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多少碱基对( )
14. 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集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7. 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图中信号分子X、Y、Z均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9. Bcl-2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其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下图为克隆猪的培育及Bcl-2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甲是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请据图作答:
26.图甲所示应通过________才能观察,图乙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概念”)模型。
27.图甲中含有DNA的结构是________(填编号),含有RNA的结构是________(填编号)。
28.图乙a、b、c三种细胞器分别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图中编号)。欲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________法。为了研究图乙所示生理过程,一般采用________法。
29.用台盼蓝对图甲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研究者发现,Ca2+通道在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图1表示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Ca2+通道内流,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图2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传导至B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2. 若抑制图1中甲细胞膜上的Ca2+通道,乙细胞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3.图1中细胞乙以________方式释放5羟色胺到突触间隙,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丙对离子的通透性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44.图2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此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
45.已知在图2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肌肉会出现________症状。
46.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肌肉会出现________症状。
现有五个纯种果蝇品系,其中品系1为野生型(长翅、红眼、正常身、灰身),品系2~5都是由野生型品系突变而来,且突变品系各有一个性状为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下表表示各隐性性状及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请回答。
30.品系3中的雄果蝇(若只考虑眼色和体色)的基因型是________,其白眼基因可能来自亲本的________(选填“雌”或“雄”)果蝇;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DDDXa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31.若要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已经选择品系2作为一方亲本的前提下,品系________均可选作为另一方亲本。
32.现用品系2和品系4果蝇杂交,其F1代果蝇随机交配得F2代,F2代中的纯合长翅正常身果蝇在F2代所有长翅正常身果蝇中的比例是________。
33.现用品系3和品系5果蝇杂交,其F1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F1代果蝇随机交配得F2代,理论上F2代中的纯合黑身白眼雌果蝇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
阳光穿过森林会产生“光斑”。下图表示在“光斑”照耀前后,某植物的一片叶子光合作用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其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CO2的吸收速率和O2的释放速率。请据图分析回答。
34.“光斑”照耀开始后,叶片O2释放速率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O2的吸收速率。此时限制光合作用产物(糖类)合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5.A点时,叶片光反应速率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暗反应速率,A点后的短时间内,叶绿体内含量上升的物质有________。
36.当“光斑”移开后,叶片O2的释放速率立即下降,这说明O2是在________阶段产生的,而在O2的释放速率下降了一段时间之后,CO2的吸收速率才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光斑”照耀期间积累的________还可以继续还原C3化合物。
37.若对植物分别作甲、乙两种不同处理:甲处理——持续光照5钟;乙处理——光照5秒后再黑暗处理5秒,连续交替进行10分钟。若其他条件相同,则在甲、乙两种处理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O2量是:甲________乙,植物所合成的有机物总量是:甲________乙。(该小题的两空均选填“多于”“少于”“等于”或“无法确定”)。
下图①②③表示某动物(AABb)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图④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数以及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请回答。
38.图①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________,该生物的细胞中最多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9.图②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对应于图④的________阶段,导致该细胞中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
40.图③细胞是图②细胞所产生的一个子细胞。若该动物是雄性动物,则图③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若该动物为雌性,图②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
41.图④由Ⅰ→Ⅱ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
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是研究者对种群乙1跟踪调查30年绘制出的种群λ值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7.图1甲~戊中能出现在能量金字塔中的包括________。碳在甲与丁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在乙1与乙2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
48.若保持生产者的生产量不变,乙2的食物构成中,取食丙2的比例由1/4调整为1/2,则乙2的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9.图2中,种群乙1在15—20年间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种群乙1在第10年的种群数量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20年的种群数量。种群乙1的数量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55.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震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若本实验使用的是如下规格的血球计数板,左下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右下为计数板规格图,该血球计数板上有________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________法进行取样计数。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 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________。
57.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球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该________。
58.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多选)( )
59.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__增长,超过7 d之后,由于________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研究表明赤霉素(GA)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具体调节过程如下图1所示,图中“束缚态IAA”无生物活性。某研究小组为探究IAA和GA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设计对照实验探究萘乙酸(NAA,生长素类似物)和GA对豌豆茎段伸长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图2所示结果。(本题中涉及到的“+”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50. 图1中前体物质X是________,a、b、c表示的调节效应分别是________(分别用“+”或“-”表示)。
51.结合图1信息并根据对照实验设计思路,图2中所示B组、D组处理方法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52.由图2中结果可知NAA和GA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_______作用。
53.图示探究实验乃至农业生产实践中不直接使用生长素(IAA),而是利用NAA等物质代替IAA进行使用,请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在于________。
54.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增加(和/或)细胞长度增加的结果。研究小组在上述C组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探究,发现当加入某种抑制性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诱导的豌豆茎段平均伸长量数值曲线位于图2中C组和D组之间。由此说明GA影响豌豆茎段伸长生长的方式是________。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