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得知国王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表明中央不能有效的控制地方,绝对效忠中央和集权机制不可能存在,排除BD;材料反映的情况符合中国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联合执政,土地社会公有是不符合史实的,是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周王私有,故排除C;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首先判断出材料所表述的是周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时期,进而做出判断。
易错点
能否正确判断材料的表述时期,是解题的关键。
2.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战国时期的荀子是新型地主代表,不可能恢复周礼,排除A; 君臣有别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尊贤而王,重法而霸”,表明儒法并用,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抓住材料主旨“尊贤而王,重法而霸”,答案就可以做出判断。
易错点
与其他思想家及其思想混淆。
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得知是某种选官标准,既是选官制度,故排除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考试,故排除C;征召制是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A;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注重孝悌廉公,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注意这种选官制度,不是世袭的,并且注重孝悌廉公,就可以判断了。
易错点
注意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5.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得知民间资本的引入、商品生产、官员的贪腐都无从体现,故排除ACD;材料的主旨是“照买卖常规”即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抓住题干主旨“悉照买卖常规”,可以做出判断,其它选项无从体现。
易错点
注意材料的理解和提炼核心。
9.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BC说法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BC;从材料“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可以看出古代雅典遵循法律的特点;而“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说明法律至上的原则在雅典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要注意材料中的“被压迫者”是指公民,不是奴隶,因为“雅典民主政治有个特点——“轮番而治”是指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角色轮换。”故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关键是区分开“被压迫者”是公民,而不是奴隶,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易错点
主要是提炼材料的主旨核心。
10.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是在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而材料中的时间是在19世纪早期,故排除A;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 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体现了人的自私自利,并不是社会秩序的混乱,故排除B;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劳动者而非资本家,故排除D。依据材料的时间19世纪早期可以知道是工业革命以后,人民出现了严重的自私自利的现象,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注意时空限制,可以判断精神扭曲的错误,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的正确,紧密结合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易错点
注意紧密结合材料和时空限制。
4.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为错误项,B项与材料内容相反,D项不符合我国古代史实。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宋代商人只要向政府交一定的税金,政府就允许商人把盐等货物运至规定地区销售,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提炼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
易错点
是否能提炼材料的主旨和核心。
6.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不知全变之道”可以看出他主张全面的变革,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 是全面变革,实业救国是经济政策,故排除BCD;中体西用只是变革西方技术,中国封建制度不变,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康有为批评“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可以看出是针对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易错点
注意近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解放情况。
7.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并不能说明报纸完全丧失了大众读者,排除A。材料中提到“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求其通俗化”,可见报刊针对的是工人,而非大众,故排除B;D说法和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反,故排除D。材料中的文字“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说明早期中共报纸由于理论性强,普通工人看不懂,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可以看出党员用语与实际不符,即理论和通俗的矛盾,其他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符。
易错点
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紧密结合材料是做题的关键
8.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这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错误,排除A;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是在1992年十四大以后,故排除B;管理出现混乱无从体现,排除D;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反映了企业自主权扩大了,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可以看出国家下放一定权利与企业,自然体现了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易错点
注意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紧密结合材料
11.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
正确答案
解析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强化国家干预经济、仿效计划经济模式”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故排除ABD;材料认为:“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所以这一经济理论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但也不主张自由放任,只能是放松国家干预,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体现了材料的主旨是“既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但也并不主张自由放任”,可以判断答案。
易错点
紧密结合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是关键。
12.伊朗儿童和未成年人知识发展研究院主任马杰德·格德里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设计出萨拉娃娃,并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他认为:“芭比像一匹特洛伊木马。她腹中藏着西方文化,比如化妆盒,不合礼节的服装,一旦它进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对我们的儿童施加这种影响。”材料主要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C两项含义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材料中“设计出萨拉娃娃以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美国芭比娃娃所代表的美国文化影响……芭比像一匹特洛伊木马,腹中藏着西方文化,它一旦进入我们的社会,就会对我们我们的孩子施加影响。”说明作者不认可美国文化对伊朗的影响和坚守本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故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只要提炼出有效信息,美国与伊朗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冲突这一主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易错点
结合材料,题肢表述是否准确,过于绝对的可以排除。
妥协,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正义。这样一来,人们之间必然形成彼此妨害以致达到危险的局面,这是同人们追求享乐目的背道而驰的。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3.据材料一,以史实说明古代雅典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14.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在创建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选择政治妥协的时代背景有着怎样的相似性?
15.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解析
首先明确材料一中伊壁鸠鲁主张用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维护双方的利益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明确含义的基础上找出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发展中的具体妥协事例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明确伊壁鸠鲁的主张,在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易错点
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能否实现知识的再认再现。
正确答案
相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力
量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遵循和维护传统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的历史惯性。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和“ 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说明中英两国在创建民主政治时,都有传统的事物在发挥作用;当时英国国内力量有许多分支,君主派、立宪派、共和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力量更是体现了多元化和复杂化,英国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于是和新贵族联合,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结合这些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可以看到中英受到传统力量的影响,再结合所学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就可以了,这是解答的难点。
易错点
结合所学知识是解答此题的难点,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
正确答案
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理由:妥协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民国复辟埋下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一种策略。理由: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
解析
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评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选择任一观点论述即可,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明确材料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首先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列举就可以了,关键是所学知识是否把握准确和充分。
易错点
注意首先明确观点,并且史论结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表示:“吾主君主立究,吾事成,愿先
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材料二“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究无望,终归于亡国而
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究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杨度《君宪救国论》1915年4月
材料三 杨度于l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有人讥讽他投
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何汉文《杨度传》
21.根据材料概括杨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追求。
22.以上三则材料体现的杨度的政治主张是否矛盾,并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支持无产阶级革命。
解析
政治追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所以从材料一中的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时,杨度说“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可知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主张君主立宪;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杨度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由材料三中的“杨度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可知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支持无产阶级革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进行概括归纳即可,不要照抄材料。
易错点
注意结合材料,紧扣材料,进行综合概括和归纳。
正确答案
不矛盾。材料一中主张君主立宪但并不排斥革命,材料二中他们支持袁世
凯复辟帝制。后来又加人中国共产党。杨度先生虽然走过弯路,但是不断追求爱国进步是其一以贯之的精神。
解析
态度:结合上述材料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可知杨度的政治主张不矛盾。理由:由材料一中的“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可知主张君主立宪但并不排斥革命;材料二中他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尽管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他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说明杨度先生虽然走过弯路,但是不断追求爱国进步是其一以贯之的精神;故上述政治主张并不矛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综合材料,对杨度进行客观的评价,肯定或否定一个事物,一定要注意特定背景,要发展的看问题。
易错点
一定注意客观的认识和特定背景条件下的评论。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晰)
正确答案
中国的疆界观实质上是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而丧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18、19世纪英国的疆界观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其实质是对外殖民扩张。在工业化时代,有利于英国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代表着以后历史考试的潮流,引入了新的史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本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注意既要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理解上一幅图即1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宗、藩”是关键的字眼。又要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理解下一幅图即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特别是要突出清朝的落后疆界观。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观察,可以看到中英是两种不同的疆界观,首先要明确不同疆界观的实质,实质不同他们的影响自然有差别,一个是近代的疆界观,一个是封建时代的疆界观,他们对中英两国在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不同,也就是不同疆界观与近代化的关系有差别。
易错点
关键是信息的提取以及比较的角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犬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正确答案
特点:具有前瞻性,更加重视教育;扩大免费范围,发展公益教育;将教育与救国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
解析
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的方法是先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在进行总结。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可知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根据“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扩大免费范围,发展公益教育;通过一系列数字的列举可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进行分划不同的层次,进而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易错点
能否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炼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正确答案
影响:促进教育大发展;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传承;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解析
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首先是促进教育大发展;其次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胜利;长远来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从根本上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传承;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回答时注意要发散思维,多角度回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结合材料中的大量数据“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可以得出一部分答案,同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远来看他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易错点
注意除了结合材料外,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
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9.依据材料一,“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和“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分别指的是什么?
20.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作者对“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在现代民主政治方面影响的评价?
正确答案
双重革命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解决是指1875年法国制定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解析
主要考虑此时期的政治、经济领域的革命以及考虑法国确立资产阶级政体的重要文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基础知识的把握很关键。
易错点
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不能结合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
正确答案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政体的典范;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欧洲大陆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建立了民主政治,法国大革命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英国、美国通过革命分别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政体的典范,法国大革命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为实现民主政治努力奋斗。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问的解决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注意史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易错点
注意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从世界整体的角度去观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