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衡水市2017年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6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

D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B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C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偷换概念,文中说英式教育是“貌似以‘玩乐’为主”,并非真正的“以玩乐为主”。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应特别关注题干的要求,不盲目的比对。

易错点

审读题肢时,学生容易忽视题肢与原文信息中的关系颠倒问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关注题干中有限定的词语、短语,可能会出现或然、必然的现象。

易错点

学生容易忽视限定性词语,应注意原文中的限制性词语。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移花接木,那是“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并非作者观点。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脉。

易错点

考生容易忽略细节部分的比对与判断,造成判断失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E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刘节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民主、宽容,对待家人平等、民主,这使他作为学者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亲切可感。

9.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0.“相关链接”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11.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传承他的风骨,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E

解析

D原文为“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A“史学界”应为“岭南史学界”;C没有心理描写。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③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仔细分析题干,分点作答。本文对刘节的叙述中引用别人对他的评价,并且引用了传主自己的言论和著作,抓住这些便可解答出传记的文本特征中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考查方向

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

解题思路

解答传记文本的文本特征类试题首先了解传记的真实性特点以及评叙的特点,然后在文本中寻找体现这些特点的依据。

易错点

不了解文本的基本特征,忽视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介绍了刘节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和成就,以及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丰满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形象;②史学家白寿彝对刘节著作的高度评价,突出了刘节在中国史学界的重要地位;③在内容上,是对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结构上,呼应文本相关内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仔细分析题干,分点作答。“相关链接”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刘节的研究范围、成就以及他的风范,还有对他的评价。回答是先抓住内容,然后再谈“相关链接”对文本和传主的作用。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

解题思路

解答该题要抓住“相关链接”的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写出其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易错点

没有对相关链接内容的概括分析,忽视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问:①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革”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②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③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著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

第二问:④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传承刘节先生的风骨,能激励青年一代,使之坚定理想,专注于做学问,不计较个人荣辱,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操守,改变社会风气。

解析

仔细分析题干,分点作答。并注意“相关链接”中对刘节的研究范围、成就以及他的风范,还有对他的评价的介绍。第一问执行关键词;第二问第④点能由人到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考查方向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题思路

解答该题要抓住“相关链接”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写出答案要点,注意第二问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易错点

没有对相关链接内容的概括分析,忽视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D这首七言律诗的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这首一首七言绝句,“江灯吹打桅杆”有误。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要抓住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手法等。

易错点

学生对律诗与绝句的基本知识不了解。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6.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要抓住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手法等。

易错点

学生不能明确诗歌中“含蓄”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技巧。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E“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相同。

18.前人评这首词:“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E

解析

B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E项意境不同。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要抓住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诗歌表达的形象、情感、手法等。

易错点

学生对“鹤”这一意象分析不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2分),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2分)。

解析

此为咏史之作。词中以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借古喻今,颂扬历史英杰的丰功伟绩,期望自己能为南宋抗金大业建立功勋。词中叙事不少,也有议论,但不乏形象之生动。长江之险壮,鏖战之激烈,都写得有声有色。

上片写淝水之战的地理环境和东晋方面的运筹准备情况。开篇极写长江“天险难逾”,加之“人谋克壮”(指人的谋略宏伟远大),使北方强敌无奈我何。接着便用淝水之战的史实为证。谢安面对投鞭可以断流的百万雄师,而能沉着镇定,运整个战局于股掌之间,从而取得“破强敌”的伟大胜利。

词之下片着重写淝水战役中的“奇伟”场面。下片内容,大致就是根据这段历史记载写成的。“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谢玄以八千兵勇渡淝水,冲杀数十倍于己的大敌,此“奇伟”之一也:“鞭弭周旋”三句,指晋军与强敌周旋,“旌旗麾动”,便使北军望风披靡,指挥何等英明,将士多么善战,大有“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势,此“奇伟”之二也:“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生动描绘了敌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丧胆情景,反衬了晋军出奇制胜,取得历史罕见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此“奇伟”之三也。最后三句赞美淝水战役的胜利,使晋朝延长国祚,广大民众得到庇护,这一辉煌的功业,即使《经·小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之功,也不能专美于前。

此词结构谨严,语言刚劲,风格沉雄,是咏史词中的佳作。作者对于战争的描写,层层推进,有务不紊,既明写东晋方面的地利、人和,又暗写前秦由长驱直入到仓皇溃败的全过程,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要抓住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手法等。

易错点

对历史典故了解甚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爇(ruo):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9.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

20.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C

解析

B: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C: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 错,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要抓住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诗歌表达的形象、情感、手法等。

易错点

对诗歌中比喻的语意理解错误,没有把握诗歌的情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对自己盛年不再的感叹;韶光易逝.韶光不再②对自己有才无法施展的感叹(对有才而无用武之地的愤懑”③面对祸福.借洒浇愁的苦闷之情(无奈之情)(毎点2分)

解析

抓住诗歌中的“穷阴”“壮齿韶颜去”“新愁多”等冠军艾诺词语分析诗人的情感。

考查方向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要抓住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诗歌表达的形象、情感、手法等。

易错点

学生不会把握诗歌表达情感的词语,没有把握诗歌的情感。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他妈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4.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品通过对驾驶员韩冬生闹情绪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

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E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6分)

6.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试作说明。(6分)

7.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C

解析

B项,“大胆想象”不当,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说成是想象;D项,倒叙说法不当,“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也为插叙;E项,“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不当,文中无此意。

考查方向

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解题思路

小说分析注意细节,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仔细阅读,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易错点

D选项,“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为倒叙,具有干扰性,这需要学生对“倒叙”与“插叙”有所了解。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乘客闹事,韩冬生与乘客吵架;交通警前来调解,韩冬生宣布车不开了;看着几辆出租汽车,韩冬生心生不平,展开心理活动;韩冬生想坚持罢工。(一个情节1分,两个情节3分,三个情节5分,四个情节6分)

解析

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情节进行划分,交通警登场前后各为一个情节,其后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一个情节,最后交代坚持罢工为一个情节。

考查方向

分析小说的情节,把握作品的结构。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情节,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层概括,要抓住主要人物的活动。

易错点

韩冬心生不平,展开心理活动这一情节容易忽略。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加强现场感,使场景更加真实;便于引发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出下文,拓展描写空间,展现社会问题;增加行文的变化,改变单一的叙事角度。(每点2分)

解析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一语单独成段,其作用不可小视,应结合全文及主题进行分析,可从增强现场感、引发人物心理活动、增加行文变化等方面作答。

考查方向

把握作品的结构。

解题思路

分析段落作用题,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作答,特别是结构方面要看清段落所在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抓住段落位置并结合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易错点

解答中学生容易忽略段落对内容的作用,如“拓展描写空间,展现社会问题”。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人物塑造:如此对待乘客确实有些嚣张,但这样写使韩冬生这一人物更具真实性,因为面对社会不公,他不想当公共汽车驾驶员,又遭遇乘客的怨骂,自然难有好态度。

主题表达:描写人物的嚣张,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平,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不公的问题,呼唤改革。(每点2分)

解析

作答时可从塑造的人物真实与否、对表现主题有无作用等角度进行考虑。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审清题干要求,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两方面作答,考虑这一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作用。

易错点

学生容易脱离文本,天马行空,架空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false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B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C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D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祐治军有方,甚得人心。张祐智谋才识超过常人,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私人财产: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嗣祭祀他;得重病去世后,军中为之哀恸。

B张祐熟悉蛮夷,谋略得当。张祐对蛮夷的有关事情比较熟悉,总督林廷选、王守仁等人都向他咨询过剿灭或安抚蛮夷的事情,张祐的谋略十分符合当时形势,效果很好。

C张祐骁勇善战,战功显著。张祐在守备患、潮时平定了贼寇刘文安、李通宝,在总督陈金讨府江贼时攻陷沈沙口,督部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挂、灌阳诸瑶时连破古田贼寇。

D张祐喜好读书,终身学习。张祐少年时期就特别喜好读书,并擅长写文章,后来在军旅生活中也不忘读书,每每用车装着书跟随行军,闲暇时间就请儒生们谈论书中内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后指祭祀用的各种礼器。

B瑶、僮,主要生活在两广和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僮族即壮族。

C勒铭,意思是镌刻铭文,即在金属、石头等坚固东西上镌刻记录功绩的文字。

D袭世职,“袭”指帝位、爵位、领地等世代承袭,“世职”指世代承袭的职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注意分析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的正误。比如“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从“命祐部分”中的动词“命”“部分”分析,“众”后要停顿;从动词“宁”分析,“事”前要停顿。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再如“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从动词“设”“镇”分析,“之”后要停顿;从动词“请”和“命”分析,“祐”后要停顿;从动词“可”分析,“报”前要停顿等。据此可排除C 项。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易错点

仔细比对各个选项异同,不得看出一处,就草率选择,应注意各选项都兼顾。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祠祭祀他”错误,原文有“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意思是张祐死后田州人在横山建立祠堂祭祀他。

【参考译文】

张祐,字天祐,广州人。年幼时喜好学习,擅长作文。弘治年间,承袭先世职位任广州右卫指挥使。十九岁时,随从总督潘蕃征讨南海寇贼,率先攻入有功。正德二年,升任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卫德庆、泷水。

瑶族、僮族中负隅顽抗的听说他的威名,渐渐逃走。总督林廷选把他调入指挥部,事无大小都向他咨询。守卫惠州、潮州,捣毁盗贼首领刘文安、李通宝的老巢,平定了他们。升任为广西右参将,分担防卫柳州、庆州。总督陈金讨伐府江贼寇,命令张祐进攻沈沙口,大败他们。增加俸禄一等,升任为副总兵,镇守广西。不久晋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古田各部的瑶族、僮族犯上作乱。张祐进言说:“以前征讨,都依靠两江土兵,赏赐不够酬谢功劳。如今调兵多错过期限,请求商议确定重赏。”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伐临桂、灌阳各地瑶族人,斩杀五百多人,(皇帝)下诏书嘉奖慰劳。又连续攻破古田贼寇,俘获斩首四千七百人,晋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后来,又讨伐平定肇庆各蛮夷。增加俸禄一等,荫袭其子,世袭食邑一百户。嘉靖元年,张祐的母亲去世,他悲伤过度形貌消瘦。不久因病请求退休,回到卫所。当初,上思州土人头目黄镠犯上作乱,张祐收买他的同党黄廷宝把他捆绑了进献给朝廷。总督张嵿怨恨张祐没有告诉他,以致弹劾张祐心怀奸诈逃避困难,将他逮捕投入德庆的监狱。张祐多次上书诉冤,被释放后接到命令闲居。卢苏、王受扰乱田州。总督姚镆把张祐召到军中,以宾客的礼节招待他,多受他的辅助。后来,王守仁代替姚镆,询问安抚清剿蛮夷的办法,张祐说:“用夷人治理夷人,可以不用兵拿下。”王守仁采用了他的意见,卢苏、王受果然听从命令。于是命令张祐安排两个人的部队。事情平息后,王守仁进言说:“田州刚刚平反,应该设置一位副总兵镇守,请任命张祐吧。”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张祐攻破封川贼寇盘古子,又清剿了广东会宁的大盗丘区长等,斩杀一千二百人,在大隆山刻石记功。嘉靖十一年,杨春的贼寇赵林花攻陷高州,总督陶谐发檄书召张祐讨伐。深入贼人的境内,多有斩杀擒获。后来张祐忽然得重病去世,军中为之哀恸。张祐身高八尺,智谋才识超过常人,治军有节制,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个人财产。生性好读书,经常用车装着书跟随自己,军中有闲暇就请儒生讲谈议论。曾经路过乌蛮滩,拜谒马伏波祠堂,长叹着说:“去世后不和他们一起享受祭祀,不是大丈夫。”题诗离开。后来田州人在横山建立祠堂祭祀他。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仔细比较选项与文本的异同点,注意实词及句意的推断。

易错点

仔细回文本比照,切忌武断选择。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错误,“俎豆”指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特别是祭祀方面的知识点。

易错点

学生积累少,对中国古代祭祀知识了解少。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券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倍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②那人吹了哨子,吉普车通过哨卡之后,小王嘘了一口气,对佩佩道:“我一看见戴红袖章的人,心里就直哆嗦,何况他们还带着枪,浑身上下都起了一层鸡毛蒜皮。”

③他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何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④只听得一声哨响,枕戈待旦的战士们,个个龙腾虎跃地奔向集合地点,只几分钟,数万人就集合完毕,朝目的地坚定进发。

⑤虽有中共体多国部队及南非和中非政府军的“狙击”,中非反政府武装依然势成骑虎,节节胜利,反映出其领导人卓越的领导能力。

⑥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任何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正确答案

B

解析

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枕戈待旦: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势成骑虎: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牢不可破:谓坚固、紧密不能摧毁或拆开。亦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平时应注意积累,考试时可以适当地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对“登高自卑”缺少积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  ①    因为它的自然高度,   ②    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  ③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  ④  是语焉不详的传说, ⑤  相互矛盾的故事,  ⑥ 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A是    也    最后  或者  或者   仅

B不仅   更    但   不管  还是   都

C既    又     /   无论  或是   只

D不是   就是   然而   不是  也不是 而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句意,第一处和第二处应该是递进关系,应选择“不仅/更”。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

解题思路

解答该类试题,应抓住语句之间爱你的关系,然后根据选择项中的关联词语进行排除。

易错点

对关联词语的用法和搭配关系掌握不够。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以为自己挡了传菜生的路,就微微地侧了一下身;可这名“传菜生”走近他并不是要从他身边经过,而是要结结实实地在他脸上扇一个大耳刮子。

B库图库扎尔拿出酒瓶,给麦素木斟了一杯酒,递给他,告诫他说:“作为主人,我再次要求您,在我的房子里,不要再说告别这个题目以外的话。”

C临走的时候,赛里木留下粮票和钱,这又使阿西穆惶惶不安起来,穆斯林哪有这样的规矩呢?赛里木告诉他,干部纪律比老年间的规矩更重要得多。

D老姑父的酒量是全村人抬起来的,特别是村里逢会,那是一年一度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气,家家都有亲戚来……到了这一天,老姑父至少要串五十家以上!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说告别这个题目”表意不明。C项“更重要得多”杂糅,删去“更”或者“得多”。D项“至少五十家以上”不合逻辑。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选项语句,回忆经典语病类型;长句要注意语法分析,最后也可以利用语感去判断

易错点

C项属于句式杂糅,学生不注意句子结构以及鱼子语意,易导致错误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共5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21.名句默写(5分)

(1)《师说》中描述古之圣人超出别人却又向别人求教的两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阿房宫的宏大,纵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的名句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以眼前的山川形势发问“           ”,紧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正确答案

(1)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直栏橫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3)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

1题注意“超出别人“向别求教””的提示,2题注意“栏杆”和“城郭”的提示,3题注意“曹操破荆州”的提示。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审题聚焦关键词,领悟情景式默写试题内容,回忆文本重点诗句;易错字应谨慎工整书写,平时重视多积累。

易错点

“也”“犹且”容易遗漏;“槛”书写错误。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5月3日,达州石桥八旬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准备乘动车到省城看病,因节后人多没有买到全程车票,借坐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座位主人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请求挤一挤坐,座位主人坚持要按票坐,老人女儿很不满意,但座位主人认为,坐自己的座还有错吗?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参考立意:①按票入座是个人的权利,让座 应出于自愿,不能强迫人他人让座;②要弘扬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只讲权利而任由冷漠滋生,并非社会之福; ③可以呼吁道德,但不能搞道德绑架;④孝敬老人是做女儿的义务,出行应该考虑周全等。

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八旬老人坐动车到省城看病,没买到全 程坐票,老人女儿在让座问题上与座位主人女大学生发生争执。材料启发人们正确理解情与理方面的问题,女大学 生坐自己的座位没有错误,这是理,把座位让给老人值得称赞,这是情。考生作文凡依此命意,围绕或关联情与理 ,对老人女儿、女大学生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均可视为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首先要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请与里”的关系,coin个不同角度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易错点

部分考生容易将材料割裂开来考虑,提炼观点应从材料整体着眼,客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过于偏重一方会造成立意浅表,写作内容也会流于偏激。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