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5.阅读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漫画所示,并非外在条件,也非自不量力,更不是内心和谐,关键在于他站在了石头上搬石头,这违背了科学规律。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准确。
解题思路
首先要抓住漫画关键点,再结合文字介绍。
易错点
D选项容易误导考生。
1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见答案。
考查方向
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解题思路
可以适当采用排除法,但主要还是掌握名篇名著的基本内容。
易错点
B项的地点容易被忽略。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庄子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 。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 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 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正确答案
解析
①【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捉摸不透】捉摸:猜测,预料。透:透彻,明白。 猜测不清楚。
②【体察】体会和观察,考察。【体谅】为别人着想而给与宽恕或同情。
③【踩踏】踩,欺侮。【作践】糟蹋,浪费,摧残。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在掌握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辨析选择。
易错点
对近义词“不可理喻”和“捉摸不透”的辨析。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进入”“常态”搭配不当。
C.“近五万多份家书从海内外汇集而来”主体施动者有误。
D.“网友的回答是肯定的”对象不明确,有歧义。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见“解析”。
易错点
C、D的误选。
4.文章语体是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形成的语文体式,下列句子不合语体风格的一项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心骛八极,倚笔驰骋”过于文言化,不符合广播语体特点。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思路
关注各类语体,核对语句字词。
易错点
容易误选B。
3.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 , , 。 ,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③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④早的山桃也多吐莆
⑤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⑥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正确答案
解析
④⑤两句皆写春天植物,应该放在一起;植物、孩子、春天。句号之后写自己。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思路
可以使用排除法,或是直接排序,或是句子关系组合法。
易错点
对所写对象不善于归纳分类。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生非异也, ▲ 。(荀子《劝学》)
(2) ▲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3)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枚《阿房宫赋》)
(4)乱石穿空.惊涛柏作,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 。(《老子》)
(8)博学而笃志, ▲ 。(《论语·子张》)
正确答案
(1)善假于物也
(2)间关莺语花底滑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卷起千堆雪
(5)天街小雨润如酥
(6)一曲新词酒一杯
(7)大辩若讷
(8)切问而近思
解析
无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易错点
易错易漏字:而、讷。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正确答案
无
解析
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考查方向
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
解题思路
材料有两段文字,第一则的关键词为“怀念过去”,第二则材料则对向过去看的做法表示了间接地否定。所以,可以将原材料概括为如何面对“过去”。立意可以针对“过去”持肯定态度:我们可以怀念,可以铭记,过去是我们的经验、教训,也可以是情感依托,我们不可以忘本。也可以对“过去”持否定态度:不要一味地沉醉于过去,要放眼未来,放眼“前头的好景”。还可以对两者予以辩证对待:不忘过去,阔步未来。
易错点
此题审题难度不大。
12.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 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 厚葬久丧者,是皆出于《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选自柳宗元《辨晏子春秋》,有删节)
(1)用斜线“/”给 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断句。
(2)晏子名 ▲ ,是春秋时期齐国人。
(3)柳宗元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谁?并简要概述其理由。
正确答案
(1)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
(2)(晏)婴
(3)作者:墨子的一位齐国门徒 理由:①墨子门徒尊晏子以抬高墨家学说;②书中思想多处于《墨子》;③书中有多处墨子称道晏子的记载
解析
(1)原材料译文:司马迁读了《晏子春秋》,认为(它)写的很好,却不知道它成书的原因。有的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写的,由后人续接它。有的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的后代写的。(这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是错误的。我怀疑《晏子春秋》是由墨子信徒里的齐国人所著。墨家提倡节俭,晏子因节俭在世中名传已久,所以墨子的信徒根据他的行事方式,用提高晏子学说的方式来从事自己的学说。况且《晏子春秋》的主旨多有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完全的博爱、反对复杂的礼乐、节俭、反对隆重的葬礼和长久的戴孝之类,都是出自墨子的学说。反对孔子,喜欢谈论鬼事;反对儒家,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也都是出自墨子的学说。这之中的言论“问枣”和“古冶子”等更加怪诞。(《晏子春秋》里)有不少地方说是墨子听到了这种学说大加称赞,这已经是十分明显的了。
(2)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莱州市平里店镇婴里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3)见20题“解析”译文。
考查方向
(1)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2)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3)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解题思路
(1)通解文意,根据文意判断。
(2)见“解析”。
(3)大致读懂原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易错点
(1)第二句容易含混。
(2)容易写错别字
(3)对原因的阐述容易遗漏要点。
14. (1)《欧也妮·葛朗台》是以欧也妮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展开情节的。欧也妮遭遇了哪些不幸事件?请说出其中的四件。(2)《红楼梦》第78回贾宝五曾写《芙蓉女儿诔》的祭文,他祭奠的是谁?请简要概述她的死因。
正确答案
(1)①父亲贪婪吝啬,视钱如命,曾抢夺女儿的镶金梳妆匣。②欧也妮真心爱查理,把全部积蓄给了查理,却遭查理的背弃。③欧也妮母亲善良隐忍,却过早地离世。④欧也妮与公证人儿子结婚,做形式夫妻,对方只想要她的钱。
(2)晴雯。抄检大观园时,晴雯冲撞王善保家的,王善保家的借机向王夫人进谗。王夫人硬把病重的晴雯撵出大观园。晴雯在家中病情加重,羞愤死去。
解析
(1)同“答案”。
(2) 同“答案”。
考查方向
(1)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2)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易错点
(1)无
(2)对死因的阐述要注意逻辑。
6. 李南楼行状
归有光
乍府君讳玉,字廷佩,号南楼,娶杜氏,生一子,曰宪卿,乡进士。卒于嘉靖乙未月日,享年五十。宪卿卜以卒之年月日,葬于新阡。先期,衰绖踵门而告余曰:“不肖不敢没先君之行,将欲稍加撰次,求铭于里之长者。见吾子习太史公之书,愿假手于子,吾子弗吾拒也。将为子言其略,子其文之。”余唯唯,不敢辞。
宪卿呜咽流涕泣曰:“先祖生四子,先君最少。赘城中杜氏。学书,不就,为县掾,亡何,谢去。家居垂三十年,专以不肖为念。延致师友,惟力所及。见邑中豪俊与俱,即大喜。即不肖所与游稍不胜,终不怿。不肖素孱弱多病,心独怜之,而口不言。为人忠实无他肠。与人交,洞见底里,审取重诺,尤好面折人过。先祖考妣居伯父所,时时徒走出城,往省之。或舆迎至家。比其没也,敛葬之具,靡不悉心营办。所授田宅,尽以与诸父,曰:‘生,吾不得尽其养;没,吾何忍受其产耶?且诸兄贫,亦自应得耳。’今年春,忽病作,意颇自危。而不肖尚阻水清源,未即归也。心悬,谓:‘吾子未至,病未即愈,旦暮见吾子来,吾念已慰,病当去五六矣。’因是令遍访医药,不至为痼疾也,五月十日,不肖方抵家,色已非旧岁人矣。 亟往郡中谒医,已不可起矣。先君以不肖之故,聊欲营树产业,俾不肖无所顾于衣食,迄不自暇逸。今日不肖荻上进,冀少息肩,而背弃矣。呜呼!吾与子言若是者,吾悲而弗详也。”
余闻而伤之.余始与宪卿游,见其丰仪俊清,衣裳整洁,皎然不染尘埃。时相过从,谈笑竟日,醴膳丰嘉,不索而具,宪卿一无所经意。乃知府君所以纵其子游学如此。宪卿以去,岁发解南都,府君及见其成,亦足慰矣。余恶夫世之撰事者弗核,故弗敢损益于宪卿之言,俾铭者考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了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欲稍加撰次 次:编纂
B.将为子言其略 略:概况
C.时时徒走出城,往省之 省:探望
D.醴膳丰嘉,不索而具 具:齐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愿假手于子 故内惑于郑袖
B.见邑中豪俊与俱 则与一生彘肩
C.尽以与诸父 故奋崩寄臣以大事也
D.冀少息肩,而背弃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交,洞见底里,审取重诺,尤好面折人过。②余恶夫世之撰事者弗核,故弗敢损益于宪卿之言,俾铭者考焉。
(4)李南楼“以不肖为念”,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述。
正确答案
(1)D
(2)C
(3)①和人交往时,(别人)能清楚地看清他的内心,(他)谨慎地选择朋友重视承诺,特别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过错②我厌恶社会上撰写事状而不准确的情况,所以不敢对宪卿的话有增减,(以便)让撰写铭文的人参考。
(4)竭力为儿子寻求良师益友,心里为体弱的儿子担忧但口中不说,病中盼儿早归,经营产业以使儿子衣食无忧。
解析
(1)具:准备。
(2)于:向\被。与:和\给。以:拿,把。而:却\就。
(3)①“审取”译为“神圣索取”亦可。②“恶”“损益”“俾”及语句通顺各1分。
考查方向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题思路
(1)放在原句中,结合文本内容逐项分析即可。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字字落实,考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4)在原文中定位相应段落语句,并加以提炼概括。
易错点
(1)单个拆解词语,而不是放在具体语境中加以分析,会误选。
(2)对虚词所在语句的具体含义把握不到位,会误选。
(3)洞,折人过
(4)照抄原文,不符合“简要概述”要求。
9. 芥子之中的灯
李敬洚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木垒。那天乘飞机到了乌鲁木齐,问:菜籽沟在哪里?答:在木垒。 再问:木垒有多远?人家说,不远。这个不远的地方开车跑了三百公里。
菜籽沟,新疆的一个山村,刘亮程在此为农,还办了一个木垒书院。我看见“木垒书院”四个字刻在门口石头上。端详这几个字,觉得“垒”字有意思,如果写成繁体字,上面是三个“田”,下面是“土”。木垒,人们在荒芫的地上升出田来,然后在上面耕作,田上长“木”, 生长草木和作物。
在木垒,刘亮程办了“木垒莱籽沟文学艺术奖”。今年,贾平四凹就获了这个奖。有朋友问,这个奖是什么样的奖?我说,应该是中国最高的文学艺术奖。其实,莱籽沟的这个奖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它低到了泥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
钱穆曾把中国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相比较。他说古罗马文明也很伟大,辉煌宏阔,好比一盏巨大的灯。但是古罗马的灯只有一盏,照耀着广大的帝国。而中国文明就不一样,不只有 一盏灯,是四壁皆灯,满堂皆灯。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着文明灯火。所以,中国文明气运绵长,有顽强的生命力。蛮族入侵古罗马,铁蹄把那巨灯踏灭,古罗马文明就终结了。而中国文明五千年,几经危难,向死而复生。长安的灯灭了,洛阳、汴梁的灯灭了,其他地方的灯还亮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菜籽沟,是天山余脉的一条山沟,据说当年逃难的人躲到此地,种了漫山遍野的油菜,收获菜籽,由此得名。佛经中,形容事物极微小,喻为“芥子”。
莱籽沟,也是芥子之微。佛经中说: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指大千世界,芥子可包容大千世界。中国之灯,也在这芥子之中。古中国,很多村庄是明亮的芥子,村庄不仅是生活场域、经济聚落,也是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
可到了现代,村庄正在塌陷,文化的灯也在次第熄灭。村庄正在变成无机的村庄,它是世界大棚里的植物、世界工厂的偏远部门,它装不下须弥,自身也不能发光。村庄正在失去公共生活,失去自己的记忆,也没有自己的想象。想起钱穆先生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刘亮程带着我们在村里走,他说,这里原来有个庙,那里原来有个祠。当然,现在都没有了,神祇从村庄远去了。或者说,庙变成了家家屋里的电视,诸神住在电视机里。
还可以欣慰的是有亮程这样的人。他长住在菜籽沟,让乌鲁木齐的家空着。他在菜籽沟种地、办书院,天天和老乡打交道。他想把消失的庙重新盖起来,他还把画家、摄影家、诗人带到这里,他还办了个“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他的所为,可能使一个村庄重新成为一个有机村庄,一个活的、有文化生命的地方。古时,一个村庄成为一盏灯,重要的的是它和外界有效的文化交换。读书人,从这个村里走出去,天远地远,回来时携带着一份增值的文化资本回到家乡。这是文化循环。
现在,远处的巨灯召唤着游子,他们一去不复返,村庄成为出发之地,流失了文化。现在,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地在点一盏灯。他写过《一个人的村庄》,他现在正在写“一个村庄的灯”,未必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田地里、村庄里。
这里是菜籽沟,小如芥子,中国不在别处,就在此处。照此说来,这个奖是菜籽沟的,是中国的,是最低的,其实也是最高的。(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解释“垒”的繁体字写法,与介绍“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有何关联?
(2)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想起钱穆先生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②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地在点一盏灯。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村庄文化之灯次第熄灭的原因。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题目“芥子之中的灯”的意蕴。
正确答案
(1)作者释“垒”的繁体字写法,说明“垒”的文化内涵,突出土地上拓荒、劳作的可贵;“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扎根乡村,目的是传承、重振文化,同样是拓荒之举。
(2)①指昔盛今衰,表达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感到痛心。②比喻边行动边探索,刘亮程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检验可借鉴,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
(3)经济发展及全球一体化,使村庄失去传统和想象力。现代传媒削弱村庄文化,人们失去文化信仰。游子远去不返,使村庄失去文化循环。
(4)新疆菜籽沟小如芥子;刘亮程的乡村文化建设譬如芥子中点灯;芥子虽小能容纳须弥,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虽小,却能透射出中国文化的希望。
解析
(1)二者的关联就在于“拓荒”。
(2)①黍离麦秀:相传西周灭亡后,周大夫长途跋涉来到西周都城,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都成了长满禾黍的田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就作《黍离》诗一首。后来微子朝见周王时,路过殷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非常哀伤,就作一首《麦秀歌》。由此得来“黍离麦秀”之说。铜驼荆棘: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②“摸着石头过河”在这里不是谨慎小心,而是摸索、探索的意思。
(3)相关内容在“可到了现代,村庄正在塌陷”一段,要点容易概括。
(4)菜籽沟如同芥子,灯就是中国文化的希望。而文化的寄居地正在沦丧,就需要像刘亮程这样的人实实在在地做大量的工作。
考查方向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解题思路
(1)讨论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的关联,必然要挖掘其根本含义。
(2)首先要掌握关键词语的本意和比喻义,然后结合文本加以解释。
(3)对相关段落分层解读即可。
(4)首先解释具有比喻义、象征意义的对象,再结合文本阐述作用。
易错点
(1)对根本含义的挖掘。
(2)结合文本的阐释
(3)答题要点不容易全面归纳。
(4)对作用的阐述,其深度是难点。
10.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
(1)第二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报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正确答案
(1)“乡愁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2)首先,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3)“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
解析
(1)结合文本材料可知,“乡愁家什”在于熟悉,“文化磁场”在于吸引,针对诗词而言,说明她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
(2)原材料第三段共有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阐述诗词的相关内容,而且三个方面的含义有较大区别,容易分类概括。
(3)“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脂肪”比喻的是人们的浮华欲望,“清瘦的风”则是比喻古典诗词,“需要”则表明了作者的意愿态度。
考查方向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解题思路
(1)理解相关词语的基本特点,再结合诗词这个对象的独特内涵即可表述出相应答案。
(2)阅读文本时,对原文进行分层、读懂理清是答题关键。
(3)首先要解释相关对象,再阐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点
(1)寻找古典诗词与“乡物家什”“文化磁场”的对应相似点略微有难度。
(2)分层归纳不准。
(3)对“脂肪”真实含义的理解和作者态度的把握。
7. 避地寒食
韩 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当年:壮年。息机:息灭机心。
(1)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
(2)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
(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正确答案
(1)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
(2)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
(3)一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熄灭机心的不甘。
解析
(1)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2)见第(1)题解析。
(3)见第(1)题解析。
考查方向
(1)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1)见“解析”。
(2)手法、景物形象、诗人情感都是构成答案的要点。
(3)诗人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是多重的,对于矛盾心理的把握,要关注作者情感的两个方面。
易错点
(1)容易确实要点。
(2)对情感的把握,反衬手法的洞悉。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5.
流派在戏曲中的地位,历来备受重视,从京剧的四大名旦,到越剧的袁派、尹派,流派是戏曲之上的独特景观,而且绵延有序,成为戏曲传承的重要依托。然而,今天的流派发展少了春蕾绽故、绿树成阴的景象。戏曲剧种不乏优秀演员,但新的流派多年鲜闻,不免让人隐隐感到其中的危机。关键的一点,与培植、形成新流派的支撑缺位有关,什么支撑?理论和机制的支撑,更恰切地说,是理论评论和创演机制中人的要素——人的独特情感、文化情 怀,人的个性气质、精神蕴藉,人们声气相连、携手探索的胸怀与风度——的支撑,京剧中的谭派、梅派,无论其形成还是成熟后,都善于理论总结,其中有艺术家自己的实战总结, 也有理论家为其总结上升到理论。不仅有总结,理论家们还有对演员的理论引领,如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之于程砚秋,是引领者和谋士,也是严师益友。齐如山对梅兰芳的诸多身段舞蹈给予建议,罗瘿公引程砚秋读书习字、钻研音韵,都成为戏曲史上的佳话。演员努力实践探索,追求自己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戏曲理论家帮助总结经验,提升层次,扩大影响,两者共同努力,使流派的形成成为可能。最终,我们看到戏曲表演流派或风雅蕴藉,或华美流丽,或刚健苍凉,形成极美的戏曲风景线。
如今诸多客观原因使得戏曲的编、导、演“各司其职”,兼懂各行的通才少了。理论评论和创演实战也各自耕耘,虽互有张望,彼此间的影响很少,遑论再有过去理论家和演员相依相融的场景!理论评论要融入创作实践中,这是催生新的戏曲流派出现的重要推动力,戏曲的流派是风格化,个性化的,发现个性、提炼风格乃至推出流派,不是理论家泛泛地隔山观看、拉起大旗就可以成就的。理论家不能囿于理论“体系”而自说自话,要真正融入创演实战,与演员成为朋友,一起切磋琢磨,理论家不仅需要理论功底,还要有睿智眼光,更需要有爱戏如痴的深沉情怀,有对演员的真挚情感,在现有体制下,戏曲院团应该敞开胸怀,为演员寻找引路人,为演员的成长,为演出风格乃至新流派的形成提供支撑,以一种深切的文化情怀去关怀戏曲创作和演出实践,使新流派如春蕾绽放,艳丽芬芳。
(节选自郑荣健《戏曲流派传承需要理论支撑》,有删改)
(1)本文是针对戏曲界怎样的现状而写的?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2)从齐如山、罗瘿公与演员密切合作培育流派的事例来看,艺术家应该如何去做?
(3)根据文中所述,你认为当今戏曲理论家的不足在哪里?
正确答案
(1)戏曲流派危机。原因:表演艺术缺少理论支撑;创演机制不能为新流派形成提供支撑。
(2)主动把理论家当严师益友,接受指导;努力实践探索,追求独特风格。
(3)不能融入创演实践,泛泛而谈。囿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自说自话。对戏曲艺术和演员缺少真挚情怀。
解析
(1)对现状的解析应该不难,关键在于对原因的提取。原文第一段中的“关键的一点,与培植、形成新流派的支撑缺位有关,什么支撑?理论和机制的支撑,更恰切地说,是理论评论和创演机制中人的要素……的支撑”,是寻找答案的依据之一。与“支撑”有关,而“支撑”包括“理论评论和创演机制”,再结合第二段对创演机制的论述,答案就完整了。
(2)选文对理论家的做法陈述较多,从这些陈述中可以寻找答题线索。如“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之于程砚秋,是引领者和谋士,也是严师益友”,那么需要演员的态度呢?“演员努力实践探索,追求自己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刚是直接阐明的。
(3)本题答案在第二段,阅读时将段落内容分层并归纳要点即可。
考查方向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题思路
(1)对于所提问题,原文一般不会呈现直接的问答方式,要求考生在阅读原文时思考段落写作的要点,学会概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概括,就容易答题了。
(2)善于从材料中寻找正反两方面的论述,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3)同“解析”,同时注意分值,6分的题目,一般有3个采分点。
易错点
(1)找到了要点,但不答形成完整答案,如只回答“理论”“创演机制”是不对的。
(2)容易忽略“主动把理论家当严师益友”这一要点。
(3)归纳要点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