明中国依然在重农抑商。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自然就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前夜落后的原因之一。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材料的字里行间就可以结合教材上的知识概括出东西方的各自政策,影响自然能够推理得出结论。
易错点
:不能按照条例回答问题,或者分析不出来各自政策的影响。
正确答案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严峻国际环境;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解析
本题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只能是所学知识的再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化特点再必修二中有明确阐述。那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分析,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等多方面来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就可以。
易错点
:抄袭材料,不能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正确答案
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加快提升)。成因: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上海浦东);加入区域性经济组织(APEC),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从表格所过的数据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上升或者是提升,也可以说不断提高。原因的分析要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思考。国际形势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我国积极适应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需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中,把这方面相关的史实回答全面。同时我国国内的经济制度也要考虑齐全。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就可以。但是要多角度、全面分析。
易错点
:仅仅围绕一个知识点反复论述,不能多角度来分析。
正确答案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发展方针;立足国内外形势,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适应时代需要(因时而变);借鉴先进经验,善于学习和创新。
解析
这样的问题属于开放性答案,只要是能够史论结合,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就可以。比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顾学过的相关结论,进行知识再现,再进行整理就可以。
易错点
:或者是过于空洞,或者是罗列史实,或者是不能多方面分析。
国际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1500年,……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的移居到了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在一体的世界。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美结成战时盟友。受美国政策影响,1942年10月英国决定就在华治外法权和有关其他特权问题与中国政府重开谈判,以求签订公平合理的新条约。但在英国提交的草案中未涉及九龙新界租借地问题。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认为,英国如开归还殖民先河,将失去大部分土地,对英帝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因而主张英国拒绝放弃,此建议获得战时内阁和丘吉尔首相的支持,英国政府表示将持强硬立场,甚至不惜牺牲新约。……在美国的干预下中国政府最终未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收回香港。
——陈晋文《论中英香港问题的交涉(1927—1945) 》
材料三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 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20.大约1500年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使得“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这一事件对世界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2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未能收回香港的主要原因。
22.根据材料三指出从1949到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2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当今的国际关系。
正确答案
新航路的开辟(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解析
本问属于非常简单的问答题,答案和材料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考查所学的简单知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顾学过的相关史实,根据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结束了原来的隔绝、孤立、分散状态,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易错点
:不会出什么问题,太简单了。
正确答案
中国的实力与英国仍有差距;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英国拒绝交还;美国的干涉。
解析
本问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首先,材料所给的时间是1942年,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和英国存在着综合国力的差距。其次,材料中的“英国拒绝放弃”,可以概括为英国拒绝归还香港,。材料的最后涉及到“在美国的干预下”,可以概括为美国的干涉。而这一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仍然在执行屈辱的外交政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的材料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从所给的材料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就可以。
易错点
:或者脱离材料,自由发挥;或者是完全依托材料论证。
正确答案
变化:由对抗到缓和。最主要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影响: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和转机);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
第一个小问是指出1949年到1972年中美关系的变化,既然问的是变化,就要用关联词,从什么到什么这样的格式。再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包围、孤立、封锁,当时中美处于对抗。到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第二个小问是最主要的原因,任何国家的任何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第三小问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分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和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所学的基础知识就可以进行回答,同时注意要多角度来论述影响,不要片面。
易错点
:第三个小问思考角度不全面,不能多角度论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
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对矛盾加强对话、沟通;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
处理国际关系首先要壮大自身的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地位。同时要坚持我国长期处理外交的原则,那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作为世界的大国,自然要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把平时所学过的有关外交方面的理论进行重新整合,多角度来论述。
易错点
:切记罗列史实,应该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上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