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 历史 (湖北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单选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的信息来看,这些器物的制作精美且轻薄,通常代表着高贵的社会地位。由于这类蛋壳陶杯在龙山文化中较为常见,而在其他地区则较为罕见,这可能暗示着一定的文化交流或物质流通。

选项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这个选项暗示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存在,但从蛋壳陶杯的出土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国家认同的形成,因为这需要更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组织的证据。

选项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尽管此选项关注于地区间的交流,但仅凭蛋壳陶杯的出土地点和原文化地区,尚不能直接确定南北贸易的频繁程度,需要更具体的证据支持。

选项C(史前文明存远距离交流):这个选项较为合理,因为蛋壳陶杯原本主要见于龙山文化遗存,而在襄阳凤凰咀遗址的发现表明了文化或物品的远距离传播,可能通过贸易或文化交流等方式。

选项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这一选项需要具体的考古年代测定来支持,仅凭蛋壳陶杯的出土无法确定是否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这段《岳麓书院藏秦简》的记载主要描述了秦朝中央对地方官员的命令和对其行为的规范,特别是关于不应在春夏种植季节向百姓过度征税或征役的指示,以及对不遵守命令的官员的严厉处罚。以下是各个选项的分析:

选项A(相权挑战皇权):这段记载并没有直接表明有权力机构在挑战皇权。相反,这里体现的是中央政府通过丞相向下属地方官员下达指令,表明中央集权体系的执行。

选项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这个选项更接近实际情况,因为文中提到了对春夏季节农业活动的保护,这暗示了秦朝对农业的重视,这与秦国历史上的耕战策略相符合,即强调农业以保障粮食供给,从而支持国家的军事扩张。

选项C(统治残暴严苛):虽然秦朝历史上以法治严苛著称,但这段记载主要强调的是防止地方官员滥用权力,减轻对百姓的压迫,因此不完全符合“统治残暴严苛”的描述。

选项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这段记载虽然显示出对百姓生计的一定关注,但不足以说明秦朝崇尚儒家的民本思想。秦朝更多地采用了法家的思想来加强法律和中央集权。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正确答案

A

解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各个选项。

题目描述了唐朝后期河朔藩镇节度使的更替情况。关键点在于:1) 朝廷对节度使的任命有两种方式,要么立即任命亲王遥领,要么推迟数月再正式任命;2) 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选项A. 藩镇的独立性受限: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立即任命亲王还是推迟数月后正式任命,都是由朝廷来决定的,而且具体的任命还通过宦官传达。这表明朝廷对藩镇节度使的任命有控制力,藩镇的独立性受到限制。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相符。

选项B. 官员任免程序规范: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官员任免程序的规范性,只是说了任命的方式和传达方式。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

选项C. 外重内轻局面出现:题目中并未提及内外权力对比的情况,只是描述了藩镇节度使的任命情况。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

选项D. 宦官权力有所扩大:虽然题目中提到了宦官在传达任命中的作用,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宦官权力有所扩大。宦官在这里只是作为传达者,而不是决策者。因此,这一选项虽然部分相关,但不足以成为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A选项“藩镇的独立性受限”最符合题目描述。朝廷通过控制节度使的任命,限制了藩镇的独立性。因此,选择A是正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提供的描述,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的奏议内容反映了南宋故地被纳入元朝版图后的税收和经济政策情况。南方的纳税情况相对较轻,且有田地的富户尽管租子收入高,纳税却较轻。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选项A(抑制土地兼并):描述中没有直接提及元朝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反而,提到田多的富户年收租子很高,表明土地兼并现象可能仍然存在。

选项B(优容江南经济):这个选项较为符合描述内容,因为奏议中明确提到南方的经济负担较轻,这可能是元朝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意减轻税收,从而优容江南地区的经济。

选项C(简化赋税名目):虽然提到了纳地税和商税,但没有足够信息表明元朝有意简化赋税名目。奏议的描述侧重于税负的轻重,而不是赋税系统的复杂度或简化。

选项D(提高南人地位):描述中没有提及南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只是讨论了税收问题,因此这一选项与描述内容关联不大。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正确答案

D

解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题目引用了赵翼《廿二史札记》中的“明祖行事多仿汉高”这一观点,并指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祖)在行事上多模仿汉高祖刘邦。我们需要找到一项举措,这项举措是刘邦曾经采取过的,而朱元璋也模仿了。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选项A. 定鼎前朝旧都:这一选项并没有特指刘邦或朱元璋的行为。刘邦定都长安(今西安),而朱元璋定都南京,虽然都是前朝旧都,但不足以证明朱元璋模仿了刘邦。

选项B. 推行文化专制:刘邦并没有特别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这一选项与刘邦的治国策略不符,因此也不能说明朱元璋模仿了刘邦。

选项C. 废除行政中枢:这一选项与刘邦和朱元璋的治国行为均不相符。两者都没有废除过行政中枢。

选项D. 建立宗室藩屏:刘邦在建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分封了许多同姓王到各地,形成了宗室藩屏,用以维护皇权和中央政府的统治。而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为藩王,以巩固统治。这一举措明显体现了朱元璋模仿刘邦的治国策略。

综上所述,D选项“建立宗室藩屏”最符合题目中“明祖行事多仿汉高”的说法。因此,正确答案是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探讨了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首先,我们分析选项A,提到“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虽然民主革命思想在近代中国有一定影响,但与外交官群体的外语能力和对西方的了解程度没有直接联系。这一选项与题目所述的演变过程关联性不强。

接着看选项B,关于“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这一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近代中外关系是否平等,不仅仅取决于外交官群体的变化,更与国家的整体实力、国际地位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这一选项同样不能准确反映题目中的演变意义。

再来看选项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非常吻合。从科举出身、不谙外语的第一代外交官,到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了解西方的第三代外交官,这一演变过程明显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向近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们分析选项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虽然晚清时期确实经历了一定的政治体制变革,但这一变革与外交官群体的外语能力和对西方的了解程度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这一选项也不能准确反映题目中的演变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该表可论证(    )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历史数据分析的题目,我们需要根据给出的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来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各项数据:

岁入总额:反映了各个省份的财政收入情况。

岁出总额:反映了各个省份的财政支出情况。

军费: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能体现军费开支的占比和规模。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题目中的数据并未直接涉及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如工业产值、商业贸易等数据,因此不能直接从数据中推断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含①的选项A和B。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虽然题目中没有直接提及北洋政府,但考虑到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是北洋政府,各省份的财政收支情况可以间接反映北洋政府的财政状况。从数据看,多个省份的岁出总额超过岁入总额,说明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存在收支失衡的情况。这一选项符合数据分析结果。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题目中的数据显示,多个省份的军费开支占比较大,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国民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结束军阀混战,实现国家统一。因此,可以推断出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题目中的数据仅涉及部分省份,没有涵盖全国范围,特别是南方省份的数据缺失,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南北军阀的整体情况,无法直接得出“南北军阀一丘之貉”的结论。排除含④的选项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人民共同愿望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题目描述了大学生杨静远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转变过程。

选项A项提到“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但题目中提到的豫湘桂战役发生在1944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后期,并且杨静远的转变更多是基于对国内政治现实的认识,而非单纯的抗日救亡情绪。

选项B项“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与题目中的描述较为吻合。杨静远原本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在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这表明她可能认可了中共在国内政治中的积极作用和地位。

选项C项“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但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及杨静远对国民党政权的具体看法,且她的转变更多是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而非对某一政权的具体评价。

选项D项“和平建国成人民共同愿望”在题目中并没有明确体现。题目主要描述了杨静远个人思想的转变过程,而没有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1948年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的理解。

选项A项提到“巩固统一战线”,但材料中并未涉及统一战线的相关内容或讨论,故A项错误。

选项B项“坚持实事求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决策时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从材料中可以明确看到,由于各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对《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这一文件的意见分歧很大。因此,中共中央并没有强行将这一文件作为正式决定,而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布了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决策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

选项C项“转变工作重心”通常指的是党的政策或工作重点的调整。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工作重心的转变,而是关于政策制定过程中如何考虑实际情况的问题,故C项错误。

选项D项“注重自身建设”虽然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的,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的举措或讨论,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项,即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选项A项: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是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正式规定,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选项B项:基层自治主要体现在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与身份证制度的推行没有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

选项C项:材料主要讨论了身份证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

选项D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身份证制度没有实施,而到了19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的加剧,为了有效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国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这一变化反映了人口流动推动了政策的调整,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D项“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正确答案

A

解析

首先,我们来逐项分析题目中的选项和它们与题干内容的关系。

选项A项“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从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到,禁卫军不仅享有特殊待遇,还有权影响皇帝的任命。这种权力和待遇的提升暗示了禁卫军作为一个军人集团,其影响力逐渐增强,甚至开始威胁到皇权的稳定。这与A项的描述相符。

选项B项“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题干中虽然提到了禁卫军获得大量赏金,但并未提及这与经济繁荣有直接关系。相反,从皇帝需要给予禁卫军更多赏金以维持其忠诚这一事实,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并不是由于经济繁荣导致的,因此B项不正确。

选项C项“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皇帝赏赐与军队战力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禁卫军作为皇帝的私人卫队,其战斗力可能不是主要关注点,更多的是其忠诚度和对皇权的支持。因此,C项与题干内容不符。

选项D项“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题干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或军费支出的增加。相反,它主要关注的是禁卫军的特殊地位和权力增长,与边境压力无关。因此,D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罗马帝国中禁卫军的特殊地位和权力增长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这最符合A项的描述。因此,正确答案是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探讨的是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货币流通的转变及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题干描述了从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到13世纪中叶后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成为地中海贸易主流通货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货币流通的变化,通常与经济发展、贸易繁荣等因素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选项A项,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虽然意大利在中世纪后期确实有一些城市国家兴起,但这一选项与货币流通的转变直接关联不大。货币流通的转变更多地与经济发展、贸易繁荣相关,而非政治实体的兴起。

选项B项,封建庄园制度成熟。封建庄园制度是农业经济的一种形式,与地中海贸易的货币流通转变没有直接联系。

选项C项,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虽然贵金属的流入可能对货币流通产生一定影响,但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贵金属的流入,且不足以解释为何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金币会取代拜占庭和阿拉伯的金币成为主流通货。

选项D项,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选项与货币流通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中海地区的贸易繁荣,需要一种更为广泛接受、更为便利的货币来进行交易。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作为当时地中海地区的重要城市,其金币的流通性、信誉度和便利性可能优于拜占庭和阿拉伯的金币,因此成为主流通货。

综上所述,D项“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最能够解释题干中货币流通转变的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道历史解析题,主要考察对17世纪末欧洲城市发展和生活状况的理解。

首先,我们分析材料信息:1669年,阿姆斯特丹设立大量街灯和雇佣点灯人、巡逻人员。

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的夜晚因照明而安全,少有犯罪和骚乱。17世纪末,欧洲人开始“驯服”夜晚。

接下来,对每个选项进行逻辑推理:A项: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材料主要描述了城市照明和夜晚治安状况,并未直接涉及海外活动的获利情况。虽然海外贸易可能与城市繁荣有关,但无法直接推断出获利丰厚。此选项与材料信息关联度不高,排除。B项: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虽然材料没有直接提及科学发展,但城市照明和夜晚巡逻的设立确实体现了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如照明技术)拓展了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得夜晚变得更为安全和可活动。此选项与材料信息相符。C项: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内部的变化,而非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此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项: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的17世纪末时间不符。此外,材料并未提及工业革命对城市管理水平的影响。此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因此,正确答案为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删除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一战期间全球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逐项分析选项:

选项A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13年到1918年期间,多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特定产业的出口受到了显著影响。多米尼加与德国的贸易几乎完全中断,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的咖啡贸易也大幅下降。同时,上海和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可能与欧洲战争导致的产业转移有关。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全球贸易和经济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并没有直接说明世界市场“濒临崩溃”,因为“濒临崩溃”意味着即将完全停止或解散,而材料中的现象更多是反映了贸易和经济的调整,而非完全崩溃。

选项B项,关于“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材料中并未提及欧美国家的侵略行为或其重心的变化,因此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项,虽然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的广泛影响,但并未直接揭示战争的“全球性”特点,因为全球性通常指的是战争影响到了全球所有地区或主要经济体,而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几个特定的经济现象。

选项D项,关于“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虽然材料中提到了某些国家的特定产业受到了影响,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由单一产业结构导致的,因此这一选项的推断过于牵强。

综上所述,最符合材料描述的是A项,即世界市场因战争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调整。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道历史分析题,旨在探讨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社会通过怀旧电影所反映出的社会心态。

首先,我们分析材料信息:

时间背景:20世纪50年代。

地点:联邦德国(西德)。

电影内容:怀旧电影,多数为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描绘未遭破坏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

电影主题:强调“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选项A项(积极反思纳粹罪行):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对纳粹罪行的反思,反而通过怀旧电影回避了纳粹时期的阴影,因此A项不正确。

选项B项(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联邦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在50年代通过怀旧电影来描绘未遭破坏的美好景象,以及避开历史阴暗面和东西方势力影响的描绘,体现了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战败带来的阴影,重建国民的自信和认同。B项正确。

选项C项(重视传承电影艺术):虽然电影是艺术形式,但材料中并未强调对电影艺术的传承,而是电影内容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因此C项不正确。

选项D项(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材料中的怀旧电影更多地是逃避历史而非重构历史,因此D项不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5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

(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

解析

(1)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于秦朝时期有了显著的变化。西汉时期,版图向西扩展,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为了管理这些新增加的领土,西汉政府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政府在西域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了凉州牧作为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得西汉政府对西部领土的统治更加稳固,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2)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的经济互补性,使得中原地区对西域地区的依赖性强,双方需要通过贸易来互相补充所需物资,这种互补性是版图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军事控制力较强,通过设立管理机构、派遣官员和驻军等方式,确保了对西域地区的稳定控制。第三,农耕文明对西域地区的吸引力,使得西域地区愿意归附中原王朝,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最后,新疆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原王朝控制西域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天山山脉的阻隔和绿洲农业的发展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该形状版图在历史上反复出现。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

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正确答案

(1)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数量较多;《新青年》《科学》《太平洋》是当时思想界的代表;期刊的种类丰富;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

(2)五四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等。

解析

(1)本题考查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五四时期期刊的创办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如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这些地区创办的期刊数量较多。这表明五四时期期刊的创办具有地域集中性。同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新青年》、《科学》、《太平洋》等期刊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这说明五四时期期刊在思想引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材料二还提到了文化类期刊、科学类期刊、政治类期刊等多种类型的期刊,这表明五四时期期刊的种类丰富。最后,从期刊的创办背景和目的来看,它们大多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有关,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2)本题考查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首先,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期刊的创办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也为期刊的创办提供了动力;第三,政党政治的发展,如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成立和宣传,促进了政治类期刊的创办;第四,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期刊的创办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期刊的创办提供了经济支持;最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也为期刊的创办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启示。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五四时期期刊的蓬勃发展。

本题通过考查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和背景,要求考生对五四运动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政党政治的发展、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历史事件和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本题也要求考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材料一  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1946年8月17日,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

——摘编自陈永祥《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后,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1964年9月至10月,戴高乐出访拉美十国。此次行程二万多公里,发表演说五十多篇,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他还呼吁美国“在适当的和确定的限期内从印度支那撤走,让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罗会钧《戴高乐与法国殖民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戴高乐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

正确答案

(1)殖民主义传统的影响;法国政治人物戴高乐固守殖民帝国的政策;殖民地与法国大国的地位相结合。

(2)转变:建立法兰西共同体,许可殖民地对内的自治权;抨击美国霸权主义;支持民族独立。评述:美苏两极对峙逐步形成,欧洲成为美国与苏联对峙的前沿阵地。二战后法国经历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戴高乐政府谋求法国重新建立大国地位,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并组建欧洲共同体,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冲击两极格局。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地高涨,冲击战后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戴高乐政府调整了法国的对外政策。

解析

(1)对于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首先,法国具有长期的殖民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影响深远,使得法国在二战结束后仍然坚持殖民主义政策。其次,法国政治人物戴高乐是殖民帝国的坚定支持者,他坚持维护法国在全球的殖民利益,这也是法国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殖民地与法国大国的地位相结合,法国认为拥有殖民地是维护其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不愿意放弃殖民主义政策。

(2)戴高乐在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首先,法国建立了法兰西共同体,允许各成员国在内政方面拥有自治权,并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这体现了法国政府对殖民地自主权的尊重。其次,戴高乐抨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表明法国不愿意成为美国的附庸,而是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法国政府支持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这符合二战后全球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

对于这一政策转变的评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首先,从国际形势来看,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逐步形成,欧洲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法国需要调整对外政策以应对这一变化。其次,从法国国内情况来看,二战后法国经历了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戴高乐政府希望通过调整对外政策来重新建立法国的大国地位。此外,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以及欧洲共同体的组建也为法国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从全球范围来看,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法国政府调整对外政策也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物质与文明]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正确答案

选择类型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论述: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先后出现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关键物品,推动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革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辐射出诸如汽车、飞机、地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体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之,关键物品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物品体系的完整,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