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成都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秦朝端正法度和纲纪,使社会安定,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秦朝的统治。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的BCD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

易错点

如果读不懂材料,就容易误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A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汉会战实现了我国守军的消耗敌军、掩护战略撤退、粉碎日军攻势的既定计划,因此(D)项说法错误;(A)项说法片面,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不是材料的主旨,可以排除;(B)(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排除出错误说法,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材料信息解读不当,容易误选其他错误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接到国会提交的法案后十日之内,如遇国会休会而无法将该法案退还时,该法案不得成为法律。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由此可见,美国()

A存在行政干预立法

B成功实践权力制衡

C总统权力大于国会

D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总统行使行政权,通过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干预国会的立法,因此(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制衡的同时,材料主要反映出行政干预立法,权力制衡原则存在弊端;(C)项说法错误,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相互制衡,只是总统利用制度的漏洞干预立法,并不能说明总统权力大于国会;(D)项说法错误,行政干预立法,体现出法律体系不够完备。

考查方向

美国1787年宪法。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容易随意误选其它任意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C)项说法正确,西汉武帝时代期,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因此行业水平为当时最高;(A)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途中印章虽是篆文,但不能体现出是当时主流通行字体;(B)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在“佛教思想”,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西汉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史实。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排除错误选项D项和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的AB项,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容易误选其他错误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时期南北方经济水平大致相近,差距不大,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汉和西晋两国的首都虽然为长安和洛阳,但是不能说明当时的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后来隋唐的首都仍是长安;(C)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考查方向

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出错误选项即可。

易错点

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联系所学知识不当,容易错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廷议属于法定的议事程序,其议决结果可能有悖于君主意愿,因此反映出明代中央决策廷议趋于制度化,(D)项正确;(A)项说法体现不出,材料信息是廷议的结果,没有涉及廷议的过程,不能反映出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B)项说法错误,明代皇帝要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反映出朝臣限制了君主的权力;(C)项说法错误,明朝皇帝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改变廷议结果,因此廷议制度不能确保朝廷公正法治。

考查方向

明朝廷议制度。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的选项和错误的选项,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当容易误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C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

D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仍在持续发展,因此(C)项说法正确;(A)(D)项说法体现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可以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B)项说法错误。

考查方向

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如果对基础知识不熟悉,会想当然选择AD,实际上题干和AD没有任何关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清末预备立宪时,“尤为可笑者,法部与大理院两署,常争论权限,又皆无精当之主张,而两署皆分途秘求梁先生代为确定主张及解释权限,甚至双方辩释之奏议公函,均出于先生一人之手”。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顽固派反对变革

B司法机关相互制衡

C民主思想指导实践

D对立宪政治认识不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清廷虽然实行了预备立宪,但是对立宪政治却不理解,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顽固派,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清末预备立宪。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联系所学知识不当,容易任意选择非答案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与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当时工业化运动是符合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因此(B)项说法正确;(A)(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三大改造。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即可总结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解题的关键判断不出容易失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雅典城邦官员在任职期间需经历五百人议事会十次信任投票,如未通过,需提交陪审法庭,若判其无罪,可官复原职;若判其有罪,则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并在离任时向陪审法庭报告帐目,接受审计监督。这体现了()

A陪审法庭职能的多样化

B雅典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牵制

C陪审法庭取代公民大会

D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雏形产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陪审法庭既是司法机关又是审查机关,(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形成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最初的雏形,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雅典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并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排除出错误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如果读不懂材料,就容易任意选择非答案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须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寂静的春天》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一思潮是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因此(C)项说法正确;(A)(D)项说法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可以排除;(B)项说法属于文学创作与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出错误选项,即可作答。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结合所学知识不当,容易误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材料中这一体制()

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体制是斯大林模式,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适合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可以排除;(C)项说法适合于新经济政策,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解题思路

根据首先判断出是斯大林模式,然后在排除出错误选项即可。

易错点

材料信息解读不透彻,容易误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13分)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任答三点即可,6分)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每点2分,第三点必答,4分)

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一点2分,两点3分)

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每点2分,共8分)

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任答两点,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信息“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两者产生的背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打破“华夷秩序”、有助于西学传播、融合中西方文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等角度总结出共同影响为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结合各自的特色、可以互相借鉴的角度来分析即可总结出答案为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

考查方向

“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2分)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作答。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能逐条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不当,容易丢点而失分。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容易导致丢点而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每点2分,共8分)

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任答两点,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打破“华夷秩序”、有助于西学传播、融合中西方文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等角度总结出共同影响为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结合各自的特色、可以互相借鉴的角度来分析即可总结出答案为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

考查方向

“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作答。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容易导致丢点而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6年10月,张荫棠以候补五品京堂、副都统、驻藏帮办大臣身份抵拉萨“查办藏事”,开启了涉及藏族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大规模改良维新运动。针对当时藏区存在的诸多“陋习”,张荫棠组织编写了《训俗浅言》与《藏俗改良》。

《训俗浅言》根据儒家伦理文化的精要,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五伦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进行必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藏区各民万众一心,外敌自无由侵入;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切勿同室操戈。还要“开办和振兴实业以救济贫弱”,切勿只思日诵经典,望神庇佑,望人布施。

《藏俗改良》则涉及婚配、丧葬、卫生、客礼、穿戴、迷信以及识字、练武、经商、种植、开办实业、开发矿产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偏见及生活陋习的改良。

张荫棠还提出,藏民之所以愚昧,因其既不识藏文也不识汉文,因此,藏区所设学堂“应汉藏文兼教,使藏民人人能读书识字”。几年中,西藏地区开办了新式学堂22所。学堂的教学科目亦基本按照清朝政府1904年初颁发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置。

——摘编自余仕麟《晚清藏区“藏俗改良”运动述评》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背景。(7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意义。(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藏区习俗与文化落后,同汉族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差异较大;晚清政府对藏区管辖与治理的薄弱;晚清“新政”在全国的推行;西方列强入侵藏区的野心。(最后一点必答,答出三点得7分)

意义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权威;(2分),一定程度遏制了西方列强分裂与侵吞西藏的野心;(2分)打破了藏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封闭落后状态,推进了藏区社会的文明进步;(2分)促进了汉藏文化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针对当时藏区存在的诸多‘陋习’,张荫棠组织编写了《训俗浅言》与《藏俗改良》”、“学堂的教学科目亦基本按照清朝政府1904年初颁发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置”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为西方列强入侵藏区的野心;藏区习俗与文化落后,同汉族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差异较大;晚清“新政”在全国的推行;晚清政府对藏区管辖与治理的薄弱。

根据材料“《训俗浅言》根据儒家伦理文化的精要,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五伦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进行必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藏区各民万众一心,外敌自无由侵入”、“藏民之所以愚昧,因其既不识藏文也不识汉文,因此,藏区所设学堂”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考查方向

晚清藏区“葬俗改良”。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逐字逐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总结。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意义。(8分)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结合所学知识不当容易丢点失分。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联系所学知识不当容易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意义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权威;(2分),一定程度遏制了西方列强分裂与侵吞西藏的野心;(2分)打破了藏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封闭落后状态,推进了藏区社会的文明进步;(2分)促进了汉藏文化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解析

根据材料“《训俗浅言》根据儒家伦理文化的精要,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五伦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进行必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藏区各民万众一心,外敌自无由侵入”、“藏民之所以愚昧,因其既不识藏文也不识汉文,因此,藏区所设学堂”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考查方向

晚清藏区“葬俗改良”。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联系所学知识不当容易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选做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0年7月底,德国秘密制定侵略苏联的计划……如何摆脱来自东方日本的威胁,重新成为苏联必须严重考虑的外交问题……还在1940年7月,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规定调整苏日关系以适应南进之需。1941年4月13日,苏联、日本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除了肯定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在一方与第三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保持中立以外,还特别声明“日本须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即外蒙古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须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国自然成为这两个国家相互妥协的最直接受害者……不过同时由于国际形势并未按苏联领导人的意志发展,苏联对华援助并未停止,延续到苏德战争爆发。条约稳定了苏联的东部边界,但激化美、英同日本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援主要依赖美英。

——改编自李嘉谷《论<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实际影响》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背景。(6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影响。(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二战初期,德日法西斯占上风,试图扩大战争;苏联面临德国战争威胁,安全形势严重;日本试图调整苏、日关系以实施南进。(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由材料时间信息、材料“1940年7月底,德国秘密制定侵略苏联的计划”、“在1940年7月,日本……规定调整苏日关系以适应南进之需”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考查方向

《苏日中立条约》。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本题答案。

易错点

本题难度不大,如不能把握材料信息的关键,会出现要点不全或结论不准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有利于苏联稳定远东,避免两线作战;推动了日本南进,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二战规模的扩大;美英与日矛盾激化,推动了美英援华;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抗战;推动了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每点2分,答出4点得9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条约除了肯定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在一方与第三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保持中立以外,……中国自然成为这两个国家相互妥协的最直接受害者……激化美、英同日本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援主要依赖美英”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考查方向

《苏日中立条约》。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本题难度不大,如不能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并加以迁移比较得出的结论就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爱新觉罗·善耆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从戊戌变法起,善耆就一直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被称为“帝党”……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善耆出任崇文门监督,开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耆在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着力整顿巡警,从而奠定了京师近代警察的基本规模;参与编订《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和《禁烟条例》等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守法者有法可循;同时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还对海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清政府新政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善耆推行新政的有利条件。(6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活动。(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条件出身权贵,手握实权;思想开明,敢用新人;廉洁自律,不惧权贵。(6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一中“爱新觉罗·善耆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善耆出任崇文门监督,开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考查方向

善耆。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回答本题。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容易丢点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评价是清政府新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其新政主观上是为了消弭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任答三点,9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清政府新政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和所学知识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即可总结出答案为是清政府新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其新政主观上是为了消弭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任答三点)。

考查方向

善耆。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二“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清政府新政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和所学知识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即可总结。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不能解读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导致要点不全而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正确答案

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4分)

解析

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8分)

示例一

内容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

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2分)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分)

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4分)

示例二

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4分)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4分)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4分)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根据材料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确定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此种不同的原因。要求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

考查方向

中英两国改革。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确定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此种不同的原因。

易错点

围绕论题总结出具体论题不当,结合史实不当,容易失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