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拉萨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5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王世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田家青

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

“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

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

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诸多门类,多著录于《自珍集》等著作, 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著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者“炒冷饭”。

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其实并不喜欢。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

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件。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爱讲形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

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两块花梨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了一件大画案。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大案制成后,重近半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

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

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写就的。他特作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观。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此案当为一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环球人物》2015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 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呢?王世襄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具流派…… 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尤为华美。”

(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先生一生注重做实事,他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

工匠眼中的“行家”,他做事力求完美,自我要求严谨。

B王世襄先生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

对当今的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C王世襄先生在酒店吃饭,总会把菜里边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放

的花瓣等挑出来,以此表达他对形式主义的厌恶。

D“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

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这一细节主要是突出他高兴的心情和率真的性情。

5.结合文本,概括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主要内容。(4分)

6.请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议论的作用。(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以此表达”不准确,原文是“潜在恶的本能”。

考查方向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易错点

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讲求实用,不刻意装饰却能收到最好的装饰效果;②制作精巧,造型简练典雅,风格独特;③精于选料,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材料,保留材料天然的纹理。④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顶峰。(每答出一点给1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回到文本中,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具要不刻意装饰却能收到最好的装饰效果;要造型简练典雅、独特;能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材料。等等从这些方面概括才算全面。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易错点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承接上文,强调王先生一丝不苟、讲究原则的治学态度,总领下文,突出王先生的贡献;②表达作者对王先生在学术、收藏和中国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的赞美与崇敬之情;③揭示王先生追求的格调、品位、和谐对于现实社会的引导意义;④启示读者摒弃虚无浮华,追求简练朴实,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答对出三点给5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文中第3 段的议论, 结构上,承接上文,总领下文;内容上表达作者对王先生的赞美与崇敬之情;主题上揭示王先生追求的格调、品位、和谐对于现实社会的引导意义,启示读者。

考查方向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关于文中的论文作用,出现在传记文中要从多个角度 来分析,一般有结构上、人物塑造、主题、情节等方面,本题也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

易错点

答题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释】①争得:怎得;②巇崿( è):指山峦。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首联的意思是,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


B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这是十分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C颈联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不平静。

D诗中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和欣欣向荣。

15.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湖水应该是平静的。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对诗句进行综合理解和分析。主要考查的有内容分析、情感表达、表达技巧等内容。

易错点

注意与原诗句作好比对,进行分析辨别。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吻合(2分)。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 就算 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3分)。“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紧严,浑然一体(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尾联“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 就算 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吻合“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紧严,浑然一体

考查方向

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尾联对全诗情感所抒发的作用实际上需要从主旨和结构两角度考虑。结合本首诗的具体内容,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写出了诗人隐身山林的志趣。结构上,同首联呼应。

易错点

注意对题目的解读,找准答题角度。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

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原文为“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进一步被细化”,意为“‘永字八法’的讨论”影响“这种理论”,题干表述为“这种理论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转述错误。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二段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因为,它只能……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 了尴尬”。此处的“自然概念”就是“眼中自然”,转述正确。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转述正确。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抓住关键词,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

易错点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原文中《书谱》讲到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所用关联词是“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选项中转述中变为“不仅是” “而且是”,为递进关系,句间关系错误。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转述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转述正确。)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易错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原文中并没有信息表示“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是“互为因果”,理解表述错误。A项对应第一段最后一句“‘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转述正确。C项对应第四段中写“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作者本人的真性情、真情感。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转述正确。D项对应最后一段,原文是“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选项中的“提高了对书法的认识”和提炼、丰富、升华三个句子是同义转换;选项中注重“点画形状”“生命意象”“心性表达”在文中第二、三、四段都有相对应的内容,理解正确。)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骂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易错点

D项是对原文信息的整合表述易误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音乐会

袁省梅

天黑时,工地西北角的小房子亮起了灯。黄亮的一个小窗户,在大片的黑里,突兀、孤单。月亮照下来,风很静。吱扭一声,黑里切下方的一块亮,一个人影嵌在亮里,也不关门,就从亮里一跌一跌地到黑里去了。

为啥不能?他也不给你工资。女人硬邦邦的话棍子般追了过来。

人家叫我看守,我倒倒卖钢筋?手里晃着个手电筒,夜的空中划出来几道白线,纷纷乱。

建了半截的楼房,突然叫停了。工头照顾他,叫他留下看守工地,说是工钱按小工的算。他没说话。说什么呢?拉着一条坏腿,出了这个工地,是连一份小工的钱也挣不来。

媳妇为了照顾他,扯着孩子扛着锅碗也来了。可是,媳妇在城里找不下活。也不是没有,都不合适。家里有他和孩子啊。媳妇就推个车子收破烂捡破烂,说还是收破烂自由些。他知道,是他拖累了媳妇。只是媳妇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

黑里,他听见媳妇又嘀咕,要不,把孩子送村里幼儿园,钱少。

明明的,不舍得跟孩子分开,还这样说。他没吭气,跌着脚,绕着工地看。工地上一团白亮的光也踉踉跄跄的。

倏地,黑里响起了敲击声。先是轻一下重一下,好像是,调试乐器。然后,钢钢的声音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月儿光光照四方》的调子。接着,歌声响了。宽厚的男中音,温润,柔曼,很抒情了。接着是《我有一头小毛驴》。调子一下明亮了起来,也欢喜,也顽皮,兴奋奋的模样。小屋门口的那片黄亮里,孩子也唱,拍着手,跺着脚,“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孩子叫妈妈也唱,妈妈不唱。妈妈说,唱,唱,就知道唱,能唱出钱啊唱。

分明的,他听见了女人的抱怨,咔嚓,歌声齐刷刷地断了,如正在生长的庄稼,露出了白生生的断口,心,莫名地就慌了。钢钢的敲击声就低沉了下去,小心,沉重,又不甘心,

钢钢钢钢……

别敲了,想想明天咋办吧。

一时半刻的,那钢钢声默了。一会儿,从黑里闪出一柱亮光,天上地下地乱照,笔般嗖嗖地划下一道道纷乱乱的线。

要我说,卖上几根钢筋,收破烂的老王说给高价。

黑里,钢钢钢的敲打声叉高了,凌厉,倔强,又恼火。

那咋办?孩子上幼儿园要好几千。

钢钢的声音还在响,分明的,又衰弱了下去。突然,黑里亮起了一声歌:我要飞得更高……以前,他是工地上的“歌王”。手里的活儿一旦松下,嘴里就唱开了。有时,手上的瓦刀青砖玩具般翩飞着,也唱。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春天里》《飞得更高》《今天是个好日子》……一首接一首地唱。架上的地上的人们,听着他唱,也跟着唱。工地上尘灰飞舞,机器轰鸣,歌声却掩不住,活泼泼地四处飞溅。有时,也累,不想唱,但他仍撇撇嘴,咬咬牙,要把乏累、烦恼咬碎嚼烂吞下般,旋即,瓦刀咣咣地敲到砖上瓦上钢管上,歌声跟着就飞了起来。工友们说他的歌声就是兴奋剂,说,一听到你的歌,就不乏了,就觉得这日子还挺有意思。

黑里,哑哑地笑了,手电光在空中倏地劈下白亮的一道,钢钢的声音又在工地上响了起来:“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黑里,竞有人跟着他一起唱。而且,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他敲击着两小段钢筋棍子,向门口走去。手电筒在胸前呼嗵呼嗵地乱跳,工地上这儿那儿划下一道道花的光影。

门口围拢了好多人。一一问,是附近工地的。他们敲着门的铁栏杆,咣咣咣,钢钢钢,山呼海啸般地吼:“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留在那时光里……”

晦明里,门里门外的人们,唱完一首,就要哈哈大笑一阵。门外的人说,看咱这音乐会,高级。

凉气下了,门外的人才踩着满地的月花,说笑着回工地睡觉去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喊,明晚,唱不?

他把手电筒在空中嗖嗖地划着,吼了声,唱!回头,媳妇站在月下,脸上湿亮,不说话。他一下软了,跌过去,拥着媳妇,低低地说,是那些人叫唤,才唱的。

媳妇不理他的话,只问,明天咋办?

送孩子上幼儿园。

钱呢?

一时就静默了。

照我说,卖上几根钢筋,也不妨事,反正,他们也欠着咱工钱,再说,这么大个工地,也没数。

穷疯了啊你。摔下媳妇,他顾自把一束光在黑里划着,看媳妇不吭声,又说,我想法子,你,别急。声音软软的,举着个手电筒,又去巡视工地了。

工地上,亮起了一片一片的光,跌跌撞撞地乱跳。

(选自《梅州日报》,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简单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他”的身份和家庭生活状

况,也照应结尾,凸显人物品质。

B媳妇为了“他”也来到城市,来到工地,找不到合适的进钱门路,就捡起了破

烂,为此,她常常抱怨“他”无能。

C“他”在窘迫的日子里,一直喜欢唱歌,但媳妇对此非常反感,认为唱歌唱不

来钱,为此“他”很是恼火。

D“他”和工友们今晚唱完,还相约第二晚再唱,但当回头发现媳妇脸上湿亮时,

“他”心怀愧疚,说是别人要他唱的。

E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媳妇迫于生活压力让丈夫监守自盗与丈夫的断

然拒绝为对比.突出了丈夫的品质。

8.小说中的“他”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音乐会”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C

解析

B项“找不到合适的进钱门路”错,C项中“为此“他”很是恼火”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易错点

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热爱家庭,敢于担当。对妻子的付出、因缺钱的抱怨,心中充满愧疚,说孩子上幼儿园的学费他自己项办法。②勤苦坚韧,苦中作乐。腿不方便,认真对待看守工地的工作;他会唱歌,爱唱歌,在工地上唱歌鼓舞自己和工友们,并以唱歌的方式排解自己生活中的烦恼。③沉稳踏实、有原则。每天巡视工地,虽然缺钱也不听妻子的偷卖钢筋的建议。(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解析

他具有那些特点,必须回到文本中结合其言行来进行概括,小说中他对妻子的付出、因缺钱的抱怨,心中充满愧疚,说明他热爱家庭,敢于担当。因为腿不方便,认真对待看守工地的工作,爱唱歌看出他的勤苦坚韧。他每天巡视工地,也不因缺钱偷卖钢筋看出他的沉稳踏实、有原则。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中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易错点

小说形象的鉴赏必须回到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音乐会”揭示了这一群体形象的生活精神状态。工地上的“音乐会”是民工自娱自乐的活动,虽没有奢华的场地布置,但在工友眼里却很“高级”,体现了他们虽身处底层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②“音乐会”的音乐内容丰富,唱出了“他们”心中的酸甜苦辣,也鼓舞着这一群体。③以“音乐会”为题,点明可能不只是有“他”,还有和“他”一样的民工群体。④“音乐会”的敲击声和歌声贯穿全文,内含人物的心情和想法,推动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答题的模式(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2)标题的作用:观点+实例分析+作用。本篇小说标题结构一是线索,二人物形象刻画上生动形象;三在主题上形成对比,四内容上。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2)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0.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B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拜,有“授予官职”之意,在文中含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

D刑部,中国古代官居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物的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

的赋税,减少官居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生性命。

B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

部尚书时,他对刑部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

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

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5分)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在本题中,抓住“大理卿”“高拱”“丕扬”“事”这些关键词即可断句。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易错点

解答此题要注意文言标志性词语。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起”有两个意思:一是第一次做官,二是重新起用。不含“升任”之意。“出、左”一般表示贬官。

考查方向

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易错点

注意“畿辅”一词的解释。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错,按原文“事白,起故官”和“居正已死,事乃解”。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译出大意给2分;“按”“憾”“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

(译出大意给2分;“推毂”“耆硕”“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译出大意给2分;“按”“憾”“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推毂”“耆硕”“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易错点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他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孙丕扬知道他们两人一定会生气,万历五年春天托病辞官回归故里。
这年冬天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的意旨而弹劾孙丕扬。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知府派遣官吏告知御史,官吏(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等再派人去告知,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孙丕扬起任应天府尹。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
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为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子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后来分条呈上减免肉刑、死刑和处罚的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子大大减少。有个宫内小臣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孙丕扬改任左都御史。
孙丕扬年老还去上朝,认为不是举荐贤能之士就不能用来报效国家。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虽然孙丕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赠封孙丕扬为太保。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介”的谥号。

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看到“                               ”的景色,思及自己多年来的辛劳以及丈夫的负心,不由得悲从中来。

(2)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会主动向那人看齐;看到他人的不足,

就会如《论语》中所说的“                 ”那样认真反思自己。

(3)在《赤壁赋》中,苏子以“                                  ”。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正确答案


(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易错点

注意“陨”字形。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正确答案

①但它不但没有走向衰退和灭绝;

②第一个绝招是快速生长繁殖;

③是逆向演化的。

(5分。第①②两句各2分,第③句得1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语境逻辑,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一处由后面的反而来推导补写内容,第二处根据前面的内容和后文的内容补写,第三处但字是关键,从反而来推定。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

易错点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正确答案

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

解析

共6分。内容:“提供”“加工”“交接”每个分项内容1分,共3分;语言得体,合理使用敬辞、口语,2分;语言连贯,合理使用关联词,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框架示意图类转换,这类题是较为新颖的题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两卷考查的初步构思框架图 题为代表。它一般给出一个框架示意图,要求用 文字准确转换出来。答题时一要看清题目要求; 二要读懂框架关系及流程,要尽量把它体现在答 案中,对“初步构思框架示意图”还要注意正确 分类;三要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符合字数要 求。

易错点

对图表信息解读不到位,不能进行内容的概括。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语境想强调的是危险,而不是谨慎。④错误。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成语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与语境不合,因为原文已交代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⑤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能力层级E

解题思路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 成语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対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 境或逻辑错误。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

易错点

注意从整体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相似成语, 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

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

的经典之作。

B据人社部消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全部调整到位,全国企业和机关事

业单位共一亿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有所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

民基础养老金。

C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

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

认同的重要载体。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

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

们的工匠精神。

正确答案

A

解析

C项,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D项,句式杂糅,正确格式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 ”。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易错点

B项,成分残缺,应为“提高……养老金的标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走到哪里,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全世界,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B

解析

原文为: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或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甚至全世界,但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因此,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来确定答案,在语境中选填词语,可以同一位置的几个词语比较,结合上下文辨析前后语句的语义与逻辑关系。

易错点

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来确定答案。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狂热到《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原本高冷的语词文化经过电视媒体的平台展示,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竞相追逐的对象。同样在周末黄金时间段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率成功逆袭,'高冷'的语词节目大举超越了同时间段的各卫视知名娱乐节目。而这些饱含中国历史文化的节目,在电视节目娱乐空虚的情况下,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探析和思考。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解析

这一文化现象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近年不少电视综艺节目掀起亲子风、真人秀、歌曲选秀等热潮,但在热闹过后,观众发现,似乎没剩下什么。真正能够打动人的节目让观众望眼欲穿。在这种情形之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高收视率成为电视节目中的“网红”,似乎顺理成章。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我们所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不小的差距。节目中,很多家喻户晓的句子也常常让百人团中数十人答不出来。这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就能达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值得思考。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

易错点

这是一道很有时代感的人材料作文,力求能写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