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杨浦区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2.默写。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⑵生亦我所欲,_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⑷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_____________,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

⑹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老子》)

⑺近水楼台先得月,                 。(苏麟《断句》)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正确答案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今夜鄜州月 ④侵晓窥檐语 ⑤草色烟光残照里 ⑥大巧若拙 ⑦向阳花木易为春 ⑧暧暧远人村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熟悉必背篇目。

易错点

“鄜”与“暧”的书写不能搞混。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才彻悟了应该归返自然,于是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 ②赊:语气词。

13.整首诗围绕""展开景物描写,集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

14.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全景入手,描绘了船泊沙滩、水草萋萋的恬淡风光。

B颔联中翠鸟、藕叶、鹭鸶、芦花,色彩艳丽,相映成趣。

C颈联溪云、渔屋,绿树、酒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増情趣。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表明诗人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15.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恬淡之景的生动刻画,但尾联两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呢?请简要阐述。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或望 闲适

解析

考查赏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训练的题型,难度不大。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解古代诗歌基本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时学生可以根据试题的要求,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描写的对象就是“水”,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出闲适的心境。

易错点

本题难度不大。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首联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而不是描绘了船泊沙滩、水草萋萋的恬淡风光。颔联中描写翠鸟、鹭鸶时,是从近景的角度来写,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而非相映成趣;

颈联描写溪云淡淡是从远景的角度来写,故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溪云、酒旗时,采用的是动景,描写酒屋时,为静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而非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考查方向

本题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特色等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整体阅读诗歌,在读懂并深刻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结合运用排除法。

易错点

颔联容易鉴赏错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诗人在前三联是借景抒怀,诗人厌弃混浊的官场,向往无羁绊的自然生活,并希望更多的人能与自己有相同的想法,所以希望“京华”之人也能明白此中真意,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高洁志向。

解析

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考查方向

试题指向明确,要求鉴赏借景抒情的手法,学生可以沿着借景抒怀的思路进行思考,省去了对判断画线句子所用手法的判断,降低了难度。鉴赏时要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准确体会词人的情感。

解题思路

先理解诗歌前三联是借景抒情;尾联抒怀,没有人画水墨画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易错点

答题没有顺序,不分点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说骥

刘禹锡

⑴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

⑵将剂矣,有裴氏子赢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见于是也,今夫马之德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时用不说于常目。及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闲,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⑶客有唁予以丧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马翘陆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注]①矧:何况。

21.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乎 也 焉 耳

B者 也 焉 于

C也 焉 耳 乎

D者 焉 也 于

2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3.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得马、售马以及裴氏识马、养马的过程,抒发了内心的感触。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C本文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以理服人的力量。

D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无论是描写马还是人都很到位。

24.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举例阐述。

25.文中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类似相马之事是“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举例阐述。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于马□尤工” 填“也”字,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裴也闻言竦焉”,“焉”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不知其蹑云耳”与 “不知其喷玉耳”相对,可以确定所填虚词。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解释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这类试题解答时可结合对上下文的分析,通过筛选确定答案。

易错点

“存□形者也”容易填成“于”。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通过叙述作者不擅养马和李生擅长养马的事,论述了“宝与常在所遇耳”的观点(宝物只有遇到明主才能成就其宝贵之处)

解析

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考查方向

赏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解题思路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结合全文把握相关表达方式。

易错点

没有结合全文回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也要倍加注意。本文通过叙述售马抒发了内心的感触故A项错误;B项表达了作者“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的情怀;本文主要描写人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首先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所在的段落进行理解、分析。

易错点

A项容易选错。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将对于良马以常马待之的情景与以良马待之的情景相对比,突出李氏养马法的正确,为下文揭示诗人“宝与常在所遇耳”的主题做铺垫。

解析

在写作特色上,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将对于良马以常马待之的情景与以良马待之的情景相对比,还将识者的慧目与不识者的常目进行对比,有力地深化了“宝与常在所遇耳”的主题。

考查方向

文言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题思路

应该结合全文内容展开论述。

易错点

举例不恰当。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例:同意。如汉代贾谊才华横溢,都一生不得志。以至于李商隐也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不同意。如汉代的卫青原为公主府的马奴,后得汉武帝赏识成为一代名相。

解析

这篇文章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重在叙事,叙述了得马、售马、相马,善养马和果得良马的始末。后一部分是议论,围绕一个中心,即“宝与常在所遇耳”。虽有良马,但未遇识者时,则以常马畜之,不知其举足腾跃乃踏云之举,反而以为是要踢人,动辄鞭打,如此待之,“何宝之有?”而以慧眼识之,并以宝马畜之,方得良骥。其关键在于一要遇识,二要善待。文章在最后结尾处画龙点睛地说道:“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良与不良,”存乎形“,”可以目取“的马,尚且如此不易为人所识,况且是美德和才智蕴藏于内心的人,那就更难以为人所识了。

考查方向

考查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

解题思路

首先要理解“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的意思;然后举例阐述。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易错点

不理解“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的含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7分

(1)“自我表露”一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我国学者李林英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⑵综合中外研究的界定,笔者认为自我表露具有以下特征:

⑶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包含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分为“公我”和“私我”两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公众场合或在一般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形象,而后者是个人的真实形象,二者往往不一致。但假如一个人永远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也不行。

⑷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征和习惯,害怕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的人的尊重,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时,他就会变成一个套中之人,在面对现实时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歪曲事实以维持不真实的自我,因而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他认为 一个从不对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 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⑸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尝试期,在校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以前未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如恋爱、就业、越来越成人化的人际交往等等。研究发现,人们仅仅是大声地将问题说出来就有利于解决问题,找到对问题或令人担忧的事情的有效解决方法。因为语言的表达是通过思维组织的,一旦人们开始表露自己的经历,就有对事实的再认识,一般会意识到事件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令人郁闷或难为情,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⑹人际关系是在校大学生比较郁闷的话题,他们常常为不被理解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而苦恼。而自我表露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

⑺ 心理学家韦格纳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表明,对兴奋性念头的压制反而能够促进兴奋并使后来的兴奋进入,一个兴奋念头在压制后比在自由达期间更具刺激性。韦格纳认为,个体努力压制兴奋本身反而成为一个新的兴奋刺激,伴随新充入的情绪,进一步压制的念头也得到加强,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最后必然发展为恐惧、惊慌和焦虑,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心理系统和生物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的变化会使另一个系统受到影响。在临床上,不仅是特定的病因而且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体器官对疾病的易感性。一些研究证实,回避情感表露与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有关。

1.联系上文,填写本文第②段的空白处。

2.联系上下文,文中第③段划线句的含义是

3. 请在第④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            ”。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自我表露”的界定最早出现在心理学家朱拉德的《透明的自我》一书中。

B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会出现“公我”与“私我”两个绝不一致的部分。

C当个体利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隐藏自己时,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

D人们只要懂得大声地将问题表述出来就可能找到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5.纵观全文,说说自我表露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6.这是一篇被节选的文章。根据文章信息推断第⑦段后的内容。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关键词:分享;双向;与他人交往(对象层面)②关键词:真诚;自愿的(态度层面)③私密的;自我的秘密(内容层面)

解析

结合后文的对象层面、态度层面、内容层面提取关键词。

考查方向

本题属于压缩和得体的考查。

解题思路

提取关键词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解题宜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入手;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善于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内容。

易错点

要点不清楚;关键词归纳不准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和思想

解析

“一个人永远将自己装在套子里”是个比喻句,必须理解出本句的本义; “永远”是指 “总是”;“套子”是指 “形象和思想”隐藏。

考查方向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理解关键句子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易错点

不能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如果 而且

解析

“他认为 一个从不对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是假设关系; “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 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是递进关系。

考查方向

考查关联词用法。

解题思路

递进关系:指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有进一层的意思。例:不但……而且……; 不仅……而且…… ;不仅……也……; 要……还要……; 不但……还……;不但不……反而…… ;连……也…… ;……甚至……

假设关系:指后一个分句是根据前一个分句推论出来的结果。如: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那么……

易错点

没有把握前后句的关系。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原文中说: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分为“公我”和“私我”两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公众场合或在一般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形象,而后者是个人的真实形象,二者往往不一致。B项理解为“公我”与“私我”两个绝不一致的部分,是错误的。

考查方向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把握。考生要读准题干,题干要求考生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易错点

没有理解文本意义。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增进自我认识。②有助于问题解决。 ③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④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解析

第4段“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增进自我认识”。第5段是主要论述通过自我表露有助于问题解决;第6段“而自我表露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归纳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第7段是主要论述自我表露对大学生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考查方向

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

解题思路

认真仔细的归纳文本信息。

易错点

要点遗漏,不全面。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建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意识)

解析

前7段已经把自我表露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论述的很详细,而后就应该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提出建议或者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意识。

考查方向

补充文本内容。

解题思路

根据前文的内容推测出相关的内容。

易错点

推测的相关内容角度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城市的符咒(节选)

余秋雨

⑴第一次来佛罗伦萨时就对一件事深感奇怪,那就是走来走去总也摆脱不了这几个字母:MEDICI(美第奇)。像符咒,像标号,镌在门首,写在墙面,刻在地下,真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躲来躲去躲不开。

⑵全城为数不多的几座大教堂中,居然有四座是美第奇家族的家庭礼拜堂;明明说是去参观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国政厅,看来看去竟看到了什么“族祖”画像、“夫人”的房间,原来国政厅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家就是国政厅;更惊人的是那家闻名世界的乌菲齐美术馆原本就是他们家族的事务所。

⑶一个家族长久地笼罩一座城市,这不太奇怪,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城市当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据说当时许多艺术大师最在乎佛罗伦萨广大市民的目光,这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景象。

⑷在佛罗伦萨大街上我反复自省:为什么自己与美第奇家族无怨无仇,却从一开始就在心理上排拒他们对文艺复兴的巨大影响呢?也许与中国的某种传统观念有关。中国的民间艺术家和文人艺术家历来以蔑视权贵为荣,以出入权门为耻,而与他们同时存在的宫廷艺术家则比较彻底地成了应命的工具,描富吟贵、歌功颂德。这两个极端之间几乎没有中间地带。我们似乎很难想像当年佛罗伦萨的那些艺术大师,出入权门而又未曾成为工具。

⑸美第奇家族总的说来比较尊重创作自由和艺术个性,并不怎么炫耀艺术霸权。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艺术选择,例如那位著名的罗伦佐·美第奇非常欣赏米开朗琪罗而对达·芬奇却比较漠然,而他的儿子对米开朗琪罗也有点冷漠。但这一些都无改于这个家族对艺术群体的整体护惜。米开朗琪罗十四岁就被这个家族赏识培养,长大后怀着报恩之心为他们做了不少事,也曾支持过市民反抗美第奇家族的斗争,对此美第奇家族也没有怎么为难他。因此不管是报恩还是斗争,都没有损害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完整。

⑹由美第奇家族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显贵、官僚、豪绅,一般只沉湎器物享用,把玩琴棋书画,不愿意在公共领域大规模地优化艺术文明,因此常常奢侈在高墙内,毁弃在隔代间,难于积累成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让庶民共享。

⑺在佛罗伦萨徜徉时间一长,也会品味到美第奇家族难于表述的尴尬状态。美第奇家族从一开始就比较靠近平民,但一旦掌权就难免与平民对立,这个悖论首先被那位科西莫·美第奇敏感到了。科西莫当时采取的办法是淡化掌权的名义,强化市民的身份,只在幕后控制政局,为美第奇家族统治的延续打下了基础。

⑻在美第奇家族中可以与科西莫相提并论的是他的孙子罗伦佐。罗伦佐当政时年纪还轻,不再采取祖父那种谨慎低调的掌权方式,而是果断勇猛、雄才大略。1480年罗马教皇联合那不勒斯威胁佛罗伦萨,罗伦佐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居然只身南行,到那不勒斯谈判,顷刻间化敌为友,成为欧洲外交史上的美谈。

⑼这样一位统治者必然是自信而强势的,市民们一直以他为骄傲,但时间一长,彼此都觉得有点异常。市民是善于厌倦的,因为他们的居息方式密集而流通,他们的政治观念天然地趋向于民主,何况佛罗伦萨已风气初开、思想活跃,很难长时间地皈伏于一个家族的统治。如果说美第奇家族亲手倡导了这种风气,那么,正是这种风气要质疑这个家族。

⑽对于在厌倦中培育起来的对立,美第奇家族缺少思想准备。只是连最自信的罗伦佐也奇怪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都向一家修道院涌去,而柏拉图学园早已门可罗雀。

⑾市民是去听修道院院长萨伏纳洛拉讲道的,讲道的内容是批判佛罗伦萨城里的奢侈之风、腐败之气,认为这完全背离了基督精神。这样的讲道契合市民的切身感受,很有鼓动力,而更让人震撼的是,萨伏纳洛拉指名道姓地批判了美第奇家族和罗伦佐本人,而且自诩有预言能力,警告佛罗伦萨如果不改邪归正,必定有灾难降临。后来法国入侵、局势混乱,他也就被市民选为执政,取代了美第奇家族。

⑿萨伏纳洛拉实行的是宗教极端主义和禁欲主义,他要求所有市民把家里可能保存的奢侈品全部交出来,当众焚毁;不仅一切娱乐被禁止,连正常的结婚也不受鼓励,全面禁欲,其严厉程度,不但在佛罗伦萨历史上,而且在意大利历史上也是从七世纪之后从未有过。文艺复兴中涌现的许多艺术作品,也被看成是不道德的东西,大批投入火海。于是,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转眼成了文化上的死城。

⒀早就活跃惯了的佛罗伦萨市民对这种生活当然更加不能容忍,他们以比厌倦美第奇家族更快的速度厌倦了萨伏纳洛拉。正好他所宣扬的宗教极端主义对罗马教皇也持谴责态度,教皇也就反过来判他一个“异端”,在美第奇家族宅院门口的塞诺里亚广场上执行火刑把他烧死。现在这个广场的喷泉附近地上还有一块青铜圆基,石碑说明,这是萨伏纳洛拉被烧的地点。

⒁这块小小的铜基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伤痕,两种历史力量一种立足民主一种立足文明在这里撕拉出血淋淋的裂痕。今天的游人几乎都不会注意到它,只顾兴高采烈地踩踏着它,抬头看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

⒂一座城市,一个家族,一场运动,一堆伤疤,就这样缠缠绕绕、时断时续地绾接了一段历史。时至今日,很多缠绕处已经松脱、脆腐,因此显得特别简约或特别晦涩。到佛罗伦萨旅游,就是在一个楼空物非的家族院落里,与历史捉迷藏。

⒃唯一能够抓到手的,倒是那些艺术家。

7.文章第⑵段的“居然”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章第⑹段提及“中国的显贵们”有何用意。

9.结合文章的行文思路,赏析第⑼段的划线句。

10.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只要有了美第奇家族,佛罗伦萨就能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

B罗伦佐的果断勇猛,自信强势是直接导致美第奇家族衰败的原因。

C萨伏纳洛拉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的基督精神使得他能够取代美第奇家族。

D美第奇家族的尴尬在于无法处理好家族利益与城市平民的关系。

11. 简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表明作者对于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影响如此之大估计不足。(非常惊讶)。

解析

要理解到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影响如此之大和估计不足两层含义。

考查方向

能准确理解含义丰富的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

对“居然”一词要准确描述作者思想感情。

易错点

思想感情没有鉴赏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与美第奇家族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他们对于艺术整体的护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

解析

要分析出提及“中国的显贵们”的表现技巧和作用。

考查方向

能准确理解含义丰富的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

对提及“中国的显贵们” 用意要有准确、全面的分析。

易错点

要点不明确,没有很好的分析出作用。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美第奇家族走向衰败的原因,在全文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解析

赏析出本句的表现手法,再指出这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考查方向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解题思路

文段中关键句的分析,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易错点

没有很好的分析该句的作用。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何况佛罗伦萨已风气初开、思想活跃,很难长时间地皈伏于一个家族的统治”充分说明A项的错误。“在厌倦中培育起来的对立,美第奇家族缺少思想准备”, “佛罗伦萨城里的奢侈之风、腐败之气”才是直接导致美第奇家族衰败的原因;“萨伏纳洛拉实行的是宗教极端主义和禁欲主义”,C项明显的错误。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仔细研读文本,此类题目涉及的考点较多,要求考生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不回到原文进行仔细比对。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对漫长中的家族兴衰人事更替地感伤,只有文化是不灭的。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唯一能够抓到手的,倒是那些艺术家”表明“只有文化是不灭的”;也深化了主旨。

考查方向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解题思路

必须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进行赏析。

易错点

分析角度错误,不到位。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⑴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⑵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⑶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一旦事变中起,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⑷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⑸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清·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 ②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③倾盖不意:意为意外地发生了交往。 ④周容:明末清初人,国变后曾一度削发为僧,矢志不仕清。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老人延入坐

②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④相国遽惊谢曰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厚资而遣之/ 时、位之移人也

B困于雨/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生为之饱/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D以污贿不饬罢/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

18.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19.纵观全文,简析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结合文章背景,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请 ②先前;从前 ③对…感到惭愧 ④道歉;谢罪

解析

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课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难度不大,但要求对课文要熟悉。 “愧”的意思“对…感到惭愧”,是做动词用。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解释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一要结合上下句及语境来判断,二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联系课文中讲授的相关义项,三要根据语法特点来推断。

易错点

没有注意词语的活用。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厚资而遣之/ 时、位之移人也(之:代词/助词取独不翻译)B.困于雨/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于:被/在)C.生为之饱/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为:因为/成为)D以污贿不饬罢/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以:因为)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解释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

归纳和熟悉掌握课本的虚词的用法。

易错点

有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断失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吗?

解析

“特,只是”;“是,代词,这样的地步”; “岂……欤?”翻译为“难道……吗?”。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

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句子要通顺。

易错点

“特”不会翻译。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开头两段叙写相国未第之时和显贵之后,两次食芋感觉味道不同,为了引发老人“时位移人”的议论

解析

文章开头两段为下文老人“时位移人”的议论作铺垫的。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的基础是读懂文意,并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易错点

没有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告诫世人不要“以今日而忘昔日”(对人事自始至终不要改变),同时讽喻明清易代之际弃亲背友、丧志失节的人。

解析

结合文中最后一段解读全文的写作目的。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从本文的写作目的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的基础是读懂文意,并抓住史弼的品质特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概括。

易错点

“讽喻”目的不能答出。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7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70分

26.写作

“机遇可能只敲一次门,而诱惑总是按着门铃不放。”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看清这个现实,定会引发你的思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正确答案

机遇不会永远存在,它能偶尔光临,敲你的门,你已经是非常幸运;然而,生活中的诱惑太多,盼望把你拉下水,怎样抵制无处不在的诱惑(比如:过早来临的爱情、网络游戏、那些不断变换面目而未必适合你的时尚,甚至毒品、高科技犯罪,等等),抓住稍众即逝的机遇,从而让自己的人生绽开美丽的花朵,实在是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严肃问题。

解析

本题这警语言简意赅,用对比的手法道出了生活中真实而严峻的一面。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易错点

对材料审读有偏差;作文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观点容易偏激。考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扰的可能就是怎么找准主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