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成都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一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正确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的原因,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不能说明其就是重视商业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中“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说明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不能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各个选项中的错误选项。然后依据材料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

易错点

B项容易错选,因为此时重农抑商政策还未正式推行,学生必须结合题干进行排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新全球史》载:“(均田制)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均田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正确答案

C

解析

依据相关信息可知题干涉及的均田制。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税收来源,故A错误。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封建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它是把封建国有土地分配给个人和家庭,并没有触动和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不会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故C正确,B错误。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不会杜绝土地兼并现象,因为引发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故D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土地政策。

解题思路

题干提供的信息“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这是北魏至唐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分析选项得出结论。

易错点

D容易误选。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更多。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

A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正确答案

B

解析

商品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繁荣,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撇开旧注,自抒新意”、“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兴起,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等一系列探究“理”的方法,培养了文人的思辨精神,故B项正确;民族矛盾与材料无明显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怀疑精神与自抒新意,而不是儒学复兴,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宋明理学

解题思路

首先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初步选出正确答案,再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进一步确认选项。

易错点

D容易错写。对发展与复兴分不清楚。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 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 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 )

A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君主每次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都会下罪己诏,说明自己的政绩不佳。这其实是一种用来稳定自己的统治的策略,君主为了使百姓不反抗,以自责的方式来维护统治。A选项不符合“主要意图”,B选项从材料中的内容中无法准确得出;C选项错在材料中没有着重强调臣民。故本题选择D选项。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罪己诏

解题思路

本题关键是要明确君主自谴的本质。再分析错误选项的不足或局限性用排除法得出选项D。

易错点

由于受董仲舒的思想的影响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 世纪90 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BD是政策的因素,A是经济是的因素,表达不够全面;故排除。从时间上分析,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从社会性质分析,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经济结构上分析,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因此选择D。

考查方向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原因;据此排除分析单一的ABC。故得出正确结论。

易错点

由于对材料解读不正确而误选其它错误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著述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正确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可知说明欧洲诸国相遇,均以道理为权力;故排除A。依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知目的在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故C正确,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民族平等,故排除D。

考查方向

维新思想。

解题思路

首先明确权力道理转换的前提,再结合选项用排除法得出结论。

易错点

由于没有明确题干对道理与权力的关系分析而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 “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正确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有关,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接受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故排除A。此时大革命还未开始,故排除C。土地革命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

解题思路

首先依据材料判断出与国民革命有关。在结合相关的关键信息得出此宣言导致北伐战争出现。北伐战争即国民革命的高潮。从而得出结论。

易错点

对国共首次合作的知识掌握不准确而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出(  )

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

D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大创造,在魏晋时期“雏形”雏形,体现不出不断完善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表明“进而演变成了

国家的核心机关”说明中书省等已经不再是秘书机构,故排除C。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人,与材料“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吻合,故D正确。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首先明确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再结合题干的相关信息用排除法得出结论。

易错点

由于分不清三省六部制的实质错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作者主张( )

A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帝为了对地方与官员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需要设问监察机构,但监察人员需要高素质的。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故A正确。B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监察制度。

解题思路

首先的对材料核心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在分析选项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易错点

由于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1930 年2 月26 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该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

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

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倾向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错误,是党内左倾的表现;B项错误,错误估计当时的形势;C项错误,仍然是城市中心论,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根据材料中“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等信息,结合中国1930年的国内革命发展形势可知,本通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过于乐观,因为当时中共军队的力量相对比较弱小,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国共十年对峙

解题思路

本题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先初步排除ABC。再结合材料核心内容进一步确认D项的正确性。

易错点

由于对左倾和右倾分析不清错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所体现的是由于日本的侵略而被迫进行内迁企业数量在不同时间的信息。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故B说法错误;合题意。ACD均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故排除。

考查方向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题思路

关于否定式选择题,关键的其它选项均符合题干的材料主旨,但不合题干设问的要求,故本题可直接得出结论,再排除其它三个选项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准确性.

易错点

本题系否定式选择题,必须看清题目要求,不然就会选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1931 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的实施( )

A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

D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

正确答案

D

解析

法币政策与统税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A错误;统税制不属于关税范畴,故B错误。C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根据题干中“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有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故D正确

考查方向

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统税制实施的范围。再要明确题干考查的核心是统税制实施的作用。据此可得出正确结论D。

易错点

错选B。主要是由于没有明确统税制实施范围。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 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3.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10 分)

14.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5 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任答3 点即可,共7 分)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3 分)

解析

依据材料“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可知信息有: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

考查方向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解题思路

本题可用依据材料逐条得出结论。但必须适当进行归纳。

易错点

本题最主要的出错点在与罗列材料,不适当进行归纳。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允许自由居住;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直接打交道;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任答4 点即可,10 分)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3 分)(或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2 分)(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 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 依据材料“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 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等可得出变化的情况。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考查被迫进入国际市场和开始近代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考查方向

《南京条约》的影响。

解题思路

首先依据闭关锁国的表现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归纳出变化。再按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影响。

易错点

主要是影响方面,如果对题目理解不透彻的话容易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据考证,(东晋时)总数约90 余万,约占政府领民的1/6。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由于战乱、灾害、暴政,又使不少人被迫成为无土可依、漂离就食的流民。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竞招游食”更是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逃避租税赋役,“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成为豪强大族“私附”的“藏户”。东晋南朝之世,几代统治者致力于把侨户、流民实行编户,“土断”入籍,使大批人口纳入国家版籍,由此与世家豪族展开了激烈的人口争夺,在个别时期、个别地区成效较显著。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

——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

16.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土断”改革的原因。(8 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土断”的影响。(7 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户籍制度不统一,出现大量国家没有控制人口;豪族地主占有大量人口;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社会稳定受到威胁。(每点2 分,任答4 点即可)

解析

依据材料“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等关键信息可得出原因。

考查方向

古代土地制度。

解题思路

主要依据材料信息归纳从结论。。

易错点

照抄材料,不进行适当归纳。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2 分)有利于抑制地方豪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 分)但由于世家豪族是政权的政治基础,决定了“土断”改革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效。(3 分)

解析

结合材料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抑制地方豪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得出消极作用。

考查方向

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将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归纳。

易错点

一是不结合材料空谈。二是只涉及一个方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从最初在兴中会盟书中提出 “创立合众政府”, 到去世前一年连续六次发表关于“民权主义” 的演讲, 孙中山一生中对民权问题持续不断地做了许多理论上的探究。1897 年,他在谈及革命宗旨时,就表示要在共和主义之下,“国皆自主,人尽独立”,民皆“自治之民”,由专制之民而一变为“共和之民”。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民权主义作为政治革命的纲领,指出“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国家政治权力只能掌握在人民手里。民国建立后,他签署了全面体现 “主权在民” 思想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面对军阀复辟与独裁,他为恢复共和国人民主权的载体——《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战。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和“地方自治”作为建设民国的新“理想” 和“新法”,使民权制度真正能够代表全体“平民”的利益。

——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18.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变化。(5 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权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0 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从反对专制、实现民主共和到依法维护民主共和,再到聚焦“直接民权” 以真正实现人民掌权的理想。(5分)

解析

从材料关键信息“1897 年,他在谈及革命宗旨时,就表示要在共和主义之下,‘国皆自主,人尽独立’,民皆‘自治之民’,由专制之民而一变为‘共和之民’”、“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民权主义作为政治革命的纲领,指出“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国家政治权力只能掌握在人民手里”、“他为恢复共和国人民主权的载体——《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战”、“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的影响,……使民权制度真正能够代表全体‘平民’的利益”可以得出变化。

考查方向

孙中山的思想。

解题思路

可从材料关键信息提出结论。再适当进行归纳。

易错点

照抄原文,不进行适当归纳;答不到要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革命形势的变化;对西方民主认识的加深,借鉴外国经验;对本国具体国情认识的深化。(6 分)影响:丰富了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不断发展。(4 分)

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1897年”“同盟会成立”“民国建立”“军阀复辟与独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革命形势变化、西方民主认识加深、借鉴外国经验、本国国情认识深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影响从思想与实践两方面分析。

考查方向

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从材料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易错点

脱离史实空谈或只罗列相关史实。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中国历代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

1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观点: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是一部改朝换代、王朝循环的历史。(2 分)

明确态度:赞成或反对这一观点;或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不完全正确。(l 分)

评析:

(一)赞成的史实依据:尽管经历了不断的改朝换代,但直到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形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仅局限于修补完善;思想上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科技、教育主要服务于传统体制,难有创新;由开放走向封闭,拒绝近代潮流;受西方文明冲击,才艰难向近代社会转型。(9 分)

(二)反对的史实依据:改朝换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重演: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不断扩展,促进了江南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不断改进,日趋合理,使森严的等级壁垒有所松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经济和新阶级、新思想因素出现;科学技术承古萌新,出现宋元明清时的发展高峰;这些为鸦片战争后向近代转型提供了一定基础。(9 分)

(三)另外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以上两方面的依据)(9 分)

评分标准(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个等级赋分,在相应等级的分数限定内酌情赋分):一等(12—l0 分)①紧扣评论对象,现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材料举例恰当、充分;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 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或史实错误;③论证欠缺说服力,史实与观点不一致,表述不清楚;④行文不规范,层次不清,前后文衔接不上,叙述不连贯。

解析

要求:首先提出观点,由材料关键信息“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归纳出。对其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强调紧扣评论对象,合理运用史实,多角度评论。材料举例恰当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

解题思路

建议最好选择赞同或反对,力争将问题讲透彻。当然能力较强的也可以全方位论述。

易错点

一是观点不明确,二是不注重史论结合。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