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赤峰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1903年,梁启超指出,即使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中国的知识阶层也有诸多弱点而远逊于希腊哲人:如大都以向统治者献策为己任,“门户主奴之见太深”。他认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差距在于( )

A强调人伦秩序缺乏人本色彩

B致力于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C重视个人前途缺乏社会担当

D缺乏思想自由与品格独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春秋战国)……中国的知识阶层……大都以向统治者献策为己任,‘门户主奴之见太深’”可知,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缺乏思想自由与品格独立,因此D说法正确;AB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早期儒学。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并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经判别各备选项,很容易选出正确的D项。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不妨容易误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女婢和耕牛均可授田,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儒学复兴是在宋代,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当时女婢现象依然存在,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土地制度。

解题思路

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排除错误选项BCD项说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A项。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误选其它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恶化,迫使中国调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外交政策,从而导致上述状况变化,因此B项说法正确;AC项说法错误,此时中美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中国对外关系尚未出现重大的突破,不可能形成外交新局面,可以排

除;D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20世纪七十年代的外交。

解题思路

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并排除错误项即可。

易错点

史实不清,不能综合材料信息而误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宗法等级森严

C分封制遭破坏

D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九鼎八簋”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墓主僭越了周朝礼制,说明此时应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周朝统治中心先在今天的陕西境内的镐京,后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洛邑,可以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分封制与宗法制。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抓住题目的主旨,由现象看本质,可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审题不当,对题干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误读,基础知识把握不当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正处于明清时期,当时我国手工业发达和对外贸易繁荣,使大量白银流入,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是商业宽松的表现,可以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是在宋朝,中国新经济因素出现在明朝,但不能说为“资本原始积累”,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手工业和新航路的开辟。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1500到1800年,当时正处于明清时期,排除与该时间段不符合的相关信息即可。

易错点

审题不清,忽视或混淆了材料中相关信息而误选C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中把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他认为无论是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史,都处于进化之中。这表明孙中山( )

A倡导通过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B力主宣传达尔文进化论

C通过西学寻求社会发展进步

D深刻剖析社会演进规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运用进化论思想,来探索社会发展,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在“革命”,材料中未涉及,可以排除;B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在“深刻剖析”,孙中山并未对社会演变进行深刻剖析,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孙中山三民主义。

解题思路

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再调运所学进行判断,排除出错误说法,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易错点

审题不清,不能结合所学解读材料信息而导致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 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32. 2%,集体所有制经济占53. 4%,公私合营经济占7. 3%,个体经济占7.1%。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初步具备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个体经济微乎其微,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被消灭,中国已经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国民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材料不能推出,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解题思路

准确地解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项。

易错点

审题不清,没有注意题中“1956年”时间概念及材料数据的具体变化而误选其他错误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

A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姓“资”姓“社”的说法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确定的,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的A项。

易错点

解读材料和抓住材料主旨不够而误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下列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民主政治核心观念的是( )

A用抽签方式选出议员和陪审员等

B政府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发放工资

C陪审法庭依据诉讼人的演说了解案情、进行判决

D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的,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希腊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错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德意志汉诺威的王公乔治一世继任英国国王并在英国统治了13年。他不会说英语也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便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得到尊重

B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出现良机

C对王权的限制获得了重大进展

D“责任内阁制”政府已经建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意在反映的是责任内阁制的发展演变的相关史实,因此B项说法正确;A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责任内阁制确立于1721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责任内阁制的演变。

解题思路

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的相关史实可以排除错误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审题不清,受到题干“1714年”时间的干扰、没有抓住材料的主旨而误选A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德意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可知材料体现了超国家倾向,材料“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可知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因此A项说法正确;BC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是现象,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欧洲共同体。

解题思路

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并抓住材料的主旨,排除错误选项BCD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D项。

易错点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

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

C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冷战时期,对军事同盟多是批评、指责;冷战结束后,对军事同盟大加赞扬。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因此D项正确;ABC项不全面,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美苏争锋。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可知D正确。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史实不清,容易误选其他选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清廷称“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行礼后再行扎缚”,最终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 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 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在礼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16分)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外交发生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清廷,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儒家礼仪观念根深蒂固。(6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等启蒙思想的洗礼;力求与中国实现平等外交。(6分)影响:清廷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英国开拓中国市场的努力归于失败。(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两国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来总结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两国的对外政策方面来总结即可。

考查方向

中英礼仪问题。

解题思路

经梳理、解析材料,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总结即可。

易错点

梳理、解析材料不够,联系所学知识不当,概括性不够而误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由将外交视为临时性质工作到正式设置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由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由维护等级制的朝贡外交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的近代外交。(6分)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2分,言之成理即可)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1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 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外交事务……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国与国际两个角度可以总结出答案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考查方向

清廷外交史实。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可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从中国与东方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总结而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自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6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3分)

示例1: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3分)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 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9分)

示例2: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3分)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9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观点选择、论证题,先解析三份上谕,围绕“清政府与西学”的主题提炼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再合理引用史实,能够多角度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小结,阐释己见最好,要求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考查方向

清政府与西学。

解题思路

先围绕主题,提炼观点,且观点明确;再史论结合,从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多角度阐释;最后进行小结即可。

易错点

观点概括不明确而失分;论证过程中史实不够,不能做到史论结合而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期,允许各郡国自由铸造货币,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文帝时期改铸四两钱,仍是听任自由铸造。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时,由于这种状况愈发严重,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于是,元狩四年,朝廷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不过新币的发行并没有根本解决原有的弊端,后来又废白金而改铸赤仄钱,不久又因赤仄钱轻而贱,百姓不愿使用,不得不宣布作废。

元鼎四年,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彻底进行整顿。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亦称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货币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

——摘编自《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以桑弘羊的财经改革为中心的探讨》

16.据材料,概括桑弘羊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1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货币改革的作用。(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自由铸造货币导致货币体系紊乱,影响经济发展;自由铸造货币影响中央集权的稳定;汉武帝时社会经济陷入窘境;前期货币改革的失败。(答3点即可,共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西汉初期……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时……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元狩四年,朝廷开始……发行新币……后来又……改铸赤仄钱,不久……不得不宣布作废”可以总结出答案。

考查方向

桑弘羊货币改革。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概况总结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信息逐条分析总结概括而容易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作用:币制归于统一,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国家全融秩序;便利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答3点即可,共9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五铢钱……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货币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考查方向

桑弘扬货币改革。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和结合所学知识不当容易导致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6 年到1948 年,针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在东京进行,远东国际军事法最终判处了7 名甲级战犯死刑,16 人无期徒刑,还有多人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东京审判被认为是国际社会对日本错误国策以及战争罪行的总清算,并向全世界宣告,策划、发动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参与战争犯罪的人,要对侵略战争负责。但这次审判充满了种

种矛盾和斗争,而且最终的判决结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盟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出

的所谓“战犯假释”的指令,岸信介等甲级战犯因此被释放和减刑,之后又撤销了各种“褫

夺公职”的法令,这些战犯和曾经被清洗的人再次担任了公职,岸信介甚至后来担任了日

本首相。至1950 年,美国就提前释放了所有关押的日本战犯。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1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东京审判“充满矛盾并未得到很好执行”的原因。(9 分)

1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东京审判。(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二战结束,盟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内部矛盾开始显现;美苏冷战开始,美国利用和扶持日本对抗共产主义;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美国利用日本制衡中国。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分析总结即可总结出二战结束,盟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内部矛盾开始显现;美苏冷战开始,美国利用和扶持日本对抗共产主义;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美国利用日本制衡中国。

考查方向

二战。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不能充分结合史实、概括改革的意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析:东京审判一定程度上清算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罪行,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利益,符合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3分)但是东京审判很不彻底,没有彻底追究日本国家的战争责任,造成战后日本一些政要、右翼势力拒绝对侵略战争进行反省和悔改,使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为军国主义的复活留下了隐患。(3分)

解析

据材料信息“东京审判被认为是国际社会对日本错误国策以及战争罪行的总清算,并向全世界宣告,策划、发动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参与战争犯罪的人,要对侵略战争负责。但……最终的判决结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岸信介等甲级战犯因此被释放和减刑,之后又撤销了……法令,这些战犯和曾经被清洗的人再次担任了公职……至1950 年,美国就提前释放了所有关押的日本战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总结即可。

考查方向

二战。

解题思路

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从进步性与局限性来总结即可。

易错点

结合所学知识不当容易丢点而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向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 ……他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等。

材料二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摘编自《狂儒辜鸿铭》

20.依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以来辜鸿铭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21.你如何评价辜鸿铭?(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狂热地捍卫东方传统文化。(3分)辛亥革命后,面对中国民族危机严重,部分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新文化运动中存在对东方文化的绝对否定。(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信息“辛亥革命以后”、“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考查方向

辜鸿铭。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辛亥革命以后,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不能充分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容易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反对全面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也体现了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但其方式过于偏激,也只是一种消极的对抗,对传统文化没能加以辩证的分析,赞美中国古代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不利于新文化的传播,不利于社会的开放与民主的发展。(6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辜鸿铭一方面精通西学,一方面极力维护和宣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新旧势力交锋的一种典型表现,反对全面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对保存国粹有积极意义;但身穿长袍马褂,留长辫,方式过于偏激。

考查方向

辜鸿铭。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反对全面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也体现了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但其方式过于偏激,也只是一种消极的对抗。能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结即可。

易错点

评析历史人物的方法不当容易丢点而失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