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石家庄市2017年高三第四期联考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分封对象服从巩固统治的需要

B宗法关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国家政权实现向帝国结构转变

D血缘分封有助扩展中原文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得出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服从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且材料中并非只是强调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实行的仍是贵族政治,并不是向帝国结构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并不是扩张中原文化,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诸侯”“天子”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指的是分封制,材料中并未涉及血缘关系,排除与所以与宗法制无关。

易错点

将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历史概念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

D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可知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照盘照抄,可见是提倡创新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指出的是明代的学风缺少创新,不是对明代学术成果的全盘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有创新意识,不是经世致用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前人成果不可逾越,故C项错误,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要注意分析材料提供的新情景,切忌对课本提供的知识形成思维定势。

易错点

易错选B,对材料信息不能准确解读,且对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自1894年以后到1913年的二十年间,进口机纱加强了攻势,除印纱外,还有日纱,且国内近代纱厂兴起,产量已占进口纱的62.5%,这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 )

A列强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C“纺织分离”体现传统经济解体

D“男耕女织”模式受到内外夹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只是说明大量的进口机纱涌入中国,并非是强调列强在华设厂,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大量的洋纱的涌入,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说明造成了中国“纺织分离”的现象,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纺织分离”,不是“男耕女织”的模式,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近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

能够解读出材料反映的是“纺织分离”的现象而不是“男耕女织”模式。

易错点

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的表现分辨不清。我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的手工业者的破产。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观察下表,我们可以得出( )

A清政府开始追赶世界进步潮流

B洋务运动不是“迟到的近代化”

C内优外患是四国的共同处境

D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清政府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真正的追赶进步潮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主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说明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故B项正确;当时的德国主要是内部分裂,并无外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

解题思路

对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要学会分析比较,从中分析其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易错点

对历史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解题偏离方向。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 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 “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这反映了孙中山(  )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       

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

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仅仅涉及对列强实力的分析并未看清其侵略本质,故A项错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并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 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说明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等,说明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认识到条约的不平等性,并未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近代孙中山的主要思想,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的信息“20世纪初”和“孙中山”可排除反帝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易错点

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和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不能正确区分。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其根本目的是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因此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在18世纪结束以前,英国已经建立了内阁制,君主只能通过大臣来统治。而大巨是议会成员并对议会负责的,突出强调了议会和行政的联系,这与孟德斯鸠的原理是相反的。与之相反的“孟德斯鸠的原理”在美国政治制度中体现为( )

A人民主权

B联邦制

C三权分立

D总统共和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英国的内阁制强调的是议会和政府的联系,而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与之相反,指的是权力的制越,因此在美国的体现指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思想,故C项正确,其他几项都不能体现出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故排除,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读懂题目,考查的是美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制约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点

对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的三大原则的具体的内容把握不准。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联邦制原则指的是联邦政府拥有一些至高无上的权力,三权分立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大卫•李嘉图认为,毎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把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并对它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在国际贸易中就会处在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这表明他认为( )

A国家应该统一对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

B自由市场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C资本和劳动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资本原始积累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作者主张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反对国家干预,故A项错误,B项正确;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综合因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和基础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其基础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故D项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英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决定国家兴衰和工业革命兴起的因素,从而排除C、D两项。

易错点

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容易混淆。自由主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

A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主张加强控制地方

D建议扩大选官范围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说明张玄素认识到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但是本题主要是从中吸取教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说明张玄素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臣,使得百官各司其职,实质是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古代的选官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材料中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是君主专制独裁,以此作为突破口解决问题。并且材料中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及选官制度。

易错点

将中国古代不同的政治制度混淆。本题涉及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及选官制度,要结合其具体的朝代区分不同的历史概念。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反映出( )

A重农抑商不适应时代需要

B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

C政策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

D土地兼并计划了社会矛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当时出现了贫困者,政府如何救助,并未提出其出现的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救济贫困着,并未强调对农业的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说明政府进行调节,以保障人民度过难关,体现的是政府的作用,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注意分析题目中的“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得出关键信息是政府帮助贫困者,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土地兼并无关。

易错点

易错选A,对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理解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坚持尚和但独立,一直提倡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和原则看成是普世的、要求“环球同此凉热”。由此得出新中国外交(  )

A具有和而不同的传统风格

B仍然受“冷战”思维影响

C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D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国坚持尚和但独立,一直提倡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据此反对西方国家将其价值观和原则普世化,体现了与新中国外交中“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西方国家的原则是理性的,并未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西方的外交态度,并未涉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特点,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历史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要遵循“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原则,对材料中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应该客观分析,正确认识。

易错点

对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阶段得外交政策容易混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我国扩大外交范围,与西方国家关系缓和;新时期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外交上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思想越来越成熟。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理性的职能是认识,理性的行为基于人的知识。但知识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始终正确地指导人的行为,因此,依靠理性来建立道徳是不可能的。支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朱熹

C卢梭

D康德

正确答案

C

解析

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强调人的理性的作用,故A项错误;朱熹是宋朝理学的代表,并未涉及理性精神,故B项错误;卢梭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民主法治,因此认为仅仅靠理性建立道德是不可能的,需要社会的制约因素,故C项正确;康德提出的人的理性的主体地位,与建立道德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不同考查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将不同的思想主张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思考,结合阶段特征把握思想内涵。

易错点

对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把握不准确,容易混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从1933年起,美国逐步扩大免税品的范围,应税品在进口贸易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到1936年降至大萧条前的水平。这表明( )

A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进出口贸易平衡得到保障

D经济自由主义强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美国扩大免税品的范围,导致大量的产品进口,冲击了应税品的进口,说明罗斯福新政中对外贸易日益自由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促进贸易自由发展,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进出口的平衡问题,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经济自由主义强化,故D项错误,故选A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中的美国的贸易政策,扩大免税品的范围带来的影响,不是贸易保护和自由主义的强化。

易错点

将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两个历史概念混淆。自由主义是第一次工业改革后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到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政府放弃自由主义,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凯恩斯主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9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以下表格内容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5.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一  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西欧:17、18世纪,伴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发起了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反对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构建“理想王国”提供了一系列原则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法先后结束封建专制统治,以法律方式《权利法案》和《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东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19世纪末,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受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近代化探索先后失败。

示例二  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西欧:通过两次工业革命,依托科技进步和发明创造,西欧的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同时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东亚: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和国际环境严峻的前提下,党和中央高度重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本题为开发性试题。可任意选举两个角度。注意举例的典型性,如选取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角度,就西欧来说,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以及近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即可;就东亚来说,可以中国为例,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等方面进行说明。注意论述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等知识,主要考查综合分析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

要注意首先确立观点,在选取观点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取典型的史实进行论述。

易错点

举例不够典型,导致论述过程中言之无物。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赫鲁晓夫时期越南并没有引起苏联的格外关注,这引起了期望尽可能获取外援的越南劳动党领导人的不满。他们在同中国领导人谈话时指责苏联人“出卖他们,那他们同美国做交易”。……1965年2月,柯西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访问越南,在双方联合声明中,苏方表示“不会对保障越南的安全漠然视之,将给越南必要的援助和支持”。4月10日-17日,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访苏,双方在公报中除强调继续给越南必要的援助外,还指出“苏联在必要时,在越南请求下,将同意苏联公民去越南参加战斗”。从1965年到1973年,苏联共向越南外交支持、经济和军事援助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美越谈判的“潜在调解人”和“邮递员”的作用。(8分)

【居右】——摘编自《苏联对越南政策研究》

18.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由旁观或消极介入支持到积极介入

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苏联领导人的方针变化;苏联国防力量的提高;中苏矛盾的加剧;越南局势的变化。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中“赫鲁晓夫时期越南并没有引起苏联的格外关注”和“苏方表示‘不会对保障越南的安全漠然视之,将给越南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和“从1965年到1973年,苏联共向越南外交支持、经济和军事援助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美越谈判的‘潜在调解人’和‘邮递员’的作用”得出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应从当时的世界格局、苏联、中苏关系以及越南的局势等角度倩影所学知识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苏联对越南的态度及原因,主要考查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回答“变化”类题目要注意答题模式,“从……到……”,并且要高度概括。

易错点

第一小问变化不注重概括,导致叙述过于繁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推动越南人民取得抗美统一战争胜利;苏联积极插手越南战争,为日后越南倒向苏联奠定基础;影响了美苏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力量对比;恶化了中越之间的关系。

解析

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其实是在考查苏联积极介入、帮助越南的影响。应从对越南战争的结果、对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以及中越关系角度分析其影响。

考查方向

苏联政策的影响

解题思路

应从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

易错点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其高超的经商能力使其三次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世被民间称为文财神。司马迁说他“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研究气候、供求与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把握到经济运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能未雨绸缪,提前采取行动,貌似反常,实则智哉!(此所谓大智若愚耶?)范蠡经商,运用“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规律,主张“时贱而买,时贵而卖”,提出“夏则资皮,,冬则资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贱进如珠玉,贵售如粪土”,这些一反常态的经商理念再加上范蠡对出手时机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使他能屡屡短期致富。范蠡还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山,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同时,范蠡并非“为富不仁”,而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载范蠡“三致千金”后,“分散与贫交疏昆兄弟”。

20.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8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经济运行(商业活动)具有客观规律;准确判定和把握商业时机;农商并重;义利并重。

解析

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即可。据材料“把握到经济运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可得出他认为经济运行具有客观规律;据材料“主张‘时贱而买,时贵而卖’可得出他能准确把握商机;据材料“末病则财不山,农病则草不辟矣”可得出他主张农商并重;据材料“范蠡‘三致千金’后,‘分散于贫交疏昆兄弟’”可得出他主张义利并重。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

注重平时的训练,分层解读,准确表述。

易错点

对材料解读后的概括能力太差,容易照搬材料原文。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和宗法制的解体;都市商业的繁荣;“工商食官”的局面被突破,私商逐渐得到发展。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春秋末年和范蠡的及经济主张从当时生产力(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井田制和宗法制的解体)和商业发展的角度直接迁移所学知识即可。

考查方向

结合教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

解题思路

应重点从经济方面分析,注意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角度分析。

易错点

概括回答不够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礼记》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外,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挟持。

【居右】——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材料二 欧洲的广大农村地区从中世纪开始,流行一种老年人与年轻人签订退休协议的习俗。年迈的农夫或其妻子将农场及相关财产转让给家中的年轻人,年轻人按照与老年人签订的协议,定期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物品。中世纪贵族们在晚年将大笔财产赠与修道院而被接纳到宗教团体中来,从而保证了老年赡养。这种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扬,不仅是贵族,就连手工业者等劳动者也开始用这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了,与人们签订养老契约的机构扩展到地方政府、兄弟会、友爱社等众多机构,革命性的出现了与老年人签订养老契约的专业机构,这成为近代养老保险的前身。

德国在1889年率先推出了社会养老保险,此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撑下不断膨胀,成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中最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

【居右】——摘编自张海川《西方家庭养老的时代演进及其启示》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养老的异同。(12分)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洲养老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同:都以家庭养老为主

异:方式:古代中国受道德约束、中世纪欧洲以契约维系;古代中国家庭赡养与国家扶持相结合、中世纪欧洲是家庭养老与教会养老相结合;古代中国养老兼顾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西方以物质供养为主。

解析

据材料一中“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和材料二中“年轻人按照与老年人签订的协议,定期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物品”可归纳出相同点是都以家庭养老为主。据材料一中“‘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和材料二中“流行一种老年人与年轻人签订退休协议的习俗”得出方式不同;据材料一中“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和材料二中“定期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物品”得出内容不同;据材料一中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挟持”和材料二中“中世纪贵族们在晚年将大笔财产赠与修道院而被接纳到宗教团体中来,从而保证了老年赡养”得出承担者不同。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比较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的材料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从所给的材料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就可以。

易错点

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不够简练。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趋势:社会化、制度化、福利化

原因:对传统养老方式的继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调解分配的重要手段。

解析

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中“与人们签订养老契约的机构扩展到地方政府、兄弟会、友爱社等众多机构”“ 德国在1889年率先推出了社会养老保险,此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中最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可归纳出其趋势是社会化、制度化、福利化;第二小问应从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及家庭结构变化等角度等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解读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

注意对相关知识的分析,原因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易错点

对原因类的分析题目思考不够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封建制司法发展到清朝后期,其专断、不公、野蛮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1902年至1911年间,沈家本、伍延芳等修律大臣以“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为宗旨,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成果主要体现在《大清现行刑律》中,该法典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残酷的刑罚,禁止刑讯和买卖人口,.新增加了妨碍国家罪、伪造外国货币罪。除此之外还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日政府颁布《载定奕助等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进行管制改革,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并且具有法律解释权,监督地方各级审判机关的审判工作。

【居右】——摘编自《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6分)

17.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传统封建司法制度的弊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传入。

解析

据材料中“其专断、不公、野蛮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得出传统的封建司法制度存在弊端;据材料中“参酌各国法律”得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传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2-1911年,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可知这一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封建统治也面临危机,所以清政府决定进行改革,并且清末新政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考查方向

清末新政改革的背景,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结合时间1902-1911年,结合相关史实概括回答。

易错点

对材料的解读不够细致,导致答题角度不够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中西结合;司法改革全面、成果显著;司法初步独立;适应时代发展。

影响: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推动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即可。据材料中“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得出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中“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全面改造……除此之外还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得出全面改革,效果显著;根据材料中“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并且具有法律解释权,监督地方各级审判机关的审判工作”得出司法初步独立;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法律发展及外国法治思想的传入等角度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近代司法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解题思路

注意结合材料,逐步进行分析概括,同时需要一定的解题模式的储备,“特点”类题目可从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等角度去分析概括。

易错点

对特点的概括感觉无从下手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