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毕节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涉及列国纷争,故①错误;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生产方式的进步,铁犁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②正确;材料与百家争鸣无关,故③错误;为实现“战胜而强立”的目的,各国争相变革,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各国的变革

解题思路

准确的理解材料的信息,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背景熟练的掌握。

易错点

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不熟悉,不能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正确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已经从政治需要出发来解释伦理纲常,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天地和理的先后关系,与天人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朱熹认为理先于天地存在,说明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的本性,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

解题思路

宋明理学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要知道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儒家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理解材料的意思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明朝洪武五年,琉球遗使“入朝”,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

B利用“商帮”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C对外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贸萎缩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入朝”“赐”等信息可知琉球与明朝进行的是朝贡贸易,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帮”,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市镇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琉球与明代的朝贡贸易,与“闭关锁国”无关,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提炼中心思想进行作答。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准确的概括材料的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正确答案

B

解析

清廷希望以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而非把关税作为谈判筹码,故A项错误;用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是为了保持华人与洋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华夷之防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立国”,故C项错误;清廷希望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人的让步,这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国家的经济主权,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仔细的阅读材料,依据材料进行作答。

易错点

学生对近代清朝外交的变化的情况缺乏理解,不知道清政府的一些做法体现的传统的观念,也不知道近代中国外交发展进步的地方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混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非崇尚现代文化,故A项错误;根据“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故B项正确;材料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对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的推动作用,未涉及文言文,故C项错误;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新文化运动继承发展,与其是通俗还是高雅无关,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

解题思路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发展,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被打倒,理解材料进行作答。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不能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如果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

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全权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平等

B民主制排斥持不同政见者

C制衡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权力

D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普及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的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只有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民主制持不同政见者,故项B错误;社会各阶层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公民的权利远远高于其他人,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仅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讲的是民主权利并不能赋予每一个人,只有雅典的公民才有民主权利。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真正的明白材料的意思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列宁晚年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指(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建立苏维埃政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能增强农民的力量,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与西欧类似,故B项错误;列宁去世后才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俄国是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向西欧一样通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来壮大无产阶级的力量,所以先建立苏维埃政权,然后再创造发展社会主义的条件,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易错点

学生对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不熟悉,不知道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

的开创时期。”对材料中“新的开创”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由专制统治向宪政体制的转变

B实现了戊戌变法提出的改革目标

C解决了社会矛盾和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D进行了“中体西用”的政治尝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清朝的宪政实际上仍然以维护皇权为核心,未改变专制本质,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最终破产,故B项错误;清政府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为目的进行改革,无法解决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虽以维护皇权为核心,但毕竟是以宪法的方式,体现了“中体西用”,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理解材料的信息依据材料进行作答。

易错点

学生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掌握的不充分,无法迁移知识,因此对材料缺乏理解能力,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材料最能说明当时我国(        )

A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

B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性

C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D通过教育立法保障人才培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不能说明1957年的变化,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艺术和学术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迫切需要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讲话而并非教育立法,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信息,分析辨别选项找到合适的选项。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准确的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观点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杰斐逊代表的共和党主张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实行平民政治;汉密尔顿代表的联邦党支持建立强力政府和精英政治。最终国会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组成。国会建设方案体现了(       )

A联邦制共和政体尚未完善

B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妥协理念

C美国制度设计的集权原则

D政治精英掌控了权力的中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共和党和联邦党的妥协,最终达成两院制的建设方案,与联邦制共和政体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国会建设方案体现了共和党和联邦党的妥协,故B项正确;两院制体现了分权,故C项错误;参众两院分别代表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最终确立了两院制,也体现了平民政治,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程的基本内容,仔细的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国会的设置体现的是政治妥协的精神。

易错点

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美国的政治体制不熟悉,不能灵活运用导致不能准确的分析材料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传统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梁启超的“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研究重心,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这一视角转换体现了(        )

A社会史观

B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D近代化史观

正确答案

A

解析

社会史观以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不仅要关注上层人物,也要关注到下层民众,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全球史观强调世界整体发展,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发展就是文明演进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近代化史观,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史观

解题思路

对常见的几种史观一定要清楚,知道各自的内涵,准确的理解,学会运用史观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对常见的几种史观不熟悉,不能区分这几种史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这表明当时(         )

A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

B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

C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正确答案

C

解析

1959年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未动摇,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轻工业长期落后,故B项错误;展览会本是经济交流,但却引起了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冲突,这说明两国的政治对立影响了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展览会并不能体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对立,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提炼中心思想进行作答。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不能对材料进行准确分析导致错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 -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除了调整时期注重市场机制等一些制度创新外,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材料三 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

16.比较材料一的两组数据,说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两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弊端。(8分)

17.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70至90年代推动我国经济成分变化的国内、国际因素。(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作用: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分)

特征:“一五”建设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大跃进”模式强调工

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大规模、高速度。(4分)

弊端:前者易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后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分)

解析

第一小问作用,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比1949年有了极大的发展,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小问特征及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一五”建设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大跃进”模式强调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大规模、高速度;“一五”建设模式容易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大跃进”模式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经济建设的探索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能够对材料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易错点

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并且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导致回答偏离材料的要求。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国内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答1点2分,2点3分)

国际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苏联解体,结束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发展模

式,市场经济占据丰导地位;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政府确立了建立社会丰义巾-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任答2点,4分)

解析

国内因素可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分析;国际因素可从经济全球化、国际局 势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

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明白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国内和国际的相关因素,仔细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提炼概括正确作答。

易错点

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不熟悉,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导致错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国会的政策是:要清楚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

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

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

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

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一一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材料二 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1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新”的表现。(9分)

1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的主要变化及其出现变化的原因。(1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表现:新的理论和政策: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新的特点: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把私人垄断资

本丰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丰义;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

些丰要资本丰义国家借鉴,促使资本丰义发展出现新变化。(任答3点,9分)

解析

根据“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这是新的理论和政策;根据“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得出罗斯福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开创了国际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具有一定的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易错点

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不熟悉,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迁移,同时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导致回答不全面或者是偏离材料要求。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在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评价是肯定积极作用占丰流;21世纪初对新

政的负面评价占丰流。(4分)

原因:在20世纪中期以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破坏巨大,人民希望尽快摆脱

困境,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丰义的形式来缓解和摆脱经济危机,

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资本丰义民丰制度,遏制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发展的

新模式;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及两方资本丰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牛深远影响。

(任答3点,6分)

21世纪初: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丰义经济危机;新政的历史负面影响暴露,认

为新政开创了行政干预立法的恶劣先例;认为《农业调整法》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和低收

入的农业工人,使农民的生产独立性大为下降;《工业复兴法》减少竞争、抑制了生产,

大垄断集团瓜分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控制;工会权力的扩大产生了工人贵族,他们

以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获取高收入;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人们对以往新政的评价产生怀

疑和否定情绪;学者希望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多元史观的

影响。(任答3点,6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书名中“新民主”、“超越”、“未来”等词可知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 政的正面评价居多,根据“大箫条”“叛徒”“苛政”等词可知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居 多。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当时的20世纪中期以前和21世纪初的时代特点、新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分析。20世纪中期以前,主要是从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新政所取得的成果、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21世纪初,从新政的弊端、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历史的借鉴、思想多元化等方面来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的内容,然后分析变化,根据分析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化出现的原因。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缺乏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炼不出材料的观点导致回答失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一一班固<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一一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一一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以中、英为例进行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论题明确(2分)

阐述: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

治制度冈时而变。(2分)

史实依据:在中、英之间,任举一国为例进行阐述。

依据1: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核心变化是:围绕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

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进行长期改革或斗争。(4分)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因时而变:唐朝通过“三省”实行相互牵制和

监督,削弱相权,独尊皇权;宋朝收地方兵权、设知州、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宋真宗

时期,相权强化,限制皇权;元朝设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力很大,

左右皇位继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这些都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时俱进。(任答2点,4分)

依据2:中世纪,英国开创了议会制度。核心变化是:围绕议会权力的消长,议员与

国王进行长期、反复地斗争。(任答2点,4分)

英国议会制度发展因时而变:中世纪,英国封建贵族通过《大宪章》,以议会权力限

制工权;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斯图亚特工朝信奉“君权神授”,削夺议会权力,实行专制

统治,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工权,确立君

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逐渐掌握议会权力;以后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1832

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掌控等,体现了因时代需求而进行议会制度创

新与发展。(任答2点,4分)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拟定论题,题目必须围绕“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其次进行阐释,明确材料的指向,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具体制度却因时而变。题目限定只能以中、英两国政治发展史实为依据,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相关知识,指出其本原精神及发展创新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政治制度创新与发展

解题思路

对于这一类的试题,首先应该明白做题的思路。要先读一遍材料,知道材料是关于什么的,然后仔细的分析问题,看清要求,一般是提炼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进行史论结合进行分析说明。

易错点

学生提炼不出观点,不能根据材料的要求进行作答,不知道此类问题的作答的方法导致回答不符合材料问题的要求,得分率较低。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一一康德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知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一一恩格斯

材料三 正像卢梭所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的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想上面。

一王养冲《l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8.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启蒙思想家在政治和宗教领域的重要主张。(8分)

19.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启蒙运动的作用。(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张:在政治领域,启蒙思想家要求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专制工权和封建特

权;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4分)

宗教领域: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宗教权威和宗教迫害;主张用人的理性代替神

的意志。(4分)

解析

政治领域,根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要求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专制王权和封建特权,根据“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得出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宗教领域,根据“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最无情的批判”得出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宗教权威和宗教迫害,根据“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得出主张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意志。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思想

解题思路

首先应该对所学知识熟练的掌握,同时仔细的分析材料,对材料中符合问题要求的内容分析概括进行归纳。

易错点

学生对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不熟悉,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导致回答偏离材料的要求。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作用:为人们摆脱专制制度和封建教会的思想禁锢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启民智,

激励广大民众独立思考、判断社会发展方向,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

仅凭假设和推理来构想学说;脱离社会实践的基础;没有看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辨证

关系。(答1点2分,2点3分)

解析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评述。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抨击天主教会的迷信和权威, 反对专制和愚昧,为人们摆脱专制制度和封建教会的思想禁锢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是积极的一面。根据“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想上”得出仅凭假设和推理来构想学说,没有看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脱离社会实践的基础,这是不足之处。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作用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回答的角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易错点

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掌握,不能对材料进行分析导致回答不全面或者是偏离材料的要求。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国政府认为埃及政府所采取的行动(指埃及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威胁了1 888年的公约所保证的运河自由航行和安全。这就使得有必要采取行动来保证签订那个公约的缔约国和所有其他有权享受它的利益的国家将在事实上确能得到这种利益。

一英、法、美三国关于反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并建议在

伦敦举行有关国家会议的联合公报(节录)(1 9 56年8月2日)

材料二 英、法帝国主义梦想用腐朽的“炮舰政策”,恢复他们对埃及的统治。美帝国主义正在纵容和利用英,法的侵略,企图从中渔利。但是在今天的时代里,它们的这些阴谋是注定了要失败的。

一一周恩来致纳赛尔电(1956年11月1 0日)

材料三1 956年6月,苏联表示不附加任何条件为建设阿斯旺水坝提供20年的11亿美元贷款,纳赛尔接受与苏联的合作;作为报复,美、英两国撤销为阿斯旺水坝提供贷款的承诺。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采取“填补真空”的政策,逐步取代英、法在中东的位置。十月战争期间,美国向以色列运送大规模军事装备,准备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装备,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进行强烈抵制。1972年,美、苏两国首脑宣布:主张致力于在中东实现“军事缓和”,中东和平进程受到当事国和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一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教学用书》

20.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美发表《联合公报》的根本目的及其在埃及问题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50-70年代,美、苏实施中东战略的实质及其影响。(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目的:维护英、法、美在埃及的既得利益;阻止埃及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丰权。(4分)

原因: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正义力量支持埃及政府收回运河丰权、反对殖民占领和干涉;

国际社会和舆论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埃及和世界人民识破美国插手中东事务,谋取私

利的目的。(任答2点,4分)

解析

第一小问目的,根据“埃及政府所采取的行动……这种利益”得出是为了维护英、法、美在埃及的既得利益,阻止埃及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周恩来给纳赛尔的致电,并结合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可以得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正义力量支持埃及政府收回运河主权、反对殖民占领和干涉,国际社会和舆论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埃及和世界人民识破美国插手中东事务的阴谋等。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苏伊士运河战争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程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易错点

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不熟悉,不能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得不出英法美等国发表联合声明的目的,同时也不知道中东战争的背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实质:美、苏在中东开辟冷战新战场。(2分)

影响:为埃及摆脱英、法的操纵控制创造条件;有利于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管理权、

实行外国资本国有化的政策。

苏联势力渗透阿拉伯国家,打破英、法对中东的长期垄断,加强了苏联对中东的控制。

美国支持以色列,控制中东战略要地和石汕资源,为称霸该地区创造条件;苏、美争

霸中东,造成地区局势的长期动荡和战乱;阿拉仙国家的联合抵制,削弱美、苏在中东地

区的影响,为建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任答3点,5分

解析

第一小问实质,结合“冷战”的知识可知美、苏实施中东战略的实质是美、苏在中东开辟冷战新战场。第二小问影响,从对埃及、苏联、美国、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对埃及来说,有利于收回运河管理权,摆脱英、法的控制;对苏联来说,其势力渗透阿拉伯国家,打破英、法对中东的长期垄断,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对美国而言,支持以色列,控制中东战略要地和石油资源;美苏争霸,造成中东地区局势动荡;阿拉伯国家抵制美苏,有利于世界和平。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二十世纪50-70年代,美、苏实施中东战略的实质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知道中东战争的背景,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概括材料的能力。

易错点

学生对历次中东战争的背景不熟悉,不知道战争的具体情况,无法分析美苏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做法的实质。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清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一一摘自《孙中山全集>

民国肇建,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形势严重,孙中山有见及此,改变建立单纯的汉族国家的主张,提出“五族共和”,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定义……是曰民族之统一”。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一一引文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内容的变化。(8分)

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阐述民族主义不同内涵的背景。(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辛亥革命前,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汉民族国家(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辛亥革命期问,在五族共和的基础上,融合国内各族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辛亥革命后,明确提出反帝,争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追求国内各民族的平等。(8分)

解析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是不同的,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概括。 根据“驱除 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可知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要是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汉民族国家;根据“五族共和”“与满、蒙、回、藏……是曰民族之统一”得出辛亥革命时变为在五族共和的基础上,融合国内各族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根据“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得出辛亥革命后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内各民族平等,结合所学可知他晚年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内容并进行概括分析。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无法对材料进行概括分析,找不到材料的关键信息,找不到孙中山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丰义内涵,受大汉族丰义传统的影响;反清

政府统治的现实需要;发动民众参与革命的迫切愿望。(任答2点,4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调整民族丰义的内涵,迫于民族分裂形势严重;对争取和捍卫民

丰共和斗争失败的反思;受共产国际、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影响。(答1点2分,2点

3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总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阐述。辛亥革命前,根据“迫我汉人为其奴隶,…… 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可知他受到大汉族主义传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反满是反清政府统治的现实需要,他希望以此需要发动民众参与革命;辛亥革命时,根据“民国肇建,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形势严重”可知是迫于民族分裂形势严重;辛亥革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他对争取和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反思,同时受共产国际、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影响。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民族主义不同内涵的背景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知道孙中山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指导思想,知道每一个革命阶段国内和国际的局势的变化,进而分析背景的不同。

易错点

学生对孙中山在不同的革命阶段的指导思想不熟悉,不知道孙中山革命在不同阶段的背景导致作答错误。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