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 语文
精品
|
前去估分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5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来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生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第一小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第二小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B.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C.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

D.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

第三小题.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除东三省等地外,敌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第四小题.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第五小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D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A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D

第四小题正确答案

第五小题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小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抗战将会长久的判断上,还体现在战略上的全面和科学分析。选项D表面看起来正确,但其实它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因为确实有全面的战略分析存在。然而,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此选项可能存在理解上的混淆或表述不够明确,导致解释可能被误解。

第二小题:说法“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是不正确的。虽然军力和经济力在少数人手中,但这不直接决定其是否占优势。优势的判断应基于更全面的国力对比,而不仅仅是掌握情况。

第三小题:材料中提到,动员全民族是中国实施持久战的重要内部条件。选项D“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直接体现了这一观点。

第四小题: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论证中起到引导读者思考和加强论点的作用。通过提问,作者能够引导读者对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同时预设的答案可以加强作者的观点,使其更具说服力。此外,反问句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五小题:《论持久战》教导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包括不仅限于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比,还有国际形势、民心、政治策略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避免片面或短视的判断,从而在各种决策和问题解决中取得更为持久和深远的效果。此外,这种战略视角鼓励我们考虑长远后果和可能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这对于现代的政策制定、企业战略甚至个人生活决策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6分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都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你封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慈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撇,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有删改)

第一小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第二小题.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第三小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第四小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D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C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第四小题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小题:父亲买牛是因为“我”比较软弱,为了培养“我”的性格。(错误)

第二小题:作者在描写锯木厂段落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作者在描写自己读武侠小说的场景中,故意用阴森的环境来衬托读书的惬意

第三小题:1、自由探索的美好。在放牛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了完全的自由,作者在野地里、河边、树林间活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自由。

2、自然环境的美好:作者在放牛过程中与自然亲密接触,观察草木、聆听风声、感受阳光,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这种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使得放牛的经历充满了诗意和美好。

3、劳动与成长的美好:放牛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劳动锻炼了身体,培养了耐心和毅力,获得了成长和满足感。这种劳动体验不仅让作者学会了独立,还让他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果的喜悦。

4. 乡村生活的美好:放牛的日子里,作者体验到了乡村生活的乐趣,如与村里的伙伴们一起玩耍、在野地里放风筝、在河边嬉戏。这些简单而快乐的活动成为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构成了他“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的一部分。

第四小题:1、细致的描写:作者通过细致的各种手法的描写,将放牛的具体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同身受。

2、情感和生活哲理:作者将放牛的经历与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哲理结合,使得这些平凡的经历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3、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他在放牛过程中获得的内心成长和对生活的理解。

4、赋予平凡活动意义:通过描写和反思,作者赋予了放牛这一简单活动以丰富的意义,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段经历的深情厚谊。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2分

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第一小题.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第二小题.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第三小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第四小题.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第五小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A D F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C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C

第四小题正确答案

第五小题正确答案

解析

第二小题:“彼之不死”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

第三小题:司马迁因担心李陵抹黑李广而为李陵辩驳。(错误)

司马迁为李陵辩驳的原因是他认为李陵在战斗中尽力而为,其降敌行为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并非单纯因为害怕或怯懦,司马迁强调李陵平时表现出的忠孝和信义,并认为李陵在战斗中尽力而为,其投降是因处于极端困境,不应全盘否定其功绩和品德。

第四小题:1. 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对抗贰师将军的部队。)

2. 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李陵说:“我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其实是因为见到苏武的义举感到惭愧而说出的托辞。)

第五小题:1. 自请迎战:李陵在皇帝的任命下,自请独自迎战匈奴,以分散敌兵。他展示了初期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他“大节”未丧的一面。

2. 战败降敌:在与匈奴的激战中,李陵的军队被包围,矢尽力竭,最终选择了投降,而不是继续战斗至死。这一行为被视为失去了“大节”,是最关键的事实。

3. 汉武帝的愤怒: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后,极度愤怒,甚至有意让李陵战死。李陵的投降行为引发了朝廷的强烈不满和谴责,体现了他“大节丧”的结果。

4.这些事实综合起来,支持了王夫之的观点:李陵虽然在平时和初期表现出色,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降,失去了气节和忠诚,从而抹去了他之前的所有优点和功绩。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第一小题.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第二小题.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第三小题.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第四小题.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第五小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正确答案

第一小题正确答案

借喻句子示例:

"在职场的云海中,他如同一朵积雨云,随时准备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和活力。"

这个句子以“云”为本体,借喻了一个人在职场中准备释放潜能的状态,形象而生动。

第二小题正确答案

A 处:因人而异

B 处:精神焕发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

①处:原句:“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劫感” — 修改为:“无论睡眠不足还是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劫感。” 修改后,逻辑更为连贯,表达更准确。

④处:原句:“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 修改为:“探讨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加入“探讨”,使语句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第四小题正确答案

甲处:方法简单而有效

乙处:睡眠质量同样关键

第五小题正确答案

“恢复疲劳”这种表述通常认为不合逻辑,因为“恢复”通常指的是回到一个更积极的状态,而“疲劳”是一种负面状态。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恢复活力”或“恢复精神”,而不是“恢复疲劳”。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更合适的表述应该是“恢复精力”或“消除疲劳”。这种表述会更加清晰和符合常规逻辑。

解析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挣脱信息网罗,脱敏人工智能

在互联网网罗天下事和人工智能张开怀抱的时代,我们手指轻触即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无所不知,可是身处信息茧房,当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巨浪,你难免也会有迷惘的时刻吧?网络冲浪之后也会有我在哪里的刹那恍惚吧?当手捧着人工智能的画作与文字,这种似曾相识又会令我们困扰,缺少的个性与感动又该去何处寻找?我们本以为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实则不然。我们如问题制造机一般时常是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又给自己制造出更多的问题,为避免如此窘境,脱敏是良策。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海量信息,我们要心有定海神针,睁开火眼金睛将其看个真切。

“狂犬病毒潜伏期有十几年”“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食用盐不再安全”这些并不科学的“科学小知识”在网络飞速传播,害人匪浅,观其背后,实则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乞丐大笔一挥骗取公众点击率。舆情几度反转,真相迂回曲折。当公众为小学生家长伪造教师体罚致吐血事件义愤填膺之时,当万人为清华学姐谎称被骚扰事件义愤难平之时,没有人想过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被舆论裹挟成浪潮群起而攻之,真相大白后一哄而散,我们可以是不良信息的受害者,但又何尝不是为网络暴力造势的肇事者?公众情绪的吞噬之下,我们在一步步失去自己的理性与判断力,走向盲从的深渊,令人唏嘘!网络信息千千万,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网络世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我们必须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用理智克服极端,让发声基于判断”,心有定海神针,看清事实真相后再尽情遨游。

面对大数据精准推送的“营养快线”,我们要警惕“娱乐至死”。

我们须建立一份自己的营养清单,能提升品味、助力精神成长的才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越刷越有的短视频当然可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游戏大咖火力全开让我们心向往之,热梗段子让我们乐此不疲。当我们沉醉其中,不知今夕何夕时,关掉手机电脑回归真实世界,只觉大梦一场空,梦醒时分,惊觉今日份作业开了天窗,明天的工作计划还未拟写……可曾回想,我们已经有多久未曾精读过一本好书,没有投入地和亲人朋友来一场促膝谈心,说好的“特种兵旅游”为何一直不能成行?网络如海,我们要避过诱人的海妖,去寻找那些助力我们精神成长的资源,在“都靓的1001页”的陪伴下徜徉诗海,与蒋勋的“说红楼”一同沉浸式品味精粹。

面对“人工智能”的“短平快”,我们看着手中的笔自不必生出“我要这铁棒有何用”的无奈,只要智慧犹存,创新力还在,怕它何来?

在我们奋笔疾书时,想必AI不到一分钟已经有一篇关于本次作文题目的大作问世,但是人工智能能写出四大名著吗?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吗?它终究无法取代我们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在深陷人工智能红利时要警惕“降智”的风险。当机器为我们做决策时,正是我们的大脑享受舒适区而自觉萎缩的危险时刻。我们的大脑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结果却成了机器的附庸,岂不滑天下之大稽?手捧AI的画作与“精美”文字时,请无须唏嘘,这只是科技的力量,然而科技终究是人类创造、推动的,它注定为人类服务,但绝不应反噬人类!

我们无须在“信息茧房”中乐不思蜀,亦无须在“信息巨浪”面前手足无措,更不能在“AI快递陷阱”前不可自拔,鲁迅告诫我们不要做科技的废物,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此题的设计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出题意图,对标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四单元的“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人工智能是整个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为了解决时代的问题而出现的。“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人们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在当下难以解决困境,呈现为人的存在与外界的存在处于不平衡的关系的状态。

从刀耕火种到青铜时代,从电气时代到蒸汽时代,从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的飞跃,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的是历史上人类面临的一场场难题,赋予了人类命运的一次次转折性飞跃。

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时空,人类面临的问题当然是不可计数的。但是,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储备了一个又一个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相对来说,人类的问题变少了。而在更绝对的衡量尺度上,人类的问题,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少,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伴生性问题随处可见。

此外,一个基础性的问题的解决,更复杂深入的问题可能接踵而来;一系列的共性的问题被发现攻克,更独特个别的难题可能浮出水面。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人类该如何应对,这其中需要考生仔细思考,给出更辩证智慧的回答。

解题思路

行文时,可选择议论文文体,并在作文中展现自己辩证的思考。可以围绕我们如何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来展开(如用更理性的思维,用更包容开放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在文中畅享未来科技的发展,提出社会发展的建议等等。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信息茧房”“娱乐至死”等伴生问题随处可见,使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艺术品成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人文光环不再。人们似乎沉溺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用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写出“问题”表征出的第一层面内涵。

拨开这些表层问题,考生还可以更进一步深入思考,即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例如,与伴生问题相比,信息技术的出现实则帮助人们解决了更棘手难解的问题,它能够帮助我们站在更高一层去探索未知,不断扩大已知。这些更深入的问题的出现,使人类智慧能够达到先前未能达到的更高层次,让科技、医疗、教育、文化等等,都能焕发出发展活力。以此,写出“问题”表征出的第二层面内涵。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