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个表示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 )
4.《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白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表明唐代法律( )
5.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日佛,白西来人我中国;有庞眉名日聃,白胡来人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 )
3.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
7.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9.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10.据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据材料可判断( )
14.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
15.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
17.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从一个侧面说明( )
18.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
20.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记者Edmond de Goncourt写道:“……血腥镇压非常彻底,像这样杀死所有敢于反抗者的流血事件,将推迟下一次革命爆发的时间……旧社会至少为自己又争取到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13.“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人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
16.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 )
22.有学者提出“据美国最近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白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白由。”此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2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就开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十六世纪),西方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之为“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
——摘编白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28.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类认识白身的定位”,白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25.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并分析引起列宁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6.材料二反应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当时美国有人攻击罗斯福是“社会主义代言人”,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27.据材料三,概括近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人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
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白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白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请回答:
29.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30.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
“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一”
“精神是立场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乏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变抵于亡。”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重精神的修养……”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