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黄浦区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5分

3. 如果你在上海人民广场边上向附近商家一位中年妇女询问如何到上海博物馆,最恰当的询问语是( )

A嗨!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

B阿姨你好!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比较方便?

C唔……阿姨你好,你能帮我指点怎么去上海博物馆的路吗?

D你好!阿姨,你知道上海博物馆在哪里吗?你能帮我指路吗?

正确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限制,向“附近商家一位中年妇女询问如何到上海博物馆”,试题隐含的条件是中年妇女对附近非常的熟悉,“你”作为一名游客,更想快捷到达。

考查方向

语言的简明得体。

解题思路

注意文明用语和说话的简明得体。

易错点

D项很容易选择,其实这里忽略了题干中的已知条件。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5分

2. 高中毕业和最要好的同学分别,最能表达此刻心情的句子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正确答案

C

解析

A、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B、“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C、悲莫悲兮生离别,分离之情最是让人情伤。在离别之际,有几多不舍,几多留恋,几多无奈,几多悲伤,这一切都化做了滴滴泪水,无声的流淌。此情此景,除了“执手相看泪眼”还能如何?这样写表现出了离别之时的真实情感。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考查方向

识记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把握诗词内容及情感,利用排除法来得出答案。

易错点

B项很容易引起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16分)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刘心武

(⑴北京有两座著名的金刚宝座塔。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而五塔寺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

⑵至今还记得19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情景。那天下午,在空旷的寺庙里,我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

⑶而后,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没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便一翻,才知确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

⑷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

⑸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电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主题是:“你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诉了我一个号码:“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⑹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啊?”

⑺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认识你,跟你聊聊。”他居然还是懒洋洋的:“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⑻我就问他第二天下午有没有时间,他说有,我就告诉他我住在哪里,下午三点半希望他来。第二天下午他基本准时,到了我家。坦白地说,乍见到他,把我吓了一跳。我没想到他那么高,都站着,我得仰头跟他说话。

⑼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可是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⑽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我拍着那书告诉他:“你写得实在好。不可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

⑾我已经不记得随后又聊了些什么。只记得渐渐地,从我说得多,到他说得多。确实投机,我真的有个新“谈伴”了。他也会把我当作一个“谈伴”吗?眼见天色转暗,到吃饭的时候了,我邀他到楼下附近一家小餐馆吃饭,他允诺,于是我们一起下楼。

⑿我和王小波选了里头一张靠犄角的餐桌,我们面对面坐下,要了一瓶北京最大众化的牛栏山二锅头,还有若干凉菜和热菜。我不知道王小波为什么能跟我聊得那么欢。我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

⒀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

⒁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微醺中,我忽然发现熟悉的厨师站到我身边,弯下腰望我。我才惊醒过来--原来是在饭馆里呀!我问:"几点了?"厨师指指墙上的挂钟,呀,过十一点了!再环顾周围,其他顾客早无踪影,厅堂里一些桌椅已然拼成临时床铺,有的上面已经搬来了被褥--人家早该打烊,困倦的小伙子们正耐住性子等待我们结束神侃离去好睡个痛快觉呢!我酒醒了一半,立刻道歉、付账,王小波也就站起来。

⒂出了餐厅,夜风吹到身上,凉意沁人。我望望王小波,问他:"你穿得够吗?你还赶得上末班车吗?"他淡淡地说:"太不是问题。我流浪惯了。"我又问:"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如果我再给你打电话?"他点头:"那当然。"我们也没有握手,他就转身离去了,步伐很慢,像是在享受秋凉。

⒃1997年初春,大约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喝了。”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也就算了。

⒄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呀!”但那竟是事实。

⒅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唤: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9.赏析第⑵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0.对⑸、⑹、⑺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我”联系王小波心情迫切。

B表明王小波当时名气还不是很大。

C表明“我”不喜寒暄且说话直率。

D表明“我”虽有不悦但期待见面。

11.第⑿段中“共同语言”在文中的含义是

1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认识。

3

13.简析作者对王小波的丰富感情。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行文上是对自己的动作描写,实质上是内心情愫的一次抒发。奠定了全文渴求“谈伴”的基调,“沟通的向往”亦是分外珍惜王小波这个朋友的原因。

解析

本句考查了动作描写的作用。

考查方向

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解题思路

我们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般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来组织答案。本段运用了动作描写,抒发了对外界“沟通的向往”。

易错点

未能联系下文内容进行作答,忽略了情感基调。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通过5、6、7段的阅读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王小波的情况和我急于见到他的情况,而不悦文章中没有体现。

考查方向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解题思路

仔细研读文本,逐条分析得出答案。

易错点

对文本未能仔细阅读和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虽然彼此立场想法不同但依然能够欣然接纳的对方的意见。

解析

文本中说“我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通过这些陈述我们可以得出两人观点不一样,但是都能欣然接受对方的意见。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研读文本,找出能体现问题的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只是利用文本中的原话来回答问题,不会归纳总结升华观点。 ,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生前无名,死后才华作品被世人认可/很有才华。(如很少人知道他的号码,《黄金时代》不热销等)②长相丑且凶,个子很高(段(9) ③不拘小节,随意随性;(回电话的方式;“流浪”的生存方式)④憨厚、睿智 (4分,每条1分)

解析

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来看出他的长相丑且凶,通过描写很少人知道他的号码,《黄金时代》不热销等事件来看出生前无名,回电话的方式;“流浪”的生存方式总结出他不拘小节,随意随性的性格特征。

考查方向

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

解题思路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当然环境,事件也能衬托出人物的形象.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了他的肖像描写和事件来衬托出她的性格特征。

易错点

只抓住肖像描写,忽略了事件反映任务性格特征,只总结任务形象忽略了回答具体的事件。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对他才华的欣赏之情(如第(10)段);对与他交流畅达的投契之情(饭馆吃饭几段);对他早逝的惋惜之情(结尾处);对来之不易的“谈伴”失去的悲痛之情;呼唤中体现出的思念之情等。(4分,每条1分)

解析

文章中第10段作者对他的语言赞美,可以看出对他的欣赏之情。饭馆吃饭等事件可以总结出二人成为知心好友,以及最后对他的呼唤,流露出对他的思念之情。

考查方向

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解题思路

抓住具体事件来体会作者情感。

易错点

学生在总结事件时,不够全面,因此情感分析不够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8 题 (8分)

游西湖 苏 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平民。

14.高中阶段学过苏辙的散文名篇是《 》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笔带过十年的生活。“湖上重游”点题。

B颈联抒发了没有志趣相同的人的孤独之感。

C尾联“归去”句主要抒发出一种愤慨之情。

D这首诗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苏辙晚年的生活。

16.联系全诗,赏析颔联的艺术效果。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考查方向

识记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易错点

对作家作品把我不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考查方向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逐句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表达出的情感。

易错点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不到位造成失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颔联写百姓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由于他闭门十年,故乡里的父老也很少见过这位官人(昔日副相),人们争相打听(2分)/并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连鱼鸟见到他都为之惊猜,形象地写出了他晚年郁郁寡欢的孤独生活。(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首联,理解前两联的内容。就会明确如何写的,用了何种手法。首联写作者闭门不出时间之久,重游西湖。第二联写 游湖过程中,闾阎争相问寻作者是谁,鱼鸟也惊猜他是谁。没有直接写作者闭门不出日久,而从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的反应来烘托。所以这是侧面描写,鱼鸟惊猜, 人格化,形象生动。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熟悉下列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易错点

注重了后句拟人手法的运用,忽略了前联故乡父老内容的描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7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4题 (17分)

秦晋殽之战(节选)

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⑵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⑶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殽之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穆公访诸蹇叔(     )       

②劳师以袭远(     )

③蹇叔之子与师(     )      

 ④秦伯素服郊次 (    )

1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君见师之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劳师以袭远/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余收尔骨焉/复驾言兮焉求

19.把上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0.概括节选三段的段落大意

21.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22.根据上文内容概括蹇叔形象的主要特点。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之于  

②使……疲劳  

③参与,参加 

④ 停留,驻扎

解析

①诸就相当于“之于”,之是到的意思,于是连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穆公到蹇叔的地方拜访.②注意劳的使动用法 ③介词作动词用都读成第四声.即:参与.④次的意思是“出居”、“驻留”。郊次,即出居郊外。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题思路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例如与、次的考察。

易错点

动词的活用现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其是他们,代词/语气助词,表期望、期许.可以翻译成“一定”。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连词,相当于“而”/因为 D、“收尔骨”是个动宾短语,这种情况下的“焉”作兼词。按现代汉语语序,“余收尔骨焉”可译为“我到那儿收你的尸骨”。“焉”处在补语的位置,补出处所。/焉:什么?这是一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可以解释为“(我)还出游啊去追求什么呢?”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解题思路

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易错点

焉的意义和用法作为一个难点重点记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劳而无功(既疲劳又无所成功),一定会产生背离的心思;并且(况且、再说)行军千里,难道谁还会不知道?

解析

文言文的翻译,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无所”“悖”“行”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考查方向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易错点

个别实词把握不准,翻译不通顺。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⑴秦穆公为攻打郑国征求蹇叔意见,蹇叔直接劝阻,但遭秦穆公拒绝。

⑵蹇叔哭送儿子,预言儿子此去必死无疑。

⑶秦穆公哭师认错。

解析

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开端“秦穆公为攻打郑国征求蹇叔意见,蹇叔直接劝阻,但遭秦穆公拒绝。”过程“蹇叔哭送儿子,预言儿子此去必死无疑。结果“秦穆公哭师认错。”

考查方向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解题思路

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的字词障碍; ②、借助文言文下面的注释,疏通句子的意思; ③、依据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④、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使“其意自现” 脱离了朗读的环节,独立地学习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往往是事倍功半,解决不了应当解决的问题。

易错点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早已立下的规章。所谓的“信”,就是译文要忠于原文,不能歪曲原意,任意地添油加醋;所谓的“达”,就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求;所谓的“雅”,就是翻译文言文的语句,要生动、优美,富含情感。其中,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在文言文翻译的时候重点抓住信就可以了。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蹇叔哭师是因为预见师必败子不归,表达的兵败丧子之痛。/秦伯哭师是因为自己不听蹇叔而致败北的自悔自责。(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解析

通过文本内容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

考查方向

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

找出原文,试着翻译文本,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原因。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正直(耿直);聪慧(老谋深算);忠君爱国

解析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这话说的很委婉,意思却一点也不含混,不主张出兵显而易见。这句话又说的很稳重,很符合他的元老身份。从中可看出他目光深远,料事如神。“师劳力竭”分析的入情入理,被后来的事实证明完全正确。可见蹇叔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那一心想当霸主的秦穆公拒绝接受他的劝告,固执己见。当即“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没因国君拒谏,就对国家大事撒手不管。他先是哭送孟明等,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师入也”。他意识到悲剧的不可避免。但他仍然希望以哭为诫,使穆公回心转意。可以说是谋国虑长,情深意笃。当遭受穆公“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责骂之后,他又用哭送自己儿子的举动,表示对自己观点的坚持,仍然不放弃劝阻出兵的最后一点希望。

考查方向

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

解题思路

翻译文本,找出能够概括蹇叔形象的句子,并总结出来。

易错点

分析具体的事件中,不够全面造成回答问题不全面,有漏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5—29题 (13)

①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23.第①段以明珠弹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

24.第②段举公仪休、秦惠王伐蜀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列举正反两例,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

B通过对比,证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列举公仪休,证明“为臣贪必亡其身”。

D举秦惠王伐蜀一例,证明“主贪丧国”。

25.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与鸟、鱼无异,含有自我警示的意味。

B太宗认为人贪财和鸟贪高、鱼贪深一样。

C唐太宗对人陷身于祸患的结局扼腕叹息。

D人皆因贪冒财利而使自身陷于灾祸之中。

26.纵观全文,概括“贪鄙”的恶果。(用自己的话作答)

27.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人贪图身外之物会遭来杀身之祸。

解析

通过文本“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可以得出结论。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道理。

考查方向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解题思路

分析文本,理解文意,通晓修辞手法,总结答案。

易错点

对文本内容把握不准,不能理解比喻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通过文本“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来证明人不能“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

考查方向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

熟悉文本,抓住作者陈述内容。

易错点

不能全面准确把握文本内容,造成理解失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通过文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来证明“人皆因贪冒财利而使自身陷于灾祸之中”。

考查方向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

结合上下文,扣住比喻论证的手法。

易错点

不能全面准确把握文本内容,造成理解失误。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君王贪鄙会致使亡国;

②大臣贪鄙,就会破坏国法,损害百姓利益。

③一旦败露会被削除官爵剥夺俸禄,致使自己丧命,还会使得子孙蒙羞。

④即使没有败露,内心惶惶不安,恐惧万分,也会因此丧命。(答对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

通过文本,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段落大意,分析概括“贪鄙”的恶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翻译全文,列举“贪鄙”的恶果,全面分析和概括。

易错点

不能全面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列举内容缺项。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认为大臣不应贪鄙,而应该履行忠诚正直、奉行无私清廉,这个观点对当下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2分)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正是发现了官吏腐败给社会、给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惩治腐败,培育清正廉洁之风,“官清气正”方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2分)

解析

结合文本,联系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我们的积极意义。例如:国家正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惩治腐败,培育清正廉洁之风,促使社会的进步。

考查方向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解题思路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社会情况,明白古人对我们社会的积极意义。

易错点

只谈古人的表现,忽略了对社会现实意义的表达。

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1. 积累与运用 (1-5题) (10分)

1) 何时倚虚幌, (杜甫《月夜》)

2) 人有悲欢离合,。[填作者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在柳永《八声甘州》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

正确答案

1) 双照泪痕干(1分)

2) 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2分)

3) 想象、虚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2分)

解析

注意柳永《八声甘州》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考查方向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易错点

妆楼颙望中的“颙”字容易写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16分)

情与辞 朱光潜

①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②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即借那个意象得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③我特别提出这一个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语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④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⑤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 “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⑥这一番话是偏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从情感需经过观照与思索而言,通常所谓“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来点染烘托。古人有“痛定思痛”的说法,不只是“痛”,写自己的一切的切身经验都必须从追忆着手,这就是说,都必须把过去的我当作另一个人去看。我们需要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明白这个道埋,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在文艺上通常所说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分别是粗浅的,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连写“主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⑦但是一个文学家不应只在写自传,独角演不成戏,虽然写自传,他也要写到旁人,也要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和外表行动。许多大文学家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而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莎士比亚便是著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写哈姆雷特,作者自己在想象中就变成哈姆雷特,写林黛玉,作者自己在想象中也就要变成林黛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所写的材料尽管是通常所谓“客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化成亲身经验。

⑧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选自《美学散步》 有删改)

4.第①段画线词语“理智的信念”在文中的意思是:

5.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6.对于第⑤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只是任情感自然流露,必然无法成为成功的作家。

B作者将创作文学作品比喻为雕刻艺术品,使说理生动形象。

C文中引用华兹华斯的名言,说明创作诗歌时只需要情感即可。

D作者认为情感只有经过思想的打磨锤炼,才能具有形式和生命。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艺中的情,必定先要借助具体的意象作为载体,再诉诸于辞。

B自然与艺术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没有关联,也绝对无法融合。

C文艺创作中,表述“主观的经验”时,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

D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既要做到放乎情感于其内,又能客观观照。

8.第⑥段中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而第⑦段又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前后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各类著作在客观地说理、叙事、状物时,往往会带上主观的情感。

解析

文本的开头明确了本段的中心主旨“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接着举例“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又说“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最后由“这仍是一种心情”中的“这”近指代词得出结论。

考查方向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

浏览文本,联系上下文,尤其是本段的中心句,还要注意指示代词中的指代作用。

易错点

注重了著作的文学性,而忽略了情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运用比喻,将文学中的情感比喻为满山的大理石,形象生动地说明只有情感,而不经过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是不可能创作出文学作品的。

解析

文本中的“犹如”一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说明某些道理。注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很用以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解题思路

考查表达效果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易错点

不能准确答出比喻的作用。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文本中说“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是说雕刻家不仅要给顽石形式,还要有生命。列举名言的目的就是用诗意的语言来说明是个创作不仅要有情感,还要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完成形式和生命的升华。所以C项这样说是错误的。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结合文本,联系本段的中心主旨,分析筛选。

易错点

A项中原文“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容易理解错误。本体比较简单,防止错心大意。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说法太绝对,违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考查方向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的能力

解题思路

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乱加因果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易错点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因果关系,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矛盾,两段的着眼点不同。(1分)第⑥段是从写自己的切身经验的角度而言,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这样才能在作品中寄托深刻的思想,因而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2分)第⑦段是从刻画自身以外的人物的角度而言,因而在创作时,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主人公身上,因而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2分)

解析

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出题人的意图,一般说来是不矛盾的,这样就是考察这样写的好处。所以我们再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看清楚作者的看问题的着眼点或者立足点在什么地方。本题中第⑥段是从自己的切身体验的角度说的,第⑦段是从刻画自身以外的人物的角度而言,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

考查方向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解题思路

仔细审视两段文本中所陈述的侧重点,然后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不能全面的分析文本,进行探究得出答案。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复旦大学严峰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设想朱自清活在21世纪,有一天晚上忽然想起家边荷塘,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看到月光淡淡的,拿出手机,咔嚓一下拍照,再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写了句“今晚的荷塘很美”,然后就没有了,文字没有了,《荷塘月色》没有了,散文没有了。

看了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正确答案

解析

【立意与素材运用】

· 图片推进文字表达的深化

我不认为朱自清拍了照发朋友圈和微博之后,就不会有散文的诞生,相反的,他完全可以发图文交织的长微博和朋友圈。如果他有不得不发的郁结在胸,还是要借助文字,这时又有了图片或者视频(小视频也不错哈),他可以省去对景物的描摹,情景的再现,有更多精力放在物我合一的境界的点染以及抒情和议论上,我想他会写出比现在更有深度的散文。

· 读图时代表达难有深度

人们习惯了读图的便捷、一目了然,不愿再多花时间和心思去阅读文字,书写者也难免不沾染世风,肤浅的阅读引导出肤浅的写作,古人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图片成为人们的首选表达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情感动力面前,还会有多少人会提起笔细细书写,因而流失掉的文学精品又该何其多!

· 图像的表现力未必能赶超文字

图像不仅对于抽象概念和情感的表现不及文字,即使是具体的感知也是不及文字。至少目前的技术水平在触觉、嗅觉、味觉上还很难复现,风荷的凉意和清香,莲子的甘苦还有置身环境中的每分每秒新讯息的输入,都是图像无法企及的(视频也一样)。图像提供的只是它能捕捉到的逼真,文字却能激发想象收取意在言外的真实,所以说,文字不会没有。老先生意趣高雅,怎会满足于图像呈现的扁平的荷塘月色。

解题思路

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我们社会发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