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宴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21年的战争,流尽了鲜血。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反映出:( )
5.1890年前后,一个浙江余姚人,从家坐木船到宁波花了三天两夜,而从宁波乘外国轮船到上海,路途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技术。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6.这种带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商量办事等浓郁特色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共产党将传 统文化与现代政治融合的“天才创意”,也是其长期执政的秘密所在,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材料体现的特色制度是( )
2.有学者认为,“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说来,“省”经历了“皇宫——中央行政机构——中央行政派出机构——高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省”的第二个阶段特征的是( )
8.一位古希腊学者做了一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
9.威廉·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意思相符的是( )
10.2015年7月25日“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上黄益平教授指出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才真正确定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地位。这反映了货币国际化形成( )
11.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 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后取得重要成果是( )
12.小说《无法命名》是以如下文字作为结束语的: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促成这种风格的小说诞生的因素有( )
①达尔文进化论和牛顿力学体系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爱因斯坦相对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漕运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而明代则是漕运管理制度变革频繁的时代。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米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7.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材料二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3.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
1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
1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在其鼎盛之时向外传播,经常伴随残酷的暴力手段,伴随着战争.比较而言,中国在与其他异质文明系统交往时,是宽容的、和平的。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过程,尽管发生过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没有发生过战争,佛教文化最终融进中国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教文化进入中国后,尽管与中国以儒佛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发生过尖锐的矛盾甚至冲突,但伊斯兰文化进入了中国的西北、云南等地区,乃至中华帝国的心脏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呈现出从富国向穷国一边倒的状态。面对这种文化全球化交往对文化多样性构成的威胁,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发出呼吁:文化全球化也需要有一个新的文化交往秩序。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美国学者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大声呼吁:“反‘文化全球化’!”
——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