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葫芦岛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中“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不符,故C项错误;“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中“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科举制度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结合考试的标准可以分析出科举考试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易错点

脱离材料认为科举制 可以起到ACD三项作用而错选其一。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4.如图6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元朝时河道发生改变,主要是指修建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洛阳的发展,且洛阳的经济衰落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A项错误;元朝时期的运河与隋朝相比,重点在北方,因此不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因此大运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中心在北方,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元朝的大运河

解题思路

结合地图可以看出元朝修建运河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并且元朝政治中心也在北方,所以分析出本题答案选C项。

易错点

不能熟悉地掌握元朝大运河修建的河道或是不能和元朝的政治中心结合在一起考虑而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5.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

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图反映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张议潮出行场面如此浩繁是因为他“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并非表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节度使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严重消弱中央集权,故选D项。

易错点

对节度使的享有的特权把握不清,不能正确认识其对中央的影响而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8.明万历史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  )

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

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仅说明苏州府吴江县农村市镇增多,没有体现苏州府的经济总值,因而不能说明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朝工商业市镇增多,并不能体现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后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多,说明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是指江南工商业市镇增多,彼此间隔距离较近,没有反映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农村经济发展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不能正确解读材料信息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9.在伯利克里时代,五百人会议在实际上仍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当值期间负责准备并议案和处理日常工作,每日仍用抽签办法选取一个主席主持会议。以上材料反映雅典(  )

A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

D扩大了民主范围,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每日仍用抽签办法选取一个主席主持会议”表明是轮流坐庄、轮番而治,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讲的是“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说明五百人会议是间接而非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雅典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本题的限制词是“以上材料反映”,一定要读懂材料信息做出答案,偏离材料的选项排除。

易错点

学生容易认为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就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错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0.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说明(  )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正确答案

C

解析

罗马帝国前期,立法权掌握在贵族元老院手中,材料中罗马法学家也只能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并没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就逐渐取代了习惯法,与罗马帝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积极进行汇编法令、法律解释、著书立说等工作,从而推动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蔚然成风,说明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的发展,故C项正确;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而罗马法法在罗马帝国前期并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罗马法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容易曲解材料信息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正确答案

C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韩非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因此依法治国是发展趋势,而以礼治国作为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宗法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因此原来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并未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战国时期的特点

解题思路

正确把握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项和错误项。

易错点

学生容易对战国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特点把握不全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中央集权

解题思路

由“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可以看出楚国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力,选出A项;其他选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

易错点

对材料解读错误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6.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汉代时期,铁农具是耕作的主要工具,治铁手工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书中提到“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治铁遗址,本质反应了生产力的进步,故B项错误;在治铁遗址中,没有政府政策的说明,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始于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的农业经济

解题思路

先根据材料信息排除BC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选项D项;其次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工具主要是铁质农具,所以冶铁业的发展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冶铁业发达就意味着农业发达,所以选A项。

易错点

对“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曲解而选B或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7.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B对外交往不计经济利益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

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主要用于贵族和皇族的使用和观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故A项正确;“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在对外交流中有经济利益,故B项错误;“珍奇异兽”不是民间的经济交流,不利于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故C项错误;虽然郑和下西洋有宣扬国威的目的,但材料体现的是双方物品的交换,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郑和下西洋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看到郑和下西洋完全脱离材料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1.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即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正确答案

C

解析

题干主要是说围绕各州在国会中的比例分配问题进行和争论,最终由“平均代议”原则转变为“双重分配”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国家集体决策时的权力分配问题,故C正确。

考查方向

1787年宪法

解题思路

结合1787年宪法中“比例原则”可知,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就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故而选出答案。

易错点

对1787年宪法中的“比例原则”把握不清楚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3.学者白芝浩说: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创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四个选项中只有内阁是一个由立法机构即“议会”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内阁可以解散议会。所以它是指内阁。本题答案是B 内阁。

考查方向

英国的责任内阁

解题思路

判断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

易错点

对英国政体中的各个机构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楚而选择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4.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  )

A彼得格勒起义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四月提纲

正确答案

B

解析

彼得格勒起义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反映的事件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材料中有沙皇,所以罢工暴动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B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是在二月革命后,是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游行示威,故C项错误;《四月提纲》是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二月革命

解题思路

先判断哪个革命进程中涉及到“沙皇”然后选择并排除其他选项。

易错点

不能正确把握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和十月革命的过程概况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5.1913年,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工人达350万,它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占无产阶级总数的54%,而同时期美国、英国、法国的占比分别为33%、27%、11%。据此可知俄国(  )

A垄断资本发展程度较高

B无产阶级集中程度较高

C城市化程度超过美英法

D工人的总量超过美英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薄弱的一环,因而俄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要低于美、英、法等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俄国与美、英、法等国的大工业和铁路产业工人的比较,可知俄国占无产阶级多集中于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说明无产阶级集中程度较高,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较弱,工业化程度不及英法美等国,因而城市化程度较英法美低,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工业革命较英法美晚,工业化程度低,因而工人总量均要弱于美、英、法,故D错误。

考查方向

俄国无产阶级的发展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薄弱的一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排除ACD三项;结合材料信息判断本题选B项。

易错点

容易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而选C和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与 “这种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虽然主张变革政治,但这场运动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这种变化”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与“这种变化”相符,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这种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

判断材料的主旨信息“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

易错点

不能正确地把握材料的主旨信息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功绩。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0.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迥异。《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  )

A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将历史的真相还原

B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分析的是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评价,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对历史真相的考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日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表述,中国认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而日本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说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受所处的立场和代表的利益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记录和历史文献之间的比较,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五四运动

解题思路

首先通过材料信息判断出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迥异,然后结合史学理论进行判断排除其他选项。

易错点

完全脱离材料信息选A或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2.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使得社会逐渐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与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有1832年、1867年,1884年,表明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差别,不平等现象是无法消除的,故C项错误;19世纪的议会改革不是扩大议会的权力,而是为了政治参与的普遍化,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英国议会改革

解题思路

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英国是经过多次议会改革才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可以分析出英国的民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渐进性的。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的主旨把握不清可能会因为“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而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正确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鸦片战争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然后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材料中有“在英国人看来”和“在中国人看来”观点是不一样的,学生容易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7.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力主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他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美国政府采纳此建议,从1909年起退还部分中国赔款,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这反映了美国(  )

A意图借助意识形态支配中国

B控制了中国的留学教育

C开始实施独立对华外交政策

D对华政策侧重文化侵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说明美国庚款留学的目的是从精神、意识形态上影响和的控制中国,从而获得更大的侵略利益,故A项正确;中国此时期也有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因而美国庚款留学无法控制中国的留学教育,故B项错误;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意味着美国开始实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目的是获取精神和商业利益,而其根本目的还是获取经济利益,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庚子赔款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内容和每个国家对外的根本出发点都是自身利益两个角度分析,可以选出A项。

易错点

根据材料内容学生容易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8.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06年至1913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没有进一步加剧,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章炳麟在1906年的说法可知,他反对老子的思想主张,故B项排除。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只是章炳麟1913年说法的表面因素,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 1906年的中国处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章炳麟此时反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因为他主张人民主动革命推翻清廷统治, 1913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实行独裁,此时章炳麟赞同“无为而治”意指中国应该顺应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即反对袁世凯独裁,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章炳麟的思想

解题思路

首先联系1906年和1913年中国国内的历史状况然后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排查选择。

易错点

不能根据题干中的时间联系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特征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1.1937年,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在观战(淞沪会战)一个月后,致信罗斯福总统说:“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这说明( )

A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有利于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援

B在民族利益面前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有助于抗战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美国的参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年”“淞沪会战一个月”“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分析判断可知,B项“党内合作”与史实不符,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且“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没有史实依据,故排除C;D中“美国的参战”与史实不符,此时美国还没有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表述客观。

考查方向

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下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学生容易选B或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4.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

A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仅体现轮船招商局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没有体现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规模及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航运业中有中国轮船招商局,也用外国资本主义参与,所以轮船招商局并不能垄断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可知轮船招商局与洋商争利,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轮船招商局是第一个收购外企的公司,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的含义直接判断出答案。

易错点

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6.“二战之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获得世界霸权

B资本扩张成为战后美国争霸的重要手段

C美国致力于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

D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成为必然趋势

正确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二战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并非完全依靠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美国通过美元企图控制世界其他地区,成为美国争霸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美国运用美元争霸世界而非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世界经济体制化,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美国争霸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不能全面地正确地概括材料的主旨信息错选A或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9.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正确答案

B

解析

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项错误;通过“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进行下一个计划的制订,由此可得出国家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从“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等数据只能得出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判定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错误;“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表明,当时的计划是谨慎的,没有冒进,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计划经济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判断出是一五计划时期,然后通过材料中计划投资额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

易错点

不能正确地分析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而错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0.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

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

B

解析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1年,从世界局势看,东欧剧变,苏联受到影响,两极格局瓦解,根据题目中《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说明当时社会主义遭遇危机,对我国的改革形成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展开的,故C项错误;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改革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91年3月2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进行判断选择。

易错点

忽视题干中的时间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3.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

A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

C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D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侧重的是政治和军事上复兴中国,与民族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长江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并非强调发展西部,故B项错误;据材料得知,此时民族危机加深,中日矛盾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会破坏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AB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C项。

易错点

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2.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的这一政策( )

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C有利于提高战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正确答案

C

解析

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错误;美国保护日本是为了控制日本,不是承认与日本平等的伙伴关系,故B错误;美国保护日本,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有利于提高战后日本的国际地位,故C正确;美国扶植和保护日本是为了推行其霸权主政策,并不能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故D错误。

考查方向

美国对战后日本的态度

解题思路

首先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选项,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析美国保护日本的政策有利于战后日本的地位提高。

易错点

学生容易对“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理解错误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5.“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正确答案

D

解析

1953-1956年底“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大发展,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不符,故B项错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使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不符,故C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采取迅速和激进方式加强农业管理,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相符,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

解题思路

首先提取材料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步进行排除。

易错点

不能正确把握材料观点或是不能把四个选项的概况与材料观点结合起来考虑而错选其他。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7.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

A《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18世纪90年代-19世纪5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起“殖民帝国”,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相符,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标志“美元帝国”形成,与周期⑤所对应的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垄断组织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题思路

判断选项中每一个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再结合周期表中的时间段就可以得出结论。

易错点

不能正确地识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8. 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

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近年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A项错误;城乡二元体制未终结,故B项错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经济深化改革需要大量农村人口支援城市建设,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

解题思路

先分析哪些选项本身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掉,然后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做出选择。

易错点

不能把材料中“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错误选择其他选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4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31.材料一表明西汉至北宋,南北户口数目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6分)

3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3分)

34.综上,就人口迁移与流动现象谈谈你的认识。(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趋势:从西汉到北宋,南方户口数逐渐超过北方。(2分)

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耕文明范围扩大。(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南方人口户数增多,比例加大,而北方人口减少,所占比例下降,南方户数逐渐超过北方;第二小问影响,从推动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扩大农耕文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数据信息归纳概括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带来的影响。

易错点

不能通过数据的信息分析出变化趋势和分析其影响。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方向: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2分,答出2点即可)

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4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方向,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第二小问影响,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可从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改变世界人口布局等方面来分析。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和概括能力;史学理论的运用。

解题思路

读懂地图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不会提取地图信息或是对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概念不清不能分析其影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分)

解析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史实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从材料的字里行间就可以结合教材上的知识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易错点

不会根据材料寻找与所学知识的衔接点。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识: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等。(2分)

解析

材料表明古今中外都存在着人口迁移和流动,这种迁移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能综合所有材料全面地多角度地谈认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探索:权力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这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

——《世界上古史》

公元前406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次大海战——阿吉纽西战役。雅典和斯巴达互有损伤,最终雅典获胜。但雅典的六名将军归国后即被处决,理由是战后搜救溺水士兵因遭遇暴风雨而失败。

——据《阿吉纽西战役》整理

材料二 美国之所以有异于其他共和政体者,其最可使恃之处,乃在于代议制的原则……古代政治制度与美国政府的真正区别,在于美国政府中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而并不在于古代政制制度中完全排除人民的某些代表。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民主要有所成效,必须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规则,没有一种规则对一切情况都是最合适的。

——(美)科愚《论民主》

35.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与弊端。(4分)

36.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民主制度的进步之处。(3分)

37.指出材料三规定的目的并分析该目的没有实现的因素。(5分)

38.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3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分)

弊端:忽视决策者的能力与素质,易造成公民集体决策的失误。(2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得出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一“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得出轮番而治。第二小问弊端:根据材料一中有功的六位将军死于轮番而治的雅典民主政治,在于轮番而治使得不同参政素质的公民参与到国家管理当中来,促使后来雅典衰落。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

提取相关知信息,运动术语回答就可以的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进步:把直接民主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有利于克服直接民主的弊端。(3分)

解析

根据材料二“乃在于代议制的原则”“在于美国政府中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某些代表”得出把直接民主发展为代议制民主,有利于克服直接民主的弊端;此外,根据所学,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有利于保障民主政治。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的材料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从所给的材料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就可以。

易错点

不能全面地多角度地概括分析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目的:为了防止专制独裁。(2分)

因素:中国缺乏民主传统和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某些政治人物的个人因素。(3分)

解析

第一小问目的:材料三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限制,是为了防止独裁。第二小问因素:可从辛亥革命领导阶级的经济实力和阶级实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中国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政治传统)、阻碍民主政治力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民主基础、阶级力量、经济基础和个人因素等角度回答。

易错点

对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把握不清。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理解:民主要与各国的社会制度、时代发展和具体国情相适应;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我们要承认并尊重民主模式的多样性。(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可从民主形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不同国家实行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等方面,也可得出民主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等角度理解。

考查方向

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

易错点

不能正确解读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以上材料多角度地认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 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39.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的看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看法:欧洲人对中国从褒奖、欣赏、推崇到贬低、蔑视、嘲笑。(3分)

中国、欧洲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消长影响了欧洲人的中国观: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使“欧洲文化优越论”得以发展;工业革命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欧洲实现崛起;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广泛建立;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诸多方面逐渐落后于世界,在被列强侵略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4分)

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分)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 -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认识属于开放题型,从中国国、欧洲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消长影响了欧洲人的中国观;落后就要挨打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考查方向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概括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多方面分析这种变化。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抄袭无用材料。不能多角度地分析看法。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