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淮北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晸,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朔,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伏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已而承诲等悉取馀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笏、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晸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晸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晸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晸\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宗出来复位。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晸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先根据上下文,大致了解本段的文字表达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断句。本句话的大意是鄜州将吏到朝廷,请孙惟晸留下镇守,京师百姓几万人和神策军又拦路挽留他,不能出行,改为荆南节度使,在京师处理事务,分管神策军,号称“扈驾都”。根据这个意思判断为B项。

考查方向

考查断句、常见的虚词和实词在文中的语法功能。

解题思路

先找出句首、句末的标志词,圈出该句中的专有名词。如“鄜州”、“京师”是地名,“惟最”是人名,“神策军”、“荆南节度使”等都是专有名词。圈出了这些词语,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易错点

对专有名词认识不清改变词性而误判,如某些表示官衔的名词放在地名的前面,一般表示“担任……(官职)”,还有少数民族的人名也需要注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既望”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考查方向

考查对中国文化文学知识的识记。

解题思路

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概念,首先保证选项中的概念与文中表达的意思一致。如果不一致,肯定有问题。其次,重在积累,在必修和选修中,考题出现的文化常识基本全覆盖。

易错点

明确“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每月第一天;“既望”是“望日”的后一天,也就是农历十六。“既”在文言文中是“在……之后”的意思。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对应于原文第二段,由“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可知孙惟晸留在京师处理事务;最后一段有“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可见,只有孙德昭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因此C项错误。

考查方向

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

解题思路

将选项所分析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仔细比照甄别。A项对应于第二段“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B项对应“季述将朝,德昭伏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以及“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和“德昭破锁出昭宗”可知B正确;D对应“(德昭)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以及“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可知D正确。

易错点

比对不清导致误判,对人物的定评要与人物的事迹对应,在各个时期所做的事情所任的官衔不可混淆。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宰相崔胤)暗中派人寻求可以共同成就事业的义士,孙德昭于是和孙承诲、董从实响应崔胤,崔胤撕下衣襟写信来订立盟约。(2)而孙德昭单独结交梁,于是率兵护卫崔胤以及百官保卫东街,催促梁兵西进,梁太祖颇为感激他亲附自己。

解析

(1)第一个小句正确的语序是“阴使人求可共成事者义士”这是定语后置句需要从译文中体现出来、“为书”是“写信”的意思;“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立盟约”的意思。句意要通顺。(2)“与”在本句中是动词“结交”,不能当做连词或者介词;“趣”同“凑”是催促的意思;“德”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感激”、“感谢”的意思。

考查方向

重点实词、虚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确定句中不需要翻译的专有名词,如官衔、地名、人名,其次要注意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关注此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既然挑选出来翻译,要找出本句的得分点来作答。

易错点

句式不当、重点词语没有译出来。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没错,老槐是一棵树,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但老张却记得那些年,老槐给那个小院带来的欢乐。

小院是一栋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那个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庞大的根系盘根错节,一半在小院的院子底下,一半在人民路的路面底下。熟悉树的脾气的人都知道,它的根扎到哪树冠就会延伸到哪。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镇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们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兴腾腾的人气中蒸蒸日上,真的就越过越红火了。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的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顶上鸟鸣啾啾,给个神仙也不换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老张坐立不安,连忙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过路的人,看到老张戴着老花镜给树打针的样子,忍不住就打趣他两句:老张,啥时改当树医生了?哈哈!树医生,啄木鸟。老张也不介意,呵呵笑两声,回:这树可比人要强。你能活过一棵树么?

是啊是啊,但也要看那棵树它活在哪里。来人搭讪着走远了,老张却被他那一句定在那里。

他说得没错,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老槐树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灾难,树不知道,老张知道。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角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小镇人像老张一样慵懒迟钝,老张的儿子却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就得锯掉。与其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挪一棵终究要死的树,不如干脆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的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人老了,不抗病,树老了,不抗风。老张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如果不是儿子的眼泪,如果不是他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关于老槐树的秘密,也许就永远地随着老槐树去了。可儿子忍不住,憋了好多天,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急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还多,过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还多,他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儿子会有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12.小说有老槐树、父亲、儿子三条线索,请选择其中两条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13.小说在刻画儿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4.小说三次写儿子对老槐树不同态度和表现,请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E

解析

A原文儿子说的“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是他忏悔的感受,并非真的是“埋下伏笔”。B不是“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而是它妨碍盖楼。C“他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考查小说的综合分析鉴赏。

解题思路

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作者的感情取舍和审美趋向。从小说标题来看“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我们可以读出其反讽色彩,而对文本的解读正验证了这一认识。对于艺术手法,要从文本结构和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来考量。

易错点

对人物或者主题刻意拔高导致误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⑵老槐树:枝繁叶茂、荫蔽众人——生长位置引发父子冲突——逐渐枯萎、慢慢死去——在风雨之夜倒下、根部腐烂。父亲:享受槐树阴凉、对树悉心照料——拒绝儿子砍树、教训儿子——看着树枯萎、伤心无奈——得知真相、心情复杂。儿子:嫌树碍事要砍树却有顾忌——找同学求助有了主意——对树表面关心暗做手脚——被树砸中后对父亲忏悔。

解析

先选择三条线索中自己能准确把握的两条,然后按照时间、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梳理。老槐树开始出现的形象时枝繁叶茂,像巨伞,但因为儿子要开发,所以称为绊脚石,再到父子之间的较量,最后死去。父亲与儿子这两条线均是围绕砍树和护树而展开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梳理情节即可。

考查方向

梳理情节、概括提炼能力。

解题思路

先找出自己能把握的线索,然后根据文章记叙的顺序来梳理,不能遗漏。

易错点

对事情把握不准或研读不细导致某些情节遗漏。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精明能干,有经济头脑。在众人慵懒迟钝时他却嗅觉灵敏,发现小镇商机,准备发展餐饮住宿业务。②利令智昏,不择手段。为了盖楼挣钱而不惜砍掉老树,用暗地下药的手段毒死老槐树。③良知未泯,知错能改。被树砸伤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父亲坦白忏悔,决心栽树弥补。

解析

本题考查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从儿子善于抓住商机,发展旅游业看出其精明、有头脑;从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欺骗父亲,毒死槐树看出他的利令智昏;从他最后的醒悟和忏悔看出其良心未泯。

考查方向

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解题思路

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还需要结合作者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作品中他人对该人物的评价。

易错点

性格特征和概括人物形象之间有区别,性格特征用定义性短语并列,概括人物形象用的总分的方式。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⑷①第一次是认为树“不如干脆锯掉”,“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这种表现是觉得树妨碍自己做生意挣钱,想要砍树的真实表达。②第二次是偶尔“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关心浇水的背后,是受同学建议的启发,暗自对老槐树动手脚,给它下药。③最后一次是对父亲流泪忏悔,庆幸树没砸死自己只砸坏车,“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这背后是良心发现的愧疚和悔改。三次描写,虽表现不同,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丰富了儿子的人物形象,且增加了小说情节的趣味性,凸显了小说对物质和精神深层思考的主题。

解析

三次不同的态度,各有不同的意图,第一次是内心情感、真实情感的表现,因为树阻碍了自己赚钱;第二次则是虚情假意“关心”树,是心怀鬼胎的表现;第三次是真实的,是良心发现。明白了三次的变化原因后,我们可以来进行分析,这样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凸显小说主旨。

考查方向

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解题思路

分别找出三次的表现,然后比较儿子的这样表现的深层原因,在比较的基础上,联系小说“高考四要素”来分析,对人物、情节、主旨的作用即可。

易错点

不能只谈效果,一定要将三次的表现分析出来,作为阐述效果的基础。考生很容易将本题架空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急性传染病,以间歇性发高烧为主要病征,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疟疾感染者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肤灼热而干燥、心悸、口渴,痛苦难忍。高热后期,患者的颜面和手心开始出汗,并迅速遍及全身,大汗淋漓。约2-3个小时后,体温逐渐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又开始重复上述过程。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早在人类出现前,疟原虫就在非洲存在了。所以,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这种疾病困扰。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并不为过。在中国,“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释名》:“疟,酷虐也。”《说文解字》:“疟,热寒休作。”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还有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非洲、亚洲等地的部队发生疟疾大流行,尤其是在东非的英军,感染疟疾丧生者达10万以上,当时疟疾的控制足以左右殖民地战争的胜负。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新航路开辟后,疟疾很快随冒险家传入新大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疾病在美洲大陆却找到了它的克星。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便被发现了。19世纪末人们终于发现了疟疾致病的真正原因,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1961年-1973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越双方因疟疾减员严重,疟原虫对原有抗疟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新药的研究,最终也未能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在越共的请求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青蒿素在治疟方面的功效,从而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2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突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疾病,是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以患者出现间歇性寒热发作为主要病体特征。

C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常高达40℃甚至40℃以上。

D疟疾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会重新发作,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导致疟疾发病的疟原虫存在于出现人类之前,以致于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疟疾困扰。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

B疟疾本身会导致贫血的特点使得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的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

C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获得了成功。

D新航路开辟后,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被发现了,疟疾终于找到了它的克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在过去的战争中它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可以左右许多战争的胜负,足见当时疟疾之危害。

B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法国军医拉佛朗发现疟原虫,在印度,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他们都为疟疾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C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原有抗疟药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美越双方研究新药没有取得成功,因此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

D1969年1月开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他们通过努力,最终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在原文第二自然段,原文是“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这说明是在发病之前症状,而不是发病之后的,题枝阐述为“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错。A项在原文第一段。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的段首。D项对应第二段末尾。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在通读全文之后,将各选项在文中对应的位置锁定,然后将题干切片,逐一对照。尤其需要注意此类题型中的副词,表时间、程度、频率、范围等。

易错点

将“在发作时先有”等同于“发病初期”,比对不仔细导致误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对应原文第四段,原文是“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而选项则变成了“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文中的“简单粗暴”修饰“放血”,而题枝则成了“治疗疟疾”的修饰语。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将选项在文中对应的段落、语句找到,并将各个选项切片比对。本题中的阐述是“简单粗暴的放血”,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所以是错误的。

易错点

将“简单粗暴的放血”等同于“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二者概念时不同的。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强加因果。对应于原文最后一段,“在越共的请求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也就是说是越共的请求使“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而不是题枝中所说的“原有抗疟药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美越双方研究新药没有取得成功”。

考查方向

文本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解题思路

A项是对原文第三段的分析概括;B项是对第五段的概括分析;D项是最后一段的概括。C项也在最后一段,可以将题枝切成几个部分,逐个对比。

易错点

混淆条件及因果关系,选项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却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鹊桥仙·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上片通过如雪的杨花、如雨的桃花、如茵的碧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下片点题,写出了诗人春日登楼所见,同时以乐景写哀情,与下片的抒情形成反衬。

解析

第一问要抓住“杨花”、“桃花”、“芳草”等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第二问,分析其作用,可以从结构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情感的抒发铺垫;从内容来看,与下片的哀情形成反衬。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诗词鉴赏题一般考查的是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在表达技巧的考查中,通常结合意象和情感,也就是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考生要抓住上片出现的意象,以及由这些意象组合而形成的意境。分析其作用,就是找出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

对图景的概括变成了翻译;对作用的分析泛泛而谈,不能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先是间接抒情,眼见杜鹃啼叫、燕子飞回,不禁油然而生思归之意,接着化虚为实,将自己的春愁比喻成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春愁之多之重,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抓住“催归”、“重来”、“乡心”等关键词语,关注“春愁”等表示情感的词语,概括词人抒发的情怀。第二步则是思考表达技巧,“怎样抒写”就是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出来的。抓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即可。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先圈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将题干切片,确定答题框架和步骤;然后分步作答。本题要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归”、“乡心”等词可见主要情感。而下片的景物描写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抒情服务的,据此可以得出答案。

易错点

本题难在“怎样抒写情怀”一问,不能简单回答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等,而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并由此过渡到“送别”。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正确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有未悔。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解析

第一句抓住“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第二句的“沙漠奇景、彤云密布”,第三句的“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环抱呼应”、“结构参差错落”等核心词语来回忆。

考查方向

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信息,尤其是核心词语,联系文中的精彩语句来回忆。

易错点

因理解、记忆不清而导致错误。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理查德·怀斯曼和诸多卓越的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创作了心理励志书《正能量》。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       ,                                。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

①理查德•怀斯曼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

②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

③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

④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⑤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

A①②③⑤④

B③①④②⑤

C③⑤①④②

D①③②④⑤

正确答案

A

解析

先读懂语段的大致意思,明白话题的中心语是“理查德·怀斯曼”,后面几句应该是围绕理查德·怀斯曼怎么样,这样主干句就是第①句,后面应该接第②③句,⑤句应该在④句前面,这样答案就很明确了。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先通读各句,然后根据粘连法筛选,重点注意关联词、代词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还要掌握段落结构的特点,真个句段是总分式还是并列式。

易错点

不能理顺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导致误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家长既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伴随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扮演好家长与老师的角色,大家        ,互不相让,这也使得很多年轻父母无所适从。

②关于人才的划分标准,人们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应该具备领导才能,全球思维等特点。

③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          。即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正确答案

B

解析

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①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最合适。②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才符合。③句子中莫衷一是最合适。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采用选优与排除法相结合、感情色彩的不同等判断。

易错点

“莫衷一是”与“各执一词”有混淆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要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应当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发展的政策,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B此次活动共举办主题讲座五场,听众达千余人左右,这对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侵害,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C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市场的迅速扩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机会领域。国家必须适时地支持发展这项技术。

D铁总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铁路推出乘意险服务,是为了适应旅客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旅客乘坐火车旅行提供一项增值服务。

正确答案

D

解析

A、成分残缺,在“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后加“的目标”;B、“千余人”和“左右”都表示约数;C、中途易辙,在句首加“随着”。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题思路

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看主谓宾是否齐全,定状补是否修饰得当,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易错点

C项的中途易辙不易发现,需要加上介词,改变该句子的作用。

填空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9.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正确答案

该图形处文字外的构图要素有:变形的“河”、太阳、长城,寓意是:变形的“河”呈现举办地是河北省,宛若水流的具象,孕育万物生命;太阳普照河北大地,预示园博会的举办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长城的形象展现河北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有其它合理的解释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图形,结合标识的名称来理解。“圆”可以象征太阳、月亮等;左边的则是艺术化的河流;右上是比较明显的长城标识,而联合起来则是“河北”的“河”字的变形。如此,其寓意便明显了。

考查方向

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

解题思路

徽标是各种图标里最难读懂的一类,尤其是寓意的解释,所以要以“图标”为中心,仔细揣摩,才能读出大意来。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准确。

易错点

不能牵强附会,抛弃题干给出的信息来作答。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是,①             ,环境、条件、机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②            ,只有③           ;就像树上的叶子,看着相似,其实不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④            ,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⑤              

正确答案

①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

②性格相同的人

③性格相近(或相似)的人

④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    

⑤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每句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解析

①处从后面句子的意思看,要填的句子大致是“命运不全部受性格的影响”这样的意思;从后面的句子“看着相似,其实不同”看,再结合“没有……,只有……”,②③处所填的意思是“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似的人”;从后面句子的意思推测,④处所填的句子大致意思是“有的人性格看似温柔”,⑤处填的应该是“但心地却很善良”。

考查方向

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衔接得体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找准关键词。如第一句的前面有“但是”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表示与前一句之间是相对的关系。第二句的“也”表示并列,第三句的“只有”等,然后根据给出句子的含义即可作答。

易错点

不能准确抓住核心信息和标志词进行补写。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等了好久,终于有客车来了。一团人争先恐后地涌进车门,车里,拥挤不堪。客车摇摇晃晃地走了。

几分钟后,又一趟车过来,车里人很少,那些没挤上或没坐头趟车的人,从从容容上了车,而且都有座位。十几分钟后,这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假如你也是等车人,你会有怎样的选择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答案

立意参考:生活工作中,抢先,不一定能领先;迟后,也未必真的落后。后来居上者,需要运气,也需要智慧。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故事性材料作文题。理解材料的内容是寻找立意的角度的关键之所在,并能抓住关键要素,如等车人、乘头趟车、后一趟车、“十几分钟后”两趟车行驶的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当头趟辆开来时,人们之所以“你争我抢涌上车门”,就是因为人们急于上车,以便尽快到达目的地;后一趟车过来时,之所以“很空”,就是因为人们都“挤上”了头趟车。可是,其结果却恰恰相反,后一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一般而言,可以从人物的角度切入,有几个有效人物就有几个切入的角度。从材料看,人物主要有前趟车的乘客、后趟车的乘客,立意就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切入。

经常乘坐公交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等了较长一段时间后还没有车来,车站的人会越聚越多,好不容易来了一辆车,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上挤,等这辆车开走不久,就会有第二辆、第三辆接踵而至。材料中不就有“几分钟后,又一趟车过来”这样的叙述。不仅有座位,经过几站后,后面的车就超过了前面那辆车;是因为前面那辆车是间隔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才来的,每个车站都可能聚集了不少乘客,已经满载的车由于人的不断拥挤而上,就会耽误时间,速度也会慢些,经过几个站后就被后面的车超过了,这也是合乎常理的事。但后面的乘客不要高兴,如果有足够长的距离,这种情况会在后面的第二辆或第三辆车中循环出现。当然,材料中并没有的叙述,所以,只需要就前后两辆车的关系来分析,也就是还可以从二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立意。

(1)乘坐头趟车乘客的角度:①盲目的一拥而上只能会弄巧成拙,欲速则不达;②不善于运用经验,或对事情缺少预判,往往不容易取得成功;等。

(2)乘坐后一趟车乘客的角度:①智慧避让,寻找机遇;②瞻前顾后,放眼未来;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④耐心等待,从容应对;等。

(3)两趟车乘客关系的角度:①着眼于快与慢的关系:头趟车拥挤,车速度慢;后一趟车很空,速度快。②着眼于先与后的关系:抢先,不一定能领先;迟后,也未必真的落后。③着眼于表象与实质的关系:善于运用经验,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等。

考查方向

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从写作的角度看,怎样围绕中心并做到中心突出也很重要。如很多考生都围绕“等待”的话题来展开,有不少考生分别从等待需要耐心的角度展开,也有的考生等待需要坚持的角度展开,还有的考生从等待需要智慧或学会等待的角度展开。

易错点

审题不清,立意不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