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南昌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宴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21年的战争,流尽了鲜血。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反映出:( )

A蒋介石坚持抗日到底

B民众质疑蒋介石政府的合法性

C国民政府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D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1945年”可以排除A;B D材料中未体现;答案是C。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的关键词“1945年”,再结合所学知识,注意D选项的排除。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1890年前后,一个浙江余姚人,从家坐木船到宁波花了三天两夜,而从宁波乘外国轮船到上海,路途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技术。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A19世纪末中国南方交通便利

B中国民众生活方式逐渐西化

C列强垄断了中国近代航运业

D西方社会思想已经影响中国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受乘轮船的刺激即受交通工具的进步的刺激,这个小地主才转变了思想观念,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转变为到教会学校读书,去学习西方制造,所以材料主要反映出的只能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今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因而A C D 可以排除,答案是B。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对材料要认真分析。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A或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这种带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商量办事等浓郁特色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共产党将传 统文化与现代政治融合的“天才创意”,也是其长期执政的秘密所在,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材料体现的特色制度是( )

A具有国际影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国两制”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和为贵”、商量办事等浓郁特色的制度设计”,根据所学知识,政治协商是其主要形式的,只有D。根据“其长期执政的秘密所在”可以排除A B C 。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关键词“商量办事”“长期”“执政”,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易错点

容易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秦汉时期的封建政权总是通过户籍管理、法律等行政手段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同时推行重农抑末、劝课农桑政策又限制其他生产门路。秦汉政权的政策(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使农民完全失去了自由

C禁止了农民从事其他生产

D强调用经济手段来管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以排除B;“又限制其他生产门路”排除C;“总是通过户籍管理、法律等行政手段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以排除D。答案是A。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重农抑商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行政、限制”等,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有学者认为,“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说来,“省”经历了“皇宫——中央行政机构——中央行政派出机构——高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省”的第二个阶段特征的是( )

A清朝军机处

B元朝行省制

C魏晋以来的三省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省在第二阶段的是中央行政机构,只有三省六部制符合题干要求,答案是C。皇宫里的省是D;中央行政派出机构是B;高级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地方行政体制变迁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提取关键“第二阶段”,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宋代理学家“专用心于内”,缕缕贬斥诸葛亮、王安石,结果“理学在现实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中扮演了保守乃至反动派的角色”。这一现象反映出理学( )

A反对空谈,重义轻利

B脱离实际,讲求事功

C崇尚空谈,急功近利

D谈论心性,鄙视事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宋代理学家“专用心于内””可以排除A;“理学在现实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中扮演了保守乃至反动派的角色”可以排除B;材料中未提到急功近利,所以,排除C;答案是D.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针对材料中的关键词“专心于内”、“社会发展”、“保守”等,进行分析,运用排除法。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列宁说: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新中国的下列做法符合列宁这一论断的是( )

A过渡时期进行三大改造

B十年建设时期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一五”计划时期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

D新时期重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引言强调的是高度发达的工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因此要发展工业化,A项错误,因为三大改造不是进行工业发展;B项错误明显,并非进行工业化,D项时间不正确,故选C。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工业化”,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一位古希腊学者做了一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

A人的世界

B认知源于感觉

C理性高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像。设想有一批囚徒,自 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 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洞穴中的世界对应可感 世界, 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对应理智世界, 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 启蒙的过程。此材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故选 C。A B D选项与题意不符。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古希腊先哲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是感性认识。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威廉·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意思相符的是( )

A体现出权力的“均衡”

B体现议会主权的原则

C体现出王权受到一定限制

D体现出英王“虚位君主”的地位.

正确答案

A

解析

“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说明作者认为英王和议会 之间应是“分权制衡” 关系,英王一方面受到议会的制约,不能胡作非为,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议会的提案表态,故选A。B与作者意思不符,“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说明C也不完全正确;英王已“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材料中也无从体现,排除D。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英国的制度创新。

解题思路

英国议会给国王一定的权力,但也受到限制。主要是体现了权力的均衡。认清题意很重要。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2015年7月25日“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上黄益平教授指出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才真正确定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地位。这反映了货币国际化形成( )

A由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

B货币国际化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

D由国际经济秩序的机构决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才真正确定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地位”可以排除A;C材料中未体现;“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说明D错误;所以答案是B.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现确立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理解之后,分析题干,得出答案。

易错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容易与关贸总协定的内容相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 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后取得重要成果是( )

A充分调动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C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说明新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发展经济,由此可见,答案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由于工人和农民的不满,所以排除A;C的时间是192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是斯大林体制,所以排除。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小说《无法命名》是以如下文字作为结束语的: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促成这种风格的小说诞生的因素有( )

①达尔文进化论和牛顿力学体系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爱因斯坦相对论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所述“结束语”内容,不难得出其“反传统”之特征。据此,分析小说属于现代主义。根据现代主义的时间,可以排除①,得出答案是A。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结束语的内容,得出作品的类型,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D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漕运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而明代则是漕运管理制度变革频繁的时代。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米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7.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从海(水)陆兼运到基本仰赖运河漕运;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说明运输以运河漕运为主;“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说明运输先是军官运输,后改为军民联运;“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说明管理越来越细致和完善。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明代漕运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对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对材料的归纳和概括,切记不要直接摘录原文。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漏掉知识点: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作用: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稳定;减轻人民负担,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漕运的畅通,带动商业发展,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说明漕运改革的作用是运往京师更多粮食,保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结合所学知识,漕运全线打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明代漕运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内容回答问题,根据题干有所学知识的运用,注意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概括。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漏掉知识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材料二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3.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1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

1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同:①主张:《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②方式: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

原因: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于私学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说明重视农业;“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鼓励从事工商业的技能;商鞅的主张是重农抑商。材料中“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传授的方式是国家培养;“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专门人员收徒;“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家族传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政治上的社会大变革;经济上:私营手工业兴起;文化上:私学兴盛,百家争鸣。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原因的答法,一般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回答。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漏掉知识点:官营工商业的需要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问题,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加强使用科技教育”得出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使用科技人员;“20年代至40年代”说明为二战需要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80年代进行职业培训”说明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条件而进行的职业培训;“90年代的培训”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的培训。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原因。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漏掉知识点: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政府承担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一,职业教育应该国家培育,私人介入和家族传承;材料二职业教育应该国家立法规范;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一定要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漏掉知识点: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在其鼎盛之时向外传播,经常伴随残酷的暴力手段,伴随着战争.比较而言,中国在与其他异质文明系统交往时,是宽容的、和平的。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过程,尽管发生过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没有发生过战争,佛教文化最终融进中国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教文化进入中国后,尽管与中国以儒佛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发生过尖锐的矛盾甚至冲突,但伊斯兰文化进入了中国的西北、云南等地区,乃至中华帝国的心脏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呈现出从富国向穷国一边倒的状态。面对这种文化全球化交往对文化多样性构成的威胁,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发出呼吁:文化全球化也需要有一个新的文化交往秩序。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美国学者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大声呼吁:“反‘文化全球化’!”

——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正确答案

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时要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勇于学习,同时汲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即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文化,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东汉以后,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等相继传人中国,虽然发生过矛盾与冲突,但儒家思想重视“仁”“和”等,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侵略,先进的中国人汲取西方文化,使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勇于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尤其是先进国家的文化时,切记汲取清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解析

根据题干说明世界文化交流的认识,直接的题目就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坚守其民族特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第一自然段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史中文化的发展,结合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二自然段说的是近代的思想变化过程,主要是西学东渐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考查方向

考查的是古今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解题思路

根据两个自然段的材料,起个题目,按照史实进行论述,,一定要紧扣题目

易错点

材料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漏掉知识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勇于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尤其是先进国家的文化时,切记汲取清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