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城区2017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31小题,每小题1.5分,共46.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青铜农具出现在商周时期。C项“战争频繁”、D项“广泛使用”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青铜制造业。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基础知识识记不牢易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

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的国风中多为北方民歌,《楚辞》是南方文学成就的反映。由材料信息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可知,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发生在南宋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错误,稻和黍不是外来的农作物。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楚辞》成书时间晚于《诗经》。

考查方向

古代农业成就与古典文学。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易错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3.《史记》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政策实施于图中的(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秦国的位置在今天陕西甘肃一带,即图中的③处,C项说法正确。①是战国的燕国,A项说法错误。②是战国齐国,B项说法错误。④是战国楚国,D项说法错误。

考查方向

商鞅变法。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中的可靠信息点“为田开阡陌”,就能判断是商鞅变法。

易错点

结合地图来掌握基础知识,稍有不慎容易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7.《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滇南本草》……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可知,其中关于“玉米须”的记载也是不可信的,D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B项表述题文信息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也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新航路的开辟。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中的可靠信息,就能判断该题干的主旨。

易错点

:材料信息与基础知识的紧密衔接的不够恰当容易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下列作品中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阎立本《步辇图》

B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C米友仁《云山图》

D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有我的地方,由我来观察事物,事物都像我一样,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因此C项是云山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符合题意。A项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历史故事,具有客观性,不符合题意。B项属于风俗画,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年画,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古代绘画艺术。

解题思路

分析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易错点

材料解读不透彻容易错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0.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清朝皇帝时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也。”这体现了(  )

A主动变革的积极心态

B平等友好的外交观念

C天朝上国式自我安慰

D独立自主的国家意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官员顽固坚持天朝上国观念,将列强比喻为“犬马豕羊”,仍拒绝变革,拒绝平等外交观念,只是自我安慰,C项说法正确。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不透彻容易错选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4.《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最下者与之争(与民争利)。”下列政策体现“与之争”的是( )

①“工商食官”②盐铁官营③均田制④市易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政府”、“与民争利”和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官营”、“市易法”都属于这类政策,D项说法正确。“工商食官”是夏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政策,当时没有私营工商业者,无所谓“与民争利”。“均田制”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使用,不符合“与民争利”,因此可以排除含①③的选项,ABC项说法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商业政策。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联系排除错误项①③即可。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不准确容易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5.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A项说法是儒家思想主张,出自孔子的《论语》,符合题意。B项说法是董仲舒的思想,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可以排除。C项说法是王阳明的思想,出现在南宋时期,可以排除。D项说法是黄宗羲的思想,出现在明清之际,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百家争鸣。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中的可靠信息,就能判断该题主旨。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不透彻容易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6.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二十四节气最早定于历法的是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汉武帝年号)历》。当时的中枢权力体系为( )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汉武帝年号)历》”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汉代,汉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为中外朝制度,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为唐朝三生六部制度,C项说法为宋朝二府三司制度,D项说法是元朝一省制,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君主专制政体强化。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9.《清代学术概论》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此战之后……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开始输入。”该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战”是指鸦片战争,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是《马关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列强入侵。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错选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1.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A魏源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是严复,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翻译《天演论》,批判君主专制,D项说法正确。魏源不主张自由民主和改良,A项说法错误。洪仁玕是太平天国领袖,不赞成改良,B项错误。李鸿章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对变革社会制度,C项说法错误。

考查方向

维新思想。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学生如果对基础知识不熟悉,会想当然选择C,因为洪仁玕是天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2.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1898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反映张謇(  )

A托古改制的策略

B实业救国的志向

C民主共和的追求

D节制资本的主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张謇实业救国的志向,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是康有为维新变法之前采取的策略,可以排除。CD说法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张謇不符,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不够彻底,容易错选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3.某一事件爆发后,天津《大公报》发表《闻评》评论:“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触发。”这一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触发”和所学知识可知,“粤乱”指黄花岗起义,“川乱”指四川保路运动,“鄂乱”指武昌起义,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实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不够彻底,容易错选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4.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

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

B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根据材料信息“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可知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D项说法正确。

考查方向

遵义会议。

解题思路

把握基础知识即可做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容易错选其他任何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7.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保障了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C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D确立了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的基层民主制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正处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CD项说法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题思路

分析问题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就能做出正确选择。

易错点

如果不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相关知识,容易选错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5.《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苏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苏联红军胜利万岁”、“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国际因素之一,D项说法正确。A项过于绝对,可以排除。BC项说法与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把握基础知识和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不够彻底,容易错选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6.下图是廖冰兄创作的时政漫画“‘双十’十愿”中的前“四愿”,该漫画可能创作于(  )

A五四运动后

B国民革命时期

C十年对峙时期

D抗战胜利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双十’十愿”、漫画内容“一愿天下一家”“二愿干戈永息”“三愿消除民害”“四愿国际平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达了抗战结束后广大人民对国内和平和国际和平的盼望,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解放战争。

解题思路

分析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易错点

材料信息解读不彻底容易错选任何无关的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8.建国初期签订的一份外交文件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该文件( )

A贯彻了“一边倒”方针

B倡导了“求同存异”方针

C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不结盟”原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应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贯彻了“一边倒”方针,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中的可靠信息,就能判断做出选择。

易错点

如果不熟悉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容易选错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19.某同学试图运用史实解读下图,其中合理的是(  )

图:新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甲图

B国民经济调整——乙图

C“人民公社化运动”——乙图

D经济体制改革——丙图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图是国民经济调整的体现,乙图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果,丙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体现,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识图不彻底容易错选任何一个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0.1980—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不是经济特区,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上海成为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项组合符合题意,正确。AB项都不符合“1980—1987年”的时间限制,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对外开放格局。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1980-1987年,①设立于1979年,④开发开放于1990年4月,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2、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下列出自该哲学家的名言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C“认识你自己”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言论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的主张,A项是他的主张,正确。B项是柏拉图的名言,不符合题意。C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不符合题意。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智者运动。

解题思路

材料信息与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准确容易错选任何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4、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此后,又有一系列法律被制定出来,如:公元前445年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的法案;公元前367年肯定平民出任执行官权力的法案;公元前287年确认平民大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的法律效力的法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B贵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平民在法律上的地位被逐渐提高

D《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基本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出罗马平民在法律上的地位被逐渐提高,C项说法正确。A B项说法错误,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和贵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罗马法。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解读分析材料不透彻导致误选的可能性较大。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5、18世纪初,英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从国王方面讲,他发现必须接受议会多数派的统治地位,否则“国王陛下的政府”便会麻烦不断。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①国王依旧保留了某些权力 ②国王加对内阁的控制加强

③责任内阁制已经初步形成 ④近代政党制自此确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③说法正确,②说法不符合题意和史实。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近代政党制的雏形,④不符合史实。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ACD项说法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信息“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史实排除②④。

易错点

分析材料和结合史实不恰当可能误选错误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7、公民平等是某国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标记。图5中的女神手里拿着的书应该是(  )

A《大宪章》

B《神曲》

C《权利法案》

D《人权宣言》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女神手里拿着的书”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通过的《人权宣言》,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天赋人权”的原则等,D项说法正确。AC项是英国的,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均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法国共和制。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分析解读不彻底,选择就会随意。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3、伯利克里曾在演说中这样说道:“任何人(雅典公民),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财产等级制

C津贴制

D比例代表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鼓励公民参政,伯利克里时期给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C项说法正确。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和所学知识即可作出答案。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不彻底容易错选任何一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6、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两党竞争与民主原则

C联邦主权与地方分权思想

D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象”“驴”分别象征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总统选举过程体现了两党竞争和民主原则,B项说法正确。ACD项说法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美国两党制。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分析解读不彻底,选择就会随意。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8、“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德国议会权力不受皇帝限制

B德国开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C德国议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

D德国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和所学可知,B项说法正确。由材料信息“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CD项说法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解题容易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29、下表是某一事件在不同领域的主要口号,该事件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B挑战教皇权威

C宣扬海外殖民扩张

D促进思想解放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自由放任”、“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然法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启蒙运动,D项表述是启蒙运动的意义,符合题意;C项说法不是启蒙运动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是宗教改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启蒙运动。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学生如果对基础知识不熟悉,会想当然选择A项,因为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30、以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埃及阿里改革为论据,可以拟定的论题是(  )

A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应对

B民族独立与近代化

C中央集权与封建割据

D近代工业与文明开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埃及阿里改革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应对措施,A项说法正确;俄国没有受到外部势力的侵略,B项说法排除。“封建割据”存在于日本和埃及,俄国则不同,C项说法排除。埃及改革没有“文明开化”,阿里要巩固的是封建统治,D项说法排除。

考查方向

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埃及阿里改革。

解题思路

比较类型选择题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不能掌握三次改革的基础知识容易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31、世界无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进行了艰难的斗争。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巴黎公社成立 ②《共产党宣言》发表

③英国宪章运动 ④第二国际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因此正确顺序为③②①④,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巴黎公社、《共产党宣言》。

解题思路

牢记所学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1.5分

32.19世纪上半叶,一种文艺思潮盛行于欧洲各国。它更多地关注人的激情和个性,以求实现人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和修正。下列属于该文艺思潮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战争与和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关注人的激情和个性,以求实现人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和修正”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艺思潮就是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B项说法是英国雪莱的浪漫主义作品,符合题意。A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不符合题意。CD项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都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文学。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不能够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容易错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1.5分

2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用于航海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京张铁路是中国人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C项说法符合史实和题意,“南优2号”,是袁隆平1973年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物种起源》发表不是人类进入科学时代的标志,而是科学时代的一大成果,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科学技术成就。

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判断小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或者是表述错误的。然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是正确选项。

易错点

如果不熟悉上述的相关知识,容易选错其它任何非正确选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材料一: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业作为副业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不断变迁,关于其主要动力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伴随列强侵略而传入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剧烈冲击,成为改变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最强大动力;一种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社会生活习俗适应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成为其变迁的主要动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主动应对挑战的历程,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进步是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

35.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4分)

36.关于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你持什么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西方经济入侵;耕织分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破产农民进入城市,为近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繁荣,近代城市兴起。(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外国企业……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业作为副业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和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考查方向

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非常简单,不足之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答不到点子上,很容易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分标准:水平一:8-10分 观点清晰,表述准确;(2分)能够运用2-3项以上层次和角度的史实论证观点,史实与观点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4—6分) 史论结合,表述层次清楚,逻辑无误。(2分) 水平二:5-7分 观点比较清晰,表述比较准确;(1-2分)

能够运用1至2项以上层次和角度的史实论证观点,史实与观点联系比较紧密,能够说明观点,史实比较充分丰富;(3-4分) 史论结合,表述层次清楚,逻辑无误(1—2分)。 水平三:1-4分 能提出观点;(0—1分)只运用1项层次和角度的史实论证观点,史实不充分但能够说明观点;(1-2分)史论结合,表述层次清楚,逻辑无误(1分)。 水平四:0分 无观点,表述错误。

解析

第一小问可同意材料中的任何一种观点,也可以综合两种或三种观点概括作答即可。解答第二小问时运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对所确立的观点加以论述即可。

考查方向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易错点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紧扣论点,史实与观点紧密结合,否则容易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推动人类历史进程。

材料一“自然科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导致科学团体的建立。166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此后欧洲其他国家纷纷建立各自的科学院。科学和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欧洲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欧洲在近现代世界发展史上执牛耳的地位由此而得到确立。”——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以往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的数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于流域地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合意。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4.15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7.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6、17世纪科学革命在欧洲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38.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地理大发现扩大了欧洲人的“世界”视野,为科学探索提供动力;政府(科学团体)的推动、科学家们冲破神学藩篱,探索真理。(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科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导致科学团体的建立”、“科学和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欧洲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和所学知识从思想、经济、政治、科技等角度概括总结即可。

考查方向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解题思路

结合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研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难度较大,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到位容易忽略某一方面,导致顾此失彼。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工业革命改变了城市的地理分布,从以粮食生产为依托转变为以工业生产为依托;工厂制的建立,为城市工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交通工具的改善为城市人口的生活供给提供保障;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化进程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6分 )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和所学知识从城市的地理分布、就业、交通、科技等方面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的地理分布、就业、交通、科技等方面作答。

易错点

本题难度较大,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材料一:周代也和商代一样,有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区域(“王畿”),称为“周邦”“有周”“王国”,“周邦”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万邦”“庶邦”,当指地方各类政权。

——摘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33.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要说明周代地方行政区域管理的措施及作用(4分)

34.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措施:采用分封制,将土地、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作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广阔的疆域。(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区域(‘王畿’),称为‘周邦’‘有周’‘王国’,‘周邦’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万邦’‘庶邦’”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治的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西周分封制。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比较简单,唯一可能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答不到点子上,容易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依据: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4分)

作用: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适应了农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山川形便原则”、“犬牙交错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即可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易错点

本题难度不大。唯一不足之处是学生直接照搬照抄材料,答不到点子上,容易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文学——文化——文明

材料一: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文学的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教会倡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严格讲,是对《圣经》有关内容的演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唐代推行科举制,使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得到表现才华的机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唐代思想开放,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知识分子见识广博,而又有良好的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唐代诗歌流派纷呈,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派等,各派中都有传颂千古的名篇。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况简表

材料三英国革命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9.阅读材料一,比较西欧中世纪文学和中国唐代文学的不同点。(6分)

40.国际法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材料二,分析国际法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意义。(4分)

41.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英国17世纪制度文明创建的成果(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两种文学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中世纪时期西欧宗教神学占据主导,相对封闭。唐代社会稳定繁荣,更具开放性;作者群不同:西欧文学作者主体是教士,唐代文学作者主体是中下层知识分子;文学内容不同:西欧文学内容单一,唐代文学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文学艺术性不同:西欧文学缺乏正艺术性,唐文学名篇佳作流传,艺术性突出。(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唐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唐代思想开放……许多知识分子见识广博,而又有……艺术修养”、“唐代诗歌流派纷呈……各派中都有传颂千古的名篇”可以从背景、作者构成、内容、艺术性等角度比较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文艺复兴和中国古典文学。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就可以分析作答即可。

易错点

本题简单,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会直接照搬照抄材料,高考阅卷被称为“恶意抄袭”。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有利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形成国家主权的观念;有利于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利。(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国际法》……被魏源用到《海国图志》一书中”、“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可以总结出答案为有利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形成国家主权的观念;有利于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利。

考查方向

新思潮的萌发和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逐条分析可从引入与传播两方面作答。

易错点

本题较难,材料信息解读不透彻容易导致要点不全面,造成失分现象。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议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上院……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和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逐条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本题难度较大,分析解读材料不彻底,联系所学知识不恰当,均容易失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