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宁德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

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汉武帝提高大将军、侍中的政治地位,使之分别“位在公上”、“朝廷荣之”;而对所封的丞相使之“无爵”,可见汉武帝将权力重心由丞相等“三公”组成的外朝转向由侍中、大将军等近臣组成的外朝,故选A。汉武帝时期意识形态呈现外儒内法、儒法合流,故B项错误;C、D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汉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解题思路

依据对题干的信息的分析理解,并结合汉朝内外朝制度的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未能全面分析题干中的信息,且对汉朝统治思想理解不准确,故错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 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

A

解析

依据图表信息可见,康熙朝以来朝廷在赋役问题上逐渐减少了对人丁的控制和要求,结合雍正朝实行的“摊丁入亩”改革的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废除了封建王朝长期的人头税,之后“人丁”出现次数大幅度减少,可见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赋役制度的改革,故选A。“人丁”在制度方面应突出人丁税,人身关系变化并非清朝朝廷关注“人丁”变化的直接反映,故B项错误;C、D项均明显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考查方向

清朝土地及经济政策问题。

解题思路

依据题干“人丁”的角度及图片的相关信息的分析理解,结合清朝土地与赋役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未能认识“人丁”制度性属性的含义,且把握不出《清实录》关注“人丁”变化的角度,故错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 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裕厚昌、继昌隆及其几家丝厂的风潮。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 )

A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C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针对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机工自发捣毁继昌隆等丝厂的事件,当地政府竟认为机器缫丝工厂“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而决定对其勒令停业以挽救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可见此情景反映了当时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着冲突,故选C。A、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此时清政府仍奉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传统经济政策,奖励实业为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经济措施,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所学知识,分析认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易错点

由于没有正确掌握晚晴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认识不到奖励实业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故错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 康有为……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可见康有为将传统儒家学说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借助传统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体现其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的特点,故选B项。A、D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革命”思想相关的主张,故C项错误。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概括材料的信息,依据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形成正确的认知。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由于没有全面获取、解读材料信息,故错选A、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 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强调:“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将不 是短期内的事情,而是在一个长时期内,例如至少30年,实行的根本制度。”这一指示( )

A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

C抑制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D延续了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改变农村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指示,提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是在一个长时期内,例如至少30年,实行的根本制度”,反映了对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错误的扭转,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故选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项错误;C、D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

考查方向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解题思路

全面提取、解读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民经济调整的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易错点

由于没有有效把握材料出处的时间及相关信息,故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 有西方学者指出:“政府权力扩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事情,信仰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核心,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该学者所说的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是( )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权威地位的不断动摇

C启蒙运动思想的迅速传播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政府权力扩展,新的理念……信仰发生了变化”,即在新的理念、信仰指导下,政府的权力逐渐以往传统权力的束缚;“科学开始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核心”即在科学指引的理性主义成为核心;以上反映了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王权主义、教权主义,提出了建立自由、民主、法治等民主政治制度的要求,此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故选D。文艺复兴借助于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深刻社会背景”的题意要求,故排除;启蒙运动思想的发展属于表现而非背景,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的背景。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启蒙运动背景的相关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正确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易错点

未能准确把握“深刻社会背景”的角度和要求,故错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 1933年,为了保证美国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方法与措施,罗斯福政府( )

A实行美元贬值策略

B建立失业保障制度

C颁布工业复兴法案

D规定紧急救济方案

正确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方法和措施”可知,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制定公平经营章程以限制工商业的盲目竞争、调节劳资关系的措施,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相符,故选C。A项所述属于金融领域的措施,故排除;失业保险制度和紧急救济方案只是部分符合材料信息的内容,故B、D项错误。

考查方向

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解题思路

依据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的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干材料信息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

易错点

由于片面理解题干材料信息的内容,故错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礼记·祭统》中记载:“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由此可见,当时“鼎铭”( )

A具有维系宗法制的功用

B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

C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加速礼乐制度的崩溃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可知,“鼎铭”具有颂扬先祖的美德、垂训后辈的作用,可见其维系父系血缘关系的特点,对维系宗法制重要作用,故选A。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且有利于维护由此形成的礼乐制度,故B、D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

考查方向

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的认识。

易错点

由于没有正确理解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故错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右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

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拓片《龙门十二品》字形兼具隶书与楷书的风格,体现“扁方严整,朴拙雄浑”的特征,故选B。A、C、D项所述分别属于小篆、草书和行书的特点,故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解题思路

依据图片中信息,结合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片《龙门十二品》书体特征,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未能依据图片信息及古代书体的特点准确判断,认识不清小篆的特点,故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 毛泽东认为,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一二·九”运动之所以是“员全民族的运动”,主要是指( )

A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

B打击了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

C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图谋

D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致对外”的抗日主张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毛泽东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可见此运动对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中共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相符,故选D。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已到达陕北,完成了长征的北上抗日的战略任务,故A项错误;B、C项尽管均为“一二·九”运动的意义,但不符合“动员全民族的运动”的题干要求,故排除。

考查方向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抗日民主运动。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全民族抗战的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易错点

未能透彻理解材料的有效信息的含义,故错选B、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 在西方法律史上,古希腊法是一种灵活和富有弹性的制度,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在雅典,它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这表明( )

A希腊法是西方法律的源泉

B雅典推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C·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凸显

D雅典法律从属于民主政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突出了古希腊法的“灵活和富有弹性”特点,认为其一方面成为捍卫民主政治制度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又被公众控制成为制造舆论的工具,导致公众集体权力的泛滥,可见古希腊法与民主政治利弊相关,从属于民主政治,故选D。A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尽管雅典民主政治突出法律至上的原则,但其说法与材料“灵活和富有弹性”信息相矛盾,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能全面材料信息的内容,故排除。

考查方向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全面解读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所学知识,得出对古希腊法的正确认识。

易错点

未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中信息内容,故错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中苏、美日结盟及相互对抗,到四国关系分化形成新的对抗、再到关系得以改善及发展,上述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受制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从而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变化,故选C。A、D项所述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意识形态的分歧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仅限于战后初期的中苏、美日的结盟与对抗,故B项错误。

考查方向

战后以来的世界大国之间关系的演进。

解题思路

全面分析获取、解读概括表中的有效信息,认识战后以来四国关系的具体状况及演进,结合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对大国关系变化的正确结论。

易错点

由于没有全局分析理解表中展示的战后以来大国之间关系的信息,故错选B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 65%,官办占78. 74%,其他占11. 61%。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13. 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书院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兴盛的原因。(14分)

14.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11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性质:民办私学。(2分)原因:官学存在弊端和不足;朝廷对民办书院的支持;著名书院复兴的推动;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理学兴盛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改革和发展(12分)

解析

由材料一“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得出南宋书院的民间私学的性质;由材料“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概括出官学的弊端、朝廷对民办书院的支持;由“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得出著名书院复兴的推动;由“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得出理学兴盛的影响;依据“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的理解并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得出江南经济发展及科举考试的改革发展等原因。

考查方向

宋代理学及书院教育的发展。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宋朝理学发展及江南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分析概括南宋书院的性质及书院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易错点

未能将材料“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与相关所学知识结合,不能全面概括得出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新特点:形式多样,官办为主;中学为主,兼习西学。(4分)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及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7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 65%,官办占78. 74%,其他占11. 61%”和其中的“教会书院”、“新式书院”及其教学内容,对比材料一概括得出清代书院的新特点,包括官办为主多种形式,中学为主兼习西学的教学内容;依据洋务运动时期新式书院的教学内容的变革及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从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西方科技及工业文明、促进近代教育转型和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变迁等角度概括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

考查方向

洋务运动的新式学堂及清末“新政”的新式教育。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比较迁移得出清朝书院的新特点;依据材料中清代书院教学内容变革及废除信息的理解,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概括其历史影响。

易错点

答题内容比较单一,不能将材料信息的理解与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多角度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9年10月,苏联以列宁格勒距苏芬边界只有32公里,地位极不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部分领土和租借汉科半岛为海军基地,遭芬兰政府拒绝……由于苏德互不侵犯协议的签订,使德国无法向芬兰派出援兵;而德国占领挪威的行动又使法国和英国远征援救部队不能在欧洲北部边缘登陆。11月,苏联以强大的兵办越过芬兰边境,芬兰不得不在北极国内零下40度的天气中独自展开英勇的游击战。经过三个多月的激战,芬兰战败求和。苏联损失更为严重:20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1600辆坦克被毁,630架飞机被击落。这使希特勒相信,苏联是一位泥足巨人,无法抵御德国以现代化武器发动的战争……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芬兰开始复始。芬军指挥官曼纳林接受了德国的大量援助,包括派往北芬兰的阿尔卑斯部队。随后,芬兰参与了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的围困行动,阻止该城市从西部获得援救物资。

一摘编自《二战期间苏联一芬兰战争》

18.根据材料,概括二战期间苏联进攻芬兰的原因。(6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苏联对芬兰采取的行动。(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苏联以列宁格勒安全为由,要求交换部分土地和海军基地遭拒;由于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为其进攻芬兰提供了有利条件;法国和英国无法在欧洲北部援助芬兰,为苏联进攻芬兰提供了机遇。

解析

由材料“苏联以列宁格勒……地位极不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部分领土和租借汉科半岛为海军基地,遭芬兰政府拒绝”得出苏联以列宁格勒安全为由,要求交换部分土地及海军基地遭拒;由“由于苏德互不侵犯协议的签订,使德国无法向芬兰派出援兵”得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其提供了条件;由“德国占领挪威的行动又使法国和英国远征援救部队不能在欧洲北部边缘登陆”得出法国和英国无法对芬兰援助为其提供了机遇。

考查方向

二战期间苏联进攻芬兰的原因。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出苏联进攻芬兰的主要原因。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只是不能全面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出主要原因。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简析:苏联对芬兰等国的行动,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其行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利益,但却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苏联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与绥靖政策如出一辙,它激化了苏联与英法等国的矛盾,主张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一步扩大;芬兰人民被迫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一方面苏芬关系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使芬兰为达到复仇的目的而倒向了德国法西斯集团。(9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依据材料中苏联进攻芬兰的原因、芬兰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及芬兰最终加入法西斯集团的最终结果等信息的理解,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分析得出苏联进攻芬兰行动的大国强权政治的性质及其负面影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利影响及其产生的深远的消极影响等,总体而言以消极影响为主。

考查方向

二战期间苏联进攻芬兰的评价。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有效信息的全面分析理解,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多角度地分析评价二战期间苏联进攻芬兰的行动。

易错点

不能将当时的重大影响及深远影响结合起来,多层次分析评价二战期间苏联进攻芬兰的行动。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

1916年,李宗仁参加护国军。1926年7月,李宗仁率国民革命军入湘进行北伐战争。1927年,李宗仁追随蒋介石实行清党反共。1930年3月,李宗仁与冯玉祥、阎锡山等国民党内的各派反蒋势力发动了“中原大战”。1937年10月,李宗仁就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线防御战,在台儿庄地区歼敌万余人。抗战胜利后,他支持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他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1965年7月,他偕夫人回到北京,并发表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0.根据材料,概括李宗仁的主要生平活动。(7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宗仁的功过。(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生平活动:参加护国运动;参与指挥北伐战争;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卷入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积极抗日,取得台儿庄大捷;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出走美国后仍心系祖国,最终回国。(7分)

解析

由材料“1916年,李宗仁参加护国军”得出“参加护国运动”;由“率国民革命军入湘进行北伐战争”得出“参与指挥北伐战争”;由“追随蒋介石实行清党反共”得出“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由“与冯玉祥、阎锡山等国民党内的各派反蒋势力发动了‘中原大战’”得出“卷入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由“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线防御战,在台儿庄地区歼敌万余人”得出“积极抗日,取得台儿庄大捷”;由“支持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得出“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由“之后出走美国。1965年7月,他偕夫人回到北京,并发表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得出“出走美国后仍心系祖国,最终回国”。

考查方向

李宗仁的重大生平活动。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概括得出李宗仁主要的生平活动。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只是不能较全面分析概括其建国后活动。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简评:参加护国运动与北伐战争,为民主革命作出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身在海外,心系祖国,最终归国参与国家建设,体现了民族大义;但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也有其反动的一面。(8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中李宗仁主要活动的理解,结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和祖国统一问题的相关知识,简要评价李宗仁的功与过的两个方面,即要肯定其在反帝反封建活动中的功绩、参与建设维护统一作用,又要指出其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性的一面。

考查方向

李宗仁功过的评价。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中李宗仁的主要生平活动,根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标准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祖国统一问题加以对其是非功过的评价。

易错点

对李宗仁的建国后的活动,不能结合材料中国家建设信息及祖国统一问题加以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 7%,而唯一的对手美国仅占23. 3%。到1913年时,虽然美国已向前发展,达到了35.8%,但这一年欧洲工业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47. 7%。到1914年时,欧洲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海底铺设了516 000多公里的电缆,已有总吨位为5 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横穿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1860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收入的差距约是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则增加到约7:1。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欧洲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

观点:近代欧洲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核心和引领作用。(2分)论述: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市场的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较早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和工业技术中心;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欧洲不断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体系,从而引领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10分)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至一战前,欧洲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重要份额及其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突出的作用和地位,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的状况;在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审题并依据试题的要求,围绕“欧洲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中心概括总结出一个观点,如“近代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起到核心及引领作用”;结合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分析阐释,包括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殖民扩张时代世界市场的拓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等,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层次清晰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考查方向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试题的中心问题并结合所学概括提炼出主题性观点;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对主题性观点加以分析阐释,并表述成文。

易错点

本题为历史小论文类型试题,容易出现不能依据材料信息概括提炼出相应的观点或观点不明确、史实不充分,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等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经隋末唐初战乱,唐初人口仅为隋朝鼎盛时的1/3左右,田地大量荒芜,唐政府继续推行均田制。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丁老残疾各给口分田40亩,寡妻妾给30亩,如果为户主,再赠给20亩。道士、女冠、僧尼给田20至30亩。工商业者可按口分田半额授给,在狭乡则不授。亲王、贵族、官吏按血缘亲疏、爵位品级与官阶高下,授给数量不等的田土,作为永业田。有军功者给勋田。中央地方文武官吏都有职分田。公廨田供官僚机构津贴之用。口分田在法律上禁止买卖。家贫无以供葬者,卖田以买庄宅、碾铠、邸店者,自狭乡乐迁宽乡者,官吏贵族有赐田者,可以卖永业田。如系自狭乡迁宽乡者,口分田也可出卖,但已卖者,在当地不得复授。

——摘编自宋昌斌《千秋兴亡唐朝》

1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推行均田制的背景。(6分)

17. 根据材料归纳唐初实行均田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有前代相对成熟的均田制度;政府控制大量的无主荒地可供分配;人口的减少为重新分配提供了便利;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由材料“经隋末唐初战乱,唐初人口仅为隋朝鼎盛时的1/3左右,田地大量荒芜,唐政府继续推行均田制”,得出唐初人口减少和政府控制大量的无主荒地;依据材料中均田制的分田种类、授田对象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前代相对成熟的均田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考查方向

唐朝均田制实行的背景。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出唐朝均田制实行的背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中均田制中工商业者为授田对象的信息,概括出“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背景之一。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授田对象广泛;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放松。(4分)影响: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政府赋役的来源,促进了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局面的出现;自由买卖土地容易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最终激化社会矛盾。(5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中唐政府实行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分类、关于土地买卖规定等信息的理解,可得出授田对象广泛、对土地买卖限制有所放松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唐初均田制实行背景及具体规定的信息,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概括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保证了赋役的来源和唐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及带来土地高度集中和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等。

考查方向

唐初实行均田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

全面提炼、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唐初实行均田制的特点;依据唐初均田制实行的背景及具体规定,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其影响的两个方面。

易错点

不能宏观地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迁移对比、概括归纳出唐初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特点。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