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海昏墓的发掘是建国以来一次重大考古成果。
材料一:刘贺(前92-前59年),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曾嗣位昌邑王。昭帝驾崩后,被拥为帝, 27天后被废。元康三年(前63年),又降为海昏侯。33年中经历王-帝-候三种身份转变。
材料二:墓中出土的数千枚竹简进行初步识读,已知其中的内容有《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还有农书、方技类文献。
材料三:在墓主遗骸腰部放置的一枚刻有“刘贺”的白色玉印。文献记载,西汉要求王侯每年八月给朝廷献金,在出土的金饼上发现有“臣贺……元康”等字样。
21.材料一中“昌邑王”一类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22.材料二出土的竹简内容有何特点?(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6分)
23.如何断定墓主身份是刘贺?(6分)
鸦片战争前,上海是清帝国东南沿海一座小城,还处在地理、行政、文化边缘。但历史给了上海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843年上海开埠,此后迅速崛起为现代化中国城市的 象征。
材料一:
图一:上海位置图 图二:运河流经图
材料二:明清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它却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3: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南浔志·南浔丝市行》
材料4:广州、上海贸易比较表
问题:
24.观察图一,指出上海得以兴起的地理优势。(2分)观察图二,历史上,上海的交通优势何以不能得以显现?(4分)
25.时至明清,哪些因素促使了上海城的兴起?(4分)
26.开埠后,上海的贸易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原因何在?(6分)
27.据此推断,商贸地位的变化对上海经济全面转型可能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4分)
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 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
问题:
28.日本通过什么举措在何时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愿望?(4分)
29.根据材料一,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亚洲邻国采取何种政策?(4分)
30.明治政府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的军国主义政策被称为“大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4分)
31.根据所学分析日本出现“脱亚人欧伦”和提出“大陆政策”的原因。(6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