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 语文 (全国甲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5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矛盾。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公海自由原则,希望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发更多的公海资源。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公海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如果公海被确定为人类共同财产,那么它就不得被占有,所有国家共同参加公海管理,积极分享公海开发中获取的利益,并保障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说更为可行。总的来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

在地区和双边层面,由于相关成员在海洋利益方面拥有更多的交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果某个地区内或者两国间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应该致力于让局势降温,避免引发军事冲突,为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安全的环境。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其二,建立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充分发挥海洋作为运输大动脉的作用,提升两国间或者地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水平。其三,对两国或者本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联合行动,保护海洋资源、打击海上违法犯罪以及联合进行海上搜救等。

(摘编自宋伟《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

第一小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国之间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

C.在全球层面,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

D.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促进经济交流,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第二小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着眼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

C.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D.文章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第三小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更多关注本国利益,容易引发海洋地缘纷争,威胁海洋安全。

B.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C.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并不反对公海资源开发,也不谋求任何国家权益的优先性。

D.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C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D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B

解析

第一小题考察学生对于材料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在原文中提到“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实际上,原文并没有明确指出全球层面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或效率不高,也没有提到缺乏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总的来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相反,文章强调了各国需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海洋资源利用和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故选:C

第二小题考察学生对材料文章的内容概括及结构分析。A选项:错误。原文虽然谈及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但并没有主要论述其建设目标和愿景。文章更侧重于讨论海洋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海洋治理等议题,而不是着眼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构建目标和愿景。B选项:错误。尽管原文提及了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但并没有使用较大篇幅来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将它们作为论述的一部分,与其他议题相互交织。C选项:错误。原文的第四段并没有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也没有提到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相反,该段主要讨论了不同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治理的态度差异。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分析是选项 D。文章围绕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同时在分析问题时注意到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如海洋资源利用、生态环保、国际合作等方面。选项 D 描述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因此是正确的。

故选:D

第三小题考察对材料阅读的内容理解。文章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的说法。相反,文章强调了全球性的海洋合作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而不是仅限于地区或双边范围内的构建。(“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更有可行性”过于绝对。因此,选项 B 是不正确的。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第一小题: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第二小题: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3分)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①_________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②_________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③_________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第三小题: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5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6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C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①原柱②新柱③“假柱”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①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为了保护其完整性和原始状态,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更加谨慎、保守的修缮方式。②使用新柱与撤去原柱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结构不稳定,增加了风险。③修复古建筑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偷梁换柱”可能会对整体结构产生影响,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减小风险。

解析

第一小题:由原文中“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重量并非依次向下传递。

第二小题根据原文的句子“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因此“假柱”被安装在原柱旁边。故填原柱。“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既新柱可以代替原柱,故填新柱。

第三小题: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答案不唯一)首先,太和殿作为紫禁城的重要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了保护其完整性和原始状态,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更加谨慎、保守的修缮方式,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结构和构件。使用新柱与撤去原柱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结构不稳定,增加了风险,尤其是对于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来说,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确保修缮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能会选择更加可靠和持久的加固方式。修复古建筑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而简单地撤去原柱可能会对整体结构产生影响,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来确保修缮过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更传统的修缮方式可能更符合太和殿的历史特点和修缮标准。因此,应该从这些方面加以考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7~9题。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介漕河,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簿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条了些许,树木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生正在向山顶以南的方向悄悄隐逝。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排放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抽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空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长忙冬的机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东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表。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厚的谈兴。叶子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蠕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妻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看存。”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菜烤软了,冰渣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般山楂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楂子粥影,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

(有删改)

第一小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

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

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

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

第二小题: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题: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B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小题:这里作者听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内心有感而发,并没有表现外在景致的变动。作者是将自己的内心比作植物的根须,表达霜降夜大家攀谈的其乐融融。

第二小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作者投射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寓意,反映了生活的变迁与人生的起伏。霜降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寒冷的到来。植物在霜降后可能会枯萎,这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凋零。此处作者提到了“一些事物”的到来,是新的事物、新的阶段或者新的挑战,这与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相呼应。强调了生活中的坎坷和困难。泥泞的路可以被视为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而人们又不得不继续前行,继续面对这些困难。表达了生活中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和人们持续面对挑战的坚韧态度。尽管植物可能会枯萎,季节可能会带来寒冷和困难,但人们仍然需要勇敢地面对,并继续前行。

第三小题:①自然景物:如草叶上的晶莹霜、桦树的萧条、树上的眼睛以及寒生向南隐逝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冷冽的氛围,突出了霜降的临近和季节交替的感觉。②人物情感:如房东阿姨担忧和凄惶的表情,小儿子离乡远行的决绝和母亲的担忧,以及其他农户之间的亲密交流,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在特殊时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③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描述农户们的日常生活,如吃着黄烤牛肉、品尝新摘的水果、喝自酿的酒、烤无花果等,展现了乌乡人的淳朴生活和他们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展现了在霜降夜中所体验到的生命与节气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强烈的体验感,使读者更能够深入感受到乌乡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第一小题: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第二小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第三小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第四小题:(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刘备为吕布A所袭B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A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A

第四小题正确答案

(1)曹操命令臧霸交出这两个人,臧霸却说:“我能够自立一方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不干这种事”

(2)我以前听信谗言,对你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笃厚,因此对不起你

解析

第一小题考察学生对于主谓宾语的理解运用,A处为…所表被动,故不分开;B处“奔”前省略主语,故B处断句,C处不断句;D处前后分别是上半句的宾语和下半句的主语,故断开,F处“有雄才”修饰“备”(刘备),H处“劝操图之“具备构成完整句子的全部要素,故不断开。

第二小题《陈涉世家》中的“藉“意味即使,充当连词,故A错误

第三小题A选项对应“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臧霸曾为吕布效力错误,原文中是两人联合,而不是为其效力。吕布被曹操所灭,曹操募索得臧霸,让他召集孙观、吴敦、尹礼、孙观之兄孙康等人前来。曹操割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等人,又分琅邪、东海、北海设城阳、利城、昌虑三郡,以臧霸为琅邪相,吴敦为利城太守、尹礼为东莞太守。后半部分正确。

C选项对应第三段前两句内容,故正确。

D选项对应第四段对应“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以及孙权对陆逊其子的话,故正确。

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1)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曹操欣赏臧霸的为人,因此推断出臧霸说话的内容。(2)孙权听信谗言冷落陆逊,在这里对陆逊之子表示懊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第一小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第二小题: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C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小题: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而诗中诗人先是说自己的小舟如同蜉蝣版渺小,之后是“同斥鷃一枝栖”,意思是和斥鷃这样一只渺小的小鸟在同一枝条上落脚,鹏代表的意向是巨大的,宏伟的,诗人这里想要表达的不应是对比,而是想要表达自己同斥鷃一样,因此推测空缺处可能是表达诗人自身的字。

第二小题:①"软"形容了斜风,描写了微风拂过柳树时,柳枝柔软婉转的姿态,为诗增添了一丝婉约和动人的意境。

②"低"形容了夕阳的光芒,说明夕阳已经快要西沉,光芒已经变得柔和而低垂。表现了时光逝去的不舍,又暗示了诗人对于夕阳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感怀,展现了诗人泛舟时的心情变化。

③通过描写景物烘托人物情感,表达诗人心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

(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嘛!”

正确答案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①如果在你的脑海中,②能包罗万象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全景图,③图上呈现了天山的任何山脉、盆地、雪峰,④还有河流、景湖泊,⑤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第一小题: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描绘“寒风扫高木”的景况,用“木”字要比用“树”字更合适。

B.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要了些菜。

C.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

D.等枣树的叶子落尽,树上的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第二小题: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题: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四小题: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C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在伊犁河谷,充沛的水汽形成了暖湿气流,长驱直入。这种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B

第四小题正确答案

②能浮现出这样一幅包罗万象的全景图③图上呈现了天山的各个山脉、盆地、雪峰

解析

第一小题考察学生对不同语境文字的理解。原文中“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的“要”表示汽车需要开很久才能通过盆地,表示一种被动。所以在A选项中“用“木”字要比用“树”字更合适”是起到比较的作用而非“需要”。B选项“还要了些菜”,是点菜的意思,是人物主动发起的事情。C选项中“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与原句中意义相同,都是被动,出现一个结果。

故选:C

第二小题首先将原句拆分成: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水草丰美的牧场。然后更具句意可将它组成在伊犁河谷,充沛的水汽形成了暖湿气流,长驱直入。这种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

第三小题文中的"苍翠环绕"一样,使用了借代手法,将满山的草木用苍翠代替,营造了一种意境。删除B选项也是借代手法,用西装领带借代官员人物。

第四小题第②句“包罗万象”通常不是形容动作,而是形容事物的,所以应该将语序变换一下,改为能浮现出这样一幅包罗万象的全景图。第③处表述不够准确,"任何山脉、盆地、雪峰",“任何”使句子不通顺。建议将其修改为"各个山脉、盆地以及雪峰",以确保语言更加准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6分)

大夫好!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是这么回事儿。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就赶紧来医院了。

正确答案

今日排队等候较久,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在此治疗。昨晚头痛,试过多种缓解方法无效,今早头痛加剧,急来求治。(答案不唯一)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缩写能力。根据自述首先选出关键信息“高血压和糖尿病”“昨天晚上”“整个头都疼”“试了很多办法”“没有用”“今天早上醒了还疼”然后将其组成通顺的句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作文范文】

乘坦诚交流之翼,赴星辰大海之约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相处时,有些人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坦诚交流,或许能偶尔缓解尴尬,也确实能暂时与人相安无事,但这样只是带着面具的社交,没有温度也没有深度。而只有展开坦诚交流的羽翼,我们才能跨过繁文缛节的沟壑,相遇于星辰大海,实现心灵的双向奔赴。

坦诚交流可以节约交流成本。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俗话说“明人不讲暗话”,单刀直入式的坦诚往往更具性价比。当刘邦在鸿门宴上面对项庄舞剑的杀机时,樊哙一句“大言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的反问,坚定了刘邦的信念,最终得以脱身。反观项羽,面对范增明里暗里的提醒,始终无动于衷,最终放虎归山。由此可见,坦诚交流确实能避免不必要的猜忌。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当我们在困境中听到爱莫能助这样虚情假意的言辞,当我们在犯错时遇到他人言不由衷的敷衍之词时,就要提高警惕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倘若楚怀王能接纳屈原的劝谏,就不至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了。倘若刘禅能践行孔明“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就不会听信谗言使第五次北伐功亏一篑了。的确,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在现实中也屡屡虚与委蛇,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交流。希望我们能破除疑虑的迷雾迷云,坚信只要问心无愧、坦诚交流,他人终将明晓我们的澄澈之心。

坦诚交流可以提升交流效率。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在有限的生涯中,我们更需要直击心灵的坦诚交流方式。拈花一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种明心见性的禅宗思想对我们影响深远。老子认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其实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说了无用不如少说、不说为妙,所以虞世南在隋炀帝时谨言慎行,在唐太宗时却直言善谏。而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烛之武受命于兵临城下之际,面对郑国危如累卵的局势,先承认了郑既知亡的事实,最大限度满足了敌人的虚荣心,继而换位思考,指出郑亡只会利晋阙秦。最后挑拨离间秦晋联盟。正是烛之武以事实为依托的雄辩之词,完美诠释了一言可以存邦的语言力量,向我们展示了坦诚交流的效率:秦伯说,与郑人盟。我们这些后之览者,亦应有感于斯怀,与人坦诚交流,实现若合一契的效果。

坦诚交流可以构建相处之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法国作家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奔赴”,只有坦诚交流,才能让距离不再遥远,让彼此抵达心灵的花园。它从来不是单方的迁就与委屈,也不是一味的阿谀与奉承,更不是一面的忽视与冷漠。而是亲情合理,友情求真,爱情贵纯,上下尚礼。走亲之际,面对亲戚的某些尴尬聊天,有些长辈以过往经验训教晚辈固然不合时宜,而有些青年故意用夸张离奇的答案,来应对一些缺乏边界感、又不方便直接拒绝回答的问题。其实以这种“已读乱回”的戏谑或荒谬方式回应某些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终究只是权宜之计,不仅没有体现真诚,还有失体统,甚至不如东床坦腹式的交流。而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还是要做到孔子的君子模式:既不粗鄙,又不浮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愿我们能直面矛盾冲突,不虚与委蛇。愿我们能推心置腹,提升交流的效率。愿我们能构建健康真诚的相处之道,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光风霁月。

解析

【题目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时要锁定关键词:只有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考生应思考关联词中凸显的条件关系;“其实”二字背后是命题人的情感态度,虽然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避免冲突,但终究不是我们应学习的与人相处之道。只有精准理解材料语词以及逻辑关系,才能与命题人同频共振。

其实,明确写作视角。可以站在理性大众的视角审视交流相处之道,做到不卑不亢,做到人格平等,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地交流,避免言不及义、虚情假意式的低效无效交流,都是题中之义。

【写作指导】

行文时,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聚焦话题词,向深度、广度两方面继续思考。

为什么坦诚交流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交流的目的和途径往往需要坦诚,才能更及时有效。外延上可以在交流群体上多维度展开,如生活中,亲人、同学、陌生人,也可以展开时空的横纵坐标,联系古今中外,联系传统文化中的交流之道,这些都可视为“坦诚交流”的题中之义。

写作中要敢于针砭时弊,但又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可以联系“见人只说三分话”的习惯谈其弊端,可以触及交流障碍的各种原因,也可以讨论“以和为贵”的相对局限性,尤其是在冲突不可避免时。这时也就深入理解了《论语》中孔子倡导的“文质彬彬”的内涵了。

另外,要有亮点意识。可以在思辨层面,用矛盾(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分析坦诚交流需要具备的条件。也可以联系社会热点,凸显材料的现实意义。如当代青年为避免尴尬而选择“已读乱回”的现象,或者“双向奔赴”,都是在交流范畴内当代人的选择。

还可以联系教材,《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开门见山谈“郑亡”,《鸿门宴》中张良反问刘邦实力能否与项羽一决高下……在写作中都可以为考生所用。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