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和平区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当时整个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遇难,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瘟疫的根源。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给他的教士们写了一封信:“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变本加厉,这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这可能会在民众中产生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恐惧绝望,万念俱灰

B质疑宗教,崇尚科学

C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D逃离欧洲,寻求出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主教宣称“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结果自己也死于黑死病,此时民众会“质疑宗教,崇尚科学”,故(B)正确;由材料“恐惧绝望,万念俱灰”可知与题干“积极影响”不符,( )A项说法错误;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才是理性主义, (C)项说法错误;“逃离欧洲”与“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不符, (D)项说法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宗教改革。

解题思路

只要掌握了材料信息的主旨,此题就容易解答了。

易错点

理解信息不当易错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有学者称,在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中,18世纪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中,解决了一个很多国家都容易忽视的问题。即社会从革命向平稳的和平发展过渡的权力再分配问题,以及大众如何被和平地纳入新的体制的问题。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事件是

A光荣革命

B代议制的建立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议会改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C)项说法符合题意,故(C)正确;(A)(B)(D)项说法与材料“18世纪”不符,“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议会改革出现于1832年,三项均可以排除。

根据材料信息“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先夺取天津”、“继续向北京用兵”可知是指1900年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晴二十年指的是1892-1912年,故(D)正确;由材料信息“晚清后二十年”可以排除(A)(B)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签订条约于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结束于1860年; (C)项说法错误,甲午战争发生在朝鲜境内,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查方向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8世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6.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错误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当和联系所学不当,容易错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联系所学知识不当,容易任意选择非答案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B“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华南地区农民的沉重负担,农村革命根据地最早建立于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符合题意,故(C)正确;(A)项错误,国联成立于1920年,与“晚清”不符,可以排除;(B)项与题意不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 (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1945年联合国建立后,国际联盟退出了历史舞台,“解放区土地改革”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土地革命。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排除出错误选项,即可总结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判断不出该关键点容易失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制定的背景有

①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

②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帮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

③东北亚局势紧张,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④国民经济完成恢复工作,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制定于1953年,①是新中国成立时的状况,符合题意;②符合史实;③是指朝鲜局势,符合史实;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项说法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和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联系所需不当,容易随意误选其它任意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异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分别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实行“混合经济”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建立各种国际组织

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了市场与计划并存,国有化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这是对资本主义的修补,欧洲共同体是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谋求经济一体化,进而谋求政治一体化,与“修正民族国家”相符,故(A)正确,(B)(C)(D)项说法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欧共体的成立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总结出答案。

易错点

材料信息解读不透彻,联系所学知识不当,容易误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称,“今世所传《商君书》二十四篇《汉书》作二十九篇),乃是商君死后的人所假造的书。如《徕民》篇说:‘自魏襄以来,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魏襄王死在西历前二九六年,商君己死四十二年,如何能知他的谧法呢?《徕民》篇又称‘长平之胜’,此事在前二八零年,商君己死七十八年了。……此皆可证《商君书》是假书。”这主要说明

A《商君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商君书》不能体现商鞅的思想

C对于历史年代的研究非常重要

D历史研究要往里探究史事的真伪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胡适从历史年代、魏襄王的谧法等推断出《商君书》是假书,可见历史研究要“往里探究史事的真伪”,故(D)正确;(A)项说法错误,“《商君书》不具有研究价值”说法错误,可以排除;(B)项说法绝对,据材料可知《商君书》可能是假造的书,但“不能体现商鞅的思想”的说法过于绝对,可以排除;(C)项包含在(D)项中,“年代”对于历史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材料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分析不准确,对选项的表述理解不到位容易错选其他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全球通史》中:“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己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另一个原因在于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交通工具的落后是欧亚贸易的主要障碍

B欧洲的生产能力尚不具备优势

C欧洲人更喜爱美洲或东欧的物品

D亚洲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结合材料“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可知(B)正确;蒸汽机车在19世纪初期出现,“交通工具的落后”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障碍,可以排除(A)项; “欧洲人更喜爱美洲或东欧的物品”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可以排除(C)项;“亚洲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材料强调的两个原因不符,可以排除(D)项。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信息,排除错误的选项和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的选项,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当和所学知识记忆不牢固,容易误选其他非正确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反对盲目排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可知是在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故(B)正确;(A)项说法错误,据材料可知是指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思想,此时孙中山还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可以排除;(C) 项说法错误,“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反对盲目排外”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三民主义。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排除出错误说法,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材料信息解读和联系所学不当,容易误选其他错误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1923~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国民总收入从1919年的650.9亿美元增至1929 年的828.1亿美元……汽车的实际生产量从1919到1929年增长了255 % 。汽车数量从1921年的1050万辆增至1929年的2600多万辆。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美国经济向海外扩展

②这种虚假繁荣预示着危机的来临

③该成就的取得建立在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基础上

④会推动美国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发生变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一战后,美国经济经过短暂的萧条后开始走向复苏,汽车产量增加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①正确;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股票投机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材料未提到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排除②;一战后国际政局相对稳定,③正确;经济的迅速发展势必会推动美国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发生变化,④正确,故(C)项说法正确,(A)(B)(D)项说法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解题思路

解答材料信息和教材的知识点来分析,即可总结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解读材料不当和联系所学不当容易失分。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4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阅读材料并井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2.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13.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14.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富贵应取之有道,安贫乐道。(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因此本题答案从材料直接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早期儒家思想。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透彻,容易丢点而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进步之处: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糜之风。

背景: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区分了‘欲’和‘人欲’”、“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宋明理学。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即可。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概括第一小问容易失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不当容易失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相同点:两者都肯定正当的人欲。
不同点:前者强调人欲应符合道义,后者指出人欲应符合天理(公道与良知)。

解析

结合材料一、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为两者都肯定正当的人欲。

不同点是前者强调人欲应符合道义,后者指出人欲应符合天理(公道与良知)。

考查方向

早期儒家和朱熹思想。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概况总结即可。

易错点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当容易十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义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材料三 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四 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五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一一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5.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16.材料三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

17.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8.以史为鉴,12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让你得到哪些认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清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大国的干预,不进行战争准备。

解析

根据材料一信息“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材料二信息“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从中国的地位和洋务运动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材料得出。

考查方向

甲午战争。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即可。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概括第一小问容易失分;第二小问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识记不清容易失分;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不当。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的作用;漠视日本歪曲真相,失去道义支持;军队谎报军情,蒙蔽国人。

解析

根据材料“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中日甲午战争中……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直接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甲午战争。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总结即可。

易错点

解读材料信息不彻底容易失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考查方向

甲午战争影响。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概况总结即可。

易错点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当容易十分。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清国情,积极学习,提升国力,与时俱进,了解世界,更新观念。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分析总结出答案为认清国情,积极学习,提升国力,与时俱进,了解世界,更新观念,言之成理即可。

考查方向

甲午战争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概况总结即可。

易错点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当容易十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