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将某种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测定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下图中的曲线①表示在各种温度下该酶活性相对于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该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下图中的曲线②。据此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10.科学家比较了人类与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的差异,确认人类的第2 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 和17 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据此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17.有研究认为,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瘸的致病机理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辅助T 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应T 细胞与胰岛B 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11.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 群体中E 的基因频率是( )
26.由于细胞中一条14 号和一条21 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l4 号和2l 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24.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 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取出根尖,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34.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 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1)在突触前神经元上给予一个电刺激时,产生_______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2)Glu 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 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1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 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Glu 和Glu+ ATP 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由此推测ATP 对突触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
(4)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_______与__________融合,递质释放。由图2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 能够____。
(5)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 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
35.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苔原生态系统形成斑块。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小叶章入侵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下表。
(1)调查时,科研人员要在小叶章入侵斑块__________选择若干个1m×1m的样方,统计样方内的植物______、株数、高度等信息,通过记名计算统计出整个群落中植物的__________。以相邻的本地牛皮杜鹃群落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
(2)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逐渐消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____________,植株的高度__________。
(3)小叶章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_________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小叶章入侵会使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
36.棉铃虫的Bt 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为研究抗虫棉种植区中棉铃虫Bt 毒蛋白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科研人员连续三年将实验室饲养的纯合抗性雌虫与在田间随机捕捉到的雄虫单对杂交,随后单独孵化雌虫所产的全部卵,得到单雌系。孵化过程中用Bt 毒蛋白基因高表达的棉叶饲喂单雌系幼虫5 天,检测幼虫体质量,结果如右图所示。
(1)科研人员将饲喂5 天后存活的幼虫达到虫体质量≥0.6mg 的单雌系定义为抗性单雌系,由抗性基因遗传规律分析,理论上抗性单雌系中的幼虫是抗性基因的_________(填“纯合子”、“杂合子”或“纯合子及杂合子”)。幼虫体质量为0mg,表明该单雌系的幼虫全部死亡,推测其父本__________。
(2)统计2012 年的实验结果可知,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百分比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1 位),该百分比明显高于2010 年,推测田间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基因________高于2010 年。
(3)通常在田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棉或其他作物,该做法能使棉铃虫种群______________。
31.线粒体是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细胞器。为研究蛋白B 对家蚕细胞凋亡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1)细胞色素c 是线粒体内膜上的重要电子传递体,参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__阶段的生化反应。细胞受到凋亡信号的作用后,线粒体膜上的非特异性通道打开,引起线粒体膜的_________性发生改变,线粒体膜两侧_________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或消失,使得细胞色素c 释放出来,引发细胞凋亡。
(2)用生物碱H 处理悬浮培养的家蚕细胞,处理不同时间后,用凝胶电泳方法测定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色素c 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由于细胞中微管蛋白的表达量_________,在实验中可作为标准物质,以校准和消除由于细胞培养操作、细胞取样量和细胞色素c 的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据图分析,正常细胞的细胞溶胶中_________检测到细胞色素c,由_________判断,随着生物碱H 处理时间延长,细胞色素c 逐渐释放到细胞溶胶中。
(3)为研究蛋白B 的功能,科研人员构建蛋白B 基因过量表达载体和蛋白B 基因表达干扰载体,导入悬浮培养的家蚕细胞中,用_________处理转基因家蚕细胞,检测到过量表达蛋白B 的细胞溶胶中细胞色素c 的释放量减少,抑制蛋白B 基因表达的细胞溶胶中细胞色素c 的释放量显著增加,推测蛋白B_________。
32.为研究大肠杆菌乳糖代谢过程中lac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1)在加入乳糖和去掉乳糖条件下,检测培养的大肠杆菌细胞中lac mRNA 和-- 半乳糖苷酶的含量,得到右图所示结果。
①乳糖属于糖类中的_______糖,细胞内的- 半乳糖苷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
②据图可知,加入乳糖时,lac 基因才会启动_______,- 半乳糖苷酶随即增加。去掉乳糖后,lac mRNA 含量立即下降,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同时
- 半乳糖苷酶含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其原因是
- 半乳糖苷酶__________。
(2)为了证实乳糖的作用是诱导新的- 半乳糖苷酶合成而不是将细胞内已存在的酶前体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科研人员将大肠杆菌放入含35S 标记的氨基酸但无乳糖的培养基中繁殖多代,之后将这些细菌转移到____培养基中培养,加入乳糖后,分离、检测新合成的
- 半乳糖苷酶,若这些酶____放射性,则证明是诱导合成的。
(3)科研人员发现一种lac 基因突变型大肠杆菌能产生- 半乳糖苷酶,但不能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他们在野生型和突变型细菌培养基中添加放射性标记的乳糖,发现野生型在乳糖诱导后会摄取乳糖,而突变型菌几乎不能。据此推测乳糖还能够诱导野生型菌产生某种蛋白X,蛋白X 的功能是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推测,只有当乳糖存在时,________酶与lac 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诱导lac 基因表达,从而诱导__________的合成。这种机制使微生物在有底物存在时才合成相关酶,从而减少了细胞内_________的浪费。
33.科研人员研究6 - BA(一种植物激素)对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拟南芥种植在含有不同浓度6 - BA 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测量植株主根、侧根长度,结果如右图。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浓度范围的6 - BA 对根生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利用两个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进一步研究6 - BA 对主根作用的机制。株系I 和Ⅱ中转入的表达载体上,GUS 基因分别与M 或N 基因的启动子(启动基因表达的DNA 序列)连接在一起,基因及相关描述见下表。
将两个株系分别培养在基本培养基和含6 - BA 的基本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主根根尖的染色结果如右图。
①株系I 的根尖细胞中,GUS 基因功能是作为________的报告基因。据图分析,株系I 根尖上着色较深的部分为主根根尖的_________区,B 与A 的结果相比,说明6 - BA 对主根的作用为_________。
②株系Ⅱ的GUS 基因表达反映出根尖对________信号的响应状况,C、D 的结果表明6 – BA________。
(3)为验证“6 - BA 对侧根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者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及实验结果是______(填字母)。a.株系I b.株系Ⅱ c.基本培养基 d.含6 - BA 的培养基e.着色浅于对照组 f.着色深于对照组 g.着色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4)由以上实验结果还可以对拟南芥组织培养时,_________生长素/细胞分裂的比例,有利于愈伤组织生根这一事实作出解释。
37.黑腹果蝇的灰体(B)对黑体(b)是显性,长翅(D)对残翅(d)是显性。科研人员用灰体长翅(BBDD)和黑体残翅(bbdd)果蝇杂交,F1 个体均为灰体长翅。(1)科研人员用F1 果蝇进行下列两种方式杂交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①由实验结果可推断,B/b 和D/d 基因在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且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②两组实验杂交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F1____果蝇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______发生了片段交换,发生这种交换的原始生殖细胞所占的比例为____。
(2)科研人员得到了隐性纯系小翅果蝇,用这种果蝇与纯系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对其基因遗传进行研究。
①根据实验________的F1 结果可知,控制小翅的等位基因M/m 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实验三中F2 代果蝇长翅:小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__,说明果蝇翅形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定律。
②实验三中纯系亲本的基因型是分别为__________;实验四中F2 长翅、小翅和残翅的基因型分别有________种。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