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无主语,去掉句首的“由于”。B搭配不当,改为“创建研究性大学必须建立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C不合逻辑,删去“近”或“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涉及了句首介词多余造成主语丢失、动宾搭配不当和不合逻辑三个知识点,需要考生熟悉病句的各种类型。
易错点
D项考生容易判断失误,受大家使用上的传统习惯的影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置若罔闻说的听,而不是看,本处可改为“视而不见”;C项“一字千金”指的是文采精妙,可改为“一诺千金”;D项“甚嚣尘上”指的是反动言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望文生义、不辨对象、褒贬适当是成语考查最常见的形式,这也是考生思考的最佳切入点。
易错点
“置若罔闻”一词,考生往往只关注“置”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三戒(并序)
柳宗元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①莫相知。
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②,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①慭慭(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②畏日:对日辰迷信忌讳。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5分)
(2)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厌:厌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厌”是个多义实词,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文原句中,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易错点
对于多义实词,考生容易只记其中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含义,而不辨其他,因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A那个;他的。B又;将要C却;那么。D都是“才”的意思。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易错点
考生极易脱离虚词的语言环境因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句中的两处“也”都是句中停顿。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对称分析,语法分析,标志分析等。语气虚词,是比较重要的标志。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窃时以肆暴”与C项“依势以干非其类”互换位置,D项“运用画龙点睛之笔”错,再者也没“点明寓意”。
考查方向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1)从此(猎人)每天都抱着幼麋接近狗,让狗看着习惯,不去伤害它,逐渐让狗和幼麋一起玩耍。(2)(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份正是子年,老鼠,又是子年的生肖,因此爱护老鼠,不再养猫狗,禁止仆人伤害它们。
解析
重点词:“日”,名词作状语;“就”,靠近,接近;“稍”, 逐渐,渐渐。重点词: “子”,是年份,子年;“因”,因此;“畜”,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易错点
考生会误认为“是日”是一个词,而翻译成“这一天”。
“直”, 正值,正是,考生可能会翻译错。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4.对《西楼》一诗前两句进行赏析。(4分)
15.《西楼》一诗后两句有“情味”,《城南》一诗后两句有“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正确答案
运用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海浪翻卷、雷声轰鸣的壮美画面,为后两句作者的行为充分蓄势。
解析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指出效果。
易错点
考生往往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简略概括画面的特点,而忽略根据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一步骤。
正确答案
《西楼》后两句诗人要看“急雨”来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开阔的心胸。一个“卧”字,表现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和从容面对风云变幻的情怀,具有情趣美。《城南》一诗后两句将雨后桃花和青草的不同状态进行对照,暗示了一个哲理,即桃花李花虽然美丽,但生命力弱小;青草虽然朴实无华,但生命力强大。
解析
《西楼》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城南》一诗这首诗歌看似是简单的写景,实则蕴含了哲理,意味深远,注意最后两句对比中揭示出的哲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指出效果。
易错点
要深刻分析出两诗情与理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相题并论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涤荡/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 的合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
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独到)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关照/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那么,审美人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审美意义上的人生,一方面是指主体以自然的感性生命为基础,又不滞于感性生命,由切身感悟和内省体验而达到与宇宙精神合一的体道境界;另一方面,主体还以人的社会特质为基础,又不滞于人的社会特质,从心灵中获得精神自由的境界。这种体道的境界与精神自由的境界在审美思维方式上的贯通合一,即审美的人生境界,这是对现实人生的积极 。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和谐 B相提并论 C 栖(qī)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易错点
因读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涤荡:洗涤,清除;激荡:冲击使动荡。独到:与众不同;独特:独有的。观照:仔细观察;关照:关心照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近义词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抓住它们含义上不同的侧重点。
易错点
因把握不准词语的准确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情景交融、物我统一”是根据事物的逻辑顺序, “拓展、提升与超越”三个词层层递进。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前后句式一致、主语一致,句子才连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苏长和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6.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芷确的一项是( )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属于曲解文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然后要学会死抠字眼,抓住句子表述的本质。
易错点
对文本阅读不细致而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于文无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找准文本中的对应语句,然后反复阅读该句并甄别选项与文本表述的不同点。
易错点
受选项迷惑而忽视对文本的审读。
正确答案
解析
A“这种思想”指代内容与原文不符;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属于无中生有。D“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理解有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找准文本中的对应语句,然后反复阅读该句并甄别选项与文本表述的不同点。
易错点
D项对于考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半份礼物
罗伯特·巴里
那一年我十岁,我哥哥尼克十二岁。在我们俩想来,这一年的母亲节,完全是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日子——我们要各自送给母亲一份儿礼物。
这是我们送给她的头一份儿礼物。我们是穷人家的孩子,要买这样一份儿礼物,可就非同寻常了。好的是我和尼克都很走运,出去帮人打杂儿都挣了一点儿外快。
我和尼克想着这件会让母亲出乎意料的事,越想心里越激动。我们把这事对父亲说了。他听了得意地抚摩着我们的头。
“这可是个好主意,”他说,“它会让你们的母亲高兴得合不上嘴的。”
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母亲一天到晚操劳不停,既要做饭,又要照料我们,还要在浴缸里洗我们全家人的衣服,而且对干这一切活儿都毫无怨言。她很少笑,不过,她要笑起来,那可就是我们盼望的赏心乐事。
“你们打算给她送什么礼物?”父亲问。
“我们俩将各送各的礼物。”我答道。
“请您把这事告诉给母亲。”尼克对父亲说,“这样她就可以乐呵呵地想着它了。”
父亲说:“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想法,竟出自你这么个小脑袋瓜儿里,你可真聪明!”尼克高兴得面泛红光。他把一只手放在我的肩头,说:“鲍勃也是这么想的。”
“不,”我说,“我没有这么想过。不过,我的礼物会弥补这个不足的。”
此后的几天里,①我们和母亲都在满心高兴地玩着这个神秘的游戏。母亲干活儿时满面春风——她假装着什么也不知道,但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我们家里充满着爱的气氛。
“我们谁也别对谁说自己要买什么,我们各自准备。”尼克说。
我经过再三考虑,最后买了一把上面镶有许多光闪闪小石子儿的梳子。这些小石子儿看上去就如同钻石一般。
“等我选定个时间,我们再把礼物拿出来送给母亲。”他说。
“什么时间?”我迷惑不解地问。
“说不准,因为这跟我的礼物有关。你就别再问什么了。”
第二天早上,母亲准备要擦洗地板。尼克对我点头示意,然后我们就跑去拿我们的礼物。
我折转回来的时候,母亲正跪在地上,显得疲累不堪地擦洗着地板。她用我们穿烂了的破衣片,一点一点地把地板上的脏水擦去。这是她最讨厌干的活儿。
紧跟着,尼克也拿着他的礼物返回来了。母亲一看到他的礼物,顿时脸色煞白。尼克的礼物是一只带有绞干器的新清洗桶和一个新拖把!
“一只清洗桶。”她说着,伤心得几乎语不成句,“母亲节的礼物,竟然是一只……一只清洗桶……”尼克的眼睛里涌出了泪花。他默然无语地拿上清洗桶和拖把向着楼下走去。
我把梳子装进我的衣袋,也跟着他跑了下去。他在哭着。我也哭了。
我们在楼梯上碰到了父亲。因为尼克哭得说不出话来,我便向父亲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我要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尼克抽抽噎噎地说。
“不,”父亲说着,接过了他手里的清洗桶和拖把,“这是一份儿很了不起的礼物。我自己应该想到它才对哩。”
我们又上了楼。母亲还在厨房里擦洗着地板。
父亲二话没说,用拖把吸干了地上的一摊水,然后又用清洗桶上附带的脚踏绞干器,轻快地把拖把绞干。
“你没让尼克把他要说的话说出来,”他对母亲说,“尼克这份儿礼物的另一半儿,是从今天起由他来擦洗地板。是这样吗,尼克?”“是的,啊,是的。”尼克声调不高却热切地说。
母亲不安地说:“让孩子干这么重的活儿是会累坏他的。”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看出了父亲有多么聪明。“啊,”他说,“用这种巧妙的绞干器和清洗桶,活儿便不会怎么重,肯定干起来要比原先轻松得多。”父亲说着,又敏捷地示范了一下那绞干器的用法。
母亲伤感地望着尼克说:“唉,女人可真蠢啊!”她吻着尼克。尼克这时满面通红。
接着,父亲问我:“你的礼物是什么呢?”②尼克望着我,脸色全白了。我摸着衣袋里的梳子,心里想,若把它拿出来,它会像尼克的清洗桶一样,仅仅只是一只清洗桶。就是说得再好,我的梳子也只不过是镶了几块像钻石一样闪亮的石子儿罢了。
“一半儿清洗桶!”我大声说。
20.小说中母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综观全文加以概括。(4分)
21.阅读文中划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2.父亲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妙处?(6分)
正确答案
⑴得知儿子要送礼物后的期盼。⑵收到礼物后的伤心。⑶没有理解儿子心意的愧疚。⑷明白礼物含意后的欣喜。(每点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梳理好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一一概括即可。
易错点
很多考生不能准确地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的结构或思路。
正确答案
(1)母亲得知儿子要送礼物给她但又不说破,母子沉浸在爱的氛围中。
⑵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尼克担心我的礼物再次让母亲伤心。
解析
⑴要扣住“满心欢喜”和“神秘”来解释。⑵由“脸色全白了”这个表情来推知尼克的心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于赏析划线句子这类题型,要从“明手法”和“析效果”两个角度切入。
易错点
对于划线句子,很多考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含义和分析其作用。
正确答案
⑴结构方面,父亲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⑵内容方面,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巧妙化解矛盾,为孩子们解围,也让妻子得到安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作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答“作用”类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易错点
考生往往只答出内容上的作用,而忽略结构上的作用,导致失分。
正确答案
⑴照应题目,点明“半份”礼物的双重含义:母亲的生日礼物和尼克各一半,家务劳动各承担一半;⑵丰富我的形象。我的回答表明了我认识的改变和对父母的理解,显示了我的成长,使我的形象更丰满。⑶暗示主题,给母亲最好的礼物就是爱,是理解、关心和分担。
解析
本题变相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答“作用”类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易错点
同样,考生往往只答出内容上的作用,而忽略结构上的作用,导致失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 。
(3)《蜀相》一诗中,杜甫将白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写成千古名句: , 。
正确答案
(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三篇课内文章,一篇初中,两篇高中。
考查方向
易错点
“长”容易误写成“常”。
17.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千门灯火一轮明月 一曲笙歌 三秋桂子 春似海 十里荷 两地心 夜如年
正确答案
元宵节: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
中秋节: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解析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不同季节的代表性的事物和上仄下平来判断。。
易错点
对联的上下两句颠倒。
18.仿照画线部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4分)
风是人间使者。风有激越,有怀柔;既嫉恶如仇,又满怀爱心。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 ,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雅士把酒临风,抒发豪情。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 , , 。
正确答案
示例:⑴有时温柔体贴,轻抚大地;⑵李白满怀豪情,遇挫弥坚,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
解析
1 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2.词性要相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换词,是解答仿写题的最快捷的方法。
易错点
学生容易犯形似而神异的毛病。
19.请仔细观察右面一幅图片,对面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4分)
正确答案
答案略。
解析
评分标准:画面内容2分,语言修辞2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率极高,唤醒了中国人对中华古诗词的一次集体崇拜,冠军16岁的少女武亦姝也火遍全国,圈粉无数。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质疑,在商业社会中,诗词歌赋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人不解,武亦姝只是多背了些诗词,有必要这么捧吗?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作文参考立意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居。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最佳立意为:物质上人们是不平等的,但精神、人格上人们却是平等的。
考查方向
易错点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有的学生可能一味“向钱看”,而忽视了精神的滋养,对诗词大会持完全否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