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泰州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单选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1. 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白由和独立性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 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鸿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对“启蒙思想”这一概念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

C批判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

D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山来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 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 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

A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 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A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开始了对人性本身的哲学研究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口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苏轼对下图的评价:“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该作品( )

A追求布局严整

B富于色彩美感

C受印象派影响

D注重诗情画意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是( )

A物种的数量

B特定的地理环境

C气候的差异

D生产力发展水平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3. 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

A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

B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D电磁波一无线电―第二次科技革命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6.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7.“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白毛泽东的(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8.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作者对“这个思想”的评价是( )

① 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② 为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③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④ 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④

D③ ④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俱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4.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5.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0.《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文艺作品是( )

AA

BB

CC

DD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9.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C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2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2分)

2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5分)

2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3分)

2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2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请回答:

25.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2分)

26.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6分)

27.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4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28.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2分)

29.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4分)

30.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4分)

3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2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继丹麦的奥斯特和英国的法拉第揭示电、磁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奥秘之后,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物质的电子学说、电磁辐射等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发电机、电动机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

材料三 当人类告别19世纪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世界市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经济的依赖性、互动性也前所未有的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滥砍滥伐及开采利用,达到了竭泽而渔的程度,既导致了惊人的浪费,又带来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长远的严重后果。

——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3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及其思想价值。(5分)

33.材料二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一特点?这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有何影响?(3分)

34.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发展应该如何趋利避害。(4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缴纳给债主,自己只能留六分之一,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材料二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 梭伦

材料三

35.从材料一中归纳,平民抵押债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分

析,当时的平民分化为哪两类? (4分)

36.由材料二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三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分)

37.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38.根据材料三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3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25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