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

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加强官僚政治

B削弱贵族集团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正确答案

D

解析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削弱贵族势力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考查方向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解题思路

“王与马,共天下”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明贵族势力衰弱,中国古代贵族势力强调血缘关系,官僚政治强调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所以变化根本上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AB两个选项是现象,不是影响,故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到行政效率,排除C。

易错点

由“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容易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

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

A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

C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D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正确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中“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没有多大变化,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也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强调日常生活的自给自足。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题思路

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主要在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农村人民仍然爱好自己织的土布,只能说明农村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物美价廉的洋布是人们应该大量选择的洋布的原因,而不是爱好自己织土布的原因,所以排除A。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传统的手工业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排除B。由题干可推断,《天津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势力已经到了内地,排除D。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反映的是中国自然经济影响的结果。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提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

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

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

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

事。这反映了蒋介石()

A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

B假和平,真抗日

C一面交涉,一面抵抗

D出卖主权,妥协投降

正确答案

C

解析

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说明蒋介石对国际局势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做了比较认真的战争准备。

考查方向

伟大的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的政策,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排除A。由题干可知,蒋介石虽然作出抗战准备,但是没有下定决心立即实行武力抵抗,幻想能够和平解决问题,排除B。1937年,随着形势发展,蒋介石虽然幻想和平解决问题,但也做了战争准备,没有出卖国家主权,排除D。依据材料可以判断,C最符合题意。

易错点

不阅读材料,凭主观印象直接作出错误判断。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育”甲骨文写作  ,(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汉字的起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然后经过不断的简化才演变成了现代的汉字。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艺术

解题思路

文化常识的考查。甲骨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排除A。材料没有显示出汉字书法艺术,排除B。汉字的演变是逐渐简化的过程,没有神秘色彩,排除D。汉字的结构形体是音形义相结合,正确答案为B。

易错点

不理解汉字构造,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

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对外贸易发达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古代中国的商业十分繁荣,汉代史书中就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的记载。“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反映了西南地区云南的车马,可以直通东北的辽阳;岭南边地的游宦和商人,可以到河北一带。说明全国性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内容,比较容易判断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排除B。主要商业活动限定在国内,排除C。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D。

易错点

由《天工开物》学生容易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A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中英《虎门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附件,据此条约,英国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议定界址”即为租地权,“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即为领事裁判权。

考查方向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内容“议定界址”即为租地权,“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即为领事裁判权。判断,英国从中国又攫取了一系列特权,故选D。通过条约的内容判断,中国不仅没能摆脱不平等条约,反而由丢掉了很多权益,排除A。英国通过条约签订,在华侵略权益增加,排除B。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排除C。

易错点

不理解材料内容,没有正确掌握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

策。后来,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这一举措有助于()

A国民革命的胜利

B缓和阶级矛盾

C巩固红色政权

D团结全民族抗战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耕者有其田”事实上是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地主土地所有是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共产党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才能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考查方向

21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解题思路

国民革命期间,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保卫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C。1927年大革命失败,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和地主阶级是敌对阶级,不涉及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团结全民族抗日,是抗日根据地建设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易错点

对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的时间记忆不准确,不能正确判断土地革命的作用。误选B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

这一时期()

A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正确答案

A

解析

1949--1957年,我国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过渡时期。1949--1952年底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953--1957年是过渡时期,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时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都取得突出的成就。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考查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解题思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建成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择A。经济建设中出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时期,排除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是1956年底,但是图片中没有显示,排除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1958年后的大跃进时期,排除D。

易错点

对新中国成立后每个经济建设阶段的成就和失误掌握不准确,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

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法学家的观点()

A缓和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B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人文精神

D在罗马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正确答案

C

解析

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权利。罗马的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塞内卡说:“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行,”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考查方向

蒙昧中的觉醒。

解题思路

注意材料中转折性关键词“但......”强调自然法的观点是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这蕴含了人文精神,所以选择C。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是完全对立的,不能真正得到缓和,排除A。材料客观的阐述了自然法的原则,体现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排除B。罗马法是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法律,不可能维护奴隶的利益,不能体现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排除D。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容易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了国会建设方案,即康涅狄格方案:设立各

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据此可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

A制约总统的权力

B实现各州相对平衡

C确保国会的立法权

D确立中央集权原则

正确答案

B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不仅仅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制约平衡,还体现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

考查方向

美国1787年宪法

解题思路

据材料“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这一规定,可以判断主要在平衡各州之间的权力,故选择B。题干中没有涉及行政、立法、司法之间的权力制约与平衡,排除A。材料中主要强调的各州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权力,没有涉及立法的问题,排除C。材料主要强调各州之间的制约,没有强调中央对地方的制约,不体现中央集权的原则,排除D。

易错点

对美国1787年宪法“制约与平衡”原则掌握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凡遵守法规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鹰”标记,以示守法和致力

于复兴。几周之内,250万雇主签署了这个法规,全国近90%的企业参加了“蓝鹰”运动。“蓝鹰”运动()

A消除了企业间的盲目竞争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是企业国有化的调整过程

D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无蓝鹰标志的产品会遭到民众的抵制。

考查方向

罗斯福新政

解题思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只能减少盲目生产盲目竞争,不能消除,排除A。蓝鹰是遵守法规的企业或公司的标志,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故选择B。罗斯福新政是在保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C。材料的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

易错点

对工业复兴法掌握不准确,不能正确分析工业复兴法的目的,作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

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正确答案

D

解析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合作更有利于两国的国家利益。

考查方向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题思路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国主要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展开竞争,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只有谋求合作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实力,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选择D。80年代,虽然国际局势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两极格局并没有结束,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依然存在,排除C。80年代世界经济以区域集团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排除A。

易错点

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不能准确定位。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二: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12分)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

价值。(13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西欧:历经时间长;翻译重科学理论;翻译活动以翻译家个人为主;翻译作品

基本上以天文数学等科技著作为主;翻译运动更有系统性;多是民间自发的翻译活动

(民间为主);对西欧影响巨大;翻译先前历史辉煌的科技成果。(6分,答对3点即可)

中国:起步较晚;翻译重实用技术;中外学者合译;除科技著作之外,中国还有宗教

类、地理类书籍;翻译运动比较散乱;国家主导性更强;中西交流,翻译西方著作。

(6分,答对3点即可)

解析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人类社会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融合外来文明,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考查方向

近代科技文化发展与西学东渐

解题思路

材料一中“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时间长)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主要是科技著作,且都是先前的辉煌的科技成果)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个人为主且具有系统性,)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对西欧影响巨大)”

材料二中:明末,(16世纪末17世纪初,比西欧时间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中外合译,重历法等实用科学)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有科学著作,地理著作,也有宗教作品)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重实用)

结合课本所学,明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人们不关注世界发展的形式,受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社会等级思想的影响,除非国家需要,否则知识分子很难主动技术。故而得出中国翻译有国家主导的特点。

易错点

对材料阅读概括能力差,不能正确总结概括。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西欧:罗马帝国解体与基督教的胜利;基督教东征使西欧得到大量的阿拉伯语文献及古代文献;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阿拉伯人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意大利西西里与拜占庭、阿拉伯地区密切的文化商贸联系;翻译家的涌现;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5分,答对1点2分, 2点4分,3点5分)

中国: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八股取士(或理学的束缚),士人缺少对于科技研究的兴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历法、农业、军事方面的实际需要;罗马传教士来华(或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努力;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分,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历史价值:都有利于科技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都有利于突破旧思想体系的束缚;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分,答对1点2分,2点3 分,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

翻译运动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回答翻译运动的背景。

考查方向

影响文化发展的社会因素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内容逐句进行分析。和第一问的思路一致。

易错点

不能把握社会存在的概念,不能正确总结影响文化传播的因素。历史价值就是文化传播所起的进步性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启蒙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正确答案

评分说明:

一等(10—12分):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论证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等(2—10分):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理由充分。

三等(0—2分):围绕题目和材料提炼出观点,如果跑题,不得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观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

理由: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论证共8分,每个史实1分,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论证,每一角度1分。例如,“维新变法”(1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论证可得3分,共4分;若学生从多个史实及其角度论证,同样赋分,总分不超过8分。)

论点: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前行。(2分)

解析

所谓现代化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自由化和民主化。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就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注意答题结构,论点、论据、结论缺一不可。

考查方向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解题思路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要结合每个阶段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回答问题,从政治经济多角度进行论证。注意把握史实的准确性。

易错点

史实论证不充分;不能准确理解现代化的概念;结构不完整,没有结束语。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

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作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子,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坵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椿年提出经界法的社会背景。(9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政府重视土地清丈工作;土地清丈工作难以进行;南宋时,州县之籍因战争遭

焚失,豪强者不愿意如实登记土地;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等。(9分,答对3点即

可)

解析

解读材料。中国封建社会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保证国家的税收来源,需要掌握地主对土地占有的数量。故政府重视土地清丈工作。而地主为了逃避赋税,往往不愿意如实登记土地。

考查方向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进行整理即可。北宋时期,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致使出现很多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往往同时具备政治特权,不按时纳税,或把赋税转嫁给农民。政府为了保证税收,必须重新丈量土地。

易错点

对材料解读能力不够,忽略北宋时期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述:使土地清丈比较准确可靠,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土地登记与土地产权制度,有效

防止了瞒报土地的情况;有利于征派赋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4分)但存在

砧基簿制作耗时长、工作量大;加重人民赋税的问题。(2分)

解析

评述题首先要有述有评,作用要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历史上重大改革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可以总结出经界法的进步性作用,注意理解材料“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耗时长;“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说明对农民剥削重。得出经界法的消极作用。

易错点

对经界法的局限性分析不到位,尤其是加重人民的赋税问题有可能不会总结。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歧义不能相互统一、协调,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材料二:玄奘回国后的大部分时间放在翻译工作上,他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以前的翻译方式叫旧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这些人因不精通汉语,或者过于强调意译、直译,往往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玄奘回国后还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此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状况,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因此,这不仅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对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现在几乎所有涉及古代印度问题的书都会引用这本书中的内容。

18.根据材料一,概括玄奘决定西行取经的原因。(9分)

19.根据材料二,简要概述玄奘西行取经的影响。(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玄奘之前僧人西行取经事迹的激发;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

不利于佛教的发展;受到印度僧人波罗颇密多罗的影响;对佛教的热衷。(9 分,答

对3点即可)

解析

完全依据材料即可回答问题。

考查方向

历史人物的评说

解题思路

注意解读材料,找准关键词句。比如“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这样相对容易解决问题。

易错点

对材料解读不全面,不能正确概括有效信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传播了佛教思想;发明了新译,解决了佛教经典的翻

译问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史料;促进

了中外文化交流(6分,答对3点即可)

解析

解读材料,找准关键词。

考查方向

历史人物的评说。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或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个人之间的交往都会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易错点

对材料解读不准确,不能全面概括有效信息。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